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likes | 181 Views
第三节 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1. 交往的两层含义 : 一是指的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二是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马恩把“交往”作为与生产力与分工同等重要的范畴看待。 2. 生产产生分工,交往是实现生产和分工的保障; 3. 生产和交往是有机的成对概念;. 4. 物质生产 —— 物质交往活动;精神生产 —— 精神交往活动; 精神交往理论是马恩的传播观; 5. 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区别:共 3 点。.
E N D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1.交往的两层含义:一是指的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二是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马恩把“交往”作为与生产力与分工同等重要的范畴看待。 2.生产产生分工,交往是实现生产和分工的保障; 3.生产和交往是有机的成对概念;
4.物质生产——物质交往活动;精神生产——精神交往活动;4.物质生产——物质交往活动;精神生产——精神交往活动; • 精神交往理论是马恩的传播观; 5.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区别:共3点。
(1)行为主义传播学——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放在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考察。(1)行为主义传播学——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放在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考察。 (2)马、恩认为,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离开了精神生产,也就谈不上精神交往。行为主义传播学回避这些重大问题。
(3)精神生产有它的产品——信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行业叫做信息产业,信息消费的是其精神内容(意义),信息产品的消费一般是多次性的。行为主义传播学不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去寻找这些倾向产生的原因。(3)精神生产有它的产品——信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行业叫做信息产业,信息消费的是其精神内容(意义),信息产品的消费一般是多次性的。行为主义传播学不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去寻找这些倾向产生的原因。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辨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辨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一、如何理解“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 1.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 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二、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的一面二、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的一面 1.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 2.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规律。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 • 正确处理“批判”与“借鉴”的关系; •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 • 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