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921 Views
筷子文化. 课题组成员. 组长 : 易乐. 组员 : 张灵汐 程静静 潘怡彬 指导师: 胡劼. 任务分工. 论文撰写 : 潘怡彬 张灵汐. 收集资料 : 易乐. 幻灯片 : 程静静. 2003.2.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 3000 年历史,是世界上以筷为食的母国。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价廉物美。筷子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凡是使用过筷子者,不论华人或是老外,无不钦佩筷子的发明者。让我们一同走进筷子的世界 !. 课题简要说明.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E N D
课题组成员 组长: 易乐 组员: 张灵汐 程静静 潘怡彬 指导师: 胡劼 任务分工 论文撰写: 潘怡彬 张灵汐 收集资料: 易乐 幻灯片: 程静静 2003.2.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上以筷为食的母国。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价廉物美。筷子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凡是使用过筷子者,不论华人或是老外,无不钦佩筷子的发明者。让我们一同走进筷子的世界!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上以筷为食的母国。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价廉物美。筷子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凡是使用过筷子者,不论华人或是老外,无不钦佩筷子的发明者。让我们一同走进筷子的世界! 课题简要说明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 通过本次研究,让我们更深入了解筷子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从而体会到筷子的艺术与 文化。达到为祖国的历史文化自豪的目的。 2. 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操作中,使我们把生活和学习联系起来学会查找,分析材料,学会思考、总结,学会分工的能力。 3 . 培养我们团体合作精神。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筷 子 的 传 说 ◆ 筷 子 的 由 来 ◆ 筷 子 的 发 展 ◆ 筷 子 与 环 保
妲已与筷子 这个传说流传于江苏一带。说的是商纣正喜怒无常,吃饭时不是说鱼肉不鲜,就是说鸡汤太烫,有时又说菜肴冰凉不能入口。结果,很多厨师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宠妃妲已也知道他难以侍奉,所以每次摆酒设宴,她都要事先尝一尝,免得纣王咸淡不可口又要发怒。有一次,妲已尝到有几碗佳肴太烫,可是调换己来不及了,因为纣王已来到餐桌前。妲已为讨得纣王的欢心,急中生智,忙取下头上长长玉簪将莱夹起来,吹了又吹,等菜凉了一些再送入纣王口中。纣王是荒淫无耻之徒,他认为由妲已夹菜喂饭是件享乐之事,于是天天要妲已如此。妲已即让工匠为她特制了两根长玉簪夹菜,这就是玉筷的雏形。以后这种夹菜的方式传到了民间,便产生了筷子。
大禹与筷子 这个传说流传于东北地区。说的是尧舜时代,洪水泛滥成灾,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后,发誓要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恶浪搏斗,别说休息,就是吃饭、睡觉也舍不得耽误一分一秒。 有一次,大禹乘船来到一个岛上,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后,因为烫手无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锅冷却而白白浪费时间,他要赶在洪峰前面而治水,所以就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热汤中夹出,吃了起来。从此,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热锅中捞食。这样可省出时间来制服洪水。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用细棍夹取食物的本领。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于是纷纷效仿,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子的雏形。
筷子的由来 chopsticks
筷子,源于中国。远古时代,人们吃食物是用手抓,但在有了火,有了烹饪后,吃烫热的食物时,就用木棍来佐助,天长日久,人们便练就了用木棍取食物的本领,这就是人们使用筷子的由来。大约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用树枝、竹片或动物骨骼制成的筷子了。1995年10月,青海西宁市西的宗日遗址14号灰坑出土的“骨叉”,就是原始社会的“筷子”。《礼记·典礼上》有“饭黍以筋”、“羹之菜者用挟”之说;《史记》中有“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的记载,这是筷子最早的文字记载。由此可见,筷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纣之前,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筷子,在先秦时叫“挟”或“”,秦汉时叫“箸”,隋唐时叫“筋”,宋代叫“筷”。那么,为啥叫“筷子”呢?明代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述,因“箸”与“住”同音,古人十分忌讳,“舟行讳住”,“住”即为停止之意,乃不祥之语,便反其意而称之为“快”,“快”又大多以竹制成,就在“快”字头上添个“竹”字头,这就成了现在的“筷”字了。筷子,源于中国。远古时代,人们吃食物是用手抓,但在有了火,有了烹饪后,吃烫热的食物时,就用木棍来佐助,天长日久,人们便练就了用木棍取食物的本领,这就是人们使用筷子的由来。大约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用树枝、竹片或动物骨骼制成的筷子了。1995年10月,青海西宁市西的宗日遗址14号灰坑出土的“骨叉”,就是原始社会的“筷子”。《礼记·典礼上》有“饭黍以筋”、“羹之菜者用挟”之说;《史记》中有“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的记载,这是筷子最早的文字记载。由此可见,筷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纣之前,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筷子,在先秦时叫“挟”或“”,秦汉时叫“箸”,隋唐时叫“筋”,宋代叫“筷”。那么,为啥叫“筷子”呢?明代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述,因“箸”与“住”同音,古人十分忌讳,“舟行讳住”,“住”即为停止之意,乃不祥之语,便反其意而称之为“快”,“快”又大多以竹制成,就在“快”字头上添个“竹”字头,这就成了现在的“筷”字了。
中国的筷子还要向前推倒1000年,大致上要有1000年。最早的是竹木筷,而不是象牙筷,那麽我们祖先由于生活在原始森林里。树上树枝撅下来,在陶锅里而捞菜,煮熟的菜,因为煮熟的菜很烫手,要把它捞起来不可能用手去抓,那么要把它捞起来呢,就在原始森林里取下树枝,在这里把它夹出来,,把它掏出来,不然就要等它凉了以后,要么吃热的必须有这么一个过程,那么再这个最原始的筷子应该说有长有短,有粗有细,并不象我们现在这么有规则那么在捞来捞去的过程中间,逐步逐步产生了筷子的雏形。等到了"纣始而象箸而萁于怖"时候,就包殷纣王的时候,那时侯的筷子已经形成了,粗细长短都相同了,大致上差不多了,那么这样来说,我们起来我们中国有筷子的最早的雏形一直到现在大约有四十年的历史。 中国的筷子还要向前推倒1000年,大致上要有1000年。最早的是竹木筷,而不是象牙筷,那麽我们祖先由于生活在原始森林里。树上树枝撅下来,在陶锅里而捞菜,煮熟的菜,因为煮熟的菜很烫手,要把它捞起来不可能用手去抓,那么要把它捞起来呢,就在原始森林里取下树枝,在这里把它夹出来,,把它掏出来,不然就要等它凉了以后,要么吃热的必须有这么一个过程,那么再这个最原始的筷子应该说有长有短,有粗有细,并不象我们现在这么有规则那么在捞来捞去的过程中间,逐步逐步产生了筷子的雏形。等到了"纣始而象箸而萁于怖"时候,就包殷纣王的时候,那时侯的筷子已经形成了,粗细长短都相同了,大致上差不多了,那么这样来说,我们起来我们中国有筷子的最早的雏形一直到现在大约有四十年的历史。
远古的时侯,筷子多是就地取材的树或木棍、天然的动物骨角,原始社会末期是修削后的木筷或竹筷。夏商出现牙筷、玉筷。春秋战国,庄重古朴的铜筷铁筷,汉魏六朝,光亮秀丽的漆筷、精致名贵的银筷和金筷出现。近来,质料各异的筷子名目繁多,有象牙筷、犀角筷、乌木镶金筷和各种玉筷。 远古的时侯,筷子多是就地取材的树或木棍、天然的动物骨角,原始社会末期是修削后的木筷或竹筷。夏商出现牙筷、玉筷。春秋战国,庄重古朴的铜筷铁筷,汉魏六朝,光亮秀丽的漆筷、精致名贵的银筷和金筷出现。近来,质料各异的筷子名目繁多,有象牙筷、犀角筷、乌木镶金筷和各种玉筷。 唐代的时候银筷是最出名的,因为金筷被皇家所垄断的,也不是没有,因为皇帝用过的,别人不能再用,但是银筷大户人家一般都用银筷,但自从唐代产生了银筷以后,一直到现在银筷一直很得宠的,得宠什么意思呢,主要有流传说,银筷子能国验毒,那么有毒的东西银筷子插进去以后,原来的银白色他要发黑。 唐代的时候银筷是最出名的,因为金筷被皇家所垄断的,也不是没有,因为皇帝用过的,别人不能再用,但是银筷大户人家一般都用银筷,但自从唐代产生了银筷以后,一直到现在银筷一直很得宠的,得宠什么意思呢,主要有流传说,银筷子能国验毒,那么有毒的东西银筷子插进去以后,原来的银白色他要发黑。 到了西周的时候已经有了青铜筷,那么这个相差几百年到几千年的样子,那么这样有了青铜筷到了西汉的时候,我们西汉最有名的是长沙马王堆里面,在湖南省博物馆里,有一双西汉时的漆筷,现在还保存在物馆里面,已经有了漆筷,但胎还是竹子的胎。
筷子的作用 筷子虽小,但在人类文明史上,却是一项了不起的科学发明。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指出: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精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一位日本学者从研究筷子的力学结构中发现,人们使用筷子,至少可牵动30多个关节和50多条肌肉运动,还能激发大脑,阻止和延缓脑细胞的退化,也就是说能够促进大脑功能的发挥。科学家们认为,长期使用筷子,可以使手指灵活,脑子聪明,有益于身心健康。由此可见中国的筷子在世界餐具中独树一帜。
很多人喜欢用一次性筷子,认为它既方便又卫生,使用后也不用清洗,一扔了之。然而,正是这种吃一餐就扔掉的东西加速着对森林的毁坏。森林是二氧化碳的转换器,是降雨的发生器,是洪涝的控制器,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区。这些功能决不是生产一次性筷子所得的效益能替代的。让我们少用一次性筷子,出外就餐时尽量自备筷子,或者重复使用自己用过的一次性筷子。很多人喜欢用一次性筷子,认为它既方便又卫生,使用后也不用清洗,一扔了之。然而,正是这种吃一餐就扔掉的东西加速着对森林的毁坏。森林是二氧化碳的转换器,是降雨的发生器,是洪涝的控制器,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区。这些功能决不是生产一次性筷子所得的效益能替代的。让我们少用一次性筷子,出外就餐时尽量自备筷子,或者重复使用自己用过的一次性筷子。 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却不砍代自己国土上的树木来做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我国北方的一次性筷子产业每年要向日本和韩国出口150亿双木筷。全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耗材130立方米,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
我们的呼吁 带一双筷子吧!不断地提醒自己,从家里带双筷子出来。虽然带了筷子,不好意思拿出来用;好不容易有同伴,拿出来用,却又忘了把筷子收回去,又送给了餐厅;有完了筷子,油油的怎么办?老天爷,跑去地摊买空心钢筷,好像当不完的兵。用完餐后,舔舔筷子,用卫生纸擦完嘴,顺便再擦擦筷子。 带一双筷子,真的可以省下很多资源。在外用餐的朋友,早中晚三餐用一双免洗筷,一年省下至少一千双筷子。全中国十三亿多人口,有一半的人自己带筷子,一年可以省下6500亿双筷子。每双免洗筷都需要经过漂白,防腐的处理,减少许多竹子的种植,森林的损耗;减少许多漂白、防腐的使用;减少自己吃进去这许许多多的化学药剂,对身体健康或多或少都有帮助。
为了保护环境,给动物以生存的空间,让它们成长快乐,请少用一次性筷子!为了保护环境,给动物以生存的空间,让它们成长快乐,请少用一次性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