1 / 62

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 “ 社会转型”概念的由来 : “社会转型”是一个社会学词汇,最早使用的是美国社会学家 David H Harrison ,他在 1988 年出版的 《The Sociology of Moder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一书中多次使用“ social transformation” 这一概念。台湾学者范明哲在其 《 社会发展理论 》 一书中把它直接译为“社会转型”,并认为“ 发展就是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一种社会转型与成长过程 ”。

vinc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社会转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社会转型 • “社会转型”概念的由来 :“社会转型”是一个社会学词汇,最早使用的是美国社会学家David H Harrison,他在1988年出版的《The Sociology of Modernization and Development》一书中多次使用“social transformation”这一概念。台湾学者范明哲在其《社会发展理论》一书中把它直接译为“社会转型”,并认为“发展就是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一种社会转型与成长过程”。 “社会转型”这一概念最初出现在西方学术界,主要是用以解释20世纪最后20年苏联、东欧和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理论。

  2. 社会转型 • 我国学者关于“社会转型”的基本内涵: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和历史学都有不同的解释。“社会转型”在社会学中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包括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在历史学中主要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3. 社会转型 • “社会转型”的基本特点:社会转型是一个漫长和复杂变迁过程,是对旧体制逐步破除和新体制全面确立;其次,社会转型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 • “社会转型”的基本动因:社会转型的成因很多,而且互动制衡,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

  4. 社会转型 • 研究人类社会转型的现实意义:社会转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经历着新旧制度交替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和社会冲突。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或体制,往往在社会转型的阵痛中呱呱坠地。研究历史上的社会转型,尤其是成功的社会转型,为今天中国的社会转型提供经验教训。

  5. 社会转型 • 研究人类社会转型的现实意义:从2012年高考说明的内容要求看,今年第一次提出“社会转型”并且作为C级考点。在16个C级考点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到“社会转型”的就多达8个。其中,直接的有6个: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工业革命的后果及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西学东渐与中国社会、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中国的影响。间接的有2个:孔孟之道和启蒙运动。(今年关注文化大发展问题)

  6. 考察欧洲社会转型的若干视角 • 从古典时代向近代转型(宏观视角 中世纪西欧的历史演变,6——15世纪) •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宏观视角 15——19世纪) • 社会思想与欧洲社会转型(中观视角 思想引领社会转型) • 工业革命与欧洲社会转型(中观视角 社会转型的动力) • 近代欧洲社会生活现代化(为观视角 衣食住行交通卫生等)

  7. 问题1 人类历史上的社会转型 • 人类社会200多万年发展历程中一共发生了四次大革命,造就了三个不同的时代,即“孤立时代”、“多中心时代”和“全球化时代”,经历了两次现代化的洗礼,…在这一过程中,又经历三次社会转型。 ——摘自文军、童星《论人类社会发展与三次社会转型》,《湖南社会科学》2001.1 • (1)人类所发生的第一次革命是指200多万年前的工具制造革命,第四次革命是指半个多世纪前的知识革命。请指出第二次和第三次革命的时间和具体名称。作者从什么角度来划分人类历史上四次革命的? • 1万年前左右的农业革命,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 生产力发展水平(劳动工具技术的演进)

  8. 人类历史上的社会转型 • 人类社会200多万年发展历程中一共发生了四次大革命,造就了三个不同的时代,即“孤立时代”、“多中心时代”和“全球化时代”,经历了两次现代化的洗礼,…在这一过程中,又经历三次社会转型。 ——摘自文军、童星《论人类社会发展与三次社会转型》, 《湖南社会科学》2001.1 • (2) “孤立时代”是指人类诞生到文明社会出现之间的原始部落社会。请问,“多中心时代”是指哪一个历史时期?举例说明。 • “多中心时代”是指约公元前3500年前人类文明诞生在两河流域,到16世纪的新航路开辟这个历史时期。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文明、上古印度河文明、中国黄河长江流域文明、地中海文明等。

  9. 人类历史上的社会转型 • 人类社会200多万年发展历程中一共发生了四次大革命,造就了三个不同的时代,即“孤立时代”、“多中心时代”和“全球化时代”,经历了两次现代化的洗礼,……在这一过程中,又经历三次社会转型。 ——摘自文军、童星《论人类社会发展与三次社会转型》,《湖南社会科学》2001.1 • (3)“全球化时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作者又是从什么角度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的? • “全球化时代”是从新航路开辟开始的。作者是从人类文明交往的角度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

  10. 人类历史上的社会转型 • 人类社会200多万年发展历程中一共发生了四次大革命,造就了三个不同的时代,即“孤立时代”、“多中心时代”和“全球化时代”,经历了两次现代化的洗礼,……在这一过程中,又经历三次社会转型。 ——摘自文军、童星《论人类社会发展与三次社会转型》,《湖南社会科学》2001.1 • (4)请指出人类三次社会转型的名称。根据材料,第一次现代化是指哪一个社会? 从采集社会到农耕社会;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到知识社会(信息社会) 工业社会。

  11. 问题2 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一)——走出中世纪 • 当西欧封建制趋于完型时,内部已经孕育了新的因素。正如布罗代尔说:“11、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 • 1500年的欧洲正处于转变之中,一场迅速的转变。旧事物日趋衰亡,万物皆在更新。新世界在人们脚下展开;新制度在人们心中流行;而这些人自身就是新社会的组成部分;人们心中孕育着各种新思想。 ——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社会经济史》 • (1)如何理解“11、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 • 11-12世纪的西欧已经出现了新的社会发展元素,如生产力提高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复兴、自制和市民阶层壮大从封建等级制演变为等级君主制 • (2)请用史实说明15-16世纪欧洲转变中所出现的“新世界”、“新制度”、“新社会”和“新思想”。 • 新大陆、君主专制、资本主义制度、市民社会、文艺复兴

  12. 当西欧封建制趋于完型时,内部已经孕育了新的因素。正如布罗代尔说:“11、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当西欧封建制趋于完型时,内部已经孕育了新的因素。正如布罗代尔说:“11、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 • 1500年的欧洲正处于转变之中,一场迅速的转变。旧事物日趋衰亡,万物皆在更新。新世界在人们脚下展开;新制度在人们心中流行;而这些人自身就是新社会的组成部分;人们心中孕育着各种新思想。 ——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社会经济史》 • (3)材料一的核心内容对材料二中“新的因素”的出现是否有影响?请说明理由。 • 有影响,15、16世纪西欧所出现的“新的因素”几乎都是在中世纪城市中孕育产生的,或者受到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直接影响。经济上:城市商品经济活跃,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政治上:城市中形成新兴的市民阶层,是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他们与王权联合,推动了等级君主制的形成。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到15、16世纪,他们继续支持王权,等级君主制发展为君主专制;文化上: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以及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大学兴起和世俗文化的出现,为文艺复兴的到来准备条件。开辟新航路:西欧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一些西欧人追求财富的欲望,成为开辟新航路的一个重要前提。

  13. 问题3 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二)——进入工业社会 • 近代欧洲社会深深植根于中世纪的历史土壤里。自15、16世纪以来,欧洲走出中世纪,开始了长达400年的近代社会的转型,到19世纪后期,最终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 (1)为什么欧洲以15、16世纪作为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起点? • 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地开辟;政治上民族国家形成,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这些因素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历史合力,推动西欧社会走出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迈进。 • (2)为什么说,到19世纪后期,西欧国家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主要国家如英、法、德、俄先后实现了工业化,进入工业社会。 • (3)在推动欧洲长达400年的社会转型中,你认为哪一个因素最重要,请说说你的理由。(开放性) • 工业革命:发展动力和物质基础;启蒙运动:思想引领和制度设计;革命和改革:制度建设和制度保障

  14. 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二)——进入工业社会 • 在近代欧洲社会的转型中,曾出现过因其社会内部新旧制度交替所产生的剧烈的社会阵痛,出现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这是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关键是该如何尽可能地减少因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剧烈的社会阵痛,这是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社会转型中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 (4)举例说明“因其社会内部新旧制度的交替所产生的剧烈的社会阵痛”。这种阵痛又是如何缓解的? • 工厂制度;工人生活悲惨、贫富分化、社会犯罪、工人罢工等;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社会立法,从法律上一定程度保障了社会底层民众的一些基本权利,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条件,缓解了社会矛盾,化解了社会冲突。 • (5)你如何看待社会转型中的社会阵痛问题?

  15. 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三)——社会思想与社会转型(思想引领社会革命)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三)——社会思想与社会转型(思想引领社会革命) 问题4 • 1789年的法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历史学家称之为“大革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革命爆发前,西哀耶斯发表了被誉为“圣经”般的小册子《什么是第三等级?》。在书中,他呐喊道:“第三等级是什么?是一切。” (1)西哀耶斯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呐喊?(2分) 第三等级深受压迫,没有社会地位;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权利,改变现状。发展资本主义。

  16. 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三)——社会思想与社会转型(思想引领社会革命)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三)——社会思想与社会转型(思想引领社会革命) 问题4 • 材料二: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当路易十六的臣下向他报告这一事件时,国王吃惊地问道:“这不是造反吗?”臣下回答道:“不,陛下,这是一场革命。” (2)为什么说这是“革命”?(3分) 攻占了象征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或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资产阶级要求掌握政权,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17. 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三)——社会思想与社会转型(思想引领社会革命)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三)——社会思想与社会转型(思想引领社会革命) 问题4 • 材料三:路易十六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叹道:“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 (3)为什么说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3分) 他们是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他们的思想是反对教会和封建专制,要求自由民主;他们的思想推动法国革命的到来。

  18. 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三)——社会思想与社会转型(分权观念的演变)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三)——社会思想与社会转型(分权观念的演变) 问题5 • 材料一:“一切政体都有三个要素,即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和审判机能。……倘若三个要素都有良好的组织,整个政体也将是一个健全的机构”。“不让任何人在政治方面获得脱离寻常比例的超越地位”。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 (1)亚里斯多德提出的一切政体的“三个要素”对应的是哪些权力? 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 (2)如和理解“不让任何人在政治方面获得脱离寻常比例的超越地位”? 亚里斯多德提出了分权制衡的原则

  19. 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三)——社会思想与社会转型(分权观念的演变)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三)——社会思想与社会转型(分权观念的演变) 问题5 • 材料一:“一切政体都有三个要素,即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和审判机能。……倘若三个要素都有良好的组织,整个政体也将是一个健全的机构”。“不让任何人在政治方面获得脱离寻常比例的超越地位”。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 (1)亚里斯多德提出的一切政体的“三个要素”对应的是哪些权力? 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 (2)如何理解“不让任何人在政治方面获得脱离寻常比例的超越地位”? 亚里斯多德提出了权力制衡原则的初步设想

  20. 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三)——社会思想与社会转型(分权观念的演变)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三)——社会思想与社会转型(分权观念的演变) 问题5 • 材料二:“如果人们只注意执政官的权力, 那罗马国家就完全是君主制政体,如果人们只注意元老院的权力,它又完全是贵族政体,而如果只注意民众的权力,它显然又是民主政体。”“权力就是这样组织的,每个部分牵制其它部分,又与之合作,在所有紧急情况下,它们的联合又是非常适当的。” ——[古罗马]波利比阿《历史》 (3)在波利比阿看来,罗马共和国实行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政体?这种政体的权力是如何设计的? 混合政体;权力相互牵制

  21. 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三)——社会思想与社会转型(分权观念的演变)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三)——社会思想与社会转型(分权观念的演变) 问题5 • 材料三:洛克在他的国家制度设计中,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其中立法权是最高的权力,其余一切权力都是而且必须处于从属地位。“只要有人被认为独揽一切,握有全部立法和执行的权力,那就不存在裁判者;……立法权既然只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行使的一种受委托的权力,当人民发现立法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触时,人民仍然享有最高的权力来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 。 ——[英国]洛克《政府论》 (4)洛克分权思想的依据是什么? 依据:社会契约理论或主权在民思想。

  22. 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三)——社会思想与社会转型(分权观念的演变)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三)——社会思想与社会转型(分权观念的演变) 问题5 • 材料四:孟德斯鸠在他的制度设计中,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或是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二为一,法官就是立法者,将会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握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则一切便都完了。”——[法国]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5)孟德斯鸠是如何发展洛克分权思想的?他这样划分国家权力的目的何在?孟德斯鸠的分权思想对当时法国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 发展:外交权并入行政权,司法权独立。目的:实现国家权力相互独立、互相制衡,避免产生独裁者,滥用权力。意义:当时的法国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极大地鼓舞资产阶级反抗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即将到来的大革命做好了舆论准备。

  23. 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三)——社会思想与社会转型(分权观念的演变)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三)——社会思想与社会转型(分权观念的演变) 问题5 (6)孟德斯鸠、洛克、波利比亚、亚里斯多德的学术思想存在什么关系? • 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24. 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三)——社会思想与社会转型(启蒙思想的试验场)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三)——社会思想与社会转型(启蒙思想的试验场) 问题6 • 美国革命在当时具有深远的影响,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 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 • 当时的英国政治家埃蒙·伯克已意识到美国革命的意义:“一场伟大的革命已经发生,……这一革命的发生并不是由于任何现存国家中力量的变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它已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变化,就像一个新行星的出现会在太阳系中引起一个巨大变化一样。” ──摘自《全球通史》

  25. 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三)——社会思想与社会转型(启蒙思想的试验场)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三)——社会思想与社会转型(启蒙思想的试验场) 问题6 (1)如何理解材料中所说的美国是一个“新的种类” 的国家? 美国的政权形式是联邦共和体制,与英国的君主立宪体制相比是“新的种类”。 (2)美国革命是怎样证明“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 大陆会议正式通过《独立宣言》,宣传了启蒙思想家的“天赋人权”和平等自由思想;1787年制定了《合众国宪法》,根据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原则,建立了联邦政府,实现了启蒙思想家的社会契约学说和三权分立思想。

  26. 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三)——社会思想与社会转型(启蒙思想的试验场)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三)——社会思想与社会转型(启蒙思想的试验场) 问题6 • (3)英国政治家埃蒙·伯克对美国独立战争表现出怎样的态度?你如何认识美国革命的意义? 倾向:充分肯定美国独立战争的作用。 意义: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为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其联邦体制和三权分立的原则,使美国以后的政局得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最终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也最终改变了国际格局;美国独立战争宣传和实践了启蒙运动的思想,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27. 问题7 历史变迁的考察——欧洲的卫生状况(闵行二模) • 材料一:(5世纪起)基督教的牧师们更是禁绝了洗浴,达1000年之久,因为他们使人们相信,蔑视人体本身是敬神的行为。如果说贞节高于婚姻,那么轻视肉体就高于自我的整洁。 ——摘自理查德·扎克斯《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 • 材料二:在十四世纪中期,欧洲受到一场具有毁灭性影响的瘟疫(即黑死病,这种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病菌是由跳蚤的唾液所携带,带疫的跳蚤可能是先吸到受到感染的老鼠血液,再跳到人体身上,透过血液把细菌传染人体内)侵袭……,断送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总计约2500万人。 ——摘自《死神之舞: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

  28. 问题7 历史变迁的考察——欧洲的卫生状况(闵行二模) • 材料三 在当时主流价值观念即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影响下,贫穷被看作是个人的事,……这时的工人在雇主的眼睛里就只是工具了。……法国爆发的一次又一次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在欧洲大陆上的广泛传播,也给英国统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贫民窟卫生条件恶劣,成为流行疾病的渊薮……一但疾病形成,就不只是穷人的专利,所有的人都会感染,穷人死亡,富人照样死亡。 ——摘自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 材料四 (英国)1855年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有效地解决了英国的污水排放问题,并且净化了泰晤士河的河水。在立法方面最为系统和重要的法律是1875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内容包括供水、排水、街道房屋管理、垃圾清理、疾病预防、污染行业的管理……,《公共卫生法》的通过标志着英国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共卫生体系。 ——摘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29. 问题7 历史变迁的考察——欧洲的卫生状况(闵行二模) • (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5—19世纪前期欧洲的卫生状况。(5分) • 个人卫生长期受到教会压制;14世纪黑死病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工业革命时期贫民窟卫生条件恶劣,疫病流行等。 • (2)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分析促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卫生状况改善的主要原因。(5分) • 工人运动或法国革命的推动;卫生观念的改进;政府采取治理措施或通过国家立法方式加强治理;工业发展客观上需要健康劳动力引发的重视程度提高;生命个体对疫病传播恐惧的自然规避等 (答出其中1项得2分,两项得4分,三项得满分,共5分) •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5—19世纪欧洲卫生状况变迁的看法。(15分)

  30. 中国历史上的社会转型 • 唐德刚先生在《晚清七十年》一书的序言中提出了中国历史上“三大阶段与两次转型”的著名论断。三大阶段,即封建、帝制与民治。两次转型,分别是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前后与秦皇汉武之间……这次转型时,由于我们内部的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促使我们的社会政治结构非转型不可,那是主动的。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实在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迫开始的。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31. 中国历史上的社会转型 问题8 (1)唐德刚先生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三大阶段和两次转型的视角是( ) a.经济结构 b.民族结构 c.政治结构 d.文化形态 • 唐德刚先生在《晚清七十年》一书的序言中提出了中国历史上“三大阶段与两次转型”的著名论断。三大阶段,即封建、帝制与民治。两次转型,分别是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前后与秦皇汉武之间……这次转型时,由于我们内部的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促使我们的社会政治结构非转型不可,那是主动的。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实在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迫开始的。 (2)如何理解“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前后与秦皇汉武之间”。 作者是从从国家政治结构演变的视角来看待这次社会转型。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一系列法规,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大一统帝国(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西汉武帝时,巩固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大一统帝国。(“内朝”制度和刺史制度, “推恩令” 、思想上独尊儒术、军事上抗击匈奴)

  32. (3)作者认为,“我们内部的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 “主动”地实现了第一次社会转型。“某一阶段”是指哪一阶段? “社会政治结构”转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此外,还有哪些方面实现了转型?为什么说第二次转型是被动的? • 唐德刚先生在《晚清七十年》一书的序言中提出了中国历史上“三大阶段与两次转型”的著名论断。三大阶段,即封建、帝制与民治。两次转型,分别是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前后与秦皇汉武之间……这次转型时,由于我们内部的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促使我们的社会政治结构非转型不可,那是主动的。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实在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迫开始的。 “某一阶段”是指春秋战国时期。 政治结构:从贵族政治到地主政治、从世卿世禄到军功授爵、从封邦建国到大一统帝制。 经济领域:从青铜时代到铁器牛耕,从井田时代到土地私有; 文化领域:从礼乐文化到诸子学派、从百家争鸣到文化专制。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门户,中国被迫开始了第二次社会转型,以应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

  33. 中国两次重大社会转型比较

  34. 中国两次重大社会转型比较

  35. 中国两次重大社会转型比较

  36. 考察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若干视角 • 世界现代化背景下的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宏观视角重点考察两次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观视角考察不同时期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 启蒙思想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观视角 启蒙思想的影响) •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微观视角) • 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社会阶层 微观视角) • 军人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社会阶层 微观视角) • 近代中国教育现代化(某个领域 微观视角) • 近代中国外交现代化(某个领域 微观视角) • 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某个领域 微观视角) •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现代化(衣食住行交通卫生等等) • 近代中国思想观念现代化(某个领域 微观视角) • 19世纪中期的中国社会转型(某个时段 中观层面) • 20世纪头20年中国社会的变迁(某个时段 中观层面)

  37. 传教士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普陀一模) 问题8 • 材料一: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耶稣会士相继来华,利玛窦是其中最成功者之一。在传播基督教神学的同时,利玛窦也带来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等等。 • 材料二:李善兰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曾与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合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后9卷,完成了明末徐光启、利玛窦未竟之业。 傅兰雅是英国传教士,1861年来华。先在北京同文馆、上海英华学堂任教,后入江南制造局译书馆为译员,在那里工作了28年之久,独译或合译的西书共有129部,并参与创办上海格致书院,主编《格致汇编》,致力于普及科技知识。1896年,傅兰雅辞去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职务、受聘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汉学教授之后,还为江南制造局再译成西书14部。

  38. 材料三: 最早的中文报刊,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于1815年于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此后,传教士和外国商人在中国陆陆续续创办了许多中外文报刊,如《上海新报》、《万国公报》、《申报》、《新闻报》等,都比较有名。在西人的影响下,中国人也开始办报。早期国人自办的报刊,如汉口的《昭文新报》、上海的《汇录》、《新报》等。 • 材料四:清咸丰三年(1853)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潜入我国广西西林县,他吸收地痞流氓入教,勾结当地官府和土豪,欺压人民,强奸妇女,无恶不作。新任西林知县张鸣凤根据村民控呈,调查据实后,将马赖及不法教徒共26人逮捕归案,依法判处马赖及不法教徒2人死刑,其余分别论罪处罚。法国次年联合英国出兵侵华。 • 材料五:在殖民地修建教堂、驻扎传教士,就象在殖民地修建兵营、驻扎侵略军一样必要。“一个传教士抵得上一营军队”。“与其设立九个军事据点,不如设立九个教堂更为有效。”传教士受教会派遣,要将自己在中国内地的所见所闻汇报回国去。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荣振华、方立中、耿昇《16-20世纪入华天主教传教士列传》

  39. 传教士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普陀一模) 问题8 •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6世纪中期开始的西学东渐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后来中断的原因是什么?(4分) • (1)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不少中国人藉此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3分)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绝中西往来。(1分)

  40. 传教士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普陀一模) 问题8 •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传教士在近代中西交往过程中的作用?(4分) • 传播了近代科学技术;促进了中国近代翻译和出版业的繁荣;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成为了侵略的帮凶和工具;进行了一些非法的活动。 •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西学东渐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2分) • 促进中国社会在科技文化、社会生活、思想等方面的变迁,推动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阐述你是怎样看待传教士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5分)

  41. “西学东进”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普陀二模)“西学东进”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普陀二模) 问题9 • 材料一:西学东渐这个名目随民国四年(1915)上海商务印书馆将容闳的英文回忆录的中文节译本,该题《西学东渐记》,开始流行。但在晚明,“西学”已是特称判断,指西教即基督教以外的欧洲科学工艺各科学问。其实中国与欧洲的文明互动,在物质层面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典时代,在精神层面至迟已于北朝隋唐出现。……世界文明从来是互动的。既有西学东渐当然也有东学西渐。 ——朱维铮《再读近代史》 • 材料二: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上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随着人类社会的转型,近代中国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 ——《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42. “西学东进”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普陀二模)“西学东进”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普陀二模) 问题9 • 材料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 (1)用“东学西渐”的具体事例说明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6分) • 汉唐时期,通过 “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造纸、等工艺技术源源不断运往西方;(2分)蒙古的西征和阿拉伯人将中国的三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18世纪末以来,“东学西进”使得西欧各国借鉴中国的科举制,逐步推行文官考试制度,促进社会发展。中国的儒学也通过传教士传入欧洲,对欧洲文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等。(2分)

  43. “西学东进”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普陀二模)“西学东进”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普陀二模) 问题9 •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学东渐”的历程和阶段性特点。(4分) • “西学东渐”分为两个阶段,即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传播西方的格物致知等科学技术;(2分)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西学东渐”表现为,由器物技术层面到制度再到文化思想层面的变化,中国人明显地表现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的过程。(2分) • (3)你是如何看待“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15分)

  44. “西学东进”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13校二模)“西学东进”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13校二模) 问题10 • 材料一:“西学东渐这个名目随民国四年(1915)上海商务印书馆将容闳的英文回忆录的中文节译本,该题《西学东渐记》,开始流行。但在晚明,“西学”已是特称判断,指西教即基督教以外的欧洲科学工艺各科学问。其实中国与欧洲的文明互动,在物质层面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典时代,在精神层面至迟已于北朝隋唐出现。……世界文明从来是互动的。既有西学东渐当然也有东学西渐。” ——朱维铮《再读近代史》 • 材料二:监察御史张盛藻为反对1867年同文馆决定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算学而上奏说:“朝廷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何必令其学为机巧,专明制造洋枪之理乎?”大学士倭仁道:“立国之道当以礼义人心为本,未有专恃术数而能超衰振弱者。天文、算学只为末议,即不讲习,于国家大计亦无所损。” ——《洋务运动资料》第2册  • 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 材料四:在殖民地修建教堂、驻扎传教士,就像在殖民地修建兵营、驻扎侵略军一样必要。“一个传教士抵得上一营军队”。“与其设立九个军事据点,不如设立九个教堂更为有效。”传教士受教会派遣,要将自己在中国内地的所见所闻汇报回国去。 ——摘编自荣振华等《16~20世纪入华天主教传教士列传》

  45. “西学东进”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13校二模)“西学东进”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13校二模) 问题10 • (1)材料一谈及古代社会出现的“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交流分别指?(6分) 物质层面:中国输出丝绸、纸张,输入香料、珠宝等商品;精神层面:中国输出儒家文化、典章制度;输入宗教文化、文学艺术、天文历法与工艺(回答具体内容也可) • (2)材料三“从纯科学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观点的依据是?(4分) 洋务运动时期,引进西方科技,创办近代企业,进入“器物救国”阶段。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进入“制度救国”阶段。 (3)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西学东渐的看法。(15分)

  46. 问题11 “中学”与“人学”(浦东二模 启蒙与社会转型) • 材料一: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娱;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灾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 ——严复(《论世变之亟》1895年2月 • 材料二:非为天地人三学,则无以尽事理之悠久博大与蕃变也,而三学之中,则人学为尤急切。 ——严复《原强》1895年 • 材料三:曩者吾人以西人所知,但商业耳,火器耳,术艺耳,星历耳。自近人稍稍译著,乃恍然见西人之所以立国以致强盛者,实有其盛大之源。 ——严复《英文汉诂》1904年

  47. 问题11 “中学”与“人学”(浦东二模 启蒙与社会转型) (1)材料一“三纲”是指什么?(3分)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3分) (2)从材料一中概述西方是从哪些方面重视“人学”的?(3分) 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为学、自然等或政治地位、社会地位、人性与个性,自然与个人.(3分)任3 (3)结合上述材料,严复所言的西方“盛大之源”是什么?(2分) 社会科学,或(社会人文),或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2分) (4)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严复所持观点的看法?(15分)

  48. 问题12 严复“天演论”(奉贤二模 启蒙与社会转型)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从翻译到正式出版,经过3年时间(1895—1898年)。这3年,中国近代史上很不平常的3年,甲午海战惨败,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维新运动持续高涨。 材料一:第二次工业革命(见右图)。

  49. 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奉贤二模 ) 问题12 • 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传播西学,师夷长技,逐渐成为朝野之共识。中国的一批最早接受西方思想的知识分子,如魏源、王韬、李善兰、徐寿、华蘅芳、郑观应等,为译介西书,传播西方的政治体制、科学知识,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译介出版了大量西方科技著作,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留下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 材料三:《天演论》译自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严复译述《天演论》不是纯粹直译,而是有评论,有发挥,实际上是一篇十分精彩的政论文。因此鲁迅先生说严复“毕竟是做过《天演论》的”。一个“做”字,入木三分地刻划出严复翻译此书的良苦用心。 材料四:胡适在读书时,老师让学生买《天演论》做读本,要学生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作文,他说:“这种题目自然不是我们十几岁的小孩能发挥的。但说明读《天演论》,已成为那个时代的风气。”他评价严复为“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据统计,自1898年以后,在短短的十多年中,《天演论》就发行过三十多种不同的版本,这是当时任何其他西学书籍都不可比拟的。

  50. 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奉贤二模 ) 问题12 • (1)观察材料一,简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状况。(6分) • 当欧美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之时,19世纪70年代后工业革命进入新阶段,电力的发明和运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随着与电相关的技术发明不断被运用,电力时代到来了。此外,人类在交通运输、化工、新材料等许多技术生产领域取得突破。在欧美各国中,美国与德国的发展最为突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也推动了垄断的产生,这些都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 (2)结合材料二,简述从魏源到严复这几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4分) •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早期维新派:制度变革、君主立宪;严复等维新派:救亡图存、社会进化论。(4分) • (3)综合上述材料,你是如何看待严复的《天演论》的?(15分)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