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 嬰幼兒道德的發展與輔導. 第一節 道德的意義與內涵. 一、道德的意義  ˙「道德」一詞所蘊含的意義即是「人類行為規範的理論與實踐」。  ˙「道德」是人類社會化過程的重要產物,個體隨著年歲增長,必須逐漸學習是非判斷標準,並遵循該標準表現符合道德的行為。. 二、道德發展的內涵 1. 道德認知 2. 道德情感 3. 道德行為. 第二節 道德發展理論. 一、佛洛伊德 (Frued) 的心理分析論 1. 本我 2. 自我 3. 超我:是個體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範的教養而逐漸形成的,透過認同作用的過程而發展起來。.

verdi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三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三章 嬰幼兒道德的發展與輔導

  2. 第一節 道德的意義與內涵 一、道德的意義  ˙「道德」一詞所蘊含的意義即是「人類行為規範的理論與實踐」。  ˙「道德」是人類社會化過程的重要產物,個體隨著年歲增長,必須逐漸學習是非判斷標準,並遵循該標準表現符合道德的行為。

  3. 二、道德發展的內涵 1.道德認知 2.道德情感 3.道德行為

  4. 第二節 道德發展理論 一、佛洛伊德(Frued)的心理分析論 1.本我 2.自我 3.超我:是個體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範的教養而逐漸形成的,透過認同作用的過程而發展起來。

  5. 二、皮亞傑(Piaget)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一)皮亞傑發現兒童對於遊戲規則的了解與運用和認知能力一樣,都有所發展順序,以下為四個階段: 1.純動作期(0~2歲): 依自己的動作習慣來玩,並沒有任何共同遵守的規則 2.自我中心期(2~5,6歲): 有規則,但幼兒仍隨心所欲地各玩各的,不理會規則的約束,玩遊戲時每個人都可以說自己贏。

  6. 3.合作期(6,7~10歲): 遊戲過程中逐漸產生交流及競爭,開始考慮相互控制、相互尊重及統一運用的問題,不過對較嚴謹的遊戲規則還是感到模糊的。 4.訂定規則期(11,12歲以後): 已有正確的規則意識,訂定規則就該遵守。

  7. (二)皮亞傑歸納他在遊戲中的觀察,以及訪談兒童對各固是中情境的判斷,將人類的道德發展劃分成三個階段: 1.無律期(stage of anomy) 大約從兩歲至四、五歲階段。這階段的行為表現並不受道德規範的影響,價值判斷也沒有道德或不道德的區別。

  8. 2.他律期(stage of heteronomy) 大約從五歲至七、八歲左右。這階段行為受他人規範的制約,表現缺乏自發性的動機,較關注行為給自己所帶來的影響。 3.自律期(stage of autonomy) 兒童大約八、九歲以後 (約小學中年級),會依個人意志做道德判斷,試著訂定道德規範並自動遵守它。

  9. 三、科伯格(Kohlberg)的道德發展理論 較強調認知對道德思考的影響,以晤談的方式,運用許多道德兩難情境的故事及設計探索性的問題,探討受試者在兩難情境中對行動的抉擇及判斷的理由。以下為其中三個著名的故事: 1.漢斯偷藥 2.警官的抉擇 3.童子軍的困擾

  10. ˙ 歸納柯柏格的道德發展階段共包含三期六階段 (不包含未具備道德意義的零階段)。 ■ 零階段: 道德前階段。相當於皮亞傑理論中的「無律期」,依自己的喜好,只要能讓他感到愉快滿意就是好的,令他不舒服的就是不好的。

  11. (一)道德成規前期(moral preconventional level) 學齡前至小學低中年級的階段,是根據行為的後果(例如懲罰、獎賞等)或是制定規則者的權威性(例如父母)而定。此時期又分為以下兩階段: ■階段一:避罰服從取向 因為害怕受懲罰而服從規範,盲目地遵循權威者的命令和規定。 ■階段二:相對功利取向 依照該行為後果所帶來的賞罰而定,得到獎賞就是對的行為,被懲罰就是錯的行為。

  12. (二)道德成規期(moral conventional level) 大約自小學高年級開始,逐漸以家庭及團體的期望做為道德判斷的指標。此時期又分為以下兩階段: ■階段三:人際和諧取向 好的行為就是能夠取悅他人,得到讚賞,為了能獲得認可,努力順從傳統行為規範及附和眾人。 ■階段四:法律和秩序取向 相信尊重權威、遵守法律和維護社會秩序就是好的行為表現。

  13. (三)道德成規後期(moral postconventional level)或稱道德自律期 大約自青年期末開始,重視社群的福利及個人良知的自律。此時期又分為以下兩階段: ■階段五:社會規約取向 強調尊重法律,但不固著於法律,相信法律應該依社會需要做彈性運用及調整。 ■階段六:普遍性倫理原則取向 依據自我選擇的倫理原則來做決定,且這些原則必須符合邏輯的周延性、普遍性和一致性。

  14. 四、社會學習論 強調學習是由觀察和模仿他人產生,藉由觀察他人的態度及行為來學習社會所認同的規範。

  15. 第三節 影響道德發展的因素 一、個人因素 1.年齡:隨著年齡的增加,兒童會逐漸減少低層次道德思考,而增加高層次道德思考的傾向。 2.性別:多數的研究大多未發現兩性在道德判斷上的顯著差異。 3.智力:皮亞傑認為認知能力是道德發展的必要條件。

  16. 二、環境因素 1.家庭:父母是孩子第一個學習對象。 2.學校:務必給予明確的道德概念、以身作則。 3.社會:例如政府的施政民主問題。 4.文化:共同價值體系對個體的思想行為有深遠的影響。 5.傳播媒體:可營造道德成長有利的環境,反之為可能成為敗壞道德的媒介。

  17. 第四節 幼兒階段的道德教育 一、成人的角色 父母和教師是和孩子接觸最多也最直接的人,可說是第一線道德教育工作者。

  18. 二、教材與教法 (一)教材的缺失 1.教科書內容過於填鴨,文字簡明,但不易了解,學生只是重覆和背誦,難以消化內在情操。 2.內容過於深奧,所舉之範例陳義過高或不符合時代潮流。

  19. (二)教學的困難 1.教師們缺乏參考資料。 2.內容太多,教學時間又太少,為了應付考試,只能以重覆敘述內容,增進學生記憶。 3.缺乏討論,抽象難以理解的內容皆以背誦應付,使道德教育淪為紙上談兵。

  20. 結語

  21. 學後活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