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 likes | 837 Views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董 俊 长沙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主要内容.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的信号转导功能 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肌细胞的收缩.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组成: 脂质 : 磷脂、胆固醇、糖脂 双嗜性分子,形成脂质双分子层 蛋白质:表面蛋白( 20%-30% ) 整合蛋白( 70%-80% ):载体、通道等 糖:糖蛋白、糖脂。具有受体、抗原的功能 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E N D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董 俊 长沙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主要内容 •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 细胞的信号转导功能 • 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 肌细胞的收缩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 组成: • 脂质:磷脂、胆固醇、糖脂 • 双嗜性分子,形成脂质双分子层 • 蛋白质:表面蛋白(20%-30%) • 整合蛋白(70%-80%):载体、通道等 • 糖:糖蛋白、糖脂。具有受体、抗原的功能 • 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
物质的跨膜转运 (1)单纯扩散 脂溶性小分子物质 (2)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 水溶性小分子物质 (3)出胞和入胞 大分子物质或物质颗粒
(一)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 定义:脂溶性的或少数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经细胞 膜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 • 转运物质:O2、CO2、N2、尿素、甘油、乙醇等 • 影响因素:膜两侧的浓度差 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脂溶性、分子 量、带电状况) • 特点:顺浓度差转运,不耗能,无需膜蛋白
(二)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 (1)经通道介导的跨膜转运(经通道易化扩散) 通道蛋白 (2)经载体介导的跨膜转运 载体蛋白 经载体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蛋白帮助下,顺浓度差和(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1)经通道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ion channel) • 需通道蛋白 • 特征:离子选择性;门控性 • 转运物质:离子
(2)经载体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arrier): 需载体蛋白(转运体) • 特征: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竟争性抑制 • 转运物质:葡萄糖、氨基酸等
(3)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 需载体蛋白 • 概念:在膜蛋白质的参与下,细胞依靠耗能过程, 将某种物质从膜的低浓度(低电位)的一侧向 高浓度(高电位)的一侧的转运过程。 • 分类: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 定义:靠直接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而 实现的主动转运。 • 载体蛋白:钠泵,钙泵和负离子泵等。
钠泵的主要功能 ①造成细胞内高K+是胞内许多代谢反应的必需条件 ②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 ③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 ④可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 ⑤为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势能储备
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 定义:靠间接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而 实现的主动转运。 • 实质: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经载体易化扩散结合
(三)入胞和出胞 • 出胞(exocytosis):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 泌囊泡的形式从细胞排出的过程。 激素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 • 入胞(endocytosis):指大分子物质或某些团块物 质借助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的 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细胞碎片、细菌、病毒、异物等
出胞 入胞
物质的跨膜转运 (1)单纯扩散 (2)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 经通道易化扩散 载体介导的跨膜转运 经载体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 原发性的主动转运 继发性的主动转运 (3)出胞和入胞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细胞的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 • 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 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神经递质 离子通道型受体 离子通道打开 离子跨膜流动 细胞膜电位改变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配体 受体-配体 + G蛋白耦联受体 G蛋白 激活型G蛋白 腺苷酸环化酶 磷脂酶C 磷酸二酯酶 Ca2+或K+通道 G蛋白效应器 (酶或通道) 激活的 G蛋白效应器 cAMP,IP3, Ca2+,DG,cGMP 第二信使 浓度↑或↓ 第二信使 依赖于第二信使的酶或通道 激活或抑制
(2)G蛋白 效应器酶或离子通道
(3)G蛋白效应器 腺苷酸环化酶(AC)、磷脂酶C(PLC)、磷酸二酯酶(PDE)、Ca2+或K+通道 (4)第二信使 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三磷酸肌醇(IP3)、二酰甘油(DG)、 Ca2+
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途径 (1)受体-G蛋白-AC途径 ATP→cAMP↓ - + Gi AC 配体+受体 ATP→cAMP↑ + Gs + PKA 底物蛋白磷酸化
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 酪氨酸激酶受体 配体: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等 • 酪氨酸激酶结合型受体 配体:细胞因子:干扰素、催乳素等 生物学效应:细胞的生长、代谢、增殖分化等。 • 鸟苷酸环化酶受体 配体:心房钠尿肽(ANP)、脑钠尿肽(BNP)、NO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 细胞在未受到刺激而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极化(polarization) 安静状态下细胞膜电位内负外正的状态 •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 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 • 去极化(depolarization) 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 • 反极化(reverse polarization ) 去极化到零电位后膜电位变为正值 • 超射(overshoot) 膜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 • 复极化(repolarization) 细胞膜去极后再向静息电位恢复的过程
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 原因:离子跨膜扩散 • 机制 ①静息时膜内外各种离子分布不均 • ②静息时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 • ③钠泵的活动 • 实质: K+的平衡电位
影响静息电位的因素: • ①膜内外K+浓度差: • 浓度差↑,静息电位↑ • ②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 • 对K+通透性↑,静息电位↑ • 对Na+通透性↑,静息电位↓ • ③ Na+泵的活动水平: • Na+泵活动↑,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 • 定义: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兴奋细胞受到一个适当刺激 时,膜电位产生一个迅速的、可逆的和可传导的电位变化 • 特点:“全或无”特性;不衰减性传播 ab:锋电位上升支 bc:锋电位下降支 cd:负后电位 de:正后电位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 原因:离子的跨膜扩散 电化学驱动力;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 参与的离子: 上升支(去极相):Na+内流(内向电流) 下降支(复极相):K+外流(外向电流) 负后电位:K+蓄积暂时阻碍了K+外流 正后电位: 前半部分:过多的K+扩散到细胞外 后半部分:Na+泵活动
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 阈电位 Na+内流≧K+外流 阈刺激 Na+通道开放 膜去极化 电压门控性 Na+通道开放↑ Na+的平衡电位 膜去极化 ↑ 再生性循环 膜对Na+的通透性降低 对K+的通透性开始增强 K+快速外流 膜快速复极化 动作电位的实质:Na+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的传导 机制:局部电流
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 • 定义:阈下刺激引起少量Na+通道开放,少量Na+内 流,在受刺激的局部产生一个较小的去极化 反应。 • 特点: ①非“全或无”式(与刺激强度有关) ②电紧张扩布 ③总和效应
可兴奋细胞及其兴奋性 • 兴奋(excitation):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 位的过程。 • 兴奋=动作电位 • 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 腺细胞、肌细胞、神经细胞 • 刺激:细胞所处环境因素的变化。 • 刺激量的3个参数:刺激强度 • 刺激持续的时间 • 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兴奋性(excitability) 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 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 引起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 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us) 等于阈强度的刺激 • 衡量兴奋性的指标:阈强度或阈刺激 与兴奋性呈反变关系
影响细胞兴奋性的因素 •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兴奋性↑ 前提:阈电位保持不变 • 阈电位:阈电位上移,兴奋性↓ 取决于:Na+通道的密度 Na+通道的功能状态(关闭:失活) • 细胞外Ca2+浓度: Ca2+浓度↑,兴奋性↓
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ab:绝对不应期 bc:相对不应期 cd:超常期 de:低常期
肌细胞的收缩 一、横纹肌(骨骼肌) •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 • 横纹肌的收缩机制 • 横纹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 影响横纹肌收缩的因素 二、平滑肌的收缩机制
兴奋传递过程(电-化学-电) 神经末梢兴奋(接头前膜)发生去极化 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 Ca2+内流 ACh被胆碱酯酶分解 神经末梢释放递质ACh ACh扩散到接头后膜(终板膜)并与N2型受体结合 终板膜对Na+通透性增高, Na+内流 终板电位 总和达阈电位 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兴奋传递的特点 ①单向传递 ②时间延搁 ③易受环境因素和某些药物的影响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原肌球蛋白 肌钙蛋白 肌动 蛋白 肌球 蛋白
粗肌丝:肌球蛋白/肌凝蛋白(myosin) • ①横桥有与细肌丝的结合位点,拉动细肌丝向M线方向滑行; • ②横桥具有ATP酶活性
细肌丝 肌动蛋白/肌纤蛋白(actin): 构成细肌丝的主干,有与横桥的结合位点 原肌球蛋白/原肌凝蛋白(tropomyosin): 遮盖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的位点 肌钙蛋白(troponin):TnT、TnI和TnC 肌动蛋白 原肌球蛋白 肌钙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