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likes | 544 Views
當代倫理議題省思. 第七堂 康德三大絕對律令 撰寫倫理學論述基本步驟 環境倫理學:倫理學的擴張. 康德道義論. 善良意願 三大絕對命令. 善良意願. 非有意行善、被迫行善的,不算行善(麥當勞吃剩的食物,軍人等) 是動機論而非結果論(想做好事卻搞砸) 「這個世界上有好事發生,卻沒有人做好事的弔詭」 意志、理性、行為的區分:需要行為準則 與孟子性善說之間的差異 可能問題: do-gooder. 一、行為準則必須有普遍性. 你採用的行為準則,必須在所有的人都把它當行為準則的情況下,還能成立 例一:假承諾真借錢 例二:自殺 例三:不去發展自己的才能
E N D
當代倫理議題省思 第七堂 康德三大絕對律令 撰寫倫理學論述基本步驟 環境倫理學:倫理學的擴張
康德道義論 • 善良意願 • 三大絕對命令
善良意願 • 非有意行善、被迫行善的,不算行善(麥當勞吃剩的食物,軍人等) • 是動機論而非結果論(想做好事卻搞砸) • 「這個世界上有好事發生,卻沒有人做好事的弔詭」 • 意志、理性、行為的區分:需要行為準則 • 與孟子性善說之間的差異 • 可能問題:do-gooder
一、行為準則必須有普遍性 • 你採用的行為準則,必須在所有的人都把它當行為準則的情況下,還能成立 • 例一:假承諾真借錢 • 例二:自殺 • 例三:不去發展自己的才能 • 例四:不幫助他人 • 時事:謝依涵案 • 討論:測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有效性
二、永遠把他人同時當「目的」 • 人會做價值判斷的,因而有「無條件」的價值;他手邊的器物等,則只有「有條件」的價格 •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無法避免不把他人當手段,但鑒於上述理由,我們必須同時把他當做「目的」,也就是說在我們的關係中,我不是單純地、片面地考量我的需求,而是要同時考量他的需求
課堂討論 • 老師叫助教辦事情,是類似叫一個人當人肉椅子給自己做那樣的事情嗎?
三、把自己視為自主的立法者 • 他律:受他人、其他事物的規範 • 自律:自己要求自己 • 有沒有因為遵守法律,因而變成他律的問題?
課堂習作 • 從同樣「領錢+辦事情」的角度來看,老師跟跟廣大的受薪階級沒什麼兩樣 • 你們同意把「師─生」關係視為「員工─老板」的關係?或「員工-客戶」的關係? • 你們認為這將會如何改變師生相處的方式?
撰寫約一千字倫理學論述基本步驟以電影《全民公敵》為例撰寫約一千字倫理學論述基本步驟以電影《全民公敵》為例
步驟一 用大約60到100字,替《全民公敵》這部電影的劇情做摘要 ★暫時無須使用倫理學專業名詞
步驟二 用30字以下的一句話,說明你認為《全民公敵》這部電影在談什麼事情(或最重要的重點在哪裡) ★暫時無須使用倫理學專業名詞
步驟三 用100以下的文字,說明在目前的社會上,有沒有類似步驟二所提到的事情的狀況?有牽涉到任何是非對錯善惡的問題?★暫時無須使用倫理學專業名詞
步驟四 用100以下的文字,說明步驟一到三所談的,跟我個人生活的關連性〔會在什麼地方、用何種方式對我的生活造成影響?有哪些是好的、正面的,又有哪些是壞的、負面的?★暫時無須使用倫理學專業名詞
步驟五 用100以下的文字,說明同樣的事情,對整個社會來說,又會有哪些正面的與負面的影響?★暫時無須使用倫理學專業名詞
步驟六 考量以下幾點,扼要說明我希望事情是怎樣(發展)?我的立場是? 一、步驟四、五中個人與社會的落差二、功利主義的論點(最多人的最大利益)三、康德的道義論(三大律令)四、其它倫理學理論
步驟七 一定會有人跟我持相反意見、立場。先儘量設想會有哪些,再盡力為敵人做辯護。
步驟八 綜合考量我的立場和可能的反對立場,想辦法駁倒反對立場,說明何以我的立場才是對的。
步驟九 根據我的立場,這個社會應該採取哪些措施、做什麼改變?
步驟十 總結
課堂習作(續) • 交換組別,(只能)做批評
倫理擴張 • 人類中心主義的:由只關注活著的人類,到考量未來的人類的權益 • 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由只關注人類的幸福,到考量非人類生命、大自然的權益
世界上最後一隻旅鴿 « Martha » • 1914死於美國辛辛那提動物園。 • 在這六十年之前,世界上有二千萬隻旅鴿
美國野牛 • 在歐洲人抵達美洲之前,有一億兩千五百萬隻 • 美國目前只剩七萬五千隻
藍鯨 • 地球上最大的動物 • 二十世紀初有二十萬隻 • 目前少於一千隻,有專家指出數量太少可能會滅種
動物滅種的速率 • 沒有人類的干預:每幾年還是會有一個種類消失 • 有人類的干預:4000-6000/年
毛利人的傳統文化 • 歸屬感(belonging)和親緣關聯(genealogical bounds) • 蒙恩責任(beholdenness)和相互關係(reciprocal relations) • 尊敬(respect) 與感恩(with-to-be-appreciated) • 知識、內在價值、土地保守者 毛利人(Māori)
蘭嶼達悟人的傳統文化 • 敬重自然:視飛魚為神聖,對捕魚嚴格規範;設定聖地,絕對保留不用。 • 溫順詳和:食無惡言,不打罵孩童;忌惡言相咒;取名不宜過高或過低。 • 節制資源的使用:盛食務盡,不可浪費,平日忌盛裝;按齡造屋,不可過大。飛魚有保存期限;捕魚的量與種類有嚴格規範。 • 資源分配倫理:新婚年輕夫妻雖建屋分居,但漁獲及芋田收獲,須交由主屋(父母)統籌分配;各社劃分固定地區捕魚,漁獲必要平分。 • 永續享用:飛魚初食禱告:每年首次吃飛魚,須禱告,詞如:我某某人要享受這美味的食物,願我及家人長命百歲,代代香火永不滅,好使我們繼承這傳統生活。
儒家思想 • 易經(自然哲學): • 觀察自然運行法則,給予「君子」,倫理道德的啟示。 • 體會自然運行法則,以達「天人合德」,才能「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 人本精神,天人合德 • 保護自然,愛心管理 • 自我節制,尊重生命, • 了解自然,順應自然。 • 自然認知 •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 得養則長,失養則消 • 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道家的環境倫理觀 • 自然為本: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天人合一: •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 物物相關、物有所歸、返樸歸真、自然善知、順應自然 • 心靈環保: • 少欲知足、不爭、不強求、不謀求私利
佛教的環境倫理觀 • 唯心觀: • 心清淨,故世界清淨;心雜穢,故世界雜穢。我佛法,中以心為主。一切諸法,無不由心。 • 維摩經說:「心淨則國土淨」 但國土不淨,心難淨。 到底是心成土?或是土成心? • 因緣果報論: • 因果律、輪迴觀 (人、鬼、動物) • 眾生平等觀: • 眾生皆具備「佛性」,皆可成佛。
佛教的價值觀 • 慈悲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 無緣大慈攝眾生,猶如一子皆平等。 • 如是同體大悲無礙。 • 不殺生,不吃肉:以身佈施、不伐草木 • 去除三毒:貪、噌、癡 • 貪,貪求;噌,噌恨新;癡,錯誤的認知 • 無我價值觀 • 心靈環保
聖經・創世紀 • 讓人類統治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牛羊以及所有的野生動物和地上所有的爬物,於是上帝以他自己的形象造了人,並祝福他們說:你們要繁衍生息,遍佈地球並主宰之,要統治海裡的魚及空中的飛鳥,以及地上所有能動的東西。
亞里斯多德 • 植物活著是為了動物,所有其他動物活著是為了人類,馴化動物是為了能役使它們,當然也可作食物;至於野生動物,雖不是全都可食用,但有些還是可吃的,它們還有其他用途;衣服和工具可由它們而來。若我們相信世界不會沒有任何目的地造物,那麼自然就是為了人而造的萬物
笛卡爾 • 人是自然的主人與擁有者 • 動物是沒有靈魂、無法感受到痛苦的機器,我們因而可以毫無顧慮地使用它們
康德 • 三大道德絕對律令,只適用於人 • 我們對大自然的責任是間接的:只有當我們對大自然的破壞會害到其他人時,我們才對大自然有責任
少數反對的聲音 • 以前的人認為可以任意處置黑皮膚的人。也許有一天腿的數目等問題,不會再是我們放棄對一個生命的責任的藉口 • 小嬰兒沒有比動物更有智慧,那我們為什麼對他們有責任?
Peter Singer 「動物解放」運動 • 「動物」能感受痛苦 • 有感受就有資格擁有權利 • 這個看法是把康德用在人身上的、以理性為基礎的道德律令,以感受為考量問題的角度,擴大到動物上面去 • 主張: • 反對將動物作為食物、衣物、科學實驗、休閒娛樂等用途。 • 盡量減少動物受苦,這是人類的道德義務。 • 給予動物的享樂,要大於痛苦。
Paul Taylor生物中心主義倫理學(biocentric ethics) 當人類和其他生物發生利益衝突時,採用五個「權重」原則 • 自衛(self-defense):當人類基本利益受到威脅時。 • 比例(proportionality):人類的非基本利益不可超越過其他生物的基本利益。 • 最少錯誤(minimum wrong):盡量減少違背基本原則,不必要地傷害動物 • 分布公義(distributive justice):山區原住民因耕種不易,為滿足基本利益而獵殺動物,這可被允許。 • 補償公義(restitute justice):受傷害的野生物應給予適當的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