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3.3.4 氧化期末钢液温度的控制

3.3.4 氧化期末钢液温度的控制. 3.3.4 氧化期末钢液温度的控制. 氧化期总的来讲是一个升温阶段,升温速度的快慢要根据钢液中磷的情况而定。氧化期末结束后,要扒除全部氧化渣、重新造还原渣以及加入铁合金等,都要消耗热量,导致钢液降温。为避免还原期钢液温度过低,最终到氧化末期,必须将钢液温度升高到大于该钢种的出钢温度 20 ~ 30℃ 。. 3.3.5 除渣.

Download Presentation

3.3.4 氧化期末钢液温度的控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3.3.4 氧化期末钢液温度的控制

  2. 3.3.4 氧化期末钢液温度的控制 • 氧化期总的来讲是一个升温阶段,升温速度的快慢要根据钢液中磷的情况而定。氧化期末结束后,要扒除全部氧化渣、重新造还原渣以及加入铁合金等,都要消耗热量,导致钢液降温。为避免还原期钢液温度过低,最终到氧化末期,必须将钢液温度升高到大于该钢种的出钢温度20~30℃。

  3. 3.3.5 除渣 • 在氧化期末,当钢液含碳量、含磷量和温度均以达到规格要求时,可以除渣。扒除的氧化渣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还原期回磷和脱氧负担。钢液表面上无炉渣覆盖时,钢液降温很快,而且容易吸气。因此,首先应在通电条件下放出60%~70%的炉渣,然后升起电极,在停电条件下迅速扒完其余的炉渣。

  4. 3.3.6 钢液含碳量不符合规格的补救措施 • 如果氧化期末碳含量未控制好,使得钢液含碳量过低,应在扒渣后对钢液进行增碳,但增碳量应加以限制。对中、低碳钢的增碳质量分数应控制在0.10%以内;对于高碳钢的增碳质量分数应控制在0.15%以内。增碳方法见表1-24。

  5. 3.3.6 钢液含碳量不符合规格的补救措施 • 如果氧化期末碳含量未控制好,使得钢液含碳量过高,可扒除大部分氧化渣,在薄渣下吹氧,脱去多余的碳。 • 无论扒渣增碳还是薄渣吹氧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补救措施,应尽量避免。 • 总之,氧化期的操作应根据生产条件,如原材料、熔池温度、钢液成分、炉渣状况等情况,进行合理控制。从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是:氧化期的渣量应保持为钢液重量的2%~3%;在氧化顺序上应先磷后碳;在温度控制上应先慢后快;在造渣上应先大量脱磷,后薄渣脱碳;在供氧上,应先矿石或综合脱碳为主,后以吹氧脱碳为主。

  6. 3.4 还原期的技术要求及过程控制 • 还原期的技术要求是有效地脱氧、脱硫,并控制钢液的化学成分与温度,使之达到出钢的要求。生产上对炼钢还原过程的控制如下:

  7. 3.4.1 造稀薄渣 • 造低粘度炉渣覆盖钢液表面,减少钢液降温和吸气。渣料组成包括石灰、氟石及部分粘土砖块,其质量比例大致为:石灰:氟石=3:1,碎砖块用量质量分数≤10%(也可不用)。加入造渣材料的量相当于钢液重量的2%~3%。

  8. 3.4.2 预脱氧 • 在还原期稀薄渣形成之后(也可在造稀薄渣之前)向钢液中加入锰铁、硅铁、锰硅合金、硅钙合金、铝块等一种或多种合金进行初步脱氧,即预脱氧。锰铁的加入量一般按钢的规格成分下限含锰量考虑残锰量计算。加入钢液中的锰一部分起脱氧作用,一部分起调整钢液含锰量的作用。由于在还原期操作过程中,炉渣中的氧化锰会有一部分被还原而进入钢液,所以,预脱氧的加入量不宜过高,以免还原期末钢液含锰量超出规格要求。

  9. 3.4.3 造还原渣脱氧 • 氧作为溶质在钢液与钢渣中的浓度比,在一定温度下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为: • Lo=式中 Lo——氧在炉渣中和钢液中的分配系数; • ∑(FeO)——炉渣中的氧化铁的总量; • [O]——铁液中的氧含量。 • 在还原期完成预脱氧,稀薄渣形成后,开始向渣面上撒加与氧结合能力比较强的粉状脱氧剂,如碳粉、硅铁、碎电石(CaC2)、石灰、氟石粉等,使其与渣中FeO发生反应,大幅度降低了渣中FeO的浓度,这就破坏了氧在渣钢之间的浓度分配关系,钢液中的氧就会不断地向炉渣中扩散转移,力图达到新的平衡。因此,扩散脱氧就是不断地降低中FeO的含量,来达到降低钢液中含氧量的一种脱氧方法。

  10. 3.4.3 造还原渣脱氧 • 由于扩散脱氧时化学反应是在渣相内进行的,脱氧产物溶解在渣相、钢液里或进入炉气,很少玷污钢液。用碳粉扩散脱氧{(FeO)+C=[Fe]+CO↑},其脱氧产物是CO气体,根本不会玷污钢液,同时能使炉内具有还原性气氛。但固态碳粉与炉渣中(FeO)反应不完全。且速度较慢,只能将钢液脱氧到一定程度,所以还必须使用硅铁粉{(FeO)+Si=[Fe]+ (SiO2)}或其他强脱氧剂进一步扩散脱氧。然而,由于硅铁粉密度介于钢渣之间,部分硅铁粉起到沉淀脱氧的作用,产物(SiO2)还会玷污钢液,所以用硅铁粉还原前要尽量先用碳粉或碎电石还原。同时,为了保持炉内还原性气氛,需分批向渣面加入少量碳粉。 • 但扩散脱氧的缺点是脱氧速度缓慢,为了把钢中的氧降得较低,需要花很长时间。 • 扩散脱氧的还原渣有三种:白渣、弱电石渣和电石渣,其造渣方法见表1-25。

  11. 3.4.3.1 白渣 • 白渣是电弧炉炼钢中常造的一种碱性渣,具有良好的脱氧、脱硫能力。白渣的碱度(在3左右)高,氧化钙在60%左右。好的白渣在炉中发生泡沫,并会均匀地粘在样勺或耙子上,冷却后呈白色粉末。造白渣的方法是在稀薄渣形成后,向炉中加入石灰、氟石、电石、碳粉、硅铁粉等,还原炉渣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锰等氧化物。随着渣中氧化物的减少,炉渣就逐渐变白,约10~15min后白渣形成。白渣极易与钢液分离而上浮,较少玷污钢液。钢液在良好白渣下还原的时间应不少于20min。在此期间,分批加入石灰和硅铁粉等调整炉渣,以保持炉渣的还原能力。通常生产上规定必须要在白渣下出钢。白渣的成分见表1-26。

  12. 3.4.3.2 电石渣(弱电石渣) • 电石渣是电弧炉炼钢中采用的另一种碱性还原渣,这种渣子中含有碳化钙(CaC2),含CaC2在1%~2%时称为弱电石渣,冷却后呈灰色,并有白色条纹。含CaC2在2%~4%时称强电石渣,冷却后呈灰黑色。 • 在稀薄渣形成后,加入石灰、电石、氟石、碳粉等造渣,15~20min后电石渣形成。钢液在良好的电石渣下还原的时间应不小于15min。在此期间,分批加入石灰和碳粉进行调整炉渣,以保持炉渣的还原能力。其成分见表1-15。 • 电石渣的脱氧能力比白渣更强,但是,由于炉渣中碳粉较多,而且炉渣的粘度大,碳粉易裹在炉渣中,与钢液接触较多,所以,钢液在电石渣下每小时可增碳(质量分数)0.1%左右。在冶炼含碳量低的钢种时,增碳更为严重。 • 电石渣易粘附在钢液上,不易分离上浮,电石渣不能出钢。应在出钢前将电石渣变为白渣。改变的方法一般是加入石灰、氟石和硅铁粉并打开炉门,从炉外引入空气,使炉渣中的电石氧化。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