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k likes | 1.88k Views
不動產經濟學. 單元二 不動產基本性質與市場特性. 單元內容說明. ■ 由經濟學角度,檢視不動產的基本性質 ● 土地的資源特性 ● 不動產的商品特性 ● 不動產集合的群組特性 — 土地使用特性 ■ 分析不動產市場特性. 不動產基本性質. 土地的資源特性. ■ 土地是稀少性資源,具有經濟價值 1. 資源稀少性是相對於無盡慾望與需求而言 2. 稀少性資源的 經濟價值 反映在 使用代價 上 ?? 非稀少性資源有價值嗎?空氣、日光 3. 土地開發(改良)可提升土地的使用價值 ?? 未經開發的土地有「價值」嗎?
E N D
不動產經濟學 單元二 不動產基本性質與市場特性
單元內容說明 ■由經濟學角度,檢視不動產的基本性質 ●土地的資源特性 ●不動產的商品特性 ●不動產集合的群組特性—土地使用特性 ■分析不動產市場特性
不動產基本性質 土地的資源特性 ■土地是稀少性資源,具有經濟價值 1.資源稀少性是相對於無盡慾望與需求而言 2.稀少性資源的經濟價值反映在使用代價上 ??非稀少性資源有價值嗎?空氣、日光 3.土地開發(改良)可提升土地的使用價值 ??未經開發的土地有「價值」嗎? 4.經濟價值=使用代價(價格)?? 5.何謂「價值(value)」?何謂「價格(price)」?
不動產基本性質 土地的資源特性 ◆資源價值的概念 1.交換價值:財貨(資源)交換能力的衡量;價格 2.使用價值:財貨(資源)被使用產生效益的衡量 3.使用價值會影響交換價值的決定 ◆價值與價格的區別 1.交易價格無法精確反映財貨帶給買方的好處 2.價格,由財貨邊際量帶給買方的邊際效用來決定 3.價值,由財貨帶給買方的福利(消費者剩餘)來決定 ※未開發土地仍有交換價值;非稀少性資源仍有使用價值
土地的資源特性—價值與價格 • 價值: • 係指某項資源受人重視的程度,乃強調「一個被需要的財貨」與「一個潛在購買者」之間的關係 • 亞當斯密將價值區分為:使用、與交換二種價值 使用價值:財貨之所以受人重視,係源自於財貨可滿足人們慾望,產生「效用utility」,形成財貨的使用價值 交換價值:一種財貨與他種財貨交換能力的衡量。各種財貨存在其使用價值,因此人與人可交換財貨,形成市場與交換價值
價值與價格 • 價格: • 在無貨幣的時代,人們以物易物,能否達成交易,取決於財貨的交換價值,此為一種相對價格,反映機會成本 張三願意以一頭牛換李四的五隻豬,若李四也願意以五隻豬換一頭牛,則交易達成。一頭牛的價格=五隻豬;一隻豬的價格=1/5頭牛 • 財貨受人重視的程度以價值為衡量;而此價值的程度以「貨幣」單位表示者,即稱為價格。換言之,一單位財貨在市場上所交換的貨幣數量即為該財貨的價格
價值與價格 • 價值的矛盾(水與鑽石的矛盾) • 有些財貨的價格不高,如「水」,但對人們的生存關係至巨,所以具有很高的價值;而有些財貨對人們的生存並不重要,其價值不高如「鑽石」,但其價格卻甚高。價值與價格為何有此種差異? • 此一矛盾,自亞當斯密起一直是經濟學家尋求釐清的問題。直到邊際分析法出現後,此問題才獲得解決
需求線 30 20 市場價格 10 Q 1 2 3 價值與價格的關係—價值的矛盾 • 消費者剩餘 • 消費者剩餘(consumer surplus:CS): 願付價與實付價的差額;價格線與需求線所夾的面積 1.需求線高度,表示消費者的「願付價格」,是該單位財貨對消費者邊際效用的反映 2.當市場價格=10元,消費者願意以30元購買第一單位,然實支付10元取得,故產生20元的利益,稱為消費者剩餘;同理,消費者購入第二單位會產生10元的消費者剩餘;第三單位願付價10元=實付價,消費者剩餘=0;故消費者購買3單位時有30元的消費者剩餘 $
$ 水 $ S 鑽石 P鑽 S D P水 D 價值與價格的關係—價值的矛盾 • 水的消費量大,最後一單位邊際效用位於低處,其價格低,但CS大,總效用大,價值高 • 鑽石消費量低,最後一單位邊際效用位於高處,其價格高,但CS小,總效用小,價值低 • CS或總效用反映價值;最後一單位的邊際效用反映價格 • 在相同消費量時,使用價值高者,價格也高 Q Q
土地價值與價格—意義與衡量 • 土地利用的價值,由「地租」反映 • 何謂「地租」?Why產生?種類?對地價的影響? • 凡此可由「地租理論」來說明 • 土地利用的代價,由「地價」反映 • 地價如何衡量?種類?影響因素? • 凡此可由「地價理論」來說明
地租理論的重要性 • 新古典所得分配理論 生產活動產生的總收益,按各種生產要素於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貢獻(邊際產值)來分配 總收益=勞動力的薪資+土地的地租+資本的利息+企業才能的利潤 • 地租的歸屬(分配)深深涉及社會正義與貧富差距的問題 • 地租理論是地價理論、地權論、地稅論的基礎
地租的意義 • 「租(rent)」,源自拉丁文「rendita」--含意是「報酬或利潤(return or yield)」,故租的日常用語意義為:暫時使用耐久物的代價(租金) • 地租論中「地租」之意義,並非意指:暫時使用土地耐久物的代價,而是另有其特殊的意義 • 「地租」:利用土地特殊的有利條件所產生的超額報酬(利潤)(或純收益) 同意詞
地租的意義 • 地租:利用土地特殊有利條件所產生的純收益 「特殊條件」:特殊與否,是經由比較而生的 「有利條件」:比較的方向是優越的部分 • 純收益=生產的總收益-生產的總成本 • 土地純收益=總收益-(資材消耗+工資(含企業主的)+資本利息)(業主無特殊才能) • J.Mill:投在土地的資本,其「比較生產的」與「最不生產的」之間收穫的差額 • 馬克思:地租是一種經濟剩餘(surplus)
地租產生的(經濟)原理 • 總收益=勞動力的薪資+土地的地租+資本的利息+企業才能的利潤 • 薪資價格=勞動的邊際產值(VMP勞) • 薪資總額=薪資價格×勞動人數(完全競爭下) • 土地租價=土地的邊際產值(VMP土) • 地租(總額)=土地租價×土地使用量
地租產生的(經濟)原理—計算最大報酬 • 總收益-總成本分析(產品價P固定) $ 1.TVC:總變動成本(不含土地成本);VTP:總產值(=VAP × 投入量) 2.VAP:平均產值(=VTP / 投入量),VTP上點與原點連線的斜率; 3.VMP:邊際產值(=投入的邊際產量 × P), VTP上點的切線斜率 4.在投入量>Ι1,TVC<VTP,才生產 5.在投入量= Ι2,VAP最大;在投入量= Ι4時,VTP最大 6.在投入量= Ι3 時,VMP(B點斜率)=VMC(C點斜率),報酬最大=BC,故此投入量是利潤最大的投入量 TVC F B VTP C 投入 $ 在I3投入量 VMP=VMC VMP VAP 投入 Ι1 Ι2 Ι3 Ι4
$ TVC 產量 $ 超額報酬 VMC VAC P MR=AR 產量 Q1 Q2 Q3 地租產生的(經濟)原理—計算最大報酬 • 邊際收益-邊際成本分析法(產品價P固定) 1.VMC:邊際成本(TVC線點的斜率);VAC:變動平均成本( TVC線點與原點連線的斜率) 2.產品完全競爭市場,產品價格固定為P,廠商的邊際收益(MR)=平均收益(AR)= P;( TR=P×Q;MR=△TR/△Q;AR=TR/Q) 3.在投入量Ι3 ,生產量為Q3時,VMC=MR,產生最大利潤 4.利潤=Q3 ×(P-VAC在Q3的高度) 利潤=TR-TVC=P×Q-VAC×Q
地租產生的(經濟)原理 • 無論總收益-總成本、或邊際收益-邊際成本的分析法,廠商會在產生最大利潤處執行生產 • 最大利潤中包含:土地的報酬與企業才能的報酬(利潤);若企業才能報酬的利潤=0,則該最大利潤即為地租(大地地租) • 地租理論起源自農業生產,在農產品市場特性上為接近一完全競爭的市場(生產者眾、產品同質,所有廠商與消費者均為價格的接受者) • 所有廠商均以相同售價出售產品,但,各廠商的生產成本不一定相同;成本低者即有超額利潤 • 什麼決定了廠商的生產成本?與土地有關嗎?
地租產生的(經濟)原理 • 想像你有一棟房子需要油漆;現有四人在合理價格下願意接下工作;採取競標,誰會得標 1.競標價會由高逐漸降低;一旦你出價=550元,D得標 2.若有二棟相同房子要漆,需要同時油漆;一旦你出價=550元,只有D會接受,故只有一棟房子油漆 3.若二棟均要油漆,你出價需要高於或等於600元,假設即為600元委託D、C二人。此時,D因成本500元而有100元的超額利潤 4.同理,若有更多房子要漆時,出價要再提高(如800元),則D、C均有超額利潤(但大小不同) 思考:產品售價固定下,生產成本決定了報酬。什麼決定了廠商的生產成本?與土地有關嗎?
地租的成因與種類 • 地租:利用土地特殊條件所產生的超額報酬 「特殊條件」:特殊與否定是經由比較而生的 「有利條件」:比較的方向是優越的部分 以1000元成本來生產,不同條件的土地產量有50斤、有20斤;土地條件影響平均成本(20、50) • 總報酬= TR(總收益)-TC(總成本) = P × Q-AC × Q = Q ×(P-AC) • 影響報酬的因素:產量Q、產價P、平均成本AC
地租的成因與種類 • 以地租產生成因來歸類,地租包括: • 因土地需求>土地供給,產生「稀少性地租」 • 因土地肥沃度或區位或集約度不同,產生「差別地租」 • 因土地所有權獨占,產生「絕對地租」
SS LS $ D4 D3 D2 D1 土地 地租的成因與種類—稀少性地租 • 短期內土地的供給固定;長期土地供給雖可增加,但增量也有限;此特性會形成地租 • 當人口增加,糧食(或商品)的需求增加,使糧食(或商品)的價格上漲。在土地供給有限的情況下,產品價格上漲使土地的報酬增加,並引申出土地需求增加 在D1土地需求時,地租=0,地價=0,隨土地報酬增加,地租增加,土地需求增加,地價增加
地租的成因與種類—差別地租 安德森(James Andorson,1777)差別地租 • 各土地的生產能力(單位面積的產量)不同,生產能力最高的土地(肥沃或區位佳)其平均成本相對最低,會最先投入來生產穀物,而平均成本最高的土地會最後投入來生產穀物 • 人口增加導致穀物需求增加,使已投入生產穀物土地的穀物供給量不足時,穀物價格上漲,使穀物生產成本較高的土地投入生產,此時,那些早先已投入生產的土地產生超額報酬,即產生地租
差別地租—安德森差別地租 假設各地農夫的生產與管理技術相同,且不考慮運輸,相同面積土地生產的平均成本如表 1.當穀物價格>=20,A地投入生產,此形成的地租非差租(此地租為何?稀少性地租) 2.當穀物價格=25 時,B地投入生產,其超額利潤=0(正常利潤>0),此B地租=0,稱為邊際土地;而A地單位生產有5元的超額報酬,其來自A地生產力較佳,成為差別地租 3.同理,當穀物價格=32 時,C地地租=0,為邊際土地;B地產生7元差別地租;A地產生12元差別地租 並未考慮到:由提升技術增加產量、邊際報酬遞減法則、肥沃度或區位差異;故其不如李嘉圖的差別地租理論受到重視
差別地租—李嘉圖的差別地租 • 李嘉圖(David Ricardo,1817),政治、經濟學家,地租論與國際貿易理論開創的先驅 • 李嘉圖的「地租」定義:利用土地原始不可磨滅的自然力所支付的代價 其定義的地租是經濟學的地租,與一般所稱地租(使用土地所支付的代價,此含地租與資本報酬)不同。李嘉圖所稱地租只占一般地租的一部分
差別地租—李嘉圖差別地租 • 地租產生的條件: 土地自然生產力價值-生產費用(勞力、資本、原料)>0,此剩餘報酬即全部成為地租 只有各土地產生剩餘的能力不同時才產生地租 • 假設土地面積非常廣大、可自由取得、且為均質的情況下,思考下列問題: 1.當利用土地的收益<生產成本,會利用土地來生產嗎? 2.當利用土地的收益>生產成本,會利用土地來生產,但會產生地租嗎?
差別地租—李嘉圖差別地租 • 當土地可自由取得,即無需支付代價,即使有報酬,也無差別地租 (西部墾荒取地) • 當土地被地主佔有、但利用者在任何土地上,投入相同的生產投入來生產相同產品,且可獲致的收益也相同時,即使利用土地有報酬(利用者需支付用地代價:絕對地租),但也無差別地租 • 當利用者在不同的土地上,投入相同的生產投入來生產相同產品,而可獲致的收益不同時,則生產的剩餘即不同。相對於生產剩餘=0的土地,那些生產剩餘>0的土地即形成「差別地租」
差別地租—李嘉圖差別地租 • 構成差別地租的影響因素: 土地自然生產力差異 資本邊際生產力遞減 生產的運費差異 • 李嘉圖的差別地租之三類型: 地力差別地租(肥沃度差別的地租) 集約度差別地租(資本投入差別的地租) 區位差別地租(運費差別的地租)
李嘉圖差別地租—類型一:地力差別地租 設可用於生產小麥的土地有A、B、C三類,肥沃度上A類地最佳、C類地最差;設各類地的生產與營運方法相同,並以相同單位面積的勞動與資本投入(300元/面積)來生產,A、B、C三類地的單位面積產量分別為100、90、80公斤;考量下列問題與差租: • 各地生產者願意生產的小麥售價為何? A:3、B:3.33、C:3.75(元/公斤) • 當小麥需求者只願意以2 (元/公斤)購買小麥,供需狀況? 無地願生產
李嘉圖差別地租—類型一:地力差別地租 • 設可用於生產小麥的土地有A、B、C三類,肥沃度上A類地最佳、C類地最差;設各類地的生產與營運方法相同,並以相同單位面積的勞動與資本投入(300元/面積)來生產,A、B、C三類地的單位面積產量分別為100、90、80公斤;考量下列問題與差租: • 當小麥需求者願意以3 (元/公斤)、3.33 (元/公斤)購買小麥,供需狀況?地租? 1.小麥市場售價3元,A類地願意生產,生產者單位土地報酬=0,無地租 2.小麥市場售價3.33元,A類地、B類地願意生產,B地單位土地報酬=0,無地租;A地產生地租
李嘉圖差別地租—類型一:地力差別地租 • 肥沃度差異、生產成本、與地租 A:優等地 B:中等地 C:劣等地 MC3 $ $ MC2 $ AC3 MC1 AC2 AC1 P3=3.75 P2=3.33 P1=3 Q1 Q2 Q3 產量 產量 產量 1.產品市價P<3;無地生產 ;2.P=3,A地生產供給Q1 3.若市場需求Qd增, Qd>Q1,P漲但<3.33, A地產量增,有集約地租 4.若Qd再增, P上漲至=3.33,A地增產、B地生產Q2共同供給市場需求,此時A地產生紅色區塊的地租、B地地租=0 5.若Qd再增, P上漲至=3.75, A地增產、B地增產、C地開始生產Q3共同供給市場需求;A地地租綠色區塊、B地地租橘黃色區塊、C地地租=0
李嘉圖差別地租—類型一:地力差別地租 • 市場供需決定產品價格,當需求增加使產品價格上漲後,因價格增加而使供給量增加 • 而此增加的供給量,可由原優先生產的土地增加產量來供給,亦可由次等土地投入生產來供給 • 價格增加導致原土地增產(P=MC>AC),產生超額報酬,歸屬為集約度差異的地租,而非肥沃度差異的差別地租 • 影響報酬的因素:產量Q、產價P、平均成本AC • 只要產品價格變動即可產生地租 • 差額地租的體現指標
李嘉圖差別地租—類型一:地力差別地租 差別地租之體現指標可為: • 生產物數量 相同生產費用下,各地的產量不同 • 生產的收益 相同生產費用,各地的收益不同(Q×P) • 單位產物的生產成本(AC) 相同產量下,所需投入的生產費不同(TC/Q) • 利潤(報酬) 相同產量的利潤、或相同成本下的利潤之不同
李嘉圖差別地租—類型二:集約度差別地租 • 集約度:利用土地的密集程度 • 當在一塊土地上持續不斷的增加勞力、資本、肥料等投入,使其產量持續增加,則土地的集約度也持續增加 • 一塊地雖可透過利用的集約度增加來增加產量,但此產量增加會無限制嗎? • 必然會有限制,要素的邊際報酬遞減法則 • 集約度差別地租:同塊土地因集約度不同所產生的報酬差異
李嘉圖差別地租—類型二:集約度差別地租 • 要素的邊際報酬遞減法則 • 假設生產函數Q=(土地;勞動力、資本),其中生產技術、勞動力、資本的數量維持不變
李嘉圖差別地租—類型二:集約度差別地租 • 要素的邊際報酬遞減法則 在某一生產技術水準下,生產是需要各種要素相互搭配的,因此,在勞動力、資本不變的情況下,只增加土地,後續增加的土地之邊際產量會逐漸減少,此稱之邊際報酬遞減 • 同理,當土地面積固定,在土地上不斷的透過增加勞動力或資本來增加產量,後增加的勞動力或資本的邊際產量也會逐漸減少 • 集約度增加,即意謂單位面積土地的投入增加
李嘉圖差別地租—類型二:集約度差別地租 • 假設土地有優、中、劣等三類,穀物需求增加時,穀物產量也配合增加,使穀物價格不變 1.穀物供給序:優Ι、中Ι、優Ⅱ、劣Ι、中Ⅱ 2.中Ι生產時,優Ι產生10斤地力差租 3.優Ⅱ生產時,優Ι與優Ⅱ比有12斤集約度差租;優Ι與中Ι有10斤地力差租;中Ι與優Ⅱ比有2斤地力差租 4.劣Ι生產時,優Ι與劣Ι有19斤地力差租;中Ι與劣Ι有9斤地力差租;優Ⅱ與劣Ι有7斤地力差租;優Ι與優Ⅱ比有12斤集約度差租;中Ι與優Ⅱ比有2斤地力差租 5.中Ⅱ生產時….
李嘉圖差別地租—類型一、二差別地租的比較 • 發生原因不同 類型一差租起因於肥沃度差異;類型二差租起因於邊際報酬遞減 • 發生對象不同 類型一差租是發生於不同的土地上;類型二差租是發生於相同的土地上 • 地租發生的投資時序不同 類型一差租是發生於並行同時的投資而產生;類型二差租是發生於逐次增加的投資而產生
李嘉圖差別地租—類型一、二差別地租的比較 • 超額利潤的轉化與地主所有權作用的差異 類型一差租因土地所有權的作用,極易將土地產生的超額報酬,轉化為地租歸地主所有;類型二差租則因受到「租賃契約」限制—租期內支付地主地租固定,故不易將之轉化為地租歸地主所有 • 社會意義不同(類型二更具社會意義) 因農業生產技術進步,勞動生產力提高,在優等地作更集約利用,使其單位面積報酬與邊際土地單位面積報酬之差異擴大(邊際土地無追加投資),即差別別地租增加,地主因而更加富有
李嘉圖差別地租—類型三:區位差別地租 • 李嘉圖對土地的區位及其對中心市場可及性優劣所產生的地租,並未作詳細的說明 • 實際上,對區位差別地租詳細分析者是德國農業經濟學者—屠能(1826)「農業經濟與國民經濟之孤立國」 • 屠能(J.H.V.Thunen)主張:地租是區位而非肥沃度的函數,區位差異產生的差別地租源自於「運輸成本」的不同
差別地租—屠能的區位差別地租 「孤立國」的假設: • 於一大平原上所有土地的肥沃度相同,平原中各地的人口分佈、生產技術與文化水準也相同 • 中心是唯一的都市,是工業產品製造與農產品交易的地點。各腹地與中心都市的交通,只有靠馬車方式聯絡、且全境無河川、無道路便利程度的差異。此平原也無國際貿易—孤立國 • 在此等假設條件下,全國的農地利用與作物的生產分布,會形成以都市為圓心的同心圓圈域—屠能圈
屠能的區位差別地租 屠能圈 • 第一圈:自由農作圈(運費佔生產成本比例大) 生產易腐、運輸易損、體大價廉無法擔負高額運費的農產品,如蔬菜、花卉、水果、鮮奶 • 第二圈:人造林地(林木體大不應距都市過遠) 林木供應建築、傢俱、薪炭燃料之所需。產品因體大且重,運費高故不應距都市過遠 • 第三圈:輪栽農作圈(輪番生產的穀物與根類) 此作物制度的集約度較高,如小麥、馬鈴薯
屠能的區位差別地租 屠能圈 • 第四圈:主穀農作圈(集約度略低於第三圈) 主要穀物有小麥、玉米、雜糧,可與牧草輪種 • 第五圈:實施三圃農作制度圈 農場耕地分三區,分種黑麥、大麥、一區休耕 • 第六圈:放牧圈 飼養乳牛,生產奶酪較高價製品,能負擔長距離運費
屠能的區位差別地租 • 在孤立國假設下,農作生產為何會形成圖能圈? • 單一作物生產報酬的決定: • 報酬=生產收益-生產成本(出廠價格)-運費 • R = E × (P-A)-E × F × K • 式中R:單位面積的區位報酬(地租) • P:表產品的單位價格 • A:表產品的單位生產成本 • E:表單位面積產量 • F:表單位產量之單位距離的運輸費 • K:表區位距離中心市場的距離
屠能的區位差別地租—單一作物 • R = E × (P-A)-E × F × K • 短期下,E(單位面積產量)、P(產品價)、A(單位生產成本)、F(運費率)不變下,改寫上式成: • R=常數1-常數2 × K ; • 地租是距離的負函數,距離K愈大,地租R愈小 常數1= E × (P-A);常數2 = E × F 1.在O點,距離K=0,R=E(P-A) 2.當R=0,作物生產的邊際區位與中心市場的距離=( E×(P-A) )/ E×F 3.在K1處,地租 R=E(P-A)-EFK1;運費=EFK1 4.因各地同質, 收益=E(P-A)相同,而報酬不同,起因於運費EFK的差異 K=0,R=E×(P-A) 地租R 運費 地租 O K1 距離K K=( E×(P-A) )/ E×F
地租R 甲地租線 乙地租線 O K甲乙 距離K 屠能的區位差別地租—甲、乙二類作物 • 甲作物的地租線R = E甲× (P甲-A甲)-E甲× F甲× K • 乙作物的地租線R = E乙× (P乙-A乙)-E乙× F乙× K • 兩作物的E、P、A、F不同,故二作物地租線的截距、斜率、邊際區位可不同。當二條地租線相交如下時,即依地租的高低決定出作物的圈域 1.兩地租線相交於區位K甲乙處,在此處的左側各區位,甲地租>乙地租,故種植甲作物;而在此處的右側各區位,甲地租<乙地租,故種植乙作物
地租R 甲地租線 乙地租線 丙地租線 O K甲乙 距離K K乙丙 屠能的區位差別地租—甲、乙二類作物推至多種作物 • 當第三種作物丙再加入種植時,只要丙作物的縱軸截距小於乙作物截距、丙作物地租線斜率小於乙作物地租線斜率、及丙作物邊際區位在乙邊際區位右側,如此又形成圈域;多種作物時亦然 兩作物形成圈域的條件: 1.E甲× (P甲-A甲)> E乙× (P乙-A乙) 2.E甲× F甲 > E乙× F乙 3.((P甲-A甲)/ F甲 ) <((P乙-A乙)/ F乙)
地租R 作1 作2 作3 作4 作5 O 距離K 屠能的區位差別地租—多種作物的屠能圈 多種作物的圈域,依區位的地租大小來決定,而各種作物本身區位地租的形成,起因於區位差異所產生的運費差異,故名之為區位的差別地租
地租R 作1 作物2漲價 作2 作3 O 距離K 屠能的區位差別地租—多種作物屠能圈的變動 短期下各作物的E、P、A、F不變,依各作物地租支付能力決定出屠能圈。長期下,這些變數均可改變。當某一變數改變,土地利用的均衡狀態即改變 1.當作物2的價格P上漲,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其地租增加,地租線向右上平移 2.作物2的新地租線與作物1、作物3的地租線相交點改變。新均衡與原均衡比較:作物2的圈域擴大;作物1與作物3的圈域縮小 3.若作物2的運費率F增加,圈域會如何變化?
獨占地租 • 獨占地租的意義 • 生產者獨占土地中的特殊生產條件,使其生產出的產品與其他土地生產的相同產品,在產品品質上更加優越,因而可以更高的價格出售,獲得更多的報酬 • 此因土地特殊生產條件獨占所產生的超額報酬,即為「獨占地租」 • 獨占地租並非指所有權的獨占而產生 • 例如:特殊土壤酸鹼度,生產出更高價的葡萄酒;韓國高麗參;土地蘊藏特殊礦物
絕對地租 • 絕對地租先是由陸德馬都斯(karl Rodbertus,1805~1875)提出;馬克思(Marx)對其批判,完成其獨特的絕對地租理論 • 馬氏指出:基於土地佔用的所有權,任何劣等地所有權人如未收取任何代價,絕不允許他人在其土地上投資生產。因土地所有權是對資本的外在權利,任何資本均不能消除土地所有權的排他性,故在最劣等地之生產物的市場價格會超過其生產價格(成本),形成超額利潤 • 此超額利潤起因於所有權限制的作用,此形成的地租稱之為絕對地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