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likes | 201 Views
第四章 人类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教学目的: 理解人类意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了解传统唯物主义 的意识观;领会实践唯物主义的意识观。 重点和难点: 实践唯物主义的意识观 讨论题: 1 、狼孩、猪孩为什么没有人类意识? 2 、如何认识唯心主义的起源? 3 、社会意识的独立性和能动性。. 第一节 人类意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思维是地球上结出的最美丽的花朵 ” (恩格斯语) 为什么? 但意识问题是科学发展和哲学发展史上作大难题之一:灰箱 一、历史:艰难的探索 1 、古代:灵魂说与唯心主义起源;
E N D
第四章 人类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教学目的:理解人类意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了解传统唯物主义 的意识观;领会实践唯物主义的意识观。 重点和难点:实践唯物主义的意识观 讨论题: 1、狼孩、猪孩为什么没有人类意识? 2、如何认识唯心主义的起源? 3、社会意识的独立性和能动性。
第一节 人类意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思维是地球上结出的最美丽的花朵”(恩格斯语)为什么? 但意识问题是科学发展和哲学发展史上作大难题之一:灰箱 一、历史:艰难的探索 1、古代:灵魂说与唯心主义起源; 灵魂不灭说、灵魂轮回说(毕达哥拉斯)、灵魂回忆说(柏拉图); 万物有灵——泛神论(图腾崇拜)——多神教——一神教; 灵魂观念正是唯心主义和宗教赖以产生的基础。 唯心主义(精致的宗教),宗教(粗俗的唯心主义)(列宁语) 西方:柏拉图—黑格尔正统 2、近代:自然说与旧唯物主义; 西方近代科学发展:◆意识的物质器官是大脑(解剖学);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达尔文); ◆意识是对外界事务的反映(培根、洛克)。 中国古代的“形神关系说”(荀子、王充、范镇) 3、人本主义意识论:费尔巴哈的“类意识”(理智与爱)与黑格尔的自我意识论; 4、马克思的实践意识论与社会意识论.
二、现代意识论研究及其争论 1、对脑结构的研究(产生于颅相学,运用于学习机、人工智能等) 2、对人体特异功能、特异思维、灵感思维的研究; 3、对无意识问题的研究; (个体无意识——弗洛依德,集体无意识(社会潜意识)——容格、弗洛 姆,运用于对国民性、传统文化的研究) 4、对意识类型的研究; (知、情、意;自我意识、对象意识;个体意识、群体意识、社会意识; 认知意识、实践意识、价值意识、审美意识;理性意识、非理性意识;传 统意识、现实意识、未来意识;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等) 5、对人工智能的研究;
第二节 传统唯物主义的意识观 (一)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达尔文); 从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 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 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生物主义的观点);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唯客体主义的观点);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三)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 3、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4、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过程的影响和调控。
第三节 实践唯物主义的意识观 一、所有人的意识都是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三重含义:范围、对象、属性; 二、物质实践活动决定人的意识 ☆“不是从观念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人们在改变现实的同时也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1、人们的意识是人们的物质实践活动的产物(意识即实践意识); 2、意识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人们生活实践发展的水平; 3、意识的东西只能在物质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说明。 三、人类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能动性 1、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功能: (1)反映功能;(2)维护和批判现实的功能; (3)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的功能;(4)预见和创新的功能。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具有当代性? 1、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所扮演的五种角色来看——[1]历史上的文本;[2]后人概括的理论体系;[3]一种学派;[4]一种意识形态话语;[5]现实的运动。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重特征来看——[1]实践性;[2]批判性;[3]人文性。 3、从现时代的特征来看——物化的时代(商品经济时代),人受交换价值(抽象劳动)的统治。表现为资本主体性原则。具体体现为: [1]人的物化(商品化);[2]人与自然关系的物化;[3]人与人关系的物化;[4]人的观念的物化。 4、从正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演进来看——列宁主义阶段;斯大林阶段;(在中国)毛泽东思想阶段、邓小平理论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阶段。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 二、如何阐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 1、文本解读法; 2、批判对话法; 3、现实问题法。 思考题: 1、如何真正提升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地位? 2、为什么许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产生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