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452 Views
一、洪昇生平与创作 洪昇( 1645 - 1704 )字昉思,号稗畦,浙江钱塘人。. 第二节 洪昇的 《 长生殿 》. 诗有 《 稗畦集 》《 啸月楼集 》 等。作传奇九种,杂剧一种。今存杂剧 《 四婵娟 》 : 《 谢道韫咏絮擅诗才 》 、 《 卫茂漪簪花传笔阵 》 《 李易安斗茗话幽情 》 、 《 管仲姬画竹留清韵 》. 二、 《 长生殿 》 题材渊源与创作过程
E N D
一、洪昇生平与创作 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浙江钱塘人。 第二节 洪昇的《长生殿》
诗有《稗畦集》《啸月楼集》等。作传奇九种,杂剧一种。今存杂剧《四婵娟》:诗有《稗畦集》《啸月楼集》等。作传奇九种,杂剧一种。今存杂剧《四婵娟》: 《谢道韫咏絮擅诗才》、 《卫茂漪簪花传笔阵》 《李易安斗茗话幽情》、 《管仲姬画竹留清韵》
二、《长生殿》题材渊源与创作过程 李、杨爱情故事,新旧《唐书》、野史杂记均有载。唐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开启此题材创作的先河,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元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白朴《梧桐雨》,明屠隆《彩毫记》、吴世美《惊鸿记》等对《长生殿》均有影响。
《长生殿》历时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始成”。始为《沉香亭》,通过李白遭遇表现作者怀才不遇;后改为《舞霓裳》,增加李泌辅助肃宗中兴,表现对国运兴衰的思考;终成《长生殿》,表现“情缘总归虚幻”的主题。
三、《长生殿》的思想内容 (一)展现帝、妃情缘,宣扬李、杨挚爱。 作者《例言》说:“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而用之,专写钗盒情缘。” 第一出《传概》说:“古今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哪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二)穿插朝政事件,寄寓垂戒之意。 《自序》:“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 围绕李杨爱情的一系列军国朝政事件,生动反映了皇帝昏庸腐败、不理朝政,杨家挟势弄权、酿成祸乱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乐极哀来、荒淫误国等“垂戒”之意,寓有深沉的民族意识和兴亡之感。 明皇宠爱贵妃,“占了情场,驰了朝纲”,酿成大乱。《弹词》出李龟年“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同时寄寓了作者心声。
(三)“情缘总归虚幻”,点出全剧主旨。 《自序》:“双星合作,生忉利天,情缘总归虚幻;清夜闻钟,夫亦可以遽然梦觉矣”。 忘我爱情与社会角色的矛盾,使李、杨历尽悲欢离合,终于大彻大悟,跳出爱河情海,在仙境以精神“长生”消解现实“长恨”。 “情缘总归虚幻”的主旨除开头《自序》开宗明义之外,终场“永团圆”曲更是卒章显志。
(四) 对忠臣义士的赞美和对 权贵奸佞的揭露和抨击 忠臣义士的代表: 郭子仪 雷海青 权贵奸佞的典型:安禄山 杨国忠 “那满朝文武,平日里高官厚禄,荫子封妻,享荣华,受富贵,哪一件不是朝廷恩典!如今却一个个贪生怕死,背义忘恩,争取投降不迭.只图安乐一时,哪顾骂名千古。唉,岂不可羞,岂不可恨!”(《骂贼》)
四《长生殿》与前代同题材作品的 不同 • 其一,剧中对“情”这一全剧的核心作了充分的描写和反复的渲染,并把故事的结局,写成李杨二人感动天地鬼神,得以共升仙宫,永久团圆。 • 其二,在写“情”的同时,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写安史之乱及有关的社会政治情况,因此这既是一部浪漫的爱情剧,又具有历史剧的特色。
五、《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一)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很好表现了创作意图。 上半部偏于写实,下半部主要写幻。采用真幻结合手法写李杨爱情,既有生动的现实生活,又有浓厚的理想色彩。
(二)在剧本结构上,以李、杨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大事为副线,表现“占了情场”与“驰了朝纲”的必然联系;爱情主线又以金钗和钿盒贯穿始终,金钗、钿盒、情节、人物,由合而分,由分而合。(二)在剧本结构上,以李、杨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大事为副线,表现“占了情场”与“驰了朝纲”的必然联系;爱情主线又以金钗和钿盒贯穿始终,金钗、钿盒、情节、人物,由合而分,由分而合。
(三)在曲词艺术上,清丽流畅, 充满诗意,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多处化用唐史、元曲名句,如《惊变》《雨梦》等出曲文,基本由《梧桐雨》脱化而来,却又融化极妙,如同己出。其浓厚的抒情性,尤其能把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的声情兼备,淋漓尽致。
人物性格的刻画既丰满又鲜明 有层次地揭示人物性格的发展 ,细腻描摹人物心理变化。 (四)、人物形象的刻画
是一个外貌美丽而情操美好的女性,而不是一个淫邪的妖妇。作者不仅赋予这个艺术形象以端庄的品格,而且赋予她耀目的才华和浓烈的感情。是一个外貌美丽而情操美好的女性,而不是一个淫邪的妖妇。作者不仅赋予这个艺术形象以端庄的品格,而且赋予她耀目的才华和浓烈的感情。 杨玉环
第三节 孔尚任与《桃花扇》 清代刻本《桃花扇》
孔尚任,曲阜人孔子第64代孙。曾隐居曲阜石门山,捐资纳为国子监生。1686年康熙南巡北归曲阜祭孔,任御前讲经和导游,受康熙赏识,拔为国子博士。孔尚任,曲阜人孔子第64代孙。曾隐居曲阜石门山,捐资纳为国子监生。1686年康熙南巡北归曲阜祭孔,任御前讲经和导游,受康熙赏识,拔为国子博士。 一、 孔尚任的生平和创作 孔尚任引驾图
《过明太祖故宫》 匆忙又散一盘棋,骑马来看旧殿基。夕阳偏逢鸦点点,秋风只少黍离离。门道大内红墙短,桥对中街玉柱欹。最是居民无感慨,蜗庐僭用瓦琉璃。
孔尚任淮扬治河时结识许多明末遗民。在扬州登梅花岭,参拜史可法衣冠冢;在南京登燕子矶,游秦淮河,过明故宫,谒明孝陵;在栖霞山访过道士张瑶星,对创作《桃》剧都很重要。孔尚任淮扬治河时结识许多明末遗民。在扬州登梅花岭,参拜史可法衣冠冢;在南京登燕子矶,游秦淮河,过明故宫,谒明孝陵;在栖霞山访过道士张瑶星,对创作《桃》剧都很重要。 《桃花扇》三易其稿而问世,轰动京畿 “王公荐绅,莫不借钞,时有纸贵之誉”。 “长安(指北京)之演《桃花扇》者,岁无虚日”,甚至康熙皇帝也索稿阅读(《桃花扇本末》)次年孔尚任被罢官,显与创作《桃花扇》有关。
(一)《桃花扇》的内容 1、创作意图: 《先声》:“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桃花扇》剧照
《小引》:“场上歌舞,剧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小引》:“场上歌舞,剧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2、内容: 以侯方域 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以复社文人与阉党余孽之间的斗争为主要冲突,再现南明兴亡始末。同时也曲折地表现了作家的民族意识,表达了在太平盛世下人们的沉闷和痛苦。
(二)《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1、结构精巧缜密,匠心独运 ①整体构思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桃花扇·先声》)。“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明治乱系焉”(《媚座》原批)。
②一柄诗扇贯穿全剧。诗扇既是侯、李定情信物,又是二人离合象征。 画扇、溅扇、画扇、寄扇、撕扇等。 《桃花扇凡例》:“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则珠也,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观者当用巨眼”。
③以中介人物为正邪双方纽带 一方是正直重节的复社文人,一方是卑鄙无耻的阉党余孽;一边是侯、李爱情,一边是弘光王朝闹剧。巧妙利用杨龙友的双重身份和双重性格联系起来。
④结局不落生旦团圆俗套40出原批:“离合之情,兴亡之感,融合一处,细细归结,最散、最整,最幻、最实,最曲迂、最直截,此灵山一会是人天大道场,而观者必使生旦同堂拜舞乃为团圆,何其小家子样也!”④结局不落生旦团圆俗套40出原批:“离合之情,兴亡之感,融合一处,细细归结,最散、最整,最幻、最实,最曲迂、最直截,此灵山一会是人天大道场,而观者必使生旦同堂拜舞乃为团圆,何其小家子样也!”
2、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鲜明。 剧中人物包括李香君,上至皇帝朝臣,下至歌妓艺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有姓名可考者39人。人虽众多,却人各一面。
①善于写出同类人物的不同性 。同为阉党余孽,马士英、阮大铖不同。同为江湖艺人,柳敬亭、苏昆生有别。②善于写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比如“作好作恶者”杨龙友 。
3、曲词、宾白刻意求工,安排合度。 ① “说白详备,不容再添一字”(《凡例》)。 宾白交代故事情节,推动戏剧进程,展现人物性格。 “凡胸中情不可说,眼前景不能见者,则借词曲以咏之”(同上)。
②曲词以工整典雅见长。每出以八曲为限,很适合舞台演唱。缺陷:典雅有余而当行不足,严谨有余而生动不足的。②曲词以工整典雅见长。每出以八曲为限,很适合舞台演唱。缺陷:典雅有余而当行不足,严谨有余而生动不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