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1

案例:全国高悬“禁白令” “禁”了几年仍“白禁”

案例:全国高悬“禁白令” “禁”了几年仍“白禁”.

venice
Download Presentation

案例:全国高悬“禁白令” “禁”了几年仍“白禁”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案例:全国高悬“禁白令” “禁”了几年仍“白禁”案例:全国高悬“禁白令” “禁”了几年仍“白禁” • 1999年1月,国家经贸委发布了【1999】第6号令,明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作为落后产品,要在2000年底以前全面淘汰,从2001年开始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此令一出,相当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被判处‘死刑,缓期一年执行’。  其实,广州市早在1997年6月就发布政府令,规定自当年9月1日起,在市内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餐具(指以发泡聚苯乙烯等为原料生产的一次性难以降解的饭盒、杯子、碟子、碗等食品容器),要求采用符合环保并获得认证的一次性可降解的塑料餐具或纸、植物纤维制作的餐具。

  2. 全国高悬“禁白令” “禁”了几年仍“白禁”全国高悬“禁白令” “禁”了几年仍“白禁” • 杭州早在1995年发布通告,禁止本地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国家6号令发布后,武汉、哈尔滨、福州、西安、郑州、成都、宁波等十余个城市也相继颁布地方法规,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实行‘封杀’,一场轰轰烈烈的‘禁白运动’就此展开。  禁令颁布后,发泡塑料餐具生产厂家一片哗然。因为如果禁令强制执行,他们将面临转产甚至停产的命运。这一举措对珠三角地区的冲击更大。据悉,仅广州周边地区就聚集了十多个厂家,珠三角地区厂商生产的产品占据了全国四成左右的市场。  

  3. 全国高悬“禁白令” “禁”了几年仍“白禁”全国高悬“禁白令” “禁”了几年仍“白禁” • ‘禁白’过程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简单。政府也从当时的强令‘禁白’,变得态度暧昧起来。‘禁白令’至今不了了之。  禁令发出后,尽管广州市成立了‘禁白’专职部门,但是从禁令发布至今的三年间,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依然‘大行其道’,禁令变成一纸空文。  中国台湾省1994年颁布禁令,一年以后又取消了该禁令。  同时,据有关资料显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自始至终都占据着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快餐业市场。

  4. 政府态度模糊 厂家无所适从 • 禁令几乎成为一纸空文,但政府一直没有提出明确态度。这种暧昧态度让生产厂家进退两难,也造成了不小损失。所有发泡餐具企业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是扩大生产还是转产?香港茂达环保生物化学产业集团总经理黎利指出,厂家并不是怕转产,说实在,转产并不是太复杂,只要对现有的工艺加以改动就可以了。关键是政府没有一个明确态度,让厂家无所适从。  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在非正式场合曾经透露,由于是国家经贸委下发的文件,下面不能不执行。尽管如此,一些地方在执行中实行了绕道走的方式,禁令实际上根本没有发挥作用,也无法起作用。

  5. 造价居高不下 环保餐具难推行 • 禁令发出以后,许多研制生产可降解塑料餐具等替代品的企业欣喜若狂,以为替代品的春天已经来到,但他们高兴得似乎太早了。  目前,替代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有纸制及可降解塑料制作的餐具。这几类环保餐具虽然有政府扶持,但由于性能、价格等差异,环保餐具的市场认知度远远不够,经过几年发展所占市场份额仍不足两成。

  6. 造价居高不下 环保餐具难推行 • 纸制餐具:具有生产工艺简单、产品保温性能好、可自行降解等优点。但是造纸需要大量木材,而中国的森林资源并不丰富;生产纸浆的过程也会带来严重的水污染;此外,每只纸制餐具成本价至少在三角钱以上,且不易贮存,高温潮湿环境下易霉变。  可降解塑料餐具:实验表明,大多数可降解塑料在一般环境中暴露三个月后开始变薄,逐渐裂成碎片,但这些碎片埋在垃圾或土壤中降解效果并不明显。由于技术问题,专家估计可降解塑料的研制近年内不会有太大进展。

  7. 造价居高不下 环保餐具难推行 • 以蔗渣、稻壳为原料的餐具:原料成本低廉,但是加工成本较高,蔗渣餐具综合成本两角多钱一个,由于加工工艺复杂,难以在短期内形成大规模生产。  与替代品相比,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生产工艺最成熟、产品性能最稳定、成本最低廉。目前,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只要6、7分钱一个,价格、性能比最具优势。有专家指出,发泡餐具的替代品虽说是环保、可降解,但是降解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阳光等自然条件,还需一定的时间,如果不在回收利用上下工夫,替代品也会产生污染。

  8. 造价居高不下 环保餐具难推行 • 据统计,全国一次性餐具的年总销售量为120亿只,其中100亿只是发泡餐具。而替代品的生产能力仅有三十到40亿只,如果全面禁止发泡餐具,势必产生一个多达80亿只的缺口,这个缺口怎幺补?会不会出现市场混乱?  也有人担心,砍掉大的生产企业后,会不会冒出许多地下工厂继续生产、暗地销售,毕竟这是个有利可图的事情。

  9. 相关资料 • 一次性发泡塑料进入自然环境后会带来长期的深层次环境问题。第一、废塑料制品混在土壤中会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第二、废塑料制品被动物吞入会导致其死亡;第三、废塑料制品很难处理。如果将其填埋会采用土地,且长时间不降解。90年代中期,中国首次向“白色污染”宣战,决定用纸质用品取代发泡塑料餐具,但不到百日该运动就因纸质用品价格过高而偃旗息鼓。

  10. 相关资料 • 1998年前后,一批学者又掀起了一股“降解塑料热”,想用被称作“双降解塑料”的产品替代一次性发泡塑料餐饮具,因这种“双降解塑料”制品仍有小块“不降解”,且不便于人工收集,也没能推广。与此同时,有许多科研工作者着手利用农作物秸秆、糠皮研制可降解的一次性生活用品,但这类产品售价居高不下、质量不好、色泽太差,消费者也不接受。

  11. 江苏出台“禁白”办法 • 《江苏省一次性塑料餐具和塑料袋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日前由江苏省政府有关会议审议通过,将于2000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管理办法》规定,江苏省范围内禁止销售或者在经营中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超薄塑料袋(厚度小于或等于0.025毫米),保鲜袋除外。自2001年1月1日起,在江苏省范围内禁止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管理办法》要求:商场、超市、集贸市场、旅游景点、饮食娱乐服务单位必须在经营场所设置回收容器,并负责清运处置。《管理办法》中还列举了有关处罚措施,罚款最高可达1万元。 • 中国新闻社2000年09月29日

  12. 我国禁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大事记 • 1995年,全国部分城市相继发布限制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的地方法规,由于没有足够的替代产品,难以完全实施。1996年7月1日,铁道部在全国铁路各站禁止使用泡沫塑料餐盒;卫生部也发出通知,今后不再批准生产塑料食品包装的生产厂家,并开始逐步改造、限制和淘汰非降解塑料快餐盒的生产。1998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与建设部、交通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重点交通干线、流域及旅游景区塑料包装废物管理的若干意见》。

  13. 我国禁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大事记 • 1998年10月1日,铁路旅客列车、长江和太湖流域的客船上已经停止销售、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1998年11月9日,国家环保总局主持召开了有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科技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参加的部际联席会议。计划从 1999年7月1日起,用一到两年时间淘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逐步用纸浆模塑、淀粉类、植物纤维类餐具替代发泡餐具;对一次性餐具生产者征收废物处置费或环境税。1999年2月2日,国家经贸委发布第六号令,要求在2000年前淘汰泡沫塑料餐具。

  14. 我国禁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大事记 • 1999年11月,全国方便食品一次性发泡塑料包装替代工作会议提出,在一年内淘汰发泡塑料餐盒,以环保型用具替代。1999年12月28日,国家经贸委会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部和卫生部宣布《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通用技术条件》和《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降解性能试验方法》两项国家标准自2000年1月1日起实施,为我国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的生产、销售、使用和监督提供了统一的技术依据。

  15. 我国禁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大事记 • 2001年5月29日,国家经贸委再次发出《关于餐饮企业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通知》,要求饭店、餐饮企业立即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中国饭店协会就此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饭店、餐饮企业按照国家经贸委的要求,立即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16. 课堂讨论: • 1、泡沫餐盒的生产和消费具有怎样的外部效应? • 2、可以通过何种的机制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哪种机制效果最好?

  17. 案例:气象服务的市场化 • 长期以来,大多数国家把支持生命和财产安全及全体公民总体生活的气象服务视为一项基本的社会需要和权益,并因为气象服务具有“公益”的内在性质,始终把提供气象服务看作是政府的责任。在中国,气象服务也是由公共财政来融资的,气象服务部门也是政府的一个公共服务部门。

  18. 案例:气象服务的市场化 • 但具体考查起来,气象服务本身是复杂的,它首先可以分为直接气象服务和间接气象服务,前者是指公民直接享受到的气象服务,后者是为气象服务本身提供服务的服务。间接气象服务,即后勤服务和气象技术服务,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来提供。后勤人员,如物业管理人员等,可以通过后勤服务社会化从气象部门分离出去。而技术支持人员,如仪器设备和软件的生产、开发和维护人员等,也可以通过市场化分离出去,成为专门的服务公司,为气象部门服务。

  19. 案例:气象服务的市场化 • 直接气象服务,可以进一步细分,划分为气象观测、气象通讯、气象信息产品加工分析预测和服务。气象预报服务人员也可以根据气象服务的性质细分。如中央气象台将气象服务分为四类:为政府部门提供的决策服务、为社会大众提供的公众服务、为专业用户提供的专业服务、为下级台站提供的指导服务。

  20. 案例:气象服务的市场化 • 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人工影响天气等是纯粹的公共服务,必须强化政府的职能,保证服务。这类服务通过决策服务和公众服务实现。决策服务也可以有多种选择方案,如通过与政府其他部门签定服务合同取代政府直接拨款,这样可能有助于气象部门改善服务;人工影响天气也可以通过市场方法委托经营。

  21. 案例:气象服务的市场化 • 气象服务中有一些是为个性化私人目的服务的,属于公共部门提供的私人物品,如海洋气象导航服务、建筑物防雷工程、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等,这类服务完全可以市场化,政府通过许可来规范市场。有些气象服务对特定人群有价值,是一种地方公益物品或俱乐部物品,如声讯气象服务、有线电视天气预报等,可以对特定的人群收费。

  22. 案例:气象服务的市场化 • 有些气象服务因为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廉价的服务收费方法,也可以收费,如电话答询、网络服务等可以根据服务次数收费。有些气象服务虽然是纯粹的公共服务,无法实现付费消费原则,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价值补偿,如电视天气预报可以通过插播广告获得收入。技术变革已为气象服务的分解开创了新的机会,使市场得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23. 讨论: • 还有哪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的供给可以进行市场化改革?从哪些角度改革?

  24. 案例:宿迁医改初步解决看病难 卫生局长越来越有底气 • “看病贵”、“看病难”背景之下的医疗改革显然牵动着举国上下的敏感神经。不久前,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关于“市场化不是医改方向”的表态让这一话题再次热得发烫。作为国内实行医疗卫生改革最早也最为“激进”的宿迁市,也再一次面临外界审视的目光。   • 改革进行5年之后,宿迁的医改成果能否经得起挑剔?这种与当前的舆论方向显然相背的“卖光”模式是否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 • 2005年6月下旬,《江南时报》记者赶赴宿迁调查,试图看清处于舆论漩涡中的宿迁医改之真实表情。

  25. 案例:宿迁医改初步解决看病难 卫生局长越来越有底气 • A “不给病人实惠他们会跑的” • 在距离宿迁市区88公里的高速公路上,记者开始看到带有鲜明的“宿迁特色”的巨幅广告牌,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出自伟人邓小平之口的话几乎尽人皆知,但是敢于身体力行的地方官员并不多。 • 5年前,以这句口号为前导,“铁腕书记”仇和在宿迁掀起了一场激进的医疗卫生改革运动。而今,关于医疗改革的争论在全国范围内再一次热闹起来,但是距宿迁88公里处的这块广告牌的前方,宿迁的医疗卫生改革大局初定,宿迁人正在平静地品尝着他们的试验成果,果实的味道如何,恐怕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26. 案例:宿迁医改初步解决看病难 卫生局长越来越有底气 • 6月27日下午,宿迁市曹集镇的雷大爷正带着自己的小孙女在镇医院看病。孩子感冒发烧,需要挂两瓶水,雷大爷为此支付了30元钱。 • “改制之前,这样两瓶药的价格大约在35元左右,现在降下来了。因为用的是青霉素这类药,本来利润空间就不是很高,所以降幅不是很有代表性。”医院的总账会计陈刚告诉记者。 • 雷大爷对于价格变化并没有太多感觉,但是在谈到改制前后的变化时,他用非常确定的语气说:“现在不用等了啊。以前不到点不上班,现在随到随看,态度也很好。”

  27. 案例:宿迁医改初步解决看病难 卫生局长越来越有底气 • 曹集镇医院是宿迁市100多家乡镇医院中的很普通的一家,2002年初由原曹集镇卫生院改制而来。原来的副院长邱绍根花了67万元买下了医院,并承担了60多万元的债务。 • 据宿迁市卫生局提供的一份题为《宿迁市医疗卫生改革纪实》(以下简称《纪实》)的材料介绍,在改革之前的2000年,全市124个乡镇卫生院总资产17058.6万元,总负债高达8316.7万元,三分之二的乡镇卫生院工资不能正常发放,有的卫生院开不了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难以为继。

  28. 案例:宿迁医改初步解决看病难 卫生局长越来越有底气 • 改革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以曹集镇医院为例,改制以后,医院投入20万元改善条件,一栋停工很久的半拉子楼房很快完工,原来破旧的病房也铺了地板砖和瓷砖。为了留住医生,医生的工资得到大幅提高,原来每月600多块钱还不一定能全额拿到手,现在则多了两倍。 • “最关键的还是病人得到了实惠。”总账会计陈刚一再强调这一点。“医疗价格下降了,服务质量提高了。” • 记者注意到,所有病房里都已经铺了瓷砖,而办公室里还是水泥地面。医院仅有的3台空调,分别安装在产科病房、手术室和冷库,在其他的房间,包括院长办公室都没有装空调。

  29. 案例:宿迁医改初步解决看病难 卫生局长越来越有底气 • 陈刚介绍说,下一步马上要给所有病房都装上空调,但是住院费不会提高。 • “如果我们不能给病人实惠,他们就会跑到别的地方去。”陈刚说。 • B 民营医院也能以“人民”冠名 • “我们是地道的‘平民医院’。因为硬件条件还比较简陋,有身份地位的人都不来这里,放不下架子,来这里的三分之二是农村人。但是我们的价格便宜,2004年市人民医院的人均门诊费用是179元,我们才只有77.9元。”宿迁市钟吾医院的监事会主席刘磐说。

  30. 案例:宿迁医改初步解决看病难 卫生局长越来越有底气 • 6月27日下午4点,当记者来到这家设施简陋的民营医院的时候,发现这里仍然人满为患。而据医院方面介绍,这并不是人最多的时候。 • 钟吾医院是一家全新的民营医院。2002年秋天,宿迁市最大的公立医院——市人民医院面临改制,医院里的29名骨干医生决定自立门户,合伙搞了一家新医院。他们本打算使用“人民医院”的牌子,但是卫生局认为民营医院不能使用“人民”这个词。但是后来卫生局的思想很快有了转变,宿迁随之出现了一家名为“第二人民医院”的民营医院。

  31. 案例:宿迁医改初步解决看病难 卫生局长越来越有底气 • 最初创立钟吾医院的医生中,有十多人是原来医院的主任医师,也有原医院的高层领导。他们清楚地了解公立医院的种种积弊,因此在新的医院的管理和运作上进行了全面革新。 • “公立医院里头,老资格的医师都不到第一线,因为辛苦,在门诊一线的都是年轻医生,他们经验不多,因此过分依赖各种检查手段,容易造成滥检查的问题,给病人增加了很多负担。而我们这里经验丰富的老医师都在门诊一线接诊。”刘磐介绍说。 • 刘磐原来是宿迁市人民医院的主任医师,同时担任副院长,现在则是钟吾医院的监事会主席。他现在也亲自在门诊接诊,不收专家门诊费,也免费提供咨询。

  32. 案例:宿迁医改初步解决看病难 卫生局长越来越有底气 • 在钟吾医院的大门口有一行标语,写的是:“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放心病,看得好病。”龚媛院长说:“这是我们迄今所做的惟一的广告。” • 在一间低矮的病历室里,放着一台崭新的电脑。龚媛让工作人员从电脑里调出各种病人就诊记录,以向记者证实,该院收费比公立医院有大幅度下降。 • “像这种子宫次全切除手术,原来在市人民医院要花4800元,在这里只要1500元,而麻醉、手术还是来自人民医院的同样的医生。”龚媛说。“一般的产妇顺产只需要几百元,而在原来的公立医院至少要1500元多。”

  33. 案例:宿迁医改初步解决看病难 卫生局长越来越有底气 • 一位在医院看病的陈姓男士向记者证实,去年他母亲患糖尿病来这里住院,才花了2000多元。“去公立医院肯定要四五千元。”他说。 • C “‘看病贵’的问题在宿迁已经解决” • 宿迁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及市场化运作从一开始就众说纷纭,但是时至今日,面对外界的争议和质疑,宿迁市卫生局长葛志健越来越有底气。 • “我们之所以有信心,是因为在改革中尝到了甜头。”葛志健局长说。“2000年到2004年,宿迁的医疗卫生事业增速全省第一,全省平均增幅76%,宿迁是215%。我把这些数字跟省内的同行讲了以后,对他们刺激很大。要知道,宿迁是江苏最不发达的地区。”

  34. 案例:宿迁医改初步解决看病难 卫生局长越来越有底气 • 在宿迁医疗改革开始后的5年内,全国医疗服务价格持续飚升,而宿迁官方的统计显示,宿迁的医疗服务价格不升反降。以1999年和2004年的数字作比较,市县级医院人均门诊费用由75.49元降到70.19元,下降了7.0%;乡级医院人均门诊费用由37.62元下降到27.84元,下降了26%。其他如病床日收费和出院者平均医药费都有所下降。 • “物价部门的定价已经不适应宿迁的情况,因为那是根据公立医院的成本核算的。实际上民营医院的价格都达不到这些标准。可以说,看病贵的问题在宿迁已经解决。随着民营资本的进一步投入,看病难的问题也可以很快得到解决。”葛志健介绍说。

  35. 案例:宿迁医改初步解决看病难 卫生局长越来越有底气 • 由于市场完全放开,民资被大量吸引进来,宿迁市的卫生资源总量迅速扩张。 • 宿迁市人民医院并入南京鼓楼医院集团以后,引入了鼓楼医院集团的技术力量,服务项目大大增加,很多从前外流的重病患者可以就近看病。 • 由于病人越来越多,钟吾医院租来的地方日益显得狭小而难以应付,医院投入2000万买地建房。目前,一栋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的大楼已经拔地而起。“新大楼启用之后,我们能够提供的服务项目就多多了。”龚媛院长说。

  36. 案例:宿迁医改初步解决看病难 卫生局长越来越有底气 • 驱车走在宿迁市的大街上,不时就能看到一家医院。在离钟吾医院不远处,有一家新的医院正在装潢中,连龚媛都是第一次发现这家医院的存在。 • 另一个令人鼓舞的变化是,公立医院中屡禁不止的红包和回扣顽疾随着改制迎刃而解。 • 在钟吾医院,随着医院董事会、监事会、院委会这一系列机构的成立和有效运行,医院的采购招标工作趋向透明化,几乎没有漏洞可钻,同时,因为操作者又是医院的股东,也从根子上杜绝了损公肥私的动机。

  37. 案例:宿迁医改初步解决看病难 卫生局长越来越有底气 • 由于监督到位,医生拿红包的现象也彻底杜绝了。考虑到医生在公立医院的灰色收入这块,医院给医生的工资都远远高于原来公立医院的标准。比如原来主治医师的月工资在2000元左右,现在则提高到4500元,另外还有奖金。 • “同样的觉悟,在两种体制下会有两种表现,靠人是靠不住的,还是要靠体制。”葛志健局长说。“宿迁改革的成功就在于实现了社会资源运作效率的最大化。用计划经济的思维观念难以解读宿迁,用市场经济的思维观念很容易理解宿迁。”

  38. 案例:宿迁医改初步解决看病难 卫生局长越来越有底气 • D “你还是不是一个卫生局长?” • 葛志健在改革开始以后被仇和调到宿迁市卫生局担任局长,此后他就承担起改革所带来的大部分压力。早在2003年8月,葛志健就曾当面受到一位前来调查的卫生部官员的责问:“你还是不是一个卫生局长?” • 2005年6月27日,面对《江南时报》的采访,葛志健自信地说:“迄今所有指责我们的人都是拿想像来指责我们,而不是拿事实来。外面关注的往往是我们的一些做法,却不了解我们的实际收效和改革结果。”

  39. 案例:宿迁医改初步解决看病难 卫生局长越来越有底气 • 他说,宿迁坚决贯彻了中央的“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精神,把中央的要求与本地的情况相结合。“最后看的是老百姓的利益有没有得到保障。实践证明,宿迁的老百姓是改革的受益者。只要老百姓拥护,上级迟早会认同我们。” • 在宿迁街头,46岁的董先生和20岁的吴小姐都不约而同地对江南时报记者这样表示:公立医院本来是公益性的,但是现在也在赚老百姓的钱,而且赚得更狠,还不给病人好脸色,既然他们改不好,用市场竞争打破他们的垄断也是一件好事。吴小姐说,之所以不去民营医院,只是觉得那里设施硬件不如公立医院好,而不排除将来去民营医院看病的可能。

  40. 案例:宿迁医改初步解决看病难 卫生局长越来越有底气 • 在数天之前,从卫生部相继传来这样的表态:“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两个难题,主要靠政府,而不是让医疗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一些地方政府的市场化医改是当地政府的一种改革尝试,并没有得到卫生部的同意”。这被媒体解读为“医疗体制改革迈入拐点”、“医疗改革悄然转舵”。 • 葛志健在网上看到了这些信息。他说:“对于医疗改革,中央内部也有争议,卫生部至今并没有官方的明确意见,这是某些个人的讲话被媒体大肆渲染。”

  41. 案例:宿迁医改初步解决看病难 卫生局长越来越有底气 • 葛志健坚持认为,医疗改革绕不开产权改革,不触及产权的改革是不彻底的,公立医院具有天生的缺陷,没有办法实现资源的高效率运转。他激动地说:“那些反对改革的人,他们有没有看到有多少国家资产、纳税人的血汗钱在公立医院里被挥霍浪费掉?!” • 葛志健认为,医疗卫生改革已经严重滞后于其它领域的改革,不能只争论不行动了。“在认识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必须由政府采取行政推动的方式向前推进。”

  42. 案例:宿迁医改初步解决看病难 卫生局长越来越有底气 • 葛志健透露,仇和在宿迁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都是以争议开始,最后都被省里和中央肯定。2004年,宿迁市在5个含金量很高的经济指标上增速破天荒达到全省第一。“最近中央组织部通知仇书记去美国学习了,参加高级管理干部培训班,回来以后很可能会提拔。” • 不过,即使是在宿迁内部,也仍然存在不同的声音。宿迁市人民医院的副书记盛家玉接受《江南时报》采访时说,我们极力反对把公立医院卖给私人,反对政府不管不问,市场化就是把医院推向社会,让他们去赚钱,这不符合“三个代表”。

  43. 案例:宿迁医改初步解决看病难 卫生局长越来越有底气 • E “宿迁模式”未必适合所有地方 • “宿迁的医疗卫生改革已经进行了5年,应该进行总结,应该有一个说法了。”葛志健说。 • 钟吾医院的龚媛院长说,现在最担心的是政策变化。出于同样的理由,医院里有两个医生又回到市人民医院。 • 但是,宿迁医改模式却被各地悄悄地效仿着,不断有外地的考察团前来调研和取经。据葛志健透露,在江苏省内,多个地区已经启动了类似宿迁模式的医疗改革,有的地方甚至也接近完成。

  44. 案例:宿迁医改初步解决看病难 卫生局长越来越有底气 •   江苏省卫生厅办公室主任周传章不久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宿迁的拍卖方式只是一种改制的方式,不能代表江苏省的整个方向。 • 但是江苏省的医改方向到底是什么,现在谁也说不清楚。这与全国尚不明朗的大形势完全一致。 • 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主任陈家应对有关媒体表示,不管外界怎么议论宿迁的医疗改革,宿迁医改客观上已经形成一个模式,虽然这个模式还有待更长时间的检验。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基本达到了当时政府医改的预期。他同时认为,在医疗体制的改革中包括经营体制的改革,不能简单地用产权改革来概括一切,产权改革只是其中一种形式。

  45. 案例:宿迁医改初步解决看病难 卫生局长越来越有底气 • 宿迁市卫生局办公室的任主任在评价宿迁模式时对《江南时报》表示,医疗改革不能用一把尺子去量,要看到宿迁的改革是在特殊时间、特殊条件下进行的,未必适合中国所有地区。他举例说,在边远山区就不能这样搞,因为在那种环境下,除非政府办医院,资本和人才都不可能主动流入。“在那种地方把医院卖掉的话,老百姓就要回到解放前了。”他说。 • 葛志健说:“我们从来没有讲医疗卫生市场化。我们只是在竞争性医疗领域引入市场机制,而在无利可图的公共卫生领域则加大政府投入,实行医卫分离、管办分离。说政府甩包袱是天大的冤枉。”

  46. 案例:宿迁医改初步解决看病难 卫生局长越来越有底气 • 葛志健表示,不赞成用所谓“美国模式”或者“英国模式”来套中国的医疗卫生改革。他认为,市场化或者政府主导都不能是绝对的,宿迁的做法是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 • F 卫生厅:不争论、不推广、不宣传 • 对于宿迁的医疗改革,江苏省卫生厅的相关人士日前在接受《江南时报》采访时表示,对于他们的大胆探索给予鼓励,首先要肯定他们的改革还是有成效的,但是总量增加了,质量却不太高,因此卫生厅对此的态度是不争论、不推广、也不宣传。

  47. 案例:宿迁医改初步解决看病难 卫生局长越来越有底气 • 记者从卫生厅相关人士处了解到,不久前厅里组织了一个调查小组对宿迁的医疗改革成果进行了独立调查,发现了很多问题。 • 据该人士透露,省卫生厅在今年5月组织了一个10人调查组在宿迁进行了10天的蹲点,明察暗访了40多家医疗机构,发放调查表267份,抽查门诊处方1065张,住院病历42份,前后和400多人进行了交谈,结果发现的问题不少。一是虽然宿迁的卫生资源得到了扩张,但是质量不高,对医疗机构的审批不谈标准,申报一家就批准一家。目前宿迁的医疗机构有738家,其中个体诊所和门诊部543家,占了73.6%,普遍规模都很小,暗访的21家医疗机构只有2家符合国家的标准。

  48. 案例:宿迁医改初步解决看病难 卫生局长越来越有底气 • 二是改革后宿迁的医疗布局缺少规划,一个1万多人口的小镇(实际居住人口还要少)就有18家诊所和药店,很不合理。再就是医院的技术水平普遍不高,有的医院50多名职工里中级职称的只有一个人,串岗的现象也非常严重,有的护士到B超室做B超去了,助产师到妇科门诊坐诊去了。 • 除了医疗资源和技术方面的问题,调查人员还发现各个医院里相关制度不完善,职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人员身份没有置换到位。调查人员就曾遇到有4位职工代表362名个人反映相关问题。同时普通职工和持股者的收入差别很大。有的单位股东月收入在3500元以上,可是有的职工却连300元都拿不到。

  49. 案例:宿迁医改初步解决看病难 卫生局长越来越有底气 • 同时,该人士还透露,调查显示宿迁当地群众的健康保障并没有像宿迁政府所宣传的那样得到加强,市民的医疗费用并没有下降,反而上涨了,不规范的医疗行为仍然存在。在检查中他们就发现了大处方和大检查的现象,很多的病只需要开一两种药或一个检查就可以了,但是医生却开了四种药和两种检查,甚至还出现了介绍病人拿回扣的现象。 • 尽管有这样一个调查报告,但省卫生厅并未据此对宿迁的医疗改革作出最后结论,也不愿意向记者提供这份报告的详细内容。

  50. 案例:宿迁医改初步解决看病难 卫生局长越来越有底气 • 宿迁卫生局长葛志健也向记者坦承,改革之后的宿迁并非没有问题,有些问题改革前就存在,有些是出现的新问题。他说,改革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 《江南时报》记者 高学军 黄苏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