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470 Views
历代佛像欣赏. 鹿野苑艺文学会 吴文成会长编辑. 我们了解佛像吗 ? 佛像 , 二千多年来 , 默默存在于文明的古迹中。 祂 ! 象征佛陀的庄严法相 , 无声说法来启示古往今来的人们 , 朝向灭苦的解脱正道。 ( 以相表法 ). 菩提树象征成道. 法轮象征说法. 佛塔象征涅盘. 足印象征游化. 赞 佛 偈 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界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 如来妙色身 世间无与等 无比不思议 是故今敬礼 如来色无尽 智能亦复然 一切法常住 是故我归依.
E N D
历代佛像欣赏 鹿野苑艺文学会 吴文成会长编辑
我们了解佛像吗? 佛像,二千多年来,默默存在于文明的古迹中。 祂!象征佛陀的庄严法相,无声说法来启示古往今来的人们,朝向灭苦的解脱正道。(以相表法)
菩提树象征成道 法轮象征说法 佛塔象征涅盘 足印象征游化
赞 佛 偈 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界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 如来妙色身 世间无与等 无比不思议 是故今敬礼 如来色无尽 智能亦复然 一切法常住 是故我归依
佛像的诞生:当时佛弟子思惟佛法理想,以恭敬心融合艺术方法,创造出佛陀的崇高法相,以做为弘法、修行、礼敬和膜拜的对象。大乘佛经中并且鼓励信徒制造佛像,宣扬佛像的功德,于是佛像开始大量出现佛像的诞生:当时佛弟子思惟佛法理想,以恭敬心融合艺术方法,创造出佛陀的崇高法相,以做为弘法、修行、礼敬和膜拜的对象。大乘佛经中并且鼓励信徒制造佛像,宣扬佛像的功德,于是佛像开始大量出现
公元1世纪,印度贵霜王朝国王信奉佛教, 于是在犍陀罗和秣菟罗地区分别产生两种不同风格的造像。 巴基斯坦 佛像 (二-三世纪) 佛陀像 秣菟罗 2~3世纪
佛像东传 一、北传佛教:从犍陀罗(巴基斯坦、阿富汗北境)经由中亚、新强、河西走廊抵达中土,古称「丝绸之路」。 二、南传佛教:从南印度经斯里兰卡海路传至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和柬埔寨等地,部份支派登陆华南进入中国地方,此路即为「海上丝路」。 三、藏传佛教:从东印度越过喜马拉雅山进入西藏,成为密宗佛教的主要传播路线,此为较晚出现的传播路线。
东汉(25~220年)~三国(220~265) 佛教从两汉之际传入我国,早期翻译佛经有限,国人对佛教不甚了解,信奉的人不多,将它与神仙道术相混合,做为祈福、升仙、避邪吉祥的思想。(高僧安世高、安玄、支曜等)
三国(220~265)时期 佛像通常是高肉髻,有头光,着通肩大衣,手作禅定印,结跏趺坐,形式古拙朴实。有江南地区陶罐、铜镜等。
两晋(265~420)~十六国(304~439) 兩晋帝王和贵族名士皆崇信支持佛法,来华高僧渐多,如晋代时在敦煌的竺法护、后赵的佛图澄、后秦的鸠摩罗什、昙无谶、佛驮跋陀罗等高僧,他们翻译甚多的佛经。国内的高僧如道安、法显、慧远、僧肇等高僧们,也讲经说法,致使佛教蓬勃的发展。当时建佛寺、凿石窟、造佛像蔚为风气。 西晋三世纪末
两晋(265~420)~十六国(304~439) 两晋、十六国佛像,已成为宗教礼拜的主体。造像古朴雄伟,受印度犍陀罗及西域佛教艺术影响。主要有甘肃地区石窟的佛像和金铜佛像等。佛教美术在文人名士参与,如顾恺之、戴逵等,是我国佛教美术开创时期。
北魏(386~534)时期 北魏拓跋氏是鲜卑游牧民族,于公元398年迁都平城(大同),当时平城是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宗教中心。北魏各帝王贵族崇信佛教,佛教弘法事业蓬勃发展。来到太武帝执政时,因受道士寇谦之和崔浩怂恿,于太平真君七年(446)大举灭佛,佛寺、经、像严重焚毁,僧侣被害,是我国第一次佛教法难。太武帝崩逝,文成帝继位(452)礼敬昙曜为沙门统,来复兴佛教成为国教。北朝重禅修、开窟造像,有云冈、龙门、敦煌、麦积山、巩县和甘肃地区等石窟。
北魏(386~534) 早期佛像受印度犍陀罗影响,反映出北魏游牧民族粗爌、雄健的气度。
释迦牟尼佛 北魏 高13.7公尺 佛像高肉髻,面相丰圆,颈粗肩宽,偏袒右肩袈裟,身躯饱满,雄伟硕健。
佛立像 北魏 高15、5公尺 身着偏袒右肩式千佛袈裟,有顶天立地崇高雄伟之姿 。
北魏 孝文帝太和年间,实行汉化以后,深受南朝「秀骨清像」汉民族的审美影响,佛像面容清秀,穿褒衣博带式袈裟,神情温和慈祥。 佛坐像 北魏晚期 河南巩县石窟
宾阳中洞窟高9.3米,宽10.9米,主尊释迦牟尼佛高 8.42米,北壁为过去佛,南壁为未来佛。佛菩萨面相长圆清秀,表情慈祥和,佛褒衣博带式袈裟。
宾阳中洞,主尊释迦牟尼佛高 8.42米。 佛面相长圆清秀,表情慈祥和,褒衣博带式袈裟。
菩萨像 石雕 127窟 高155公分 菩萨容貌清俊秀丽,其华丽的服饰璎珞与温婉秀美的典雅气质,体现出一种崇高华贵之美。雕刻手法精湛细致。
释迦牟尼佛像 金铜 北魏太和元年(477年) 高40.3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佛立像 北魏正光五年(524年) 金铜 高79公分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河北正定县郊出土
南朝(420~589年) 建都在南京,有宋、齐、梁、陈,各帝王崇信佛教。南朝重义理,建佛寺,文物留存稀少。四川万佛寺遗址。 文人艺术家参与(陆、张、戴)造像受汉族文化,秀骨清像美学影响,佛像面容清秀,穿褒衣博带式袈裟,神情温和慈祥,如文人雅士气质。
佛立像龛 梁普通四年(522年) 砂岩 高35.8公分 成都万佛寺出土 四川省博物馆藏
东魏(534~550)时期: 东魏迁都邺城(河北临漳县),大批洛阳僧尼随之东移。造像主要有山东青州河北地区佛寺造像。 佛三尊像 东魏(534~550年) 山东青州龙兴寺 风格近似北魏晚期,温文儒雅,衣纹舒展流畅。
西魏(535~557)时期: 西魏迁都长安,造像有麦积山、敦煌石窟等造像。 神情近似北魏晚期风格,清秀温文儒雅,袈裟衣纹舒展流畅。 西魏佛像 眉目清秀,嘴角微扬,和蔼微笑,神情俊秀而慈祥 。
北齐(550~577)时期: 北齐各皇帝笃信佛教,大力支持佛教事业。北齐有开凿响堂山、天龙山石窟,另在山东、河北地区佛寺造像盛行。北齐造像风格明显改变,佛像面容圆润端祥,身躯匀称优雅,袈裟简洁贴身(如曹衣出水),神情宁静禅悦。
东魏 佛立像 震旦艺术博物馆 北齐 佛立像
北齐 佛七尊像 汉白玉 高73公分 河北临漳县出土
北周(557~581)时期: 北周君主护持佛教,但在武帝建德二年(573)发布禁毁佛、道二教,使佛教严重破坏。史称第二次法难。北周佛像脸形丰圆,身体饱满,袈裟厚重,神情敦厚庄严。有麦积山、敦煌等石窟,陕西地区佛寺造像。
北周(557~581年)高170公分 北周 高167公分
北齐 北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