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 likes | 771 Views
第七章 植物生长物质. 一、概念. 1. 植物生长物质: 在低浓度下能够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物质包括:. 植物激素 其它内源生理活性物质 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激素 : 在植物体内合成的,可以从产生部位运往作用部位,对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生理效应的微量有机物质。. 特点: ①内源性; ②可运性; ③微量调节性 ④双重效应.
E N D
一、概念 1. 植物生长物质:在低浓度下能够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物质包括: • 植物激素 • 其它内源生理活性物质 • 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激素: 在植物体内合成的,可以从产生部位运往作用部位,对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生理效应的微量有机物质。
特点:①内源性; ②可运性; ③微量调节性 ④双重效应 种类:生长素(IAA)、赤霉素(GA)、细胞分裂素(CTK)、脱落酸(ABA)、乙烯(ETH)
3.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具有类似激素效应的化合物。
二、植物生长物质测定方法 1、生物测定法 ●燕麦测试法——IAA ●α-淀粉酶诱导——GA ●萝卜子叶扩大法——CTK
2、理化测定法 ●薄层层析法(TLC) ●气相色谱法(GC)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质谱法(MS) ●气-质联用法(GC-MS)
3、免疫分析法 ●放射免疫检测法(RIA)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ELISA)
第二节 生长素 一、发现历史 1880年:达尔文父子的胚芽鞘向光性试验 1928年:Went建立燕麦试法 1934年:Kogl等分离出刺激生长物质,确定为吲哚乙酸(IAA) 后来发现其他具有类似结构的物质,也具有生长素的功能:如吲哚乙醛、吲哚乙腈
二、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与运输 (一)分布:广泛存在,不均匀分布 (二)运输: 1、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往形态下)。 2、非极性运输
供 体 B A 或 A B 上 端 受 体 A B 受 体 下 端 A B 或 B A 供 体 IAA的极性运输 A.胚芽鞘形态学上端向上 B.形态学下端向下
三、生长素的代谢 1、生长素的生物合成 前体物:色氨酸(Trp) 部位:幼叶、发育中的种子
合成途径: ① 吲哚丙酮酸途径——先脱氨,后脱羧 ② 色胺途径——先脱羧,后脱氨 ③ 吲哚乙腈途径 ④ 吲哚乙酰胺途径
(二)生长素的存在形式 ◎游离型: ◎束缚型:IAA 与葡萄糖、氨基酸、肌醇等物质结合
(三)生长素的降解 (1)酶促氧化 (2)光氧化
四、生长素的生理效应 (一)促进伸长生长 1. 具有浓度效应(双重作用 ) 2. 不同器官间敏感性不同(根>芽>茎) 3.生长素对离体器官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对整株植物生长的促进往往并不明显。
(二)促进插条不定根的形成 □诱导愈伤组织产生根 □促进插条生根 (三)对养分的调运作用
(四)生长素的其他效应 1、促进座果 10mg/L 2,4-D促进番茄结果,并可形成无籽果实。 2、防止器官脱落 (10ppm萘乙酸用于棉花保蕾保铃) 3、影响性别分化 促进黄瓜多开雌花 4、维持顶端优势 5、促进菠萝开花和橡胶泌乳 6、促进插条生根
五、生长素作用机理 1、酸生长学说(Acid-growth theory) 2、基因活化学说
第三节 赤霉素 一、GA的发现 1938:薮田贞次郎等从水稻恶苗病的赤霉菌中分离出一种生理活性物质; 1959:确定了GA的化学结构
二、GA的分布与运输 1、分布 广泛存在,不均匀分布。 2、运输 非极性运输
三、GA存在形式与生物合成 1、存在形式 ①游离态 ②结合态(与糖、AA等结合) 2、合成 前提物:甲羟戊酸(甲瓦龙酸) 部位:幼芽、幼根、幼果、幼嫩种子
四、赤霉素的生理效应 1、促进茎的伸长生长 2、诱导开花 3、打破休眠 4、促进雄花分化 5、其他生理效应 防止脱落和促进单性结实
五、GA的作用机理 1、诱导α-淀粉酶合成 2、促进茎间细胞分裂 3、增加细胞壁的可塑型
第四节 细胞分裂素 一、发现 1955:Skoog等,分离出活性物质N6-呋喃甲基腺嘌呤,称为激动素。 1963年,分离玉米素。 二、CTK化学结构 腺嘌呤衍生物
三、细胞分裂素的生物合成与运输 1、分布:幼嫩部位,尤其进行细胞分裂部位 2、合成部位:根尖 ◆伤流液中含有CTK ◆水稻根可向培养液中分泌CTK 3、合成前体 :甲瓦龙酸
4、合成途径 ★通过异戊烯基焦磷酸和AMP ★由细胞分裂素合成酶催化 5、运输 非极性运输
四、细胞分裂素的生理效应 1、促进细胞分裂与扩大 2、诱导芽的分化 高CTK/IAA 分化芽 愈伤组织 低CTK/IAA 分化根 3、打破顶端优势
4、促进细胞扩大 5、延迟叶片衰老 机理:①抑制核酸酶、蛋白酶活性 ②吸引营养物质 6、打破种子休眠
五、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机理 特点:结合在tRNA反密码子附近。 作用:●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 ● 保持tRNA活性
第五节 脱落酸 一、发现 脱落酸:引起芽休眠,叶子脱落和抑制生长等生理作用植物激素
二、ABA的分布与代谢 1、分布: 衰老组织较多 2、合成部位:根尖、叶绿体 3、合成前提:甲瓦龙酸 4、合成途径: • ABA的从头合成 • 类胡罗卜素途径
三、ABA的生理作用 1、促进休眠 2、提高抗性(促进气孔关闭) 3、抑制生长 4、促进脱落和衰老 5、增加抗逆性
四、ABA作用机理 1、脱落酸结合蛋白 2、诱导气孔关闭机理 3 、ABA与基因表达的调控
第五节 乙烯 一、发现 二、分布与合成 1、分布 广泛分布,衰老脱落器官较多 逆境乙烯:逆境诱导的乙烯合成。 2、生物合成 前体:Met(蛋氨酸)
三、乙烯的生理效应 1. 改变生长习性 三重反应:抑制伸长生长 促进增粗生长 引起横向生长 偏上生长:叶柄上方生长快于下方,叶柄向下 弯曲。
0 . 0 0 5 0 . 0 1 0 . 0 2 0 . 0 4 0 . 0 8 0 . 1 6 0 . 3 2 0 . 6 4 0 . 0 0 . - 1 乙 烯 浓 度 ( μ l L ) 最 初 大 小 ( 三 日 龄 苗 ) A B 不同乙烯浓度对黄花豌豆幼苗的三重反应
2、促进果实成熟 3、促进衰老与脱落 4、影响性别分化(促进黄瓜多开雌花) 5、乙烯的其他效应
四、作用机理 1、提高酶活性(水解酶类) 2、增加膜透性
第八节 植物生长物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一、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一)生长素与赤霉素 ★对促进生长有相互增效作用 ★对性别分化:作用相反
二、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 1、CTK加强IAA的极性运输,增强其效应 2、对顶端优势表现出相反效应
(三)生长素与乙烯 1、IAA对ETH的影响 (1)对性别分化,作用相同 (2)IAA促进ACC合成酶活性,从而促进乙烯合成, 故高浓度IAA抑制生长
2、乙烯对生长素影响 (1)乙烯抑制IAA极性运输 (2)乙烯抑制IAA生物合成 (3)乙烯促进IAA氧化酶活性
四、赤霉素与脱落酸 1、萌发与休眠 2、α-淀粉酶合成诱导 3、二者合成前体一样,条件不同
二、 激素间的比值对生理效应的影晌 • 组织培养:CTK/IAA比值影响根芽的分化 。 • 2. GA/IAA比例---控制形成层分化, • 高---韧皮部分化 • 低---木质部分化
3. 植物激素影响性别分化 GA--可诱导黄瓜雄花分化(被ABA抑制) 黄瓜茎端ABA和GA4含量与花芽性别分化有关 ABA/GA4 高---雌花 较低---雄花
三、生长调节剂及其应用 一、生长促进剂 1、生长素类 2、细胞分裂素类 激动素、6-BA等,主要用于组织培养、保鲜、延衰等方面。
二、生长抑制剂 特点:抑制顶端分生组织,使茎丧失顶端优势,外施GA不能逆转。 天然:ABA、香豆素、茉莉酸等; 合成:三碘苯甲酸(TIBA)、整形素、马来酰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