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 likes | 543 Views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价格 波动和劳动力转移. 胡景北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 2008 年 5 月. 目录. 研究背景 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劳动市场均衡 在模型中引入价格 在模型中引入商品需求 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的同时均衡:长期观察 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的波动:短期观察. 1. 研究背景:中国的价格波动. 2007 年,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 4.8% ,其中食品价格上涨 12.3% ,拉动前者上涨四个百分点。 价格波动尤其是农产品价格上涨成为中国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问题。. 1. 研究背景:中国的价格波动. 2007 年各类价格涨幅 (%).
E N D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价格波动和劳动力转移 胡景北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 2008年5月
目录 • 研究背景 • 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劳动市场均衡 • 在模型中引入价格 • 在模型中引入商品需求 • 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的同时均衡:长期观察 • 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的波动:短期观察
1. 研究背景:中国的价格波动 • 2007年,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4.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3%,拉动前者上涨四个百分点。 • 价格波动尤其是农产品价格上涨成为中国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问题。
1. 研究背景:中国的价格波动 2007年各类价格涨幅 (%)
1. 研究背景:中国的价格波动 • 食品价格和CPI的波动关系紧密 • 所以,中国CPI的波动,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相对价格波动上来分析。
1. 研究背景:劳动力转移波动 • 食品与粮食价格的波动牵涉到农业和非农部门的生产和需求关系,其中两部门的生产与其劳动投入有关。 • 关于劳动力在农业和非农部门之间转移情况,中国目前不存在可靠的数据。 • 本文仅仅试图用非农部门新增就业与新增总就业的数量关系来部分地指示劳动力在农业和非农部门之间的转移状况。
1. 研究背景:劳动力转移波动 • h = (dL2 - dL)/L • = dL2/L2*L2/L - dL/L • = gL2*l2 - gL • 又:h = -dL1/L = -g1*l1 • 下标1、2分别表示农业与非农部门 • h: 非农劳动与总劳动的增量差占总劳动比重,或者农业劳动净减少量占劳动力总量比重
1. 研究背景:劳动力转移波动 • 为什么h?在资本、技术不变时,若新增人口仅仅发生在农业,现代部门新增劳动仅仅来自农业,那么,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农业工资提高的条件是dL2>dL,即农业转出劳动力大于新增劳动力。 • h = (dL2-dL)/L 表示净转出占总劳动的比重。 • 如果dL = 0, h=dL2/L
1. 研究背景:劳动力转移波动 • h > 0, 转出大于新增,农业工资提高 • h = 0, 转出大于新增,农业工资不变 • h < 0, 转出小于新增,农业工资下降 • 因此,h可以用来指示转移劳动力的劳动市场。 • 由于数据问题,h的统计只能在有限程度上反映中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1. 研究背景:劳动力转移波动 • 假定非农部门生产率高于农业,h>0 (h<0) 意味着工资提高(降低)和商品需求增加 (减少)。在农业技术和资本不变前提下,h>0 (h<0)又意味着农业产量下降(上升)。 • h与商品的供求有关,所以h与价格波动可能存在联系。
1. 研究背景:理论 • 价格波动和就业波动是短期宏观分析的中心问题 • 在中国一类的发展中中国家里,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十分重要的宏观经济现象,就业波动更多地表现为劳动力转移波动。相比之下,城镇就业波动只具有次要意义。 • 所以,以中国和类似中国的经济体系为背景研究短期宏观波动,我们需要关注价格波动和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机制。
1. 研究背景 • 本报告思路: • 现有的主要发展经济学模型从长期角度研究劳动力转移; • 价格是短期经济研究的核心 • 因此,价格波动和劳动力转移关系的研究,要求把长期和短期分析结合起来。我们可以把现有的长期发展模型视为某种短期模型并引入价格,从而在长期发展的框架内研究短期经济波动,同时从短期研究引出长期发展的具体轨迹。
2. 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劳动市场均衡 • 胡景北(1994)农业自耕农模型:重新表述 • (1) 农业部门生产函数 • (2) 现代部门生产函数 • (3) 人口总量给定且充分就业 • (4) 资本给定 • 以现代部门产量衡量的社会总产出 • 两大部门产品的相对价格
2. 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劳动市场均衡 • 胡景北农业自耕农模型:重新表述 • 劳动市场均衡的条件:两部门以现代产业产出衡量的工资相等 • 假设农业部门的实物工资w1由农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Y1/L1决定,并随着农业劳动力转出而上升;现代部门的工资w2由劳动的边际生产率dY2/L2决定。 • 劳动市场均衡的条件用图形表示是
2. 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劳动市场均衡 • 下图中: • 横轴向右表示农业劳动,向左表示现代部门劳动,虚垂直线表示劳动在两个部门的配置 • pY1表示农业产值生产函数,Y2表示现代部门生产函数 • A是劳动市场均衡点
3. 引入价格 • 考虑劳动市场均衡条件 ,工资相等不仅依赖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而且也依赖价格的自由波动。 • 由于pw1=w2, 所以价格波动立即会打破劳动市场均衡,并造成劳动市场波动。
4. 引入需求 • 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把价格视为外生的。为了研究价格波动,我们必须把价格变成模型的内生变量,把价格决定方程引入模型中。 • 造成价格波动的原因很多,例如货币注入经济的方式。这里我们不考虑货币或其他原因,而仅仅关注产品市场供求引起的价格波动。 • 在考虑两个产品市场均衡时,由瓦尔拉斯定律,任何一个市场实现均衡的条件是另一个市场也实现了均衡。所以,这里仅仅考虑农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
4. 引入需求 • 农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 • 假设对农产品的需求总和是经济总产品的一部分:cY,c为恩格尔系数 • 由于Y = pY1 + Y2, 所以有Y=Y(p) • 可以从消费者最优行为中引出c。这里的关键假设是 0 < c < 1。
4. 引入需求 • 农产品的市场供给由其生产函数决定: • 因此,农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
5. 产品和劳动市场同时均衡:长期观察 • 把农产品需求函数引入图形,它是一条从右纵轴上E点出发向左上方延伸的直线。 • 农产品需求函数与农产品产值生产函数的交点是产品市场均衡点。 • 在A点上,由于劳动市场也均衡,所以点A而且仅仅点A是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共同的均衡点。
5. 产品和劳动市场同时均衡:长期观察 前面为了方便分析,假设资本总量及资本的部门配置给定。但只要一超过短期,资本存量及其配置就会发生变化。一部分利润和一部分工资被储蓄并用于投资。相应的,两个行业的生产函数就会上扬,劳动市场、产品市场便必须相应调整,以达到新的均衡。
5. 产品和劳动市场同时均衡:长期观察 经济的均衡发展 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生产函数Y1的上扬和农产品需求函数cY的上升保持同步,价格水平p可能保持稳定,即p=p*。
5. 产品和劳动市场同时均衡:长期观察 • 下图中: • 细线表示资本增加前,粗线表示资本增加后
5. 产品和劳动市场同时均衡:长期观察 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由于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幅度低于总收入的提高幅度,农业生产函数上升的幅度将低于总收入和现代产业部门生产函数的上升。所以,生产的扩大和资本的投资将主要出现在现代部门。资本在现代部门的更多投资将提高现代产业的劳动边际生产率,现代产业工资会高于农业工资,从而吸引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进入现代产业。而资本在农业的投资,又会上扬农业实物生产函数,让更少的劳动力生产出社会需求的农产品。因此,长期经济发展又同时表现为农业劳动力不断向现代产业转移的过程。
6. 产品和劳动市场的波动:短期观察 • 短期中,由于资本总量和配置来不及调整,若产品市场供求不等,价格将波动。 若一外部冲击提高了农产品需求,Yd1上扬为yd1’, 农产品供不应求。若价格不变,产品市场将要求在点A~实现供求平衡。它表示劳动市场必须迅速调整,一部分劳动力从现代部门返回农业部门,以便生产出适应需求的农产品。
6. 产品和劳动市场的波动:短期观察 • 如果劳动市场不调整,产品市场的价格就会调整并提高到使供求在点A‘平衡的水平p1。此时,农业产值生产函数因价格提高而上扬为p1Y1。
6. 产品和劳动市场的波动:短期观察 • 点A’和A~都不可能是产品市场的均衡点,因为在这两个点上,两部门工资不等,劳动市场不均衡,劳动力还要在部门间流动。而只要劳动力还在流动,农产量和总收入就会变化,因此产品供求和价格也会进一步变化。 • 所以,农产品供求波动将造成劳动市场波动,后者将造成产品市场新的波动。
6. 产品和劳动市场的波动:短期观察 • 若短期中不存在不完全竞争状况,经济能够瞬时调整,则价格、工资的波动和劳动力的流动,会吸收外部冲击,并在点A*上实现新的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的共同均衡。 • 即使如此,波动的缓和与均衡的重新实现都需要时间,需要经济参与者给时间让经济调整。 • 超出短期范围,则需要资本增加和资本在部门间重新配置,以适应外部冲击发生后的供求形势。
6. 产品和劳动市场的波动:短期观察 • 如果短期中存在不完全竞争状况或者不能瞬时调整状况,短期波动可能更加剧烈,并且可能无法重新实现均衡。 • 不完全竞争状况
6. 产品和劳动市场的波动:短期观察 • 不能瞬时调整状况: • 企业按照合同生产,因此不能在短期内随意减少工人。 • 劳动市场供不应求,现代部门工资在补偿农产品价格上升的同时,也因为保持甚至增加劳动力而上升。 • 由于中国农业工资继续严重低于现代部门工资,更多的农业劳动力继续转移到现代部门,农产量不能迅速适应需求变化,农产品价格继续上升。 •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现代部门不再能承受上升的工资为止。 • 经济衰退和危机的可能性
谢谢大家 www.hujingbei.net jbeihu@mail.tongji.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