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2

單元二 不動產基本性質與市場特性

不動產經濟學. 單元二 不動產基本性質與市場特性. 單元內容說明. ■ 由經濟學角度,檢視不動產的基本性質 ● 土地的資源特性 ● 不動產的商品特性 ● 不動產集合的群組特性 — 土地使用特性 ■ 分析不動產市場特性. 不動產基本性質. 土地的資源特性. ■ 土地是稀少性資源,具有經濟價值 1. 資源稀少性是相對於無盡慾望與需求而言 2. 稀少性資源的 經濟價值 反映在 使用代價 上 ?? 非稀少性資源有價值嗎?空氣、日光 3. 土地開發(改良)可提升土地的使用價值 ?? 未經開發的土地有「價值」嗎?

varick
Download Presentation

單元二 不動產基本性質與市場特性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不動產經濟學 單元二 不動產基本性質與市場特性

  2. 單元內容說明 ■由經濟學角度,檢視不動產的基本性質 ●土地的資源特性 ●不動產的商品特性 ●不動產集合的群組特性—土地使用特性 ■分析不動產市場特性

  3. 不動產基本性質 土地的資源特性 ■土地是稀少性資源,具有經濟價值 1.資源稀少性是相對於無盡慾望與需求而言 2.稀少性資源的經濟價值反映在使用代價上 ??非稀少性資源有價值嗎?空氣、日光 3.土地開發(改良)可提升土地的使用價值 ??未經開發的土地有「價值」嗎? 4.經濟價值=使用代價(價格)?? 5.何謂「價值(value)」?何謂「價格(price)」?

  4. 不動產基本性質 土地的資源特性 ◆資源價值的概念 1.交換價值:財貨(資源)交換能力的衡量;價格 2.使用價值:財貨(資源)被使用產生效益的衡量 3.使用價值會影響交換價值的決定 ◆價值與價格的區別 1.交易價格無法精確反映財貨帶給買方的好處 2.價格,由財貨邊際量帶給買方的邊際效用來決定 3.價值,由財貨帶給買方的福利(消費者剩餘)來決定 ※未開發土地仍有交換價值;非稀少性資源仍有使用價值

  5. 土地的資源特性—價值與價格 • 價值: • 係指某項資源受人重視的程度,乃強調「一個被需要的財貨」與「一個潛在購買者」之間的關係 • 亞當斯密將價值區分為:使用、與交換二種價值 使用價值:財貨之所以受人重視,係源自於財貨可滿足人們慾望,產生「效用utility」,形成財貨的使用價值 交換價值:一種財貨與他種財貨交換能力的衡量。各種財貨存在其使用價值,因此人與人可交換財貨,形成市場與交換價值

  6. 價值與價格 • 價格: • 在無貨幣的時代,人們以物易物,能否達成交易,取決於財貨的交換價值,此為一種相對價格,反映機會成本 張三願意以一頭牛換李四的五隻豬,若李四也願意以五隻豬換一頭牛,則交易達成。一頭牛的價格=五隻豬;一隻豬的價格=1/5頭牛 • 財貨受人重視的程度以價值為衡量;而此價值的程度以「貨幣」單位表示者,即稱為價格。換言之,一單位財貨在市場上所交換的貨幣數量即為該財貨的價格

  7. 價值與價格 • 價值的矛盾(水與鑽石的矛盾) • 有些財貨的價格不高,如「水」,但對人們的生存關係至巨,所以具有很高的價值;而有些財貨對人們的生存並不重要,其價值不高如「鑽石」,但其價格卻甚高。價值與價格為何有此種差異? • 此一矛盾,自亞當斯密起一直是經濟學家尋求釐清的問題。直到邊際分析法出現後,此問題才獲得解決

  8. 需求線 30 20 市場價格 10 Q 1 2 3 價值與價格的關係—價值的矛盾 • 消費者剩餘 • 消費者剩餘(consumer surplus:CS): 願付價與實付價的差額;價格線與需求線所夾的面積 1.需求線高度,表示消費者的「願付價格」,是該單位財貨對消費者邊際效用的反映 2.當市場價格=10元,消費者願意以30元購買第一單位,然實支付10元取得,故產生20元的利益,稱為消費者剩餘;同理,消費者購入第二單位會產生10元的消費者剩餘;第三單位願付價10元=實付價,消費者剩餘=0;故消費者購買3單位時有30元的消費者剩餘 $

  9. 水 $ S 鑽石 P鑽 S D P水 D 價值與價格的關係—價值的矛盾 • 水的消費量大,最後一單位邊際效用位於低處,其價格低,但CS大,總效用大,價值高 • 鑽石消費量低,最後一單位邊際效用位於高處,其價格高,但CS小,總效用小,價值低 • CS或總效用反映價值;最後一單位的邊際效用反映價格 • 在相同消費量時,使用價值高者,價格也高 Q Q

  10. 土地價值與價格—意義與衡量 • 土地利用的價值,由「地租」反映 • 何謂「地租」?Why產生?種類?對地價的影響? • 凡此可由「地租理論」來說明 • 土地利用的代價,由「地價」反映 • 地價如何衡量?種類?影響因素? • 凡此可由「地價理論」來說明

  11. 地租理論的重要性 • 新古典所得分配理論 生產活動產生的總收益,按各種生產要素於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貢獻(邊際產值)來分配 總收益=勞動力的薪資+土地的地租+資本的利息+企業才能的利潤 • 地租的歸屬(分配)深深涉及社會正義與貧富差距的問題 • 地租理論是地價理論、地權論、地稅論的基礎

  12. 地租的意義 • 「租(rent)」,源自拉丁文「rendita」--含意是「報酬或利潤(return or yield)」,故租的日常用語意義為:暫時使用耐久物的代價(租金) • 地租論中「地租」之意義,並非意指:暫時使用土地耐久物的代價,而是另有其特殊的意義 • 「地租」:利用土地特殊的有利條件所產生的超額報酬(利潤)(或純收益) 同意詞

  13. 地租的意義 • 地租:利用土地特殊有利條件所產生的純收益 「特殊條件」:特殊與否,是經由比較而生的 「有利條件」:比較的方向是優越的部分 • 純收益=生產的總收益-生產的總成本 • 土地純收益=總收益-(資材消耗+工資(含企業主的)+資本利息)(業主無特殊才能) • J.Mill:投在土地的資本,其「比較生產的」與「最不生產的」之間收穫的差額 • 馬克思:地租是一種經濟剩餘(surplus)

  14. 地租產生的(經濟)原理 • 總收益=勞動力的薪資+土地的地租+資本的利息+企業才能的利潤 • 薪資價格=勞動的邊際產值(VMP勞) • 薪資總額=薪資價格×勞動人數(完全競爭下) • 土地租價=土地的邊際產值(VMP土) • 地租(總額)=土地租價×土地使用量

  15. 地租產生的(經濟)原理—計算最大報酬 • 總收益-總成本分析(產品價P固定) $ 1.TVC:總變動成本(不含土地成本);VTP:總產值(=VAP × 投入量) 2.VAP:平均產值(=VTP / 投入量),VTP上點與原點連線的斜率; 3.VMP:邊際產值(=投入的邊際產量 × P), VTP上點的切線斜率 4.在投入量>Ι1,TVC<VTP,才生產 5.在投入量= Ι2,VAP最大;在投入量= Ι4時,VTP最大 6.在投入量= Ι3 時,VMP(B點斜率)=VMC(C點斜率),報酬最大=BC,故此投入量是利潤最大的投入量 TVC F B VTP C 投入 $ 在I3投入量 VMP=VMC VMP VAP 投入 Ι1 Ι2 Ι3 Ι4

  16. TVC 產量 $ 超額報酬 VMC VAC P MR=AR 產量 Q1 Q2 Q3 地租產生的(經濟)原理—計算最大報酬 • 邊際收益-邊際成本分析法(產品價P固定) 1.VMC:邊際成本(TVC線點的斜率);VAC:變動平均成本( TVC線點與原點連線的斜率) 2.產品完全競爭市場,產品價格固定為P,廠商的邊際收益(MR)=平均收益(AR)= P;( TR=P×Q;MR=△TR/△Q;AR=TR/Q) 3.在投入量Ι3 ,生產量為Q3時,VMC=MR,產生最大利潤 4.利潤=Q3 ×(P-VAC在Q3的高度) 利潤=TR-TVC=P×Q-VAC×Q

  17. 地租產生的(經濟)原理 • 無論總收益-總成本、或邊際收益-邊際成本的分析法,廠商會在產生最大利潤處執行生產 • 最大利潤中包含:土地的報酬與企業才能的報酬(利潤);若企業才能報酬的利潤=0,則該最大利潤即為地租(大地地租) • 地租理論起源自農業生產,在農產品市場特性上為接近一完全競爭的市場(生產者眾、產品同質,所有廠商與消費者均為價格的接受者) • 所有廠商均以相同售價出售產品,但,各廠商的生產成本不一定相同;成本低者即有超額利潤 • 什麼決定了廠商的生產成本?與土地有關嗎?

  18. 地租產生的(經濟)原理 • 想像你有一棟房子需要油漆;現有四人在合理價格下願意接下工作;採取競標,誰會得標 1.競標價會由高逐漸降低;一旦你出價=550元,D得標 2.若有二棟相同房子要漆,需要同時油漆;一旦你出價=550元,只有D會接受,故只有一棟房子油漆 3.若二棟均要油漆,你出價需要高於或等於600元,假設即為600元委託D、C二人。此時,D因成本500元而有100元的超額利潤 4.同理,若有更多房子要漆時,出價要再提高(如800元),則D、C均有超額利潤(但大小不同) 思考:產品售價固定下,生產成本決定了報酬。什麼決定了廠商的生產成本?與土地有關嗎?

  19. 地租的成因與種類 • 地租:利用土地特殊條件所產生的超額報酬 「特殊條件」:特殊與否定是經由比較而生的 「有利條件」:比較的方向是優越的部分 以1000元成本來生產,不同條件的土地產量有50斤、有20斤;土地條件影響平均成本(20、50) • 總報酬= TR(總收益)-TC(總成本) = P × Q-AC × Q = Q ×(P-AC) • 影響報酬的因素:產量Q、產價P、平均成本AC

  20. 地租的成因與種類 • 以地租產生成因來歸類,地租包括: • 因土地需求>土地供給,產生「稀少性地租」 • 因土地肥沃度或區位或集約度不同,產生「差別地租」 • 因土地所有權獨占,產生「絕對地租」

  21. SS LS $ D4 D3 D2 D1 土地 地租的成因與種類—稀少性地租 • 短期內土地的供給固定;長期土地供給雖可增加,但增量也有限;此特性會形成地租 • 當人口增加,糧食(或商品)的需求增加,使糧食(或商品)的價格上漲。在土地供給有限的情況下,產品價格上漲使土地的報酬增加,並引申出土地需求增加 在D1土地需求時,地租=0,地價=0,隨土地報酬增加,地租增加,土地需求增加,地價增加

  22. 地租的成因與種類—差別地租 安德森(James Andorson,1777)差別地租 • 各土地的生產能力(單位面積的產量)不同,生產能力最高的土地(肥沃或區位佳)其平均成本相對最低,會最先投入來生產穀物,而平均成本最高的土地會最後投入來生產穀物 • 人口增加導致穀物需求增加,使已投入生產穀物土地的穀物供給量不足時,穀物價格上漲,使穀物生產成本較高的土地投入生產,此時,那些早先已投入生產的土地產生超額報酬,即產生地租

  23. 差別地租—安德森差別地租 假設各地農夫的生產與管理技術相同,且不考慮運輸,相同面積土地生產的平均成本如表 1.當穀物價格>=20,A地投入生產,此形成的地租非差租(此地租為何?稀少性地租) 2.當穀物價格=25 時,B地投入生產,其超額利潤=0(正常利潤>0),此B地租=0,稱為邊際土地;而A地單位生產有5元的超額報酬,其來自A地生產力較佳,成為差別地租 3.同理,當穀物價格=32 時,C地地租=0,為邊際土地;B地產生7元差別地租;A地產生12元差別地租 並未考慮到:由提升技術增加產量、邊際報酬遞減法則、肥沃度或區位差異;故其不如李嘉圖的差別地租理論受到重視

  24. 差別地租—李嘉圖的差別地租 • 李嘉圖(David Ricardo,1817),政治、經濟學家,地租論與國際貿易理論開創的先驅 • 李嘉圖的「地租」定義:利用土地原始不可磨滅的自然力所支付的代價 其定義的地租是經濟學的地租,與一般所稱地租(使用土地所支付的代價,此含地租與資本報酬)不同。李嘉圖所稱地租只占一般地租的一部分

  25. 差別地租—李嘉圖差別地租 • 地租產生的條件: 土地自然生產力價值-生產費用(勞力、資本、原料)>0,此剩餘報酬即全部成為地租 只有各土地產生剩餘的能力不同時才產生地租 • 假設土地面積非常廣大、可自由取得、且為均質的情況下,思考下列問題: 1.當利用土地的收益<生產成本,會利用土地來生產嗎? 2.當利用土地的收益>生產成本,會利用土地來生產,但會產生地租嗎?

  26. 差別地租—李嘉圖差別地租 • 當土地可自由取得,即無需支付代價,即使有報酬,也無差別地租 (西部墾荒取地) • 當土地被地主佔有、但利用者在任何土地上,投入相同的生產投入來生產相同產品,且可獲致的收益也相同時,即使利用土地有報酬(利用者需支付用地代價:絕對地租),但也無差別地租 • 當利用者在不同的土地上,投入相同的生產投入來生產相同產品,而可獲致的收益不同時,則生產的剩餘即不同。相對於生產剩餘=0的土地,那些生產剩餘>0的土地即形成「差別地租」

  27. 差別地租—李嘉圖差別地租 • 構成差別地租的影響因素: 土地自然生產力差異 資本邊際生產力遞減 生產的運費差異 • 李嘉圖的差別地租之三類型: 地力差別地租(肥沃度差別的地租) 集約度差別地租(資本投入差別的地租) 區位差別地租(運費差別的地租)

  28. 李嘉圖差別地租—類型一:地力差別地租 設可用於生產小麥的土地有A、B、C三類,肥沃度上A類地最佳、C類地最差;設各類地的生產與營運方法相同,並以相同單位面積的勞動與資本投入(300元/面積)來生產,A、B、C三類地的單位面積產量分別為100、90、80公斤;考量下列問題與差租: • 各地生產者願意生產的小麥售價為何? A:3、B:3.33、C:3.75(元/公斤) • 當小麥需求者只願意以2 (元/公斤)購買小麥,供需狀況? 無地願生產

  29. 李嘉圖差別地租—類型一:地力差別地租 • 設可用於生產小麥的土地有A、B、C三類,肥沃度上A類地最佳、C類地最差;設各類地的生產與營運方法相同,並以相同單位面積的勞動與資本投入(300元/面積)來生產,A、B、C三類地的單位面積產量分別為100、90、80公斤;考量下列問題與差租: • 當小麥需求者願意以3 (元/公斤)、3.33 (元/公斤)購買小麥,供需狀況?地租? 1.小麥市場售價3元,A類地願意生產,生產者單位土地報酬=0,無地租 2.小麥市場售價3.33元,A類地、B類地願意生產,B地單位土地報酬=0,無地租;A地產生地租

  30. 李嘉圖差別地租—類型一:地力差別地租 • 肥沃度差異、生產成本、與地租 A:優等地 B:中等地 C:劣等地 MC3 $ $ MC2 $ AC3 MC1 AC2 AC1 P3=3.75 P2=3.33 P1=3 Q1 Q2 Q3 產量 產量 產量 1.產品市價P<3;無地生產 ;2.P=3,A地生產供給Q1 3.若市場需求Qd增, Qd>Q1,P漲但<3.33, A地產量增,有集約地租 4.若Qd再增, P上漲至=3.33,A地增產、B地生產Q2共同供給市場需求,此時A地產生紅色區塊的地租、B地地租=0 5.若Qd再增, P上漲至=3.75, A地增產、B地增產、C地開始生產Q3共同供給市場需求;A地地租綠色區塊、B地地租橘黃色區塊、C地地租=0

  31. 李嘉圖差別地租—類型一:地力差別地租 • 市場供需決定產品價格,當需求增加使產品價格上漲後,因價格增加而使供給量增加 • 而此增加的供給量,可由原優先生產的土地增加產量來供給,亦可由次等土地投入生產來供給 • 價格增加導致原土地增產(P=MC>AC),產生超額報酬,歸屬為集約度差異的地租,而非肥沃度差異的差別地租 • 影響報酬的因素:產量Q、產價P、平均成本AC • 只要產品價格變動即可產生地租 • 差額地租的體現指標

  32. 李嘉圖差別地租—類型一:地力差別地租 差別地租之體現指標可為: • 生產物數量 相同生產費用下,各地的產量不同 • 生產的收益 相同生產費用,各地的收益不同(Q×P) • 單位產物的生產成本(AC) 相同產量下,所需投入的生產費不同(TC/Q) • 利潤(報酬) 相同產量的利潤、或相同成本下的利潤之不同

  33. 李嘉圖差別地租—類型二:集約度差別地租 • 集約度:利用土地的密集程度 • 當在一塊土地上持續不斷的增加勞力、資本、肥料等投入,使其產量持續增加,則土地的集約度也持續增加 • 一塊地雖可透過利用的集約度增加來增加產量,但此產量增加會無限制嗎? • 必然會有限制,要素的邊際報酬遞減法則 • 集約度差別地租:同塊土地因集約度不同所產生的報酬差異

  34. 李嘉圖差別地租—類型二:集約度差別地租 • 要素的邊際報酬遞減法則 • 假設生產函數Q=(土地;勞動力、資本),其中生產技術、勞動力、資本的數量維持不變

  35. 李嘉圖差別地租—類型二:集約度差別地租 • 要素的邊際報酬遞減法則 在某一生產技術水準下,生產是需要各種要素相互搭配的,因此,在勞動力、資本不變的情況下,只增加土地,後續增加的土地之邊際產量會逐漸減少,此稱之邊際報酬遞減 • 同理,當土地面積固定,在土地上不斷的透過增加勞動力或資本來增加產量,後增加的勞動力或資本的邊際產量也會逐漸減少 • 集約度增加,即意謂單位面積土地的投入增加

  36. 李嘉圖差別地租—類型二:集約度差別地租 • 假設土地有優、中、劣等三類,穀物需求增加時,穀物產量也配合增加,使穀物價格不變 1.穀物供給序:優Ι、中Ι、優Ⅱ、劣Ι、中Ⅱ 2.中Ι生產時,優Ι產生10斤地力差租 3.優Ⅱ生產時,優Ι與優Ⅱ比有12斤集約度差租;優Ι與中Ι有10斤地力差租;中Ι與優Ⅱ比有2斤地力差租 4.劣Ι生產時,優Ι與劣Ι有19斤地力差租;中Ι與劣Ι有9斤地力差租;優Ⅱ與劣Ι有7斤地力差租;優Ι與優Ⅱ比有12斤集約度差租;中Ι與優Ⅱ比有2斤地力差租 5.中Ⅱ生產時….

  37. 李嘉圖差別地租—類型一、二差別地租的比較 • 發生原因不同 類型一差租起因於肥沃度差異;類型二差租起因於邊際報酬遞減 • 發生對象不同 類型一差租是發生於不同的土地上;類型二差租是發生於相同的土地上 • 地租發生的投資時序不同 類型一差租是發生於並行同時的投資而產生;類型二差租是發生於逐次增加的投資而產生

  38. 李嘉圖差別地租—類型一、二差別地租的比較 • 超額利潤的轉化與地主所有權作用的差異 類型一差租因土地所有權的作用,極易將土地產生的超額報酬,轉化為地租歸地主所有;類型二差租則因受到「租賃契約」限制—租期內支付地主地租固定,故不易將之轉化為地租歸地主所有 • 社會意義不同(類型二更具社會意義) 因農業生產技術進步,勞動生產力提高,在優等地作更集約利用,使其單位面積報酬與邊際土地單位面積報酬之差異擴大(邊際土地無追加投資),即差別別地租增加,地主因而更加富有

  39. 李嘉圖差別地租—類型三:區位差別地租 • 李嘉圖對土地的區位及其對中心市場可及性優劣所產生的地租,並未作詳細的說明 • 實際上,對區位差別地租詳細分析者是德國農業經濟學者—屠能(1826)「農業經濟與國民經濟之孤立國」 • 屠能(J.H.V.Thunen)主張:地租是區位而非肥沃度的函數,區位差異產生的差別地租源自於「運輸成本」的不同

  40. 差別地租—屠能的區位差別地租 「孤立國」的假設: • 於一大平原上所有土地的肥沃度相同,平原中各地的人口分佈、生產技術與文化水準也相同 • 中心是唯一的都市,是工業產品製造與農產品交易的地點。各腹地與中心都市的交通,只有靠馬車方式聯絡、且全境無河川、無道路便利程度的差異。此平原也無國際貿易—孤立國 • 在此等假設條件下,全國的農地利用與作物的生產分布,會形成以都市為圓心的同心圓圈域—屠能圈

  41. 屠能的區位差別地租 屠能圈 • 第一圈:自由農作圈(運費佔生產成本比例大) 生產易腐、運輸易損、體大價廉無法擔負高額運費的農產品,如蔬菜、花卉、水果、鮮奶 • 第二圈:人造林地(林木體大不應距都市過遠) 林木供應建築、傢俱、薪炭燃料之所需。產品因體大且重,運費高故不應距都市過遠 • 第三圈:輪栽農作圈(輪番生產的穀物與根類) 此作物制度的集約度較高,如小麥、馬鈴薯

  42. 屠能的區位差別地租 屠能圈 • 第四圈:主穀農作圈(集約度略低於第三圈) 主要穀物有小麥、玉米、雜糧,可與牧草輪種 • 第五圈:實施三圃農作制度圈 農場耕地分三區,分種黑麥、大麥、一區休耕 • 第六圈:放牧圈 飼養乳牛,生產奶酪較高價製品,能負擔長距離運費

  43. 屠能的區位差別地租 • 在孤立國假設下,農作生產為何會形成圖能圈? • 單一作物生產報酬的決定: • 報酬=生產收益-生產成本(出廠價格)-運費 • R = E × (P-A)-E × F × K • 式中R:單位面積的區位報酬(地租) • P:表產品的單位價格 • A:表產品的單位生產成本 • E:表單位面積產量 • F:表單位產量之單位距離的運輸費 • K:表區位距離中心市場的距離

  44. 屠能的區位差別地租—單一作物 • R = E × (P-A)-E × F × K • 短期下,E(單位面積產量)、P(產品價)、A(單位生產成本)、F(運費率)不變下,改寫上式成: • R=常數1-常數2 × K ; • 地租是距離的負函數,距離K愈大,地租R愈小 常數1= E × (P-A);常數2 = E × F 1.在O點,距離K=0,R=E(P-A) 2.當R=0,作物生產的邊際區位與中心市場的距離=( E×(P-A) )/ E×F 3.在K1處,地租 R=E(P-A)-EFK1;運費=EFK1 4.因各地同質, 收益=E(P-A)相同,而報酬不同,起因於運費EFK的差異 K=0,R=E×(P-A) 地租R 運費 地租 O K1 距離K K=( E×(P-A) )/ E×F

  45. 地租R 甲地租線 乙地租線 O K甲乙 距離K 屠能的區位差別地租—甲、乙二類作物 • 甲作物的地租線R = E甲× (P甲-A甲)-E甲× F甲× K • 乙作物的地租線R = E乙× (P乙-A乙)-E乙× F乙× K • 兩作物的E、P、A、F不同,故二作物地租線的截距、斜率、邊際區位可不同。當二條地租線相交如下時,即依地租的高低決定出作物的圈域 1.兩地租線相交於區位K甲乙處,在此處的左側各區位,甲地租>乙地租,故種植甲作物;而在此處的右側各區位,甲地租<乙地租,故種植乙作物

  46. 地租R 甲地租線 乙地租線 丙地租線 O K甲乙 距離K K乙丙 屠能的區位差別地租—甲、乙二類作物推至多種作物 • 當第三種作物丙再加入種植時,只要丙作物的縱軸截距小於乙作物截距、丙作物地租線斜率小於乙作物地租線斜率、及丙作物邊際區位在乙邊際區位右側,如此又形成圈域;多種作物時亦然 兩作物形成圈域的條件: 1.E甲× (P甲-A甲)> E乙× (P乙-A乙) 2.E甲× F甲 > E乙× F乙 3.((P甲-A甲)/ F甲 ) <((P乙-A乙)/ F乙)

  47. 地租R 作1 作2 作3 作4 作5 O 距離K 屠能的區位差別地租—多種作物的屠能圈 多種作物的圈域,依區位的地租大小來決定,而各種作物本身區位地租的形成,起因於區位差異所產生的運費差異,故名之為區位的差別地租

  48. 地租R 作1 作物2漲價 作2 作3 O 距離K 屠能的區位差別地租—多種作物屠能圈的變動 短期下各作物的E、P、A、F不變,依各作物地租支付能力決定出屠能圈。長期下,這些變數均可改變。當某一變數改變,土地利用的均衡狀態即改變 1.當作物2的價格P上漲,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其地租增加,地租線向右上平移 2.作物2的新地租線與作物1、作物3的地租線相交點改變。新均衡與原均衡比較:作物2的圈域擴大;作物1與作物3的圈域縮小 3.若作物2的運費率F增加,圈域會如何變化?

  49. 獨占地租 • 獨占地租的意義 • 生產者獨占土地中的特殊生產條件,使其生產出的產品與其他土地生產的相同產品,在產品品質上更加優越,因而可以更高的價格出售,獲得更多的報酬 • 此因土地特殊生產條件獨占所產生的超額報酬,即為「獨占地租」 • 獨占地租並非指所有權的獨占而產生 • 例如:特殊土壤酸鹼度,生產出更高價的葡萄酒;韓國高麗參;土地蘊藏特殊礦物

  50. 絕對地租 • 絕對地租先是由陸德馬都斯(karl Rodbertus,1805~1875)提出;馬克思(Marx)對其批判,完成其獨特的絕對地租理論 • 馬氏指出:基於土地佔用的所有權,任何劣等地所有權人如未收取任何代價,絕不允許他人在其土地上投資生產。因土地所有權是對資本的外在權利,任何資本均不能消除土地所有權的排他性,故在最劣等地之生產物的市場價格會超過其生產價格(成本),形成超額利潤 • 此超額利潤起因於所有權限制的作用,此形成的地租稱之為絕對地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