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likes | 1.39k Views
第七章 運動中的天體. 7-1 我們的宇宙. 宇宙的誕生. 大霹靂 學說:又稱「宇宙大爆炸」學說。科學家相信今日的宇宙,是由一個溫度極 高 、密度極 大 、體積極 小 的點,經由大爆炸後,再經 一百多億 年的膨脹與演化而形成的。 (1) 大霹靂初期,先形成結構最簡單的物質 氫 和 氦 。. 宇宙的誕生. (2) 在大霹靂 10 億 年後,大致已形成目前的宇宙結構,宇宙中絕大多數的物質仍然是以 氫 和 氦 為主,只有極微量的其他元素。
E N D
第七章 運動中的天體 7-1 我們的宇宙
宇宙的誕生 • 大霹靂學說:又稱「宇宙大爆炸」學說。科學家相信今日的宇宙,是由一個溫度極高 、密度極 大 、體積極 小 的點,經由大爆炸後,再經 一百多億 年的膨脹與演化而形成的。 (1)大霹靂初期,先形成結構最簡單的物質 氫 和 氦 。
宇宙的誕生 (2)在大霹靂10億年後,大致已形成目前的宇宙結構,宇宙中絕大多數的物質仍然是以氫 和 氦 為主,只有極微量的其他元素。 (3)早期形成的恆星,比氦重的元素極少,但恆星內部核融合反應可形成碳、氧、鐵等元素。有些恆星死亡後發生爆炸,將物質散布到太空中,成為富含碳、氧、鐵等元素的氣體塵埃,稱為 星雲 。
宇宙的誕生 (4)星雲未來可能再形成 恆星 ,甚至 行星例如: 太陽 。
宇宙的誕生 • 宇宙膨脹論:西元1929年美國的天文學家哈伯發現所有的星系都有「紅位移」現象,顯示星系之間正在互相遠離,越遠的星系遠離速度越快,整個宇宙正在膨脹擴大中,於是提出了『哈伯定律』,即20世紀偉大理論之一的『宇宙膨脹論』,成為「大霹靂學說」的重要證據之一。著名的「哈伯太空望遠鏡」即為感佩哈伯的貢獻而命名(哈伯事蹟請參閱課本延伸閱讀)。
距離單位 • 光年 :光行進一年的 距離 (光速30萬公里∕秒×86400秒∕天×365天≒ 9.46×1012公里),約1013公里。適用於恆星間、星系間的距離單位。 (1)月球與地球相距38萬公里,月光只要1.3秒就可傳到地球。 (2)太陽距地球相距1.5億公里,所以要500秒才能到達地球。
距離單位 (3)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人馬星座中的毗鄰星)距離地球4.3 光年。 (4)天狼星距地球約為8.7 光年;織女星約26 光年。 【註:我們看到的太陽是500秒前的太陽、8.7年前的天狼星、26年前的織女星。】
距離單位 • 天文單位:以 地球 和 太陽 的平均距離=1.5×108公里為1天文單位(Astronomical Unit,簡寫為AU )。 • 國際單位制(SI制)縮寫為ua(源自法文unité astronomique)。 • 宇宙年齡:以目前所能觀測的宇宙最遠 距離 ,來估計宇宙的最低年齡。
宇宙的組織 • 宇宙:由 星系 與星系團所組成。 • 星系群:許多鄰近的 星系 所構成的的巨大集團,又稱為 星系團。如:我們的銀河系與鄰近的仙女座大星系、大麥哲倫星系、小麥哲倫星系等共五十多個大小星系,合稱為本星系群。
宇宙的組織 • 星系:由 星團 、星雲 、 恆星 組成,如: 銀河系 。目前估計約有1000億個星系。 • 星團:由數百~數十萬顆 恆星 構成的星體。
宇宙的組織 • 恆星:由星際空間中的氣體塵埃凝聚而成,以 氫 氣、 氦氣為主。其內部核心不斷以核融合的方式進行核反應產生能量、發光、發熱。如: 太陽 。目前估計約有1000億顆恆星。
宇宙的組織 (1)因為幾千年來星座的形狀幾乎都沒有改變,古代中國人便以為構成星座的星體是恆久不動的,因而稱之「恆星」。事實上恆星皆會移動,只是距地球太遠,需數萬年後才能明顯察覺位置改變,如:右圖北斗七星的形狀變化。
宇宙的組織 (2)夜空中看到的星星,其實都是跟太陽一樣自行發光發熱的 恆星 。 (3)恆星 是宇宙的基本成員,夜晚肉眼能見的恆星約有6000多顆,構成全天空88 個星座。(每顆星其實有近有遠,人們對天空只有平面的感覺,分不出遠近。星座的形狀純粹是人們的想像,多數恆星之間並無關聯。)
宇宙的組織 • 行星:繞著 恆星 運轉,本身 不會 發光,只能接受或反射恆星的光和熱。如:八 大行星。 • 小行星:零散、不完整的石塊。
宇宙的組織 • 衛星:繞著 行星 運轉,本身 不會 發光如: 月亮 。 • 彗星:由 冰雪 、微塵、稀薄氣體組成,本身 不會 發光
銀河系 • 太陽系所在的星系稱為 銀河系 ,屬於螺旋星系。 • 側面看為 扁平 而 中央凸起的圓盤,狀似荷包蛋 。 10萬光年
銀河系 • 蛋黃所在是銀河系的核心,稱為銀核,厚度約1.5萬光年,是由眾多、密集、且年齡較 老 的恆星所組成;旋臂上的恆星較核心的 年輕 。 • 俯視銀河系,是由數條 螺旋 狀的旋臂組成盤面,圓盤直徑約為10萬 光年。
銀河系 • 太陽系位於其中一條旋臂上,距核心約有3萬光年。 • 我們所熟知的牛郎星、織女星、北極星、天狼星等,都是屬於銀河系內的恆星。
太陽系的成員 • 太陽系的誕生:大約在46億年前,一團星際雲氣與微塵逐漸凝聚盤旋,形成一個扁平的圓盤系統。在中心的太陽誕生時,圍繞太陽的各類天體也逐漸成形,構成了太陽系。 • 八大行星:依據距離太陽遠近,由近到遠依序為 水 星、 金 星、 地球 、 火 星、木 星、 土 星、 天王 星、海王星。
太陽系的成員 (1)當位於中心的太陽 核融合 啟動瞬間,強大的 太陽風 將周圍的氣體與微塵往外吹,大部分較輕的物質(例如氫、氦等)被吹至外圍 ,形成類似木星的行星,稱為類木行星 。而較重的物質則保留在內圈,形成類似地球的行星,稱為 類地行星 。(行星的各項詳細數據見課本表7-1)
太陽系的成員 (2)類地行星及類木行星的比較:
太陽系的成員 (3)原九大行星的第九顆 冥王星 ,因為體積太小(比月球還小),運行軌道會與海王星交會,成分與其他行星不太一樣(岩石和冰構成),因此不屬於類地行星也不屬於類木行星。西元2006年8月2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簡稱IAU),為「行星」下了新的定義,另外定義了新的「矮行星」類別,將冥王星歸類為矮行星,太陽系九大行星正式減為八大行星。
太陽系的成員 (4)八大行星之最: • 距離太陽最近的是 水 星。 • 質量、體積最大的是 木 星。 • 密度最小的行星是 土 星。 • 表面溫度最高的是 金 星。 • 衛星數目最多的是 木 星。 • 沒有衛星的是 水 星、 金 星。
太陽系的成員 • 小行星帶:位於 火星 和 木星 之間,存在著幾十萬顆大大小小的小行星,此區被稱為「小行星帶」。這些小行星是太陽系形成後的剩餘物質和碎塊,因木星重力的影響而無法蓄積形成較大的星體。
太陽系的成員 • 彗星:主要是由 冰雪 和 灰塵 所組成的小天體,進入太陽系內部,受太陽照射時,冰雪揮發成氣體,並挾帶 灰塵噴出而形成長長的 尾巴,俗稱 掃帚星。 彗星的尾巴(彗尾)必 背向 太陽,且越靠近 太陽尾巴越 長 (如右圖所示)。
彗星(俗稱掃帚星) 冰雪和 灰塵構成 彗星靠近太陽時,外圍受熱成為氣體,因為太陽風的因素,噴出的氣體以遠離太陽方向噴出
太陽系的成員 (1)週期性彗星:軌道呈狹長偏心率大的橢圓形,如:哈雷彗星週期約76 年。
太陽系的成員 (2)非週期性彗星:軌道呈拋物線形,只靠近太陽一次便一去不回。如:臺灣於西元2007年7月發現的鹿林彗星。
太陽系的成員 • 流星:太空中飄浮的碎石顆粒、彗星經過所殘留的碎屑、小行星等,受地球引力影響而掉入 大氣 層,與空氣摩擦而燃燒,稱為 流星 。未燃燒完而撞擊地面者,稱為隕石 ,可能會形成隕石坑、甚至引發災害。 (1)沒有大氣的星球不會產生流星的現象,如: 水星 和 月球 。
探索生命 • 地球提供生命形成育發展的因素: (1)距離 太陽 的遠近 適中 -溫度適宜。 (2)存在大量液態水。 (3)固體外殼-提供生物不同棲息場所。 (4)擁有 大氣 -保護生命並提供呼吸。
探索生命 • 金星(Venus):大氣 濃密 ,CO2占96%,溫室效應 強 。 • 火星(Mars):大氣 稀薄 ,CO2占95%,溫室效應 不足
恆星亮度與星等【補充教材】 1.決定恆星亮度的因素: • 發光能力的強弱。 • 與地球的遠近。 2.星等 • 恆 星亮度的單位。 • 亮度越高,數值越 小 。 • 每差1星等,亮度差2.5 倍。 • 人類肉眼可觀察到最微弱亮度為6 星等。
星星亮度 太陽 亮度-26.1 天狼星 亮度-1.6 (夜晚中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