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第十讲 专制政体下的文化政策

第十讲 专制政体下的文化政策.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宋元明清时期政府的文化政策是怎样围绕着专制主义制度而展开的,掌握宋代学校教育改革与科举制度的关系,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程式以及八股文。 教学重点: 科举制在宋元明清时期的演变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学校教育与科举制的关系,科举制度变化的原因。. 一、科举制度的发展. 1 、宋代科举制: 宋代科举设立的考试科目很多,主要有进士科、制科、词科等,此外,还有明经、三史、明法 、童子、武举以及 “ 三舍法 ” 取士等。. 一、科举制度的发展. 2 、宋代学校教育改革:

venic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讲 专制政体下的文化政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讲 专制政体下的文化政策

  2.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宋元明清时期政府的文化政策是怎样围绕着专制主义制度而展开的,掌握宋代学校教育改革与科举制度的关系,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程式以及八股文。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宋元明清时期政府的文化政策是怎样围绕着专制主义制度而展开的,掌握宋代学校教育改革与科举制度的关系,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程式以及八股文。 • 教学重点:科举制在宋元明清时期的演变及其成因。 • 教学难点:学校教育与科举制的关系,科举制度变化的原因。

  3. 一、科举制度的发展 1、宋代科举制: 宋代科举设立的考试科目很多,主要有进士科、制科、词科等,此外,还有明经、三史、明法 、童子、武举以及“三舍法”取士等。

  4. 一、科举制度的发展 2、宋代学校教育改革: “三舍法”:将国子监的太学生分为外舍生、内舍生、上舍生三等。外舍生升为内舍生,内舍生升为上舍生,考至上舍上等可以直接授官,上舍中等可以直接参加科举的殿试,上舍下等可以参加省试。

  5. 一、科举制度的发展 3、元代的科举制: 元代科举考试,各级考试时蒙古人、色 目人和汉人、南人分开,在场次和考核内容上都有差别。发榜时分右榜(蒙古人和色目人)和左榜(汉人和南人)。考试的题目全部出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标志着程朱理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初步确立;元代统治者对各族知识分子的笼络,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地位。

  6. 一、科举制度的发展 4、明代的科举制: 明代程序大致可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先要经过县、府两级考试,通过者称童生,具备了参加院试的资格。童生通过岁试就可以“进学” ,取得了生员的资格,一般称作秀才、相公。岁试成绩在一二等的可以参加科试,科试成绩在一二等的才可以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叫作“录科”。

  7. 一、科举制度的发展 乡试在南京、北京和各省省城举行,三年一次,叫“大比”;考期在八月,又称“秋闱”。乡试取中者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乡试中举称乙榜,也称乙科。中了举人不仅可以参加会试,即使是不能考中进士者亦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8. 一、科举制度的发展 会试是中央级的考试,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季举行,由礼部主持,又称春闱、礼闱。参加会试者为各省举人,中式者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一般在四月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考中称甲榜或甲科。

  9. 一、科举制度的发展 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有状元、榜眼、探花三名;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千人,第一名称传胪;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一甲三人立即授予官职,二、三甲的进士可以参加翰林院庶吉士的考试,称为馆选,得中者学习三年补授显官,未考取者可能被授予知州、知县等官。

  10. 一、科举制度的发展 5、清代科举制: 清代的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基本上都因袭明代,乾隆时大致定型,道光、咸丰以后,日渐衰败。百日维新时,在康有为等的劝谏下,光绪下诏改革科举,终因变法失败而流产。随着满清王朝的覆亡,1904年举行了最后一次进士考试,1905年科举便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11. 一、科举制度的发展 6、八股文: 明清两代科举都以八股文取士。八股文通称制义,因文章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称四书文。八股文决不允许发挥个人见解,要求以古人语气为之,代圣人立言,内容上完全以四书五经为依据,形式上也有严格而又繁褥的规定。

  12. 一、科举制度的发展 文章开始要破题、承题,还必须有起讲、领题(入手)、提比(起股)、中比(中股)、后比(后股)、束比(束股)、落下等部分。 八股文严重地桎梏了知识分子的思想,禁锢了其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更无法起到遴选人才的作用,也使科举制度走向死胡同

  13. 二、 盛世修典 1、中古时代政府修订典籍: 历史上的第一部类书是三国时魏文帝曹王主持编纂的《皇览》,有千余卷。隋唐传世者有虞世南《北堂书钞》、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和白居易《白氏六帖》。

  14. 二、 盛世修典 2、宋代典籍的编修: 宋代以文治著称,图书编纂空前发达。其中,太宗朝编纂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和真宗时编纂的《册府元龟》最为著名。

  15. 二、 盛世修典 3、明代修订典籍: 修书工程之著者当首推永乐中编纂的、卷帙浩繁、规模宏大的《永乐大典》。全书六年缮写完毕,共22877卷,凡例和目录 60卷,11095册,约 3.7亿字。《大典》所收不局限于儒家经典和史传文集,其他如小说戏曲、释道医卜、奇闻逸事等亦无所不包,收入典籍总数达七、八千种,比前代类书多出五、六倍。

  16. 二、 盛世修典 《大典》正本明末毁于火灾,副本到乾隆时已遗失2,400多卷,仅存 9000多册。以后又不断流失,光绪时只剩 800多册,而最后散亡则是由于八国联军的大肆劫掠。目前散佚在世界各地的《大典》不足400册,近 800卷。1984年中华书局将陆续征集到的797卷出版,这是目前为止搜罗最为齐全的《大典》影印本。

  17. 二、 盛世修典 明代还大规模地修纂儒家经典和佛、道藏。永乐十三年(1415),胡广、杨荣等修成《五经大全》、《四书大全》和《性理大全》,凡260卷,标志着明代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正式确立。佛藏主要有《南藏》、《北藏》和《径山藏》等,部头都很大,均在六千卷以上。

  18. 二、 盛世修典 4、清代修订典籍: 清代修典的规模大、数量多,达到历代图书编纂事业的最高峰。其中以康熙御定的《渊鉴类函》、《佩文韵府》、《骈字类编》、《子史精华》等四大类书和雍正朝活字排印的《古今图书集成》及乾隆时编修的《四库全书》最为著名。

  19. 三、 文字狱 1、文字狱: 所谓文字狱是指从文章、诗词或书籍中摘取字句,通过望文生义、猜迷测字等方式,以罗织罪名或寻取罪证,并据 以判罪。

  20. 三、 文字狱 2、历代文字狱之称谓: 时代不同,文字狱的具体形式也有不同,如宋代的乌台诗案、车盖亭诗案皆以诗获罪,故称“诗案”或“诗狱”;明初学臣多因表笺取祸,所以叫“表笺祸”;清初多起以史书治罪的案件称“史狱”或“史案”;乾隆朝的文字狱多与禁书有关,又称“书案”或“逆书案”。乾隆末年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把从文字中罗织罪名称为“文字之狱”,嘉庆以后一般简称文字狱。

  21. 三、 文字狱 3、明代文字狱: 明清两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狱最惨烈的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苦农家,出过家,又以红巾军起家,所以与士大夫阶层有难以弥合的裂痕,并对“僧”、“贼”(或谐音)等字眼相当敏感,于是制造了一系列的“表笺祸”。

  22. 三、 文字狱 明代文字狱有一种特殊形式,那就是用小说或戏曲来影射、陷害政敌。天启中,兵部尚书熊廷弼经略辽东抗清,因战事失利而被免职,阉党落井下石,诬熊廷弼掩罪饰功,证据即是市井小说《辽东传》。明熹宗偏听偏信,将熊廷弼斩首弃市。

  23. 三、 文字狱 4、清代文字狱: 清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堪称历代之最。据郭成康、林铁钧《清朝文字狱》统计,清朝268年,文字狱竟有 160余起,主要集中在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嘉庆以后很少。

  24. 三、 文字狱 最著名的是清初第一大案—庄氏史案。康熙六年(1667),玄烨亲政,文治、武功多有成就,文网也渐渐放松。除《南山集》案外,基本上没有什么重大的文字狱。

  25. 三、 文字狱 雍正在位时间不长,但出于维护皇权、抑制朋党的需要,当然也有其个人性格方面的原因,大兴文字狱。雍正朝影响最大的还是吕留良案。

  26. 三、 文字狱 乾隆朝是清代乃至中国古代文字狱最密集的时期。据《清朝文字狱》统计,乾隆朝共有 130余例:自十六年至四十一年为第一个高峰期,约有 70起;第二个高峰期出现在四十二年至四十八年,伴随着全国范围的禁书运动,在短短 7年中竟有 50多起文字狱;四十九年到五十五年又有昊文世案等 9起,这是乾隆朝文字狱的尾声。

  27. 三、 文字狱 乾隆朝文字狱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文字狱的对象已不仅仅局限于士大夫,而且扩展到士、农、工、商等各个阶层,几乎形成了遍及全社会的政治运动。 嘉庆以后,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文字狱很少发生,影响也不大。

  28. 思考题 1、简述明代科举考试的程式。 2、列举四部北宋前期编撰的大型类书(作者、卷帙、分类和价值) 3、简述《永乐大典》的编撰始末、内容分类、文献价值和存佚情况。 4、简要说明《四库全书》所收书籍的来源及其禁毁的情况。 5、概述清代文字狱的几个阶段及其不同特点。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