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 likes | 730 Views
第八章 数字传输系统. 8.1 点到点链路 8.2 线路编码 8.3 系统性能分析. 8.1 点到点链路. Simple point-to-point link. 为达到系统要求,通常需要反复的设计和分析,以确保在不超 过器件限制的前提下使预期性能指标在系统的设计寿命期内保 持稳定。. 8. 1.1 光纤链路的设计要求. 传输系统要求: 1、预期(或可能)的传输距离; 2、数据速率或信道带宽; 3、误码率( BER); 器件和相关的特性参量: 1、单模光纤或多模光纤 ( a) 纤芯尺寸 ( b) 纤芯折射率剖面 ( c) 带宽或色散
E N D
第八章 数字传输系统 8.1点到点链路 8.2线路编码 8.3系统性能分析
8.1 点到点链路 Simple point-to-point link 为达到系统要求,通常需要反复的设计和分析,以确保在不超 过器件限制的前提下使预期性能指标在系统的设计寿命期内保 持稳定。
8.1.1 光纤链路的设计要求 传输系统要求: 1、预期(或可能)的传输距离; 2、数据速率或信道带宽; 3、误码率(BER); 器件和相关的特性参量: 1、单模光纤或多模光纤 (a)纤芯尺寸 (b)纤芯折射率剖面 (c)带宽或色散 (d)损耗 (e)数值孔径或模场直径
2、LED 或半导体激光器光源 (a)发射波长 (b)谱线宽度 (c)输出功率 (d)有效辐射区 (e)发射方向图 (f)发射模式数量
3、pin 或APD光电二极管 (a)响应度 (b)工作波长 (c) 速率 (d)灵敏度 系统性能分析:链路功率预算和系统展宽时间预算
链路功率预算:系统考虑 1. 确定波长: - 传输距离不太远,可以选择800 nm到900 nm之间的波长 - 传输距离较远,可以选择1300 nm或1500 nm附近的波长 2. 联合考虑光纤链路的三个模块 (接收设备、发送设备和光纤) - 模块选择顺序为:检测器 光源 光纤链路 - 根据检测器的灵敏度和光源的发射功率决定链路中是否需 要放大器
光检测器的选择 综合考虑光检测器的性能 (如灵敏度) 、复杂度和成本 pin结构简单,温度变化时 性能稳定,成本低,偏置 电压低 (< 5伏特); APD具有更高的灵敏度, 能接收微弱的光信号,但 是APD成本相对较高,偏 置电压在40伏特到几百伏 特之间,且需要温控。
光源的选择 1. LD的输出谱宽比LED窄 - 800 nm ~ 900 nm: LED 的谱宽和石英光纤的色散特性把 带宽距离积限制在 150 (Mb/s)·km 左右。要达到更高的数 值,如2500 (Mb/s)·km以上,则需要使用LD。 - ~ 1300 nm:该区域光纤的色散很小,此时使用 LED就可 以得到1500 (Mb/s)·km的带宽距离积。若采用InGaAs激光 器,则该波长区域上的带宽距离积可达到25 (Gb/s)·km - ~ 1550 nm:单模光纤的带宽距离积可达到500 (Gb/s)·km 2. LD发光强度高,输出光束窄,LD耦合进光纤链路的功率 比LED要高出10 dB到15 dB因此LD具有更长的无中继传输 距离 3. LD价格昂贵,而且需要温控
光纤的选择 对于光纤而言,我们可选择单模或多模光纤,二者都可能是阶跃或渐变折射率光纤。单模光纤由于不存在模间色散的问题,因此被用于长途传输;多模光纤则用于短途传输。 在考虑光纤的时候还需要包括光纤成缆时,连接时,弯曲时,以及环境变化时带来的附加损耗。
发射机 接收机 熔接点 光 纤 连接器 连接器 尾纤 尾纤 连接器 8.1.2 链路的功率预算 光功率损耗模型 (连接器损耗、熔接点损耗、光纤损耗)
单元损耗: Pin和Pout分别表示损耗单元的输入及输出功率。 链路损耗预算: Pt 是总光功率损耗,Ps是激光器输出端耦合进光纤的功率,Pr是接收机灵敏度,lc是连接损耗,L是光纤长度, 是光纤衰减系数(损耗)。Redundance:系统富裕度(6~8dB)。
例8.1 假定数据速率为20Mb/s,误码率为10-9(每发送109个比特,其错误最多为一个)。对于接收机,可以选择工作在850nm的Si PIN 光电二极管。接收机所需要的信号功率为-42dBm,下面我们选择一个GaAlAs LED,使其能够把50微瓦(-13dBm)的平均光功率耦合进纤芯直径为50微米的尾纤,这样就允许有29dB的损耗。可以进一步假设尾纤与光缆的连接损耗为1dB,在光缆光-检测器的连接点上也有1dB的连接损耗。包括6dB的系统富余度,对于衰减为 的光缆,其传输距离为: 如果衰减为3.5dB/km,则传输距离为6km。
从LED耦合进尾纤的功率 -13 dBm 连接器损耗 -14 dBm 耦合进光缆的功率 3.5 dB/km的光缆损耗 由光缆和熔接点 带来的总损耗 -21 dB 预期的传输 距离 -35 dBm 6 dB的系统余量 -41 dBm 连接器损耗 pin接收机灵敏度 -42 dBm 链路损耗预算图示法
器件/损耗参数(dB) 输出/灵敏度/损耗 功率富余度 激光器输出 3 dBm APD在2.5Gb/s时的灵敏度 -32 dBm 允许损耗[3-(-32)] 35 光源连接器损耗 1 dB 34 跳线+连接器损耗 3+1 dB 30 光缆损耗(60 km) 18 dB 12 跳线+连接器损耗 3+1 dB 8 接收机连接器损耗 1 dB 7 例:链路损耗预算列表法 假定一个1550 nm的半导体激光器,其发送到尾纤的光功率为3 dBm,一个InGaAs APD在2.5 Gb/s时灵敏度为-32dBm;一条60 km长的光缆,衰减为0.3 dBm/km。由于设备安装需要,在传输光缆的末端与SONET设备架之间的每个端口都需要一条短跳线,假定每条跳线有3 dB的损耗。另外,假设每个光纤连接点上有1 dB的连接损耗。
8.1.3 展宽时间预算 展宽时间可用来确定光纤链路中的色散限制。链路总展宽时间为: 限制系统速率的四个因素: (1)发送机展宽时间ttx (2)光纤群速率色散(GVD)展宽时间tGMD (3)光纤模式色散展宽时间tmod (4)接收机展宽时间trx
例8.3 我们假定LED及其驱动电路有15ns的展宽时间。采用典型的40nm谱宽的LED,在6km的链路上可以得到与材料色散相关的21ns展宽时延。假定接收机有25MHz的带宽,则可得到接收机的上升时延为14ns,如果我们选择的光纤有400MHzkm的带宽距离积,而且q=0.7,则模式色散引起的光纤展宽时间为3.9ns。可以得到链路的展宽时间为: 对于20Mb/s的NRZ数字流,这个结果低于允许的35ns的最高上升时延。这些器件的选择符合系统的设计标准:
器件 展宽时间 展宽时间预算 允许的展宽时间预算 tsys=0.7/BNRZ=0.28ns 激光发送机 25ps 光纤的GVD 12ps 接收机展宽时间 0.14ns 系统展宽时间 0.14ns 例8.4 我们假定LD及其驱动电路有0.025ns(25ps)的展宽时间。采用谱宽为0.1nm、平均色散为2ps/(nm.km) 的1550nm半导体激光器,在60km长的光纤上,总共有12ps(0.012ns)与GVD相关的展宽时间。假定基于InGaAs-APD的接收机有25GHZ的带宽,则可得接收机的展宽时间为0.14ns。把不同部分的展宽时间代入,可得到总的展宽时间为0.14ns。
8.1.4 系统设计方法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一般分为无光纤放大器系统和有光纤放大器系统(需考虑光信噪比)。系统设计的主要问题是确定中继距离,尤其对长途光纤通信系统,中继距离的设计对系统的性能和经济效益影响很大。工程上常用的设计方法主要有三种:最坏值设计法、统计设计法和联合设计法。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组成
(1) 最坏值设计法 最坏值设计法就是在设计再生段距离时,所有参数(包括光功率、光谱范围、光谱宽度、接收机灵敏度、光纤衰减系数、接头与活动连接器插入损耗等参数)均采用寿命期中允许的最坏值,而不管其具体的分布如何。
(2) 统计设计法 统计设计法是利用光参数分布的统计特性更有效地设计再生段距离。与最坏值设计法相比,统计设计法可以延长再生段距离,但横向兼容性不再满足。 (3) 联合设计法 在某些情况下,按标准的光接口参数值进行设计不能满足实际工程再生段距离,运营者需要仔细考虑设计中不满足光接口规范的主要方面。
8.1.5 第一窗口传输距离 采用800nm的LED光源/Si pin光检测器组合和850nm半导体激光器光源/Si APD检测器组合时,其传输距离随数据速率变化的曲线(BER=10-9,1dB连接器耦合损耗,6dB系统富余度)
8.1.6 单模光纤链路的传输距离 采用衰减为0.3dB/km的单模光纤,激光器工作在1550nm时,传输距离随数据速率变化的曲线
8.1.7 数字光通信系统优点 (1) 抗干扰能力强,传输质量好。 (2) 可以再生,传输距离远。 (3) 数字系统采用大量的数字电路,容易集成,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使数字设备体积小,功耗低。
8.2 线路编码 线路编码是指使用一套规则把信号符号编排为一个特殊的格式。其主要功能是在数据流中引入冗余码,从而使信道干扰引起的误码最小。 三种常用的编码方式: (1)非归零(NRZ)格式 (2)归零(RZ)格式 (3)相位编码(PE)格式
NRZ-L data pattern 8.2.1 NRZ码 码型产生简单,编解码容易实现, 无误差监测或纠错能力,无自有时钟(N 个长码被判为N+1或N-1个。传输长连1或连0时,易产生误码。
长连1码引起的接收机基线漂移(由于接收机低频效应引起输出脉冲的拖尾所致)有可能产生误码。长连1码引起的接收机基线漂移(由于接收机低频效应引起输出脉冲的拖尾所致)有可能产生误码。 交流耦合网络不能通过码流包含的直流分量,矩形脉冲经过交流耦合网络时出现反极性拖尾 脉冲序列的拖尾相互交叠造成基线漂移 对于给定的判决阈值,漂移将影响判决 光脉冲只能采 取单极性,因 此光脉冲包含 直流分量
8.2.2 RZ码 单级性RZ格式长连0码会导致定时同步信号的丢失。对基带和时钟信号进行模二加运算可得光曼彻斯特码。需两倍NRZ码的带宽,无误码检测与纠错能力。
8.2.2 RZ码 特点:比特1的光脉冲仅占比特周期的一部分,典型的有33%RZ、50%RZ和67%RZ 产生:NRZ信号乘以一个频率为信号比特率两倍的clk信号
优点:长连1仍带有时钟信息,抗非线性效应能力强优点:长连1仍带有时钟信息,抗非线性效应能力强 缺点:长连0时仍然容易导致时钟丢失;且占用的带宽为NRZ的2倍,因此抗色散能力差;无误码检测与纠错能力。
曼彻斯特码 特点:每个比特周期内都发生电平翻转,根据翻转的极性不同 来区分0和1,一般采用NRZ和时钟信号的模二加运算获得 优点:在长连0和1的时候,仍然能保持时钟信息,易于编解码
mBnB分组码是将m个二进制比特构成的分组,转化为更长的由n(n>m,一般n=m+1)个二进制比特构成的分组。附加的冗余比特以n/m的比率增加带宽,但其没有长的连1和长的连0码,没有基线漂移问题,可提供足够的定时和检错信息。 适合高速传输的有3B4B、4B5B、5B6B、8B10B码。 8.2.3 分组码
分组码 mBnB 特点:将m位二进制比特编成n (n>m)位码并在相同的时间长度 内发送出去,即在数据流中引入冗余 优点:能避免长连0和长连1的出现 冗余的引入可以增强纠错能力 缺点:带宽比原来增大了n/m倍 例如:曼彻斯特码就是一种1B2B码,‘1’ ‘10’, ‘0’ ‘01’
8.2.4 纠错 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方法:自动请求重发(ARQ)和前向纠错(FEC) 自动请求重发(ARQ): 若接收机检测出误码,则通过反馈信道技术请求消息重发。不适于需要较低执行时间的场合。 发送控制器 接收控制器 信源 用户 编码器 解码器 反馈信道 自动请求重发(ARQ)
前向纠错(FEC): FEC避免了高带宽的光网络要求低延迟条件时ARQ的缺点。在FEC技术应用中,辅助信息和主信息同时传输,若主信息丢失或接收到误码,辅助信息可以重构主信息。最常用的纠错码为循环码。将它们标记为(n,m),其中n等于原比特数m加上冗余比特数。 一些已经得到应用的例子,如(224,216)短化的Hanming码、(192,190)Reed-Solomon码、(255,239)Reed-Solomon码、(18880,18865)和(2370,2385)短化的Hanming码。
(224,216)码 采用FEC可以使误码率降低,从而使系统性能得到相对改善。 缺点: 占用额外带宽
8.3 系统性能分析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的性能主要包括: (1)误码性能 (2)抖动性能 (3)系统的可靠性。
8.3.1. 误码特性 1. 误码概念 误码就是经接收判决再生后,数字码流的某些比特发生了差错,使传输信息的质量产生了损伤。 ① 内部机理产生的误码 它包括各种噪声源产生的误码;定位抖动产生的误码;复用器、交叉连接设备和交换机的误码。
② 脉冲干扰产生的误码 一些具有突发性质的脉冲干扰如外部电磁干扰、静电放电、设备故障、电源瞬态干扰和人为活动会产生误码。
2.误码源 (1)各种噪声源 接收机光电检测器散弹噪声、雪崩倍增噪声、放大器热噪声等。 (2)色散引起的码间串扰 (3)定位抖动产生的误码 (4)复位器、交叉连接设备和交换机的误码 (5)突发脉冲干扰 静电放电、配线架接触不良、设备故障、电源瞬间干扰。
3.误码率 误码率是指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所接收到的数字码元误差数目与在同一时间内所收到的数字码元总数之比。 误码率对误码发生的形态和原因、误码的评定方式、误码全程指标的确定记载网络各组成部分的分配有重要影响,是提供光纤数字传输系统设计的重要依据。
4.误码特性的评定方法 (1)长期平均比特误码率 长期平均误码率是指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误码率。仅适于单个随机误码情况,不适于突发的群误码的情况。 (2)误码的时间率 以比特误码率超过规定阈值(BERT)的百分数来表示。 10-9 不可接受时间 1× T0 劣化时间 4× T0 10-6 10-3 T0 TL
8.3.2. 抖动和漂移特性 抖动是电信号传输过程中的一种瞬时不稳定现象。它定义为:数字信号的各有效瞬间对其理想时间位置的短时偏移。 抖动可分为相位抖动和定时抖动。相位抖动是指传输过程中所形成的周期性的相位变化。定时抖动是指脉冲编码传输系统中的同步误差。
发送信号 接收信号 定时抖动对网络的性能损伤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① 对数字编码的模拟信号,在解码后数字流的随机相位抖动使恢复后的样值具有不规则的相位,从而造成输出模拟信号的失真,形成所谓抖动噪声;
② 在再生器中,定时的不规则性使有效判决偏离接收眼图的中心,从而降低了再生器的信噪比余度,直至发生误码; ③ 在SDH网中,像同步复用器等配有缓存器的网络单元,过大的输入抖动会造成缓存器的溢出或取空,从而产生滑动损伤。
UI(Unit Intreval):1比特信息所占有的时间间隔 1UI=1/传输比特率
8.3.3. 系统可靠性 系统的可靠性一般采用故障统计分析法,即根据实际调查结果,统计足够长时间内的可用时间和不可用时间,然后用可用性指标来表示。所谓可用性是指可用时间占系统全部运营时间的百分比。因为是统计量,因此统计时间越长,所得结果越精确。
可用性的表示方法: 其中,MTBF:平均故障时间; MTTR:平均故障修复时间 失效性的表示方法:
8.4 噪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传播光功率频谱的不理想和光波导色散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导致投射到光检测器中的光功率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导致光接收机输出噪声,从而导致光功率损伤。这对高速链路的影响尤为严重。这些损伤包括: 1. 模式噪声 (LD + 多模光纤) 2. 模式分配噪声 3. 光源输出波长啁啾 4. 激光器回波导致的频谱展宽
模式噪声 当将激光器发出的光注入多模光纤,其输出功率会在多模光纤中激励出许多相互相干的传播模式。这些模式之间的相互干涉,在光纤截面出现一定亮度分布的光斑图。在链路随机机械振动的作用下,光斑图随时间发生变化。光斑图的变化造成了入射接收机的光功率随时间发生变化,因此引入模式噪声。 因此,造成模式噪声的因素为: 1. 光源的相干性 相干时间 = (光源谱宽)-1 > 模间色散时延 dT = (Dv)-1 > Ln12D/(n2·c) 2. 光纤链路上的随机振动、微弯
中心波长 1200 nm 数据率 280 Mb/s M' -光斑数 模式噪声 消除模式噪声的措施: 1. 使用LED光源,主要用于避免模 式噪声 2. 使用多纵模激光器,这将增加光 斑图的粒状性,从而降低链路中 因机械干扰而引起的光强度起伏 3. 使用数值孔径较大的光纤,因为 它支持很多模式,从而导致光斑 数目增多 4. 使用单模光纤,不存在模式间的 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