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4a190060 張淇惠 4a11b025 許 巧 嬑 4a160032 倪 曼 凌 4a1c0004 楊 長 梵 4a1c0065 林佩君

歌仔戲 與 歌舞伎. 4a190060 張淇惠 4a11b025 許 巧 嬑 4a160032 倪 曼 凌 4a1c0004 楊 長 梵 4a1c0065 林佩君. 歌仔戲. § 形成背景: 過去傳統民間戲劇流行的原因是「演戲謝神」,和宗教儀式有很大的關連性,而非 純粹的表演藝術,例如廟口謝神。所以,早期民間最普遍的娛樂就是看歌仔戲 。 ─出自 《 台灣歌仔戲 》 § 由來:

Download Presentation

4a190060 張淇惠 4a11b025 許 巧 嬑 4a160032 倪 曼 凌 4a1c0004 楊 長 梵 4a1c0065 林佩君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歌仔戲 與 歌舞伎 4a190060 張淇惠 4a11b025 許巧嬑 4a160032 倪曼凌 4a1c0004 楊長梵 4a1c0065 林佩君

  2. 歌仔戲 §形成背景: 過去傳統民間戲劇流行的原因是「演戲謝神」,和宗教儀式有很大的關連性,而非純粹的表演藝術,例如廟口謝神。所以,早期民間最普遍的娛樂就是看歌仔戲。 ─出自《台灣歌仔戲》 §由來: 根據宜蘭縣誌記載,歌仔戲源於宜蘭地方一種「民謠曲調」,在圓山有位名叫阿助者的農夫,自彈自唱深得讚賞,後將其民謠演為戲劇。初僅一、二人穿便服扮演,歌唱時以大殼弦、月琴、簫、笛等伴奏加對白,稱為「歌仔助」。 傳統歌仔戲的表演舞台(出自正明龍歌仔戲團)

  3. 歌仔戲演變 • 1.歌仔陣:在蘭陽地方懇殖的漢人絕大多數來自於漳州府,因此原盛行於漳州一帶的民間小調-錦歌,也就隨著移民而渡海來台。七字或五字句,四句組成一段的民歌,便替後來的歌仔戲打下了根基,此而改作歌仔戲中的「七字仔」「倍思」及「大調」等曲調,並逐漸由清唱形式變成演唱形式。 • 2. 落地掃:即在廣場上就地拉起場子表演的階段。「歌仔陣」在滿清中葉時,亂彈,四平,九甲,白字戲及京戲等陸續傳入的影響下,採取由兩三位演員依生、旦、淨、丑的角色,除原來的說唱方式,再加上一些表演及走四方位的動作,並採用當時經常在台灣農村中演出的四平戲之台步及化妝。 • 3.野台歌仔戲:也歌仔戲是演給神看的,觀眾在正戲未上演時得先看一段「扮仙」。昔日野台表演有正統故事,演員唱作皆有一定模式,以七字仔、都馬調、雜念仔為生,演出非常嚴謹,而前,甚至因應時代潮流表演大膽清涼秀等。 • 4.內台歌仔戲:因野台歌仔戲受歡迎,於是商人紛紛選擇名劇團給予技術改良,如布景、燈光、機關效果,並充實劇本內容,演出則成為營利經營。台灣光復後是全盛時期,通常戲團要公演時會以廣告車沿街廣播、發傳單,演員著戲服坐在卡車上沿街遊行,謂之「踏街」。 • 5.廣播歌仔戲:民國50~60年間,臺灣地區電視數量少,午後地方電台撥出的廣播最受民眾喜愛,其缺失是只能靠聲音主導劇情變化。 • 6.電視歌仔戲:民國54年楊麗花以俊美小生扮相,細膩的唱作成就電視歌仔戲第一個高峰點。因而組織歌仔戲團,有媒體首創以連續劇的方式播出。

  4. 歌舞伎 §簡介: 歌舞伎三字是借用漢字,正名以前原來的意思是「傾斜」,因為表演時有一種奇異的動作。後來結它起了雅號「歌舞伎」:歌,代表音樂;舞,表示舞蹈;伎,則是表演的技巧的意思。 §由來: 一般認為起源於戰國時代末期,出雲巫女阿國歌舞伎的奠基始祖,殷琪表演受歡迎,引起眾多賣藝女子爭相模仿,因而產生女歌舞伎(おんなかぶき)。 最初是在能樂的舞台上演出的念佛舞蹈。 傳統歌舞伎表演舞台(出自維基百科 ─ 歌舞伎)

  5. 歌舞伎演變 • 1.游女歌舞伎(ゆうじょかぶき):游女為日本古時的娼妓,江戶時初期,許多游女模仿歌舞伎演出,並常藉機賣淫,因而敗壞風俗,1629年幕府下令禁止女性演出歌舞伎。 • 2.若眾歌舞伎(わかしゅかぶき):若眾指年輕男子。由於女歌舞伎遭禁止,便開始由貌似女子的若眾代替表演工作。後又因賣淫破壞風俗,1652年幕府禁止少年男性演出歌舞伎。 • 3.野郎歌舞伎(やろうかぶき):野郎意為男性,此處是「野郎頭」的簡稱,是江戶時代一般成年男子的髮型,乃是將額髮剃掉後,將中間的一搓頭髮向前結成半月的形狀。在若眾歌舞伎被禁以後,由蓄著野郎頭的男性來擔任表演工作,並一直為男性演員延續至今。 • 4.元祿歌舞伎(げんろくかぶき):是歌舞伎發展躍進的時代,約持續半世紀之久,許多表演的形式是在此時代確立的。後人稱這時代的歌舞伎為元祿歌舞伎 • 5.與淨琉璃交流:元祿時代後,歌舞伎發展逐漸停滯,此時曾師事淨琉璃作家並木宗輔的並木正三,開始將淨琉璃的概念引入歌舞伎,例如增加大道具及舞台裝置的改良等,並著有三十石(舟登)始等作品。 • 6.江戶歌舞伎:寬政年間,歌舞伎的重心逐漸轉移到江戶。 • 7.化政期歌舞伎:到文化、文正年間(1804-1830),鶴屋南北的作品被稱為生世話物,以寫實的方式描寫在封建制度底下小老百姓的生活百態 • 8.幕末期歌舞伎:安政年間,歌舞伎大文豪河本默阿彌,主要以盜賊為主角,因此他的作品被稱為白浪物。默阿彌的作品台詞帶有音樂性,稱為默阿彌調。

  6. 角色分類 歌仔戲 歌舞伎 男:立役(好)、敵役(惡)、道化方(丑)、若眾(美少年) 女:傾城(青樓女子)、娘方(年輕女子)、青衣(女防役)、武旦(女武道)、老旦(老車方)、惡婆(惡毒老婦) 小孩:子役 • 生 • 旦 • 淨(花面) • 丑

  7. 旦 丑

  8. 服裝 歌仔戲 歌舞伎 • 為官者於正式場合的戲服:這類的戲服包含了「蟒」和「官衣」。「蟒」為地位較高者所穿著的服飾,一般平民百姓不得任意穿著,如黃蟒,為皇帝專用的戲服,繡有五爪金龍的圖案。 • 為官者於一般場合的戲服:這類戲服,如「帔」,乃是文官的家居服,男帔長及腳、女帔長約及膝。一般富貴人家亦得穿著此類戲服。 • 百姓較正式的戲服:這類戲服,如「褶子」,褶子的用途甚廣,從帝王到綠林好漢皆適用,依所繡的圖案及質料來區分貧富。 • 百姓日常的戲服:如「襖衣褲」之類,為較無社會地位者所穿著的戲服。 • 功者的戲服:如「英雄衣」、「硬靠」之類,為有武功者所穿著的戲服,男女皆有。

  9. 歌仔戲戲服 出自維基百科 歌仔戲

  10. 妝容 歌仔戲 歌舞伎 隈取:在臉部畫暈的意思。 赤:英雄人物,勇敢、正義、熱情。 藍:陰險、奸詐、殘暴、兇惡。 咖啡色:鬼怪。 • 歌仔戲傳統的臉部化妝,因向京劇及北管學習,大多稱為「北管妝」,亦有人稱為「京劇妝」。主要的顏色有紅、白、黑三種。 • 新近的歌仔戲演出大多以古裝妝扮,臉部化妝的方法稱為彩妝。彩妝與傳統的北管妝最大的差別為,使用的用品材料不同,例如打底,北管妝使用戲曲專用的油白及油紅,彩妝則以一般的膚色粉底條打底。 • 花面不勾臉譜,僅在五官部位予以誇大,畫法較無固定程式。

  11. 歌舞伎隈取 むきみ隈 一本隈 筋隈 1.紅隈 景清隈 赤隈 鯰隈

  12. 2.藍隈 3.茶色隈

  13. 參考資料 • 1.豆瓣網歌舞伎、能乐、文乐、雅乐、狂言和太鼓的簡單介紹 •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869806/ • 2. 歌仔戲的裝扮http://content.edu.tw/primary/fellowship/tn_nt/opera/opera06/opera06.htm • 3.豆瓣網 歌舞伎隈取 • http://www.douban.com/note/43399168/ • 4.修平科技大學 歌舞伎 • http://ir.hust.edu.tw/bitstream/310993100/2734/1/%E5%85%A8%E6%96%87.pdf • 5. 落地生根的臺灣劇 - 歌仔戲 • http://www.twopera.net/taco/study/intro01.htm • 6.維基百科 歌舞伎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D%8C%E8%88%9E%E4%BC%8E • 7.百度百科 歌舞伎 • http://baike.baidu.com/view/31884.htm • 8.中華天地─歌仔戲 • http://media.huayuworld.org/culture/chinese/cul_chculture/vod05html/vod05_15.htm • 9.明華園 蓬萊大仙http://twopera.com/d05.html • 10. 古典藝能http://heroblog.exblog.jp/i12/ • 11.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SFH2SCjThX4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