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0 likes | 1.14k Views
卫生部 “ 十一五 ”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第九章 肾脏疾病的 生物化学诊断. 广州医学院 刘忠民. 退出. 教学内容. 一、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二、 肾脏疾病的生化实验室检查. 三、常见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测定方法和评价. 四、常见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一、肾脏的基本结构. 二、肾脏的基本功能. 肾小球滤过功能.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返回章. 一、肾脏的基本结构. nephron 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与
E N D
卫生部“十一五”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第九章 肾脏疾病的 生物化学诊断 广州医学院 刘忠民 退出
教学内容 一、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二、肾脏疾病的生化实验室检查 三、常见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测定方法和评价 四、常见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一、肾脏的基本结构 二、肾脏的基本功能 • 肾小球滤过功能 •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返回章
一、肾脏的基本结构 • nephron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与 集合管共同完成泌尿功能。 • 每侧肾脏约100万个肾单位。 • 肾单位组成: • 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 • 肾小管 :分近端小管、髓袢细段、远 端小管。 • 肾单位汇集于集合管,再汇入乳头管,开 口于肾盂。 返回节
肾单位结构图示意图 返回节
肾小球滤过膜 • 滤过膜的三层结构 • 内层为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层。 • 中间为非细胞性的基膜层。 • 外层是肾小囊上皮细胞。 • 两个滤过屏障 • 孔径屏障 • 孔径大小: 内皮C(100nm)>基底膜>上皮C层(7nm)。 • 物质分子量: <1.5万自由通过,>7万不能滤过。 • 电荷屏障 • 膜表面有带负电的唾液酸,带负电荷物质不易通过 • 滤过屏障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孔径屏障。 • 滤过面积和通透性由其结构决定,受肾小球系膜的调节。 返回节
肾血管系统特点 • 肾动脉由腹主动脉分出,血供丰富。 • 肾血流量=20% -25%心输出量。 • 为肾功能的发挥提供足量的血液。 • 双毛细血管网结构。 • 肾小球毛细血管袢—滤过功能 。 • 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营养、重吸收分泌功能 。 返回节
二、肾脏的基本生理功能 • 既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也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 • 作为机体一部分,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 途径: • 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排泄) • 生成尿液。 • 参与物质代谢及调节 • 分泌和降解活性物质。 • 氨基酸和糖代谢。 返回节
肾脏对物质的处理方式 • 排泄 • 代谢终产物—尿素、尿酸、 肌酐等含氮代谢物。 • 异体物质—药物、毒物等。 • 超过机体需要的过多物质—葡萄糖等 • 保留 • 营养物质—蛋白质、G、AA、脂肪等。 • 有形成分—血细胞。 • 调节 • 水、电解质—H20、K+、Na+、Ca2+等 • 酸碱—HCO3-、H+、NH4+等 • 渗透压 返回节
肾小球滤过(功能) • 肾小球滤过 • 当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滤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 • 方式 • 纯物理性超滤,被动且不耗化学能;但消耗动能。 • 血浆的超滤液就是原尿 • 原尿除了不含血细胞和大中分子血浆蛋白质外,其余成分和血浆中成分相同。 • 功能:排泄和保留 返回节
肾 小 球 滤 过 膜 示 意 图
肾小球滤液的生成机理及因素 • 肾小球滤液生成与细胞外液生成相似。 • 决定肾小球滤过作用的主要因素 • 结构基础:滤过膜滤过面积和通透性。 • 动力基础:有效滤过压。 • 物质基础:肾血流量。 返回节
肾小球滤过膜滤过面积和通透性 • 滤过面积 • 人体肾单位总数达200万个,总滤过面积约1.5m2。 • 通透性 • 结构与屏障:滤过膜的三层结构形成两个滤过屏障。 • 评估指标 • 评估滤过能力的指标 • 评估屏障能力的指标 返回节
评估滤过能力的指标 • 肾小球滤过率(GFR) 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滤液量。 GFR=肾血浆流量/5=125ml/min=有效滤过压×滤膜因子 • 滤过分数(FF) 指肾小球滤过量占流经肾小球的血流量的比值。 FF=滤过率/肾血浆流量=0.18-0.22 返回节
评估屏障能力的指标 • 过筛系数(θ) 对一特定的体内大分子物质,其在肾小囊腔与 血浆浓度的比值。 θALb=U ALb - P ALb • 尿蛋白选择指数 (SPI) 两个分子量或所带电荷不同的蛋白过筛系数或 清除率之比值。 SPI= θlgG /θTf θ≤ 0.1 返回节
有效滤过压 • 有效滤过压(EFP) 由三种力组成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 滤过压平衡 入球端EFP为2.0 Pa,籍此可使血浆某些成分透过肾小球滤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出球端EFP为0,滤过停止,此过程称为滤过压平衡。 返回节
肾血流量 • 肾血流量(RBF) 肾脏的血液供应十分丰富,相当于心输出量的20%~25% 肾血流量=心输出量(5000ml/min)/(4-5) = 1200ml/min 通常主要指的是肾皮质血流量,占总量的94%。 • 肾血浆流量(RPF) 肾血流量中的血浆部分。 肾血浆流量=肾血流量/2=660ml/min • 肾血流量影响 肾灌注压和肾血流阻力 返回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 转运方式 重吸收和排泌。 • 重吸收 肾小管上皮细胞将原尿中的水和某些溶质,部分或全部 转运回血液的过程。 • 分泌或排泌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将其产生的或血液中的某些 物质转运到肾小管腔中的过程。 返回节
肾小管的重吸收 • 重吸收方式 选择性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 • 重吸收部位与功能 • 近曲小管:物质重吸收最重要的部位。 • 髓袢:尿液的浓缩稀释等功能。 •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主要参与体液及酸碱等调节。 • 重吸收效率与阈值 • 水的效率=1.5L终尿/180L原尿。 • 其他物质各有不同……。 • 最大重吸收量,用Tm表示 。 • 作用(物质的处理方式):保留和调节。 返回节
肾小管、集合管的排泌 • 排泌方式 选择性主动排泌和被动排泌。 • 排泌部位与功能 • 近端小管、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都有泌H+功能,在调节 机体酸碱平衡方面起作用。 •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泌钾功能:K+-Na+交换。 • 近端小管的排泌功能:青霉素、酚红、肌酐和对氨基 马尿酸等均由肾小管排泌。 • 排泌限量 排泌作用的最大限度,通常以Tm表示。 • 作用(物质的处理方式):排泄和调节 返回节
肾单位对各种物质的代谢方式 • 主动与被动,单向与双向;排泄、保留与调节。 • 重吸收 • 全部重吸收—营养物质(蛋白质、G、AA等)。 • 大部分重吸收—水、无机离子(Na、K等)。 • 部分—代谢物(尿素、尿酸等)。 • 不重吸收—代谢物(肌酐)。 • 分泌 • 代谢物质—H+、K+、NH4+;酸碱物质。 • 异物—对氨基马尿酸PAH、酚红PSP、药物。 返回节
肾小球滤过与吸收的调节 返回节
第二节 肾脏疾病的生化实验室检查 一、肾功能的生化检查 二、尿蛋白和尿酶检查 返回章
一、肾脏功能的生化检测 • 肾清除试验 • 肾小球功能检查 (肾血流量检查) • 肾小管和集合管功能检查 • 肾功能试验方法的选择 返回节
肾清除试验 • 肾清除或肾廓清 • 当血液流经肾脏时,血浆中的某些物质通过 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处理而排出体外的过程。 • 肾清除值/率(C) • 衡量肾脏在单位时间(min)内能清除血液 (ml)中某种物质能力的指标。 • 单位:某物质的清除值C = ml/min • 肾清除试验 • 测定肾单位功能(清除)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返回节
肾清除值计算依据与标准化 • 计算依据 血液中被清除物质的含量[Cs×P](mg/min) =尿液中物质的排泄量[U(mg/ml)×V(ml/min)] 即 Cs=U×V/P • 标准化 Cs(ml/min.m2)=(UV/P) ×(1.73/A) 1.73/A称校正系数;体表面积A可用公式计算或查计算图表获取。 A(m2)=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1529) 返回节
肾清除试验应用 • 肾清除率即肾脏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血中某物质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主要由肾小球、肾小管功能和肾血流量决定。 • 利用不同物质的清除率可测定下列功能 • 肾血流量检查 Cs=UV/P • 肾小球滤过率 Cs=UV/P • 肾小管重吸收功能 Tm=CsP-UV • 肾小管排泌功能 Tm=UV-CsP • 肾小管调节功能 ±(UV-CsP) 返回节
尿液生成示意图 肾小球 血液1 血液2 肾小管 滤过 排泌 重吸收 尿液 返回节
肾小球功能检查 • 肾小球过滤功能检查 (排泄能力) • 肾小球滤过率测定 • 血液中相关物质浓度的测定 • 肾小球屏障功能检查(保留能力) • (参见尿蛋白和尿酶检查) • 血浆蛋白质清除率试验(Cx) •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 • 沉渣检测 • 肾血流量检查(主要因素之一) 返回节
肾小球过滤功能检查 • 肾小球滤过率测定 • 内生肌酐清除率试验(CCr) • 蛋白质负荷试验 • 血液中相关物质浓度的测定 • 含氮类化合物检测 • 血胱抑素(cystatin C) • 氨甲酰血红蛋白测定 • 中分子物质测定 返回节
肾小球滤过率测定 • 测定途径:GFR尚不能直接测定,必须通过某物质清除率的方法间接反映。 • 测定物质:主要有菊粉(inulin)、肌酐、甘露醇、硫代硫酸钠和51Cr-EDTA等。 • 标准方法:菊粉清除试验为目前测定GFR的“金标准”,可准确反映肾小球滤过率。但菊粉是外源性物质,测定方法繁杂。 • 常规方法:临床上多测定内生肌酐清除率,它具有简便易行的优点。 返回节
内生肌酐清除率试验临床意义 • 计算 肌酐清除率CCr=肾小球滤过率GFR=UV/P • 参考值 • 3h法: 男 108.6±2.1ml/min 女 101.0±2.78ml/min • 24h法:男 88.1±13.5ml/min 女 83.0±8.3ml/min • 标化值:80~120ml/min/1.73M2 • 意义 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的灵敏指标,较NPN等敏感。 返回节
CCr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 <80 ml/min提示肾功能有损伤。 50~80 ml/min为肾功能不全代偿期。 25~50 ml/min为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 <25 ml/min为肾功能衰竭期(尿毒症期)。 10 ml/min为尿毒症终末期。 返回节
GFR与血肌酐、尿素浓度关系 正常GFR百分比 100 80 60 40 20 0 血肌酐 血尿素 (μmol/L) (mmol/L) 120 100 80 60 40 20 0 GFR(ml/min ) 112 98 84 70 56 42 28 14 2832 2478 2124 1770 1416 1062 708 354 返回节
肌酐、尿素、尿酸的检查 • 评价 • CCr、Urea和UA浓度检测方法简便,仍是临床常用的肾功能监测指标。 • 指甲肌酐测定可了解3个月前血肌酐水平和肾功能状态。 • 参考范围 • 血浆肌酐44μmol/L~133μmol/L。 • 血清尿素1.8 mmol/L~6.8mmol/L。 • 血尿酸(男性)148.7μmol/L~416.4μmol/L, (女性)89.2μmol/L~356.9μmol/L。 返回节
临床意义 • 肾功能不全的代偿期 • 尿素轻度增高(>7.0mmol/L)。 • 肌酐可不增高或轻度增高。 • 肾功能衰竭失代偿期 • 尿素中度增高 (17.9 mmol/L~21.4mmol/L)。 • 肌酐也中度增高 (442.0μmol/L)。 • 尿毒症 尿素>21.4mmol/L,肌酐可达1.8 mmol/L,为尿毒症诊断指标之一。 返回节
血胱抑素C测定 • 胱抑素(cystatin C) • 属非糖基化的碱性蛋白质,分子量约13kD,属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物cystatin 超家族成员。 • 机体内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均能产生,且其产生率多处在相对衡定状态。 • 完全经由肾小球滤过并几乎全部被近曲小管重吸收和分解。 • 方法:乳胶颗粒增强浊度法。 • 参考范围:血浆1.0mg/L(0.6mg/L~2.5mg/L)。 • 临床意义:血cystatin C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较为理想的内源性物质。 返回节
氨甲酰血红蛋白测定 • 代谢 • 血液中的尿素较易进人红细胞内而被分解成铵(NH4+)和氰酸盐,Hb在氰酸盐的作用下可形成氨甲酰血红蛋白。 • 反应为不可逆反应。 • 意义 • 血液CarHb浓度是患者近4星期左右期间尿素的平均水平。 • 在鉴别急、慢性肾衰和评估血透析疗效上,较单次血尿素、肌酐测定更有价值。 返回节
中分子物质测定 • 指血清中分子量在200~3000的物质,是引起尿毒症患者诸多并发症的主要毒素。 包括甲基胍、胍基乙酸、酚、羟基酚酸、芳香烃、吲哚类物质、胺和多胺类等。 • 测定方法:目前临床上大多用高效液相层析测定血清中中分子物质总量。 • 意义:测定尿毒症患者血清中中分子物质,对于估计疾病的严重程度及血液透析治疗的效果有一定价值。 返回节
对氨基马尿酸清除试验临床意义 • 计算 • CPAH=(UV/P)*效正系数 • 肾血浆流量RPF(ml/min)=UV/P • 肾全血流量RBF(ml/min)=RPF/(1-HCT) • 参考范围 RPF 600~800ml/min RBF 1200~1400ml/min • 意义 • RPF降低:慢性肾炎、晚期肾盂肾炎、高血压肾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塞、心功能不全、休克等。 • PPF升高:甲亢、妊娠等。 返回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功能检测 • 肾(近曲)小管重吸收功能检查 • 肾(近曲)小管排泌功能检查 • 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水、电解质调节功能检查 • 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酸碱调节功能检查 返回节
近曲小管重吸收功能检查 • 尿中物质排出量测定 • 尿β2-微球蛋白、尿酶、葡萄糖、氨基酸、钠等。 • 重吸收率(TRS)测定 • TRS指某物质的重吸收量占肾小球滤过总量的比率, • 通常测定磷的重吸收率。 • 排泄分数(Fe)测定 • Fe指尿排出部分(未被重吸收部分)占肾小球滤过总量的比率,通常测定钠的排泄分数。 • 排泄分数=1-重吸收率。 • 最大重吸收量测定 • 葡萄糖最大重吸收量试验(TmG)。 返回节
尿钠与滤过钠排泄分数测定 • FeNa计算 • FeNa(%)=尿钠排出量/滤过钠总量 =[(尿钠/血钠)/(尿肌酐/血肌酐)]×100 • 滤过钠总量=GFR ×血钠 • 参考范围 尿钠浓度<20mmol/L;FeNa=1 • 临床意义 • 可作为估计肾小管坏死程度的指标。 肾小管功能受损,尿钠浓度>40mmol/L,FeNa>1。 • 鉴别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肾前性氮质血症时有意义 肾前性氮质血症,尿钠浓度<20mmol/L,FeNa<l。 返回节
葡萄糖最大重吸收量试验(TmG) • 标本采集:通过口服、输液使血液糖浓度处于较 高状态(应超过160~180mg/dl 的肾糖阈),收集2h尿量,并采血。 • 检测:测定血、尿中G和菊粉的含量。 • 计算:TmG=肾小球滤液G量-尿液G量 = PCin—UV • 参考范围:成人300~440mg/min • 意义:反映有功能的肾小管的数量和质量。 反映储备功能。 返回节
酚红排泄试验(PSP) • 标本采集 • PSP分为静脉注射法和肌肉注射法两种。试验前2h应禁烟、茶,饮水300~400ml,30min后排尿弃之。试验时注射6g/L的酚红1ml,测定2h内尿酚红量。 • 检测 • 测定尿中酚红含量。 • 计算 • 排泄分数——排出率(%) 返回节
对氨基马尿酸最大排泄量试验(TmPAH) • 标本采集 • 静脉滴注PAH,当达到约600mg/L时,收集2h尿量,并采血。 • 检测 • 测定血、尿中PAH和菊粉的含量。 • 计算 • TmPAH=尿PAH总量-肾小球滤液PAH量=UV-PCin • 参考范围:成人60~90mg/min • 意义:反映有功能的肾小管的数量和质量。 返回节
尿量 、 尿比重 、 尿渗透量 • 尿量测定 • 1000~2000ml/d • 昼:夜=3~4:1(肾小管浓缩功能) • 尿比重测定 • Dmax>1.025表示肾小管浓缩功能正常 • Dmin<1.003表示肾小管稀释功能正常 • 尿渗透量测定 • 血 280~310 mOsm/KgH2O • 尿 40~1400mOsm/KgH2O(24h) • 尿:血=2~4:1(肾小管浓缩指数) 返回节
自由水清除值 • CH2O • 单位时间内,使尿液达到等渗时需从尿液中减 少或加入的纯水量。 • 尿液=等渗尿+纯水 • 浓缩尿量等于等渗透尿量减去被吸收的纯水量。 • 稀释尿量等于等渗透尿量加上血浆中清除的 纯水量。 • 检测:血、尿渗透量和尿量 • 计算:CH2O=V-Cosm=V(1-U/P) 返回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