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5

第二章:知觉

第二章:知觉. ——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 通过感觉 , 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通过知觉 , 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 , 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第二节: 模式识别 第三节: 结构优势效应 第四节: 实验二. 第一节 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一、知觉概念的演变 二、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 ( 重点) 三、知觉的加工过程(重点) 四、知觉的组织. 一、知觉概念的演变. 知觉的历史演变

venus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章:知觉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知觉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通过感觉,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通过知觉,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

  2. 本章主要内容 • 第一节: 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 第二节: 模式识别 • 第三节: 结构优势效应 • 第四节: 实验二

  3. 第一节 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 一、知觉概念的演变 • 二、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重点) • 三、知觉的加工过程(重点) • 四、知觉的组织

  4. 一、知觉概念的演变 • 知觉的历史演变 •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是确定人们所感受的刺激物的意义的过程。或者说,知觉是解释刺激信息,从而产生模式和意义的过程。

  5. 一、知觉概念的演变 •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对知觉观: • 知觉是寻求对信息的最佳解释过程。(D.H.Schuster,1964,不可能图形) • 知觉过程具有积极主动性和选择性。 • 知觉依赖于过去的知识经验,是现实刺激和过去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6. 二、 知觉理论1、直接知觉理论:吉布生(J.J.Gibson)提出的2、构建知觉理论:布鲁纳(J.S.Bruner)和Neisser

  7. 建构知觉观 • 建构感知观,或结构主义知觉理论(constructivist theory) • 知觉是一个积极的和构建的过程 • 知觉并不是由刺激输入直接引起的,而是所呈现刺激与内部假设、期望、知识以及动机和情绪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 • 知觉有时可受到不正确的假设和期望影响,因而也会发生错误

  8. The Muller-lyer illusion

  9. The Ames room illusion 想一想: 这一错觉是怎样产生的?

  10. 直接知觉观 • 直接感知观,认为环境可提供的信息足以产生知觉,知觉并不需要内部过程和表征的参与。 • 刺激眼睛的光线模式是一个结构性的光学分布; • 这种分布能提供空间中目标分布特征的明确或恒定信息; • 知觉在很少或没有信息加工参与的 情况下,可以通过共振直接从光学 分布中提取各种丰富信息。

  11. 线条透视 结构密度 遮盖关系

  12. 对两种知觉观的评论 • 建构知觉观—— • 强调人主观能动性 • 人的知觉常常是错误的吗? • 大多数实验和演示都用了人工或非自然刺激 • 直接知觉观—— • 强调环境信息 • 真的不需要假设内部表征来理解知觉吗? • “看见”与“看成”是两个不同的过程 • 一系列实验证明——经验的作用

  13. 三、 知觉的加工过程1、自上而下加工——自下而上加工2、部分加工——整体加工

  14.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加工 • 自下而上(bottom-up)加工: 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 自上而下(top-down)加工: 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形成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从调整感受器官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

  15. Tulving, Mandler & Baumal的实验 • 自变量 • 上下文情况:无上下文、4字上下文、8字上下文(考察自上而下加工) • 靶子词呈现的时间:0~140ms,以20ms变化(考察自下而上加工) • 因变量:靶子词识别率 • 结果: • 随呈现时间增加,靶子词识别率上升。 • 有上下文的始终优于无上下文的,但两者差距随呈现时间延长而缩小

  16. 听觉材料 300ms 40ms 视觉材料 80ms 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的实验a(Navon,1977) 自变量:总体的一致性关系与局部的一致性关系 因变量:反应时间(按键判断听到的是哪一个字母,按键作反应) 实验结果: 总体的一致性关系有主效应: 一致<无关<冲突 局部的一致性关系无主效应:一致=无关=冲突

  17. 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的实验b(Navon,1977) • 自变量:两个 • 不同指导语(注意整体、注意局部) • 大字母与小字母的一致性关系(冲突、无关、一致) • 实验程序: 预警信号——视觉刺激(40ms)——掩蔽——反应

  18. 实验结果: • 大字母识别快于小字母 • 在注意整体的指导语下,小字母是否与大字母冲突并不影响反应时,冲突=无关=一致 • 在注意局部的指导语下,大字母是否与小字母冲突则会影响到反应时,两者冲突时,对小字母的反应时最慢。

  19. 四、 知觉的组织1、知觉的组织单元(整体与部分)2、知觉的组织原则:接近律、相似律、良好连续律、封闭律、共同命运律等。

  20. 1.邻近性。空间上接近的部分容易看成一个整体;1.邻近性。空间上接近的部分容易看成一个整体; 2.相似性。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看成一个整体; 3.对称性。在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4.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事物容易组成图形; 5.共同命运,或称同方向原则,如果一个对象中的一部分都向共同的方向去运动,那这些共 同移动的部分就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 6.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7.线条朝向。线条朝向一致的容易组成图形; 8.简单性原则。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21. 第二节 模式识别

  22. 第二节 模式识别 • 一、模式识别及其过程 • 二、模式识别的理论

  23. 模式识别 • 模式(pattern): 一组刺激或刺激特性,它们按一定关系(如空间和时间)构成一个有结构的整体。 • 模式识别: 对模式的觉察、分辩和确认的过程。 • 实际上是知觉的过程。

  24. 模式识别的阶段和过程 • (一)感觉登记 感觉信息的暂时保存(afterimage就是一种形式);部分报告法. • (二)知觉分析与综合 借助于注意,选择信息,对所选信息进行处理。 • (三)语义分析与综合 • (四)决策与核证

  25. 人类模式识别的特点 • (一)复杂性 • (二)适应性 • (三)可学习性 • (四)语言的作用 (错觉图)

  26. 两幅图像有什么问题吗?

  27. 当然有问题

  28. 模式识别中的认知与非认知因素 • 一、模式识别中的认知因素 • (一)情境的作用(context) • (二)知识表征的作用(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 1、易化作用-熟悉度 • 2、补充作用——the cht • 3、期待作用

  29. 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

  30. 实验研究 Warren等(1970)的因素恢复效应实验。 实验时:让不同被试分别听一个不同的句子,如:达尔马提亚狗 (1)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axle. (2)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shoe. (3)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orange. (4)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table. 在每个句子中, *表示某个字母缺失。 结果发现,(1) wheel (2) heel (3) peel (4) meal

  31. 结果表明 人在知觉一个句子时,可以依据上下文和对整个句子的理解,而把一个词所缺失的字母(因素)恢复起来,上下文不同,所恢复的因素也不同。 这种因素恢复现象是已储存的知识作用的结果,依赖于现实刺激的信息和已储存的信息的相互作用。

  32. 模式识别中的非认知因素 • (一)需要与动机的影响 • (二)价值与态度的影响 • (三)情绪的影响 • (四)人格的影响 场依存和场独立

  33. 模式识别的早期理论 • 模板匹配理论 • 原型理论 • 特征分析理论 • 小妖模型 生理和心理学证据

  34. 一、模板说 (1)模板(template):存在于人的长时记忆中的、与外部刺激具有一一对应关系的外部模式的小复本。 (2)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存储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这样模式得到识别了。 (3)每个模板与一定的意义相联系,受到识别的模式便得到解释。

  35. 基本思想: • 模式的识别需要刺激与模板相匹配,而这种匹配要求两者有最大程度的重叠。 • 如果模式在外形、大小或方位等某一方面有所变化,要有与之对应的模板,否则不能识别或发生错误。增加记忆负担?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