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k likes | 1.2k Views
研究方法介紹. 質的研究 & 量的研究. 量的研究. 採取 自然科學 研究模式,對研究問題或假設,以 問卷 、 量表 、 測驗 或 實驗儀器 等作為研究工具,蒐集研究對象有 數量屬性 的資料,經由 資料處理與分析 之後,提出研究結論,藉以解答研究問題或假設的方法。. 可以在 短時間 內, 蒐集一大群受試者的反應資料 ,有利於分析現存的問題。但 研究樣本 大都由 母群體抽樣 而來,因此 將研究結果推論到母群體時,有其限制 。. 控制研究情境,客觀、避免偏差。 以 旁觀者角色 ,瞭解研究對象。 主要研究設計: 調查法、相關研究法、實驗法 。
E N D
質的研究 & 量的研究
採取自然科學研究模式,對研究問題或假設,以問卷、量表、測驗或實驗儀器等作為研究工具,蒐集研究對象有數量屬性的資料,經由資料處理與分析之後,提出研究結論,藉以解答研究問題或假設的方法。採取自然科學研究模式,對研究問題或假設,以問卷、量表、測驗或實驗儀器等作為研究工具,蒐集研究對象有數量屬性的資料,經由資料處理與分析之後,提出研究結論,藉以解答研究問題或假設的方法。
可以在短時間內,蒐集一大群受試者的反應資料,有利於分析現存的問題。但研究樣本大都由母群體抽樣而來,因此將研究結果推論到母群體時,有其限制。可以在短時間內,蒐集一大群受試者的反應資料,有利於分析現存的問題。但研究樣本大都由母群體抽樣而來,因此將研究結果推論到母群體時,有其限制。
控制研究情境,客觀、避免偏差。 • 以旁觀者角色,瞭解研究對象。 • 主要研究設計:調查法、相關研究法、實驗法。 • 程序階段:理論引導→資料蒐集→ 資料分析。
又稱為質性研究。研究者為了深入探討某個問題,在自然情境下,以觀察、深入訪談或分析私人文件,廣泛蒐集資料 ,來分析受試者的內心世界與價值觀等。
研究者需要進入研究實際情境,與受試者長期接觸,觀察其言行,比較能深入剖析研究問題。研究者需要進入研究實際情境,與受試者長期接觸,觀察其言行,比較能深入剖析研究問題。 • 研究者必須融入研究情境,以既是局外人、又是圈內人的角色,來瞭解研究對象的語言與行為。
研究者通常以錄音機、錄影機、攝影機等工具來蒐集與記錄資料,再對這些資料加以整理、歸納、分析,進而以文字說明研究發現的事實研究者通常以錄音機、錄影機、攝影機等工具來蒐集與記錄資料,再對這些資料加以整理、歸納、分析,進而以文字說明研究發現的事實
適用於小樣本,研究過程頗耗時,研究者需受過訓練,資料分析與解釋比較主觀,實施程序不易標準化。適用於小樣本,研究過程頗耗時,研究者需受過訓練,資料分析與解釋比較主觀,實施程序不易標準化。 • 俗民誌研究、田野研究、個案研究。
質的研究有八個特徵 1在自然情境(田野)中蒐集資料 紀錄現場的各種現象,研究情境不經任何設計 2以文字、圖畫、視聽器材、訪問逐字稿﹑照相﹑錄音﹑筆記記錄資料
3重視過程與結果 注重情境脈絡,對事件的原因與過程特別感興趣,也重視為何產生此結果的深層涵義 4將蒐集到的資料歸納分析 進而探索問題的真相
5注重現場參與者的觀點 站在其立場去探索人們的觀念 6以統整的觀點進行研究 將現場所有人事物看成一個整體,全方位的了解 ,長時間投入現場,運用各種方法蒐集資料
7研究者保持客觀立場 以公正客觀的態度,看待研究對象 8視研究對象為獨特的個案 尊重個案為獨立自主的個體,對個案深入了解其心思意念
質的研究有七個步驟 確定研究問題→選擇研究場所和對象→進入現場→蒐集與檢核資料→提出假設→資料的分析與詮釋→獲得結論
1確定研究問題→ 2選擇研究場所和對象→ 通常採用﹝立意取樣法﹞,選取願意合作的對象,也必須得到受試者的監護人或單位主管的同意
3進入現場→ 與研究對象建立友善關係,減少其排斥或抗拒的心理 4蒐集與檢核資料→ 同時利用錄音﹑錄影﹑觀察﹑訪談紀錄,加以檢核查證,以確保資料的正確性
5提出假設→ 不是一開始就提出假設,而是蒐集資料之後,逐漸形成假設,再視實際需要作修正。 6資料的分析與詮釋→ 將資料分類、 統整,次數最多的就是主題。
7獲得結論 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提出結論,隨著後續資料,再補充修正。
質的研究有三個類型 ν參與觀察 ν非參與觀察 ν人種誌研究
1參與觀察 研究者進入受試者的生活情境中,去觀察其言行、習俗 2非參與觀察 研究者不參與受試者的任何活動,只是從旁觀察
3人種誌研究=俗民誌=民族誌 受試者在自由的情境下接受觀察或訪談,又稱田野研究 長期參與一個族群的活動,觀察其間的互動方式,加以描述、詮釋
質的研究 & 量的研究 • 質的研究,在自然情境中探索個別現象的深層事實,性質上是描述的、歸納的。 • 量的研究,性質上是實徵的、大規模的、結構與標準化。
質的研究 & 量的研究 • 量的研究先有工具,其研究工具是無生命的量尺、測驗、問卷。 • 質的研究工具是在過程中漸漸形成的。以研究者作為主要工具,實施晤談、觀察。
質或量的研究均無法掌握「全真」 • 量的研究以考驗證明真理可能程度,即使再精密的設計,仍只能掌握大部份「全真」 。 • 質的研究深入理解現象,也是局部、個別的,無法掌握「全真」。
質的研究 & 量的研究 • 無論是質的研究或量的研究,研究者在研究的過程中均需說明~研究問題、樣本的選擇、資料的收集、分析、報告撰寫等步驟。
論文撰寫的原則 一、架構清楚 二、邏輯合理 三、忠實客觀 四、文字簡潔 五、符合慣例
架構清楚 ▲各章節的層次分明,按緒論、文獻探討、研究方法、結果與討論、結論與建議的順序呈現。各章節也要有條理的將其內容陳述,如研究方法呈現研究對象、研究程序、研究設計、資料處理等。各章節均有清楚的標題。 ▲各章節的比重應做適當的調整,使其達到均衡。論文中的各個章節都有其必要性,因此不能過份強調某個章節,而忽略其他部份。
邏輯合理 1. 通常研究的重要變項都會在名詞解釋裡加以界定,之後所有涉及該變項的名稱都應保持一致。 2.研究目的是論文的源頭,研究問題、研究假設和資料處理則是隨之逐漸引導出來的,應相互呼應,前後連貫。 3.文獻探討和所研究的變項應有所關聯,而不是塞一些無用的資料。
忠實客觀 1.文獻探討應忠實呈現正反面資料,不能只引用自己喜好的資料,或斷章取義 2.研究中出現的問題,應提出來討論,不能故意隱瞞。研究結果應客觀陳述,不管有無支持研究假設都應忠實報導。不能因某些結果不理想就故意刪除,這是有違研究倫理的。
文字簡潔 1. 避免誇大或過於華麗的用語,有幾分結果說幾分話,研究論文有別於小說或其他文學作品,不宜用感性或太主觀的字眼來撰寫。 2.引用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時,僅提其姓名和年代即可,如郭為藩(民64),不必加其職銜或其他的稱謂(如博士、教授、部長等)。在學術研究領域裡,引用資料只是一項中性的、事實的陳述,並不涉及禮教問題。 3.引用外國學者的研究,直接用其英文的姓和年代,如Bell (1991),不必翻譯成中文。
符合慣例 1.各個領域都有慣用的撰寫方式,因此應該用該領域最常使用的方式來撰寫。 2.圖表的呈現應標示編號,圖的標題應標示在圖的下方,表的標題則在表的上方 3.研究者提及自己的觀點,應自稱「研究者」、「實驗者」或「筆者」,而不用「我」字眼。
如何 蒐集資料? • 美國參議員葛倫名言「如果抄襲一個人的作品,是剽竊;抄襲十個人的作品,是做研究工作;抄襲一百個人的作品就成為學者」。 • 直抄一篇文章的人是笨伯;摘錄許多人的文章,寫成一篇文章,不註明出處的是文抄公;能夠註明來源的就是研究。
一、資料的蒐集 資料是論文的靈魂,分三大類討論 (一)資料的來源:資料蒐集應求其廣博確實,圖書館與電子資料庫,是資料來源最豐富的地方。
(二)蒐集資料的途徑 ▲向各行各業的學者專家請教。 ▲訪問、問卷、實驗、測量或統計得來的資料。 ▲閱讀期刊、專門索引、百科全書、博碩士論文、書評、手冊、報紙等。
(三)資料鑑定四原則 1.區別原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 ▲原始資料包括原作之原始手稿、日記、信函、訪問談話的原始筆錄、實驗報告等。 ▲第二手資料是對原始作品所作之分析、評論、詮釋等。
2.客觀性:檢視原作者討論某問題的觀點是否客觀公正?是否有偏見? 3.作者的知名度:可從其學經歷或職位,看出是否有資格從事該研究。 4.等級:可從文中措辭、內容複雜性及所需的背景知識而定。
如何擬定適當的題目 • 寫過論文的人大多會說「選題難」。選擇題目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先擬定一個自己有興趣的題目:因為研究者瀏覽群書、蒐集資料、整理分析到撰寫論文,都需要興趣,方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而研究的衝刺力才會歷久不衰。
(二)儘量縮小題目研究範圍:通常學生喜歡從大題著手,但閱讀一些前人文獻之後,發現資料太多不易細讀,才選定某一個問題的某一層面,或選擇某種研究的觀點,縮小題目範圍。因題目小,較易蒐集資料,觀念較易集中,精華較易摘取,往往可以深入問題中心,而不流於膚淺,研究者才有可能有個人的創見或新發現。(二)儘量縮小題目研究範圍:通常學生喜歡從大題著手,但閱讀一些前人文獻之後,發現資料太多不易細讀,才選定某一個問題的某一層面,或選擇某種研究的觀點,縮小題目範圍。因題目小,較易蒐集資料,觀念較易集中,精華較易摘取,往往可以深入問題中心,而不流於膚淺,研究者才有可能有個人的創見或新發現。
(三)進行文獻探討,瞭解擬定的題目是否已有前人做過類似研究 :研究者必須探望討前人的文獻,瞭解那些研究已有圓滿的答案?那些是細微末節的小問題?那些問題太空泛,目前不適合研究?那些問題仍然眾說紛紜?研究者藉此觸類旁通,發現一些靈感。
(五)提出假設:即對所研究的問題提供可能有創意的答案。最基本的理由就是,一篇有價值的論文,並非只是綜合以往的相關文獻作摘要式的概述,而無新的創意。(五)提出假設:即對所研究的問題提供可能有創意的答案。最基本的理由就是,一篇有價值的論文,並非只是綜合以往的相關文獻作摘要式的概述,而無新的創意。
選定研究題目的七個方向 ν依據個人經驗 ν針對當前的問題 ν從各種理論中去探索 ν由文獻中去找尋 ν重複他人做過的研究 ν修改他人研究題目 ν向學者專家請益
1 依據個人經驗 ▲閱讀某學者的理論、思想,研究者應有求證精神,產生質疑,逐漸形成研究問題,進行研究來印證或推翻他們的觀點 ▲個人實際工作經驗中所接觸到的問題,見仁見智,皆值得深入去探討。 ▲從聽演講所得到的心得或靈感,來思索可能的研究題目。
2 針對當前的問題 • 平時從報章雜誌、書籍與視聽媒體,可以發現社會大眾所關心的問題,有些頗具爭議性,有些問題很少人研究,有些主題雖有人研究,所得結果卻大不相同,這些問題都值得進行研究。 • 可以思索當前社會存在哪些缺失有待改進的議題,從中尋找自己有興趣的研究題目。
3 從各種理論中去探索 • 每一個理論各有其研究對象、時空背景的限制。理論的論點是否迄今仍然屹立不搖,也可以加以探究。 • 或者,更換研究對象,就可以成為新的研究題目。
4 由文獻中去找尋 • 前人做過的研究,都可作為尋找研究題目的參考文獻。 • 找到與自己能力、興趣相符合的文獻就詳加閱讀,從中獲得研究靈感。 • 許多研究者都會在論文最後,提出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建議,從這些建議去思考是否有適合自己研究的問題,形成研究題目。
5 重複他人做過的研究 優點: • 可以驗證別人研究發現的真偽。 • 研究對象不同,查核可否應用到其他母群 • 研究時間不同,可重複檢驗研究發現。 • 文獻資料多,進行研究比較方便。 缺點: • 題目缺乏創意。 • 要突破別人的研究發現並不容易。 • 容易被認為有抄襲之嫌。
6 修改他人研究題目 • 初學研究者,在選擇研究題目時,比較簡便的方法就是,局部修改前人的研究題目,不但節省時間,而且相關的文獻大都齊備,所以初學研究者頗值得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