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likes | 349 Views
第一单元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教学基本内容: 《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提出的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教学目的: 1. 掌握 《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的内容。 2. 理解并掌握 《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提出的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及课程的总体目标。 3. 了解 《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提出的数学课程的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 第一单元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教学重点: 《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提出的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及课程的总体目标。
E N D
第一单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教学基本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 教学目的: • 1.掌握《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 • 2.理解并掌握《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及课程的总体目标。 • 3.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的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
第一单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教学重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及课程的总体目标。 • 教学难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的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 •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自学辅导法
第一单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一、演变的历史 • 二、内容组成 • 三、标准体现的基本理念 • 四、课程目标 • 五、实施建议
一、演变的历史 • 建国以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经历了从“小学算术”到“数学”(名称上),从“双基”到“三维目标”,从仿照到借鉴再到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这样一个演变过程;本次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第十次的课程改革。其演变历史:
二、内容组成 • (一)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 (二)课程目标 • (三)内容标准 • (四)实施建议 • 附录1 课程目标的术语解释 • 附录2 内容标准及教学建议中的案例
三、基本理念 • 五个方面: (一)数学课程 (二)课程内容 (三)教学活动 (四)学习评价 (五)信息技术
三、基本理念 • (一)数学课程 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基本理念 • (二)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 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 •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三、基本理念 (三)教学活动:数学教学、教师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基本理念 • (四)学习评价:目标多元、方法多样、内容多维 • 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基本理念 •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四、课程目标 • 1.总体目标 •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课程目标 • 2.学段目标:每个学段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来制定。(学生自学,参阅课程标准)
五、实施建议 •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 (1)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 (2)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 (3)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 (4)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 (5)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 (6)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课后思考题 •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 2.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师观、发展观、过程观是什么? • 3.简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的总体目标。 • 4.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中关于学段目标内容并将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的内容加以比较。
参考学习资料 •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自我解读 • 3.http://www.cdlqjy.com/jys/jysxsjy/jysxxsx/xxsxgxzy/201004/20100401092152_18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