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 万宁市民族中学 韩强.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广大中小学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力军。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英国著名课程研究专家斯腾豪斯认为,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这就是说,教师是课程的最终实施者,他们的思想、行为、观念等对课程改革过程以及对将课程政策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方式,都有强有力的影响。因此,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在课程改革中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发展,是当前教师管理中的当务之急 。.

vielka-lang
Download Presentation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 万宁市民族中学 韩强

  2.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广大中小学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力军。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英国著名课程研究专家斯腾豪斯认为,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这就是说,教师是课程的最终实施者,他们的思想、行为、观念等对课程改革过程以及对将课程政策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方式,都有强有力的影响。因此,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在课程改革中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发展,是当前教师管理中的当务之急。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广大中小学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力军。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英国著名课程研究专家斯腾豪斯认为,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这就是说,教师是课程的最终实施者,他们的思想、行为、观念等对课程改革过程以及对将课程政策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方式,都有强有力的影响。因此,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在课程改革中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发展,是当前教师管理中的当务之急。

  3. 一、调整自身的素质结构是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一、调整自身的素质结构是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 •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地开展。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这就要求教师能调整自己的素质结构。

  4. 1、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开展课程改革的先导。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新的教育界观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观: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需要,要努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教育必须从关注共性、关注社会性的要求中逐步走向满足主体性发展的需要。 课程观:课程不是静态的封闭的文本,而是在动态过程中逐步构建起来的体验与会话过程。教师不是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应该和学生一起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课程的积极开发者和主体。 教学观:教学已不再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

  5. 而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相互对话、共同参与、共同建构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而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相互对话、共同参与、共同建构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评价观:新课程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而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则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甑别为主的评价观,取之以关注过程的、以质性评定为主,侧重发展的评价观。 2、形成新的工作方式。 观念的转变必须落实到行为的转变,才会产生真正的教育改革效应。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工作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1)加强与同伴的合作。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根据课题的需

  6. 要和兴趣组成研究小组,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数学、科学等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在这种教育活动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要和兴趣组成研究小组,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数学、科学等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在这种教育活动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2)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以分科为主、包括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教师除了要有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 (3)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教师将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力量。教师必须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

  7. 地利用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等校内外课程资源,利用网络等信息化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同时,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地利用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等校内外课程资源,利用网络等信息化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同时,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3、掌握新的教育技能。 (1)课程开发的能力 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教师新的技能将应运而生,比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教书,还要会编书,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 (2)对课程的整合能力

  8. 过去,教科书是完全按照知识体系编写的,如今是从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场景、情境入手选择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情境主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这就是教师对课程的开发、整合能力,同是一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有不同的上法。另外,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许多形式都是首次出现,新颖、独特,每一节课都充满新意,教师要有创意地进行教学,这也对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挑战。过去,教科书是完全按照知识体系编写的,如今是从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场景、情境入手选择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情境主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这就是教师对课程的开发、整合能力,同是一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有不同的上法。另外,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许多形式都是首次出现,新颖、独特,每一节课都充满新意,教师要有创意地进行教学,这也对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挑战。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无疑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新视点。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学科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与融合,从而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的教学模式。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9. 二、发挥学校管理职能,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学校管理职能的发挥。学校必须为教师素质的提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1、促教师成为研究者。 学校要以教育科学研究为龙头,不断推动素质教育向深层次发展。 2、构建新的教师评价体系。 正由于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这就要求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作出新的调整,使之以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1)教师素质指标。A、思想道德素质: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对本职工作的事业心;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为人师表。

  10. B、文化理论素质:现代教育理论;文化科学素质;教学能力素质;专业发展。C、身体心理素质:广泛的兴趣爱好;热情诚恳;自尊自信爱自强;自我调控能力;坚强意志品质;民主平等合作精神;期望与理想;忍耐与坚持。B、文化理论素质:现代教育理论;文化科学素质;教学能力素质;专业发展。C、身体心理素质:广泛的兴趣爱好;热情诚恳;自尊自信爱自强;自我调控能力;坚强意志品质;民主平等合作精神;期望与理想;忍耐与坚持。 (2)教师职责指标。A、育人管理职责:围绕办学目的和办学思想开展的工作;学生的思想道德关怀;满足学生获得尊重、信任、公正待遇的要求;满足学生获得帮助的需求。B、教学科研职责:学习环境的组织;教学工作;教科研工作。C、协同工作职责:关系;行政工作; (3)教师绩效指标。A、育人管理成效: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有实效;所带班级班风、学生品德好;全体学生获得了尊重、信任、公正的待遇;满足了全体学生获得发展的需要。B、教学科研成效:教学氛围好;教学资料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教学准备充分;教学任务适当;教学方式方法恰当;学业成绩评定科学;遵守教学纪律;教科研成绩显著。C、协同工作成效:教学关系融洽;工作关系协调;参与教研组、学校等组织的相关工作。

  11. 三、充分认识新课程改革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一)对教育理念的要求 (二)对知识结构的要求 (三)对能力的策略要求

  12. (一)对教育理念的要求 教育理念是教师素质中起导向作用的部分,没有科学的教学理念,就不可能有科学的教学行为。 (1)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新课程改革下的核心理念,也是成为教师素质的基本理念。 (2)树立“平等参与”的教师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职教是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解决问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3)树立“互动、互通、互补”的教学观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教师教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13. (4)树立“开放、灵活”的课程观 传统教材,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的规范,强调严密的逻辑顺序和严谨的知识结构,然而新课程不再可以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而是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 (二)对知识结构的要求 对教师知识结构要求,一是专业知识;二是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三是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包括做好教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新课程对教师通识知识要求越来越广博。专业知识要向相关的专业知识延伸,教育专业知识要求将不断拓展。 (三)对能力的策略要求 新课程的实施,传统的教学基本功如朗读、板书、绘画等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师新的能力,如合作能力,惧和处理信息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力。对学生发展性评价的能力。

  14. 四、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规范素质 (一)基本素质 (二)修养素质

  15. (一)基本素质 1、加强自身修养,注意职业道德,讲究仪表礼仪,处处为人师表。 2、穿戴整洁,发式适合,端庄大方,穿戴、化妆符合职业身份。 3、按时上、下班,遵守坐班制度,有特殊情况必须向学校请假,并把工作安排好。 4、使用礼貌用语,讲普通话,使用职业语言,说话注意身份,注意场合,切忌用粗言恶语伤害他人。 5、参加各种会议、政治学习、听课、讲座活动时,应讲究礼仪,不迟到、不早退,不交头接耳,不随意进出会场,不看与会议无关的书报,做好会议记录。 6、爱护学校公物,精心保护电教器材、教具等,注意保持办公室、多媒体教室、电脑室、实验室等公共场所的卫生。 7、真正做到上课及各种会议不打手机。

  16. (二)修养素质 1、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不讽刺学生。 2、与学生谈话要用热情的语调,鼓励的眼神。既严格要求,又避免简单粗暴,不训斥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3、保持良好的心境,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不得向学生发泄怨气而影响工作,损害自己的形象。 4、教态亲切,声情并茂,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风度。 5、坚持正面教育,不准以罚代教。 6、保持校园和办公室的安静,轻声说话,轻步走路,不打扰他人工作、学习。 7、尊重他人,团结同事,诚恳待人,礼貌相处,不议论、不传播别人隐私,教师之间,团结协作,奋发向上。 8、接待家长和来宾,要热情有礼,起立送迎。不勉强家长为自己办私事。

  17.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作为教师要面对这场改革,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学习中不断反思,与时俱进,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作为教师要面对这场改革,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学习中不断反思,与时俱进,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谢谢大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