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0 likes | 1.23k Views
第二章:知觉. ——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 通过感觉 , 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通过知觉 , 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 , 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第二节: 模式识别 第三节: 结构优势效应 第四节: 实验二. 第一节 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一、知觉概念的演变 二、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 ( 重点) 三、知觉的加工过程(重点) 四、知觉的组织. 一、知觉概念的演变. 知觉的历史演变
E N D
第二章:知觉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通过感觉,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通过知觉,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
本章主要内容 • 第一节: 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 第二节: 模式识别 • 第三节: 结构优势效应 • 第四节: 实验二
第一节 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 一、知觉概念的演变 • 二、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重点) • 三、知觉的加工过程(重点) • 四、知觉的组织
一、知觉概念的演变 • 知觉的历史演变 •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是确定人们所感受的刺激物的意义的过程。或者说,知觉是解释刺激信息,从而产生模式和意义的过程。
一、知觉概念的演变 •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对知觉观: • 知觉是寻求对信息的最佳解释过程。(D.H.Schuster,1964,不可能图形) • 知觉过程具有积极主动性和选择性。 • 知觉依赖于过去的知识经验,是现实刺激和过去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 知觉理论1、直接知觉理论:吉布生(J.J.Gibson)提出的2、构建知觉理论:布鲁纳(J.S.Bruner)和Neisser
建构知觉观 • 建构感知观,或结构主义知觉理论(constructivist theory) • 知觉是一个积极的和构建的过程 • 知觉并不是由刺激输入直接引起的,而是所呈现刺激与内部假设、期望、知识以及动机和情绪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 • 知觉有时可受到不正确的假设和期望影响,因而也会发生错误
The Ames room illusion 想一想: 这一错觉是怎样产生的?
直接知觉观 • 直接感知观,认为环境可提供的信息足以产生知觉,知觉并不需要内部过程和表征的参与。 • 刺激眼睛的光线模式是一个结构性的光学分布; • 这种分布能提供空间中目标分布特征的明确或恒定信息; • 知觉在很少或没有信息加工参与的 情况下,可以通过共振直接从光学 分布中提取各种丰富信息。
线条透视 结构密度 遮盖关系
对两种知觉观的评论 • 建构知觉观—— • 强调人主观能动性 • 人的知觉常常是错误的吗? • 大多数实验和演示都用了人工或非自然刺激 • 直接知觉观—— • 强调环境信息 • 真的不需要假设内部表征来理解知觉吗? • “看见”与“看成”是两个不同的过程 • 一系列实验证明——经验的作用
三、 知觉的加工过程1、自上而下加工——自下而上加工2、部分加工——整体加工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加工 • 自下而上(bottom-up)加工: 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 自上而下(top-down)加工: 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形成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从调整感受器官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
Tulving, Mandler & Baumal的实验 • 自变量 • 上下文情况:无上下文、4字上下文、8字上下文(考察自上而下加工) • 靶子词呈现的时间:0~140ms,以20ms变化(考察自下而上加工) • 因变量:靶子词识别率 • 结果: • 随呈现时间增加,靶子词识别率上升。 • 有上下文的始终优于无上下文的,但两者差距随呈现时间延长而缩小
听觉材料 300ms 40ms 视觉材料 80ms 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的实验a(Navon,1977) 自变量:总体的一致性关系与局部的一致性关系 因变量:反应时间(按键判断听到的是哪一个字母,按键作反应) 实验结果: 总体的一致性关系有主效应: 一致<无关<冲突 局部的一致性关系无主效应:一致=无关=冲突
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的实验b(Navon,1977) • 自变量:两个 • 不同指导语(注意整体、注意局部) • 大字母与小字母的一致性关系(冲突、无关、一致) • 实验程序: 预警信号——视觉刺激(40ms)——掩蔽——反应
实验结果: • 大字母识别快于小字母 • 在注意整体的指导语下,小字母是否与大字母冲突并不影响反应时,冲突=无关=一致 • 在注意局部的指导语下,大字母是否与小字母冲突则会影响到反应时,两者冲突时,对小字母的反应时最慢。
四、 知觉的组织1、知觉的组织单元(整体与部分)2、知觉的组织原则:接近律、相似律、良好连续律、封闭律、共同命运律等。
1.邻近性。空间上接近的部分容易看成一个整体;1.邻近性。空间上接近的部分容易看成一个整体; 2.相似性。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看成一个整体; 3.对称性。在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4.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事物容易组成图形; 5.共同命运,或称同方向原则,如果一个对象中的一部分都向共同的方向去运动,那这些共 同移动的部分就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 6.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7.线条朝向。线条朝向一致的容易组成图形; 8.简单性原则。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第二节 模式识别 • 一、模式识别及其过程 • 二、模式识别的理论
模式识别 • 模式(pattern): 一组刺激或刺激特性,它们按一定关系(如空间和时间)构成一个有结构的整体。 • 模式识别: 对模式的觉察、分辩和确认的过程。 • 实际上是知觉的过程。
模式识别的阶段和过程 • (一)感觉登记 感觉信息的暂时保存(afterimage就是一种形式);部分报告法. • (二)知觉分析与综合 借助于注意,选择信息,对所选信息进行处理。 • (三)语义分析与综合 • (四)决策与核证
人类模式识别的特点 • (一)复杂性 • (二)适应性 • (三)可学习性 • (四)语言的作用 (错觉图)
模式识别中的认知与非认知因素 • 一、模式识别中的认知因素 • (一)情境的作用(context) • (二)知识表征的作用(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 1、易化作用-熟悉度 • 2、补充作用——the cht • 3、期待作用
实验研究 Warren等(1970)的因素恢复效应实验。 实验时:让不同被试分别听一个不同的句子,如:达尔马提亚狗 (1)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axle. (2)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shoe. (3)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orange. (4)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table. 在每个句子中, *表示某个字母缺失。 结果发现,(1) wheel (2) heel (3) peel (4) meal
结果表明 人在知觉一个句子时,可以依据上下文和对整个句子的理解,而把一个词所缺失的字母(因素)恢复起来,上下文不同,所恢复的因素也不同。 这种因素恢复现象是已储存的知识作用的结果,依赖于现实刺激的信息和已储存的信息的相互作用。
模式识别中的非认知因素 • (一)需要与动机的影响 • (二)价值与态度的影响 • (三)情绪的影响 • (四)人格的影响 场依存和场独立
模式识别的早期理论 • 模板匹配理论 • 原型理论 • 特征分析理论 • 小妖模型 生理和心理学证据
一、模板说 (1)模板(template):存在于人的长时记忆中的、与外部刺激具有一一对应关系的外部模式的小复本。 (2)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存储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这样模式得到识别了。 (3)每个模板与一定的意义相联系,受到识别的模式便得到解释。
基本思想: • 模式的识别需要刺激与模板相匹配,而这种匹配要求两者有最大程度的重叠。 • 如果模式在外形、大小或方位等某一方面有所变化,要有与之对应的模板,否则不能识别或发生错误。增加记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