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蘋果的嘲諷 讀黃春明< 蘋果的滋味 >

蘋果的嘲諷 讀黃春明< 蘋果的滋味 >. 應用日語系三甲 楊家祈 497E0907 應用日語系三乙 鄭哲宇 497E0910. 黃春明. 生平. 1935 年, 生於 宜蘭縣羅東鎮。 1956 年,發表第一篇小說 《 清道夫的孩子 》 於救國團幼獅通訊第 63 期 1969 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 《 兒子的大玩偶 》 1980 年,獲吳三連文藝獎 1994 年,創立黃大魚兒童劇團,致力於兒童繪本、兒童戲劇的創作。 1998 年,黃春明榮獲第 2 屆國家文藝獎文學類。 1999 年,小說 《 鑼 》 入選「臺灣文學經典三十」小說類, 2000 年,出版小說集德譯本

vart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蘋果的嘲諷 讀黃春明< 蘋果的滋味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蘋果的嘲諷讀黃春明<蘋果的滋味> 應用日語系三甲 楊家祈497E0907 應用日語系三乙 鄭哲宇497E0910

  2. 黃春明

  3. 生平 • 1935年,生於宜蘭縣羅東鎮。 • 1956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清道夫的孩子》於救國團幼獅通訊第63期 • 1969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兒子的大玩偶》 • 1980年,獲吳三連文藝獎 • 1994年,創立黃大魚兒童劇團,致力於兒童繪本、兒童戲劇的創作。 • 1998年,黃春明榮獲第2屆國家文藝獎文學類。 • 1999年,小說《鑼》入選「臺灣文學經典三十」小說類, • 2000年,出版小說集德譯本 •       「Huang Chunming.Sayonara - Auf Wiedersehen」 • 2005年創辦宜蘭人的文學雜誌《九彎十八拐》雙月刊。 • 2006年,獲第13屆「東元獎」人文類-社會服務 • 2006年,獲第7屆「噶瑪蘭獎」。 • 2010年,榮獲第29屆行政院文化獎。 • 創作多元,以小說為主,其它還有散文、詩、兒童文學、戲劇、撕畫、油畫等創作,擅長描寫農村小鎮,反映蛻變中的台灣社會,台灣當代重要的鄉土小說家。

  4. 著作 小說 • 《清道夫的孩子》為首次發表的小說。救國團幼獅通訊 (1965年) • 《兒子的大玩偶》仙人掌雜誌(1969年) • 《兩個油漆匠》遠景出版社( 1971年) • 《鑼》遠景出版社 (1974年) • 《莎喲娜拉.再見》遠景出版社( 1974年) • 《小寡婦》遠景 (1975年) • 《我愛瑪琍》遠景( 1979年) • 《齊桓公的故事》(黃春明小說集)皇冠出版社 (1985年) • 《鑼》(黃春明小說集)皇冠出版社 (1985年) • 《莎喲娜拉再見》(黃春明小說集)皇冠出版社 (1985年) • 《兩個油漆匠》(黃春明電影小說集)皇冠出版社 (1989年) • 《放生》(黃春明小說集)聯合文學 (1999年) • 《黃春明--銀鬚上的春天》遠流出版社( 2005年) • 《沒有時刻的月臺》(黃春明作品集5)聯合文學( 2009年)

  5. 散文 • 《鄉土組曲》(台灣民謠記事)遠流出版社 (1976年) •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皇冠出版社 (1989年) • 《九彎十八拐》(黃春明作品集7)聯合文學 (2009年) • 《大便老師》(黃春明作品集8)聯合文學 (2009年) • 兒童文學/繪本 • 《毛毛有話》皇冠出版社 (1993年) • 《我是貓也》(撕畫童話)皇冠出版社 (1993年) • 《短鼻象》(撕畫童話)皇冠出版社 (1993年) • 《小駝背》(撕畫童話)皇冠出版社 (1993年) • 《愛吃糖的皇帝》(撕畫童話)皇冠出版社 (1993年) • 《小麻雀.稻草人》(撕畫童話)皇冠出版社 (1993年) • 《兒子的大玩偶》繪本 楊翠玉繪圖 格林文化 (1995年)

  6. 兒童劇 • 編導《稻草人和小麻雀》兒童舞台劇,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演出;發表《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劇本 (1993年) • 編導《掛鈴噹》兒童舞台劇,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編導《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大型兒童歌舞劇,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演出 1995年 • 發表《愛吃糖的皇帝》兒童劇劇本;編導《愛吃糖的皇帝》兒童舞台劇,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1999年 • 指導《我不要當國王了》兒童舞台劇,復興國中少年劇團演出 2002年 • 指導《稻草人與小麻雀》兒童舞台劇(閩南語版),復興國中少年劇團演出;發表《外科整型》劇本 2003年 • 《外科整型》大型現代人偶劇,與日本HITOMIZA人形劇團技術合作,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編導《戰士乾杯》舞台劇(讀劇版),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 2004年 • 編導《小駝背》兒童劇,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 2005年

  7. 歌仔戲 • 發表《杜子春》首部歌仔戲劇本( 2001年) • 編導《杜子春》歌仔戲,蘭陽戲劇團演出(2002年) • 編導《愛吃糖的皇帝》歌仔戲,蘭陽戲劇團演出(2003年) • 編導《新白蛇傳I—恩情、愛情》歌仔戲 蘭陽戲劇團演出 (2003年) • 編導《新白蛇傳II—人情、世情》歌仔戲,蘭陽戲劇團演出 (2005年) • 文學漫畫 • 《王善壽與牛進》皇冠出版社 (1990年)

  8. 蘋果的滋味 • 收錄於<兒子的大玩偶>作品集 • 1983年,與《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一同被改編為《兒子的大玩偶》三段式電影,中影公司出品,吳念真編劇,分別由侯孝賢、曾壯祥、萬仁導演。 • 整篇小說分成12部分,以第3者的角度(旁觀者)來敘訴故事。 由農業社會過渡到工商業社會的尷尬時期,在那時,台灣正接受美國的物資援助,以及軍事協防,這篇小說就是寫在美國籠罩之下國人的心態。是一篇利用喜劇呈現的諷刺小說。-鄭明娳(1987.5)

  9. 角色介紹 江阿發 江阿桂 江阿珠 江阿吉 江阿松 啞巴 格雷 修女

  10. 故事介紹 01.車禍 描寫車禍發生情景。從天空到地面,並交代時間、地點和主角身分。(從很厚的雲層開始滴雨的清晨) (東交入城交叉口) (飯包中的一顆鹹蛋) 02.電話 透過一通電話,反映出時代和局勢。(1950韓戰美援) (這裡是亞洲唯一和我們最合作,對我們最友善,也是最安全的地方) 03.迷魂陣 一名台籍警官帶著美國人去找主角家(江阿發)的過程。 反映出大國高高在上的態度。 (嗨!在這個地方玩小孩子捉迷藏最有意思啦!) 04.一陣驟雨 在一陣驟雨之後,找到了主角家,並告知了車禍的發生。驟雨彷彿象徵一見突然發生的事件,也突顯窮苦人的生活。(醃菜)

  11. 05.雨中 大女兒(阿珠)去學校接弟弟們回家時,想著父親受傷沒工作,她會被賣掉當養女。突顯出家境窮苦,而受教育權是男生優先。 06.公訓時間 沒有愛心的老師在公訓時間斥責大弟(江阿吉)一直拖欠代辦費,而當眾羞辱他。(反映北部都市的功利主義,南部鄉下純樸人情味) 07.上天橋 這一部份像是快轉的電影畫面,不僅帶過可能成為養女的難過,再次呈現窮苦人的苦。 08.座轎車 反映出純樸的婦道人家,遇到事件的徬徨無措,也反映出著個家庭的背景(從鄉下到北部城市)。在乘坐轎車的過程,小朋友因新奇,而嬉笑著。

  12. 09.白宮 在醫院中的一切新奇事物的好奇,在得知丈夫沒有生命危險之後,更加強烈了。像是到了新大陸一般,甚至連廁所都走錯了,順便貪心地連衛生紙也帶走。(再次反映窮苦人的單純和苦) 10.帶著翅膀的天使 反映出女主人阿桂內心的不安,見到了修女(天使)反像是在海中抓著浮木般用力地哭訴,卻反而突顯其滑稽。 11.信主有福了 延續上一部份,天使帶來了主的恩惠。父親醒了,不僅獲得生活上的支持,啞巴女兒也會被送到美國去念書。顯現出美國人對人的負責態度。當受害人得知這樣的結果後,竟然感動流淚地說:「謝謝﹐謝謝﹐對不起﹐對不起…」,應該說對不起反而沒有說,在在表現出人心的善良、純樸和無知。 12.蘋果的滋味 大家都吃著值四斤米的蘋果,好像沒有想像中好吃,充斥著夢幻的感覺,但想到一個蘋果值四斤米,又好像變好吃似的。把蘋果好吃與否,留給讀者去深思。

  13. 看著這篇小說,從一場飛來橫禍的車禍,大口地吃著一顆顆的蘋果,感受著那年代的無奈和艱苦,擔起家庭重擔的父親車禍了,原本想說是經濟來源的破滅,變成了救贖,掉進谷底的心又再度地平靜,父親車禍所得來的幫助,是改變阿松一家的希望嗎?就值得讓人深思了。看著這篇小說,從一場飛來橫禍的車禍,大口地吃著一顆顆的蘋果,感受著那年代的無奈和艱苦,擔起家庭重擔的父親車禍了,原本想說是經濟來源的破滅,變成了救贖,掉進谷底的心又再度地平靜,父親車禍所得來的幫助,是改變阿松一家的希望嗎?就值得讓人深思了。 ~鄭哲宇

  14. 作家黃春明在這篇平過的滋味中道盡了一個50年代、作家黃春明在這篇平過的滋味中道盡了一個50年代、 窮困的台灣, 凸顯當時人民的純樸、忠厚、無知、苦與認命, 以及功利主義社會對於貧窮的歧視, 文中雖有泱泱大國的援助, 但所象徵外來文化進入的蘋果, 真的是如此的甘甜嗎? 我們不得不回過頭來檢視我們對於生活和土地的情感。 ~楊家祈

  15. END *資料參考:Wikipedia *圖片摘自:http://hc.ntua.edu.tw/images/20080525121113.jpg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