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likes | 355 Views
山东 26 班国培简报第五期. 新自我,新起点,新征程. (总结篇). 编辑:薛宪伟. 经过网络学习阶段、在岗实践阶段、和总结反思阶段的学习,为期 70 天的幼儿园国培计划( 2013 )即将进入总结评优阶段,学员的在线学习已经结束,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把国培学习过程中的所学所思所想逐渐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深化国培的学习成果。
E N D
山东26班国培简报第五期 新自我,新起点,新征程 (总结篇) 编辑:薛宪伟
经过网络学习阶段、在岗实践阶段、和总结反思阶段的学习,为期70天的幼儿园国培计划(2013)即将进入总结评优阶段,学员的在线学习已经结束,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把国培学习过程中的所学所思所想逐渐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深化国培的学习成果。经过网络学习阶段、在岗实践阶段、和总结反思阶段的学习,为期70天的幼儿园国培计划(2013)即将进入总结评优阶段,学员的在线学习已经结束,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把国培学习过程中的所学所思所想逐渐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深化国培的学习成果。 今年参加国培的老师中,有很大一部分并非幼教专业的,却从事了幼教这个行业。当初或许哭泣过,沮丧过,发誓再也不当孩子王,然而这许多年都坚强地走下来了。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重视幼教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幼教发展的三年规划已经付诸实施,幼教工作的春天来临了!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幼儿教育的美好明天!前进路上,我们同行,研修不止,学习不止! 卷首语
学情通报 在今年的幼儿园远程培训中,临清市有100多名教师报名参加了培训,其中91人被编入山东26班。到10月30日,我们班登录率、学习率、合格率全部达到100%!到11月30日,我们班的老师在教育部监测空间中提交研修日志的数量全部达到4篇以上,全部提交了过程性测试问卷。这与各位老师的积极参与、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你们辛苦了! 截止到10月30日。我们班推荐共享作业15份,其中推荐到华师大平台上的作业有9份,分别是:黑晓辉的《大班整合活动:智勇大冲关》;李书芹的《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几何图形》;齐英华的《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 《幼儿园一日活动设计》 ;董风巧的《小班语言活动:猜水果》;刘瑾的《大班科学活动:一分钟体验》;赵丽的《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哈气》;贾守英的《有趣的小树叶》;田静的《会变的颜色》。
第四周明星学员公示 齐英华老师在本次培训过程中,积极主动,虚心好学,能够深刻领会课程精神,提交的两份作业完全符合要求,为各位学员提供了范本。值得推荐。
第五周明星学员公示 邢美颖老师在培训过程中按时、认真、积极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并能结合工作实际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深刻领会课程精神,提交高质量的作业,表现突出,值得推荐。
温馨提示 华东师大平台和教育部监测空间平台的数据统计将于12月1日停止,但是两个平台依然可以登录,华东师大平台将为各位老师一直开放到明年1月底。愿意再次观看视频课程和优质资源的老师可以继续登录观看。
优秀作业分享 小班语言活动《猜水果》 董风巧 设计意图:水果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孩子既熟悉又喜欢,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大纲》要求,本次活动设计都以孩子为主体,让孩子在乐中学,学中乐,教学设计贴近生活,儿童化,通过摸水果、尝水果等一系列游戏等教学方法,增强孩子对水果的认识。 活动目标:1.能够积极地参与游戏。 2.能根据水果的外形、味道、特征说出水果名称。 活动准备:苹果、梨、香蕉、枣、山楂、葡萄等水果实物及水果切片,纸箱。 活动过程:(一)导入出示装有各种水果的神秘纸箱,让幼儿闻一闻,引出课题。 (二)展开: 1.摸水果:一名幼儿把手伸进纸箱,摸到一个水果后,把感觉叙述出来,其他幼儿猜是什么水果。 2.尝水果:把几名幼儿的眼睛蒙住,分别尝不同水果的切片,说出味道、感觉以及水果名称。 3.说水果:个别幼儿根据形状,颜色、味道描述水果特征,其他幼儿猜水果名称。 (三)结束 1.活动评价:根据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游戏过程进行评价、总结。 2.活动延伸:幼儿用各种水果切片拼摆各种图案。
评语:这样一个简短的活动设计,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锻炼幼儿多方面的能力:摸水果是触觉,尝水果是味觉,说水果是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三个小游戏将常见水果的知识隐含其中,既趣味盎然又达到了教学目标,是一篇不错的整合式教育活动方案。评语:这样一个简短的活动设计,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锻炼幼儿多方面的能力:摸水果是触觉,尝水果是味觉,说水果是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三个小游戏将常见水果的知识隐含其中,既趣味盎然又达到了教学目标,是一篇不错的整合式教育活动方案。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哈气》 赵丽 活动主题: 最近天气较冷,由于室内外温差较大,玻璃上有了哈气。今天晨间活动时,王子萧、赵婉茹几个小朋友来到窗前看外面的景象,看到旁边的张宇航正在专心地在玻璃上印小手印,他俩看后也印了起来,其他小朋友看到后也都争先恐后的在玻璃上画着、写着、涂着,兴奋极了,在涂画过程中,孩子开始讨论:这些气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可以在上面画画?针对孩子们的这一兴奋点,探索有趣的哈气这一活动开始了。 活动过程: 1、老师:为什么玻璃上能画画。幼儿兴奋地讨论着。 嘉文:玻璃上有哈气。 子萧:玻璃上有一层雾可以在雾上画画。 王月恒:还有水珠流下来呢。 提出任务:寻找有关哈气产生原因(幼儿之间主动相互交流)
2、试验、探索: 幼儿通过协商后分为三组进行试验,他们各自到自己感兴趣的组搜集有关材料。 第一组的幼儿找来镜子、玻璃和一杯水,把玻璃盖在杯子上,过了一会儿玻璃没有一点变化,孩子们纷纷议论没有产生哈气的原因。王子萧说:“哈气是热气遇到冷空气才产生的,我们用热水试一试。”孩子们从保温桶里接了温水,又从暖瓶里接了开水,分别把镜子、玻璃、放在两杯水上。不一会儿工夫,镜子、玻璃上发上了变化,嘉文急忙说:“你们快看,温水的镜子上有哈气,热水的玻璃上开始有哈气,一会儿就有水珠流下来了。”其他小朋友也分别交流自己的发现,并把实验结果用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第二组的幼儿来到三楼平台现场实验哈气产生的原因,幼儿大力的呼着气,发现呼出的气体是白的,然后到玻璃橱窗前呼着气,玻璃上顿时就形成了一层哈气,子萧说:“老师我们知道哈气是透明的,但在太阳下呼出的气为什么是白的呢?”我也装出惊奇的样子说:“是呀,这个问题太难了,怎样才能知道它的答案呢?”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找答案的方法:问爸爸、查书、上网,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投入到答案的搜集中。 第三组的幼儿在上午活动区活动时,他们用力往玻璃上哈着气,玻璃上有一层薄雾,不一会儿就被太阳晒干,到了下午放学时玻璃上已经有水珠流下来,这一组幼儿通过早、晚玻璃上哈气的比较找到了答案。他们发现每当冷空气遇到热空气就会形成小水珠,就是小朋友看到的玻璃上的哈气。 3、交流、分享: 幼儿把实验的过程、结果进行记录并互相交流。
第一组幼儿的答案是温差越大,哈气就越明显;第二幼儿通过看录像,他们了解到呼出的气是无色的,就是我们看到的白色气体;第三组幼儿详细展示了他们的实验前后的记录表,把上午、下午哈气的不同时间的不同变化,进行了比较,使其他幼儿看了一目了然,使哈气这一抽象的自然现象,经过幼儿的实验、探索,明白了它产生原因,哈气的形成问题在探索中得到解决。第一组幼儿的答案是温差越大,哈气就越明显;第二幼儿通过看录像,他们了解到呼出的气是无色的,就是我们看到的白色气体;第三组幼儿详细展示了他们的实验前后的记录表,把上午、下午哈气的不同时间的不同变化,进行了比较,使其他幼儿看了一目了然,使哈气这一抽象的自然现象,经过幼儿的实验、探索,明白了它产生原因,哈气的形成问题在探索中得到解决。 评语:在上面这篇教育活动方案中,教师的观察很到位,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感兴趣的自然现象。幼儿在活动中有自由探索、交流的气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教师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矛盾点,鼓励幼儿通过各种途径寻找答案,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建构,并能在活动中能抓住教育契机,进行适时的引导。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有趣的小树叶 贾守英 一天,领幼儿在户外散步。一阵秋风吹过,落在地上的小树叶都随风起舞,跳跃。幼儿见此情景,都高兴地去“捕捉”飞舞、跳跃的小树叶。幼儿对树叶很有兴趣。于是我鼓励幼儿对小树叶进行探索。 活动过程:一、捡树叶 每个幼儿都捡到一片小树叶。
二、说一说 幼儿对自己捡到的小树叶的形状特点进行描述。 (在此过程中,教师予以个别指导,并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三、比一比 1、幼儿拿自己的小树叶跟好朋友的小树叶比一比,看看有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 2、幼儿相互交流比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如:为什么小树叶的形状有这么多?为什么有的树叶形状差不多,但叶片上的叶脉却一点也不一样等等。) 四、重新比较 1、每个幼儿再去捡两三片树叶。 2、幼儿之间再进行比较,看和第一次比较的结果是否一样? 评语:认识常见的动植物及其特征是幼儿认识生命体特征的重要经验。该活动设计抓住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小树叶这个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生成了这个科学探究活动,通过捡树叶、说树叶、比树叶,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让幼儿更为全面深刻地认识小树叶。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幼儿初步探究的能力。 该活动设计的另一亮点就是注重幼儿之间的合作交流。探究中的合作既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也有助于幼儿体验和学习如何围绕探究任务与同伴分工协作。
会变的颜色 田静 《会变的颜色》是一节中班的科学活动,中班的幼儿对颜色已经很熟悉了,但他们只会使用和分辨颜色,对于颜色的变化还很陌生。这节科学活动主要是通过幼儿动手操作和记录,了解简单的颜色变化, 知道红、黄、蓝三种颜色任选两种颜色配在一起,就可以变成另一种颜色。 重难点分析 重点:知道三原色任选两种颜色配在一起,就可以变成另一种颜色。 难点:记录和描述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1、 事先给幼儿讲述故事《小白兔玩颜色》 2、 红、黄、蓝彩色笔水,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若干,三原色圆点粘贴若干,集体用科学记录表,三原色眼镜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魔术小实验《会变的颜色》,引出活动主题。 1、魔术方法:矿泉水瓶里是黄色笔水,瓶盖上是蓝色笔水,巧妙地将两者混合、摇晃。 2、提问:“矿泉水瓶里原来是什么颜色的?现在变成了什么颜色?” (二)展开 1、为每个幼儿提供少许三原色色水,引导幼儿在操作和记录中感知颜色的变化。 教师:“请小朋友们用两种颜色相配。先向空杯子倒入一种颜色,在杯子外面贴上相应颜色的圆点,再向杯子中倒入另一种颜色,最后看看两种颜色变成了什么颜色。”
(幼儿边操作边记录) 2、幼儿介绍操作过程,说出颜色变化。 交流:说一说自己变出了什么颜色。(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实验的结果) 小结:两种颜色混在一起会变成另外一种颜色,如红色和黄色变成了橘黄色、红色和蓝色变成了紫色、黄色和蓝色变成了绿色等。 3、集体学说句式“什么颜色加什么颜色变成了什么颜色”,如“红色加黄色变成了橘黄色”等。 4、进一步探究颜色的变化。 (1)提问:“如果三种颜色混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 (2)幼儿实验并表述结果。(方法同上) (3)教师讲解并示范红色、黄色、蓝色相混会变成棕色。 (三) 结束 1、活动评价:从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实验和较完整表述等方面进行评价。 2、活动延伸:带幼儿去户外,借助三原色眼镜,进一步感受颜色的变化。 评语: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该活动设计的导入环节用魔术小实验的方式一下子勾起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接下来的环节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进行实证研究,在探究过程中让幼儿感受颜色变化多奇妙。正是通过这种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幼儿经历发现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
幼儿园一日活动设计 齐英华 8:00~8:30 入园 要求:1.按时、愉快入园,有礼貌地向老师、同伴问好。 2.着装整洁舒适,便于活动。 3.能够带齐所需要的生活、学习用品,懂得不带危险物品来园。 4.愿意接受晨检,并懂得将身体不舒服告诉保健老师。 5.积极参与晨间活动,能够自主游戏,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8:30~9:00 晨练活动及早操 要求:1.能积极愉快地参加早操活动。 2.能有节奏做操,动作到位、协调有力。 3.能遵守早操规则,排队有序,会听信号、口令并做动作。 4.按规定选择取放器械。 9:00 带小朋友们回到教室,按秩序上厕所、洗手、喝水 要求:1、女生先上,男生在外有秩序地等待,在女生之后再去上厕所 2、洗手时要求用肥皂,洗后在洗脸池内甩水,之后用小毛巾擦干 3、喝水时提醒小朋友接半杯水,喝完放好杯子 9:05 集合点名 要求:1、听琴声集合。 2、点名:让幼儿用简短响亮的声音回答“到”,同时尽可能说说小朋友刚来的表现。 9:20~9:50教育活动 要求:1、回答问题时要举手
2、上课时不可以随意讲话,扰乱课堂秩序 9:50~10:20户外活动 要求:1.做好户外活动准备(冬季需要拿掉帽子、取下围巾、手套等),会检查自己的衣服、鞋子是否穿好。 2.积极愉快地参与体育活动,遵守活动规则,会正确使用活动器械,掌握动作要领,有安全意识,不做危险动作,不用器械与同伴打闹等。有自我保护意识,知道身体发热时脱衣服,有不适时主动告诉老师,会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 3.活动结束会收拾整理活动器械。 10:30~11:00 区域活动 要求:1.能自主选择区域进行活动,并愿意与同伴友好合作。 2.爱护和正确使用材料,会轻拿轻放,会归类整理。 3.学会解决活动中的问题,能克服困难,遵守活动规则。 11:00~11:10 离园 要求:1.愉快离园,主动使用礼貌用语向老师说再见。 2.跟随家人离园,不独自离开,不跟陌生人走。 3.收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用品。 11:00~12:00餐前准备及午餐 要求:1.进餐前自觉洗干净双手,愉快、认真地进食,不边吃边玩,不大声讲话。 2.愿意独立进食,不依赖教师。约30-40分钟左右吃完饭菜,养成不偏食、挑食的良好习惯。 3.会正确使用餐具:一手拿勺子(中大班使用筷子),一手扶住碗,喝汤时两手端着碗。 4.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做到细嚼慢咽,吃饭不发出较大声音,不剩饭菜,不过量进食。保持桌面、地面和衣服清洁,骨头、残渣放在渣盘里或堆在一起。
5.咽下最后一口饭再站起来,轻放椅子,离开饭桌,将餐具、渣盘放到指定地点,清理好自己的桌面,用温开水漱口。5.咽下最后一口饭再站起来,轻放椅子,离开饭桌,将餐具、渣盘放到指定地点,清理好自己的桌面,用温开水漱口。 12:00~12:10餐后活动 要求:能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散步,不拥挤,不打闹,观察园内园外的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12:10~14:10午睡 要求:1.喜欢在幼儿园午睡,能独立入睡。 2.脚步放轻进入寝室,不高声说话或打闹,按顺序脱(鞋、裤子、上衣)衣服,折叠好并放在固定位置。 3.不带物品上床,会拉盖被子,不蒙头、吮手、咬被角等,养成良好的睡姿。 4.起床时会按顺序穿(上衣、裤子、鞋)衣服,学会分清衣裤前后,会拉拉链、会扣纽扣,穿鞋时能分清左右脚。 5.有便意、身体不适或发现同伴有异常情况时及时告诉教师。 14:10~14:30入园 要求:1.按时、愉快入园,有礼貌地向老师、同伴问好。 2.着装整洁舒适,便于活动。 3.能够带齐所需要的生活、学习用品,懂得不带危险物品来园。 4.愿意接受午检,并懂得将身体不舒服告诉保健老师。 5.积极参与游戏活动,能够自主游戏,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14:30~15:00 户外活动 要求:1.积极愉快地参与体育活动,遵守活动规则,会正确使用活动器械,掌握动作要领,有安全意识,不做危险动作,不用器械与同伴打闹等。有自我保护意识,知道身体发热时脱衣服,有不适时主动告诉老师,会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 2.活动结束会收拾整理活动器械。
15:100~15:30午点 要求:1.进餐前自觉洗净手,愉快、认真地进食,不边吃边玩,不大声讲话。 2.吃点心时细嚼慢咽,保持桌面、地面和衣服干净清洁。 15:30~16:00 游戏活动 要求:1、爱护和正确使用材料,会轻拿轻放,会归类整理。如拍球活动,让幼儿在指定的区域内进行游戏。 2、遵守活动规则。 16:10~16:30户外散步 要求:能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散步,不拥挤,不打闹,观察园内园外的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16:30~16:50离园 要求: 1.愉快离园,主动使用礼貌用语向老师说再见。 2.跟随家人离园,不独自离开,不跟陌生人走。 3.收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用品。 二、区域活动中的不足及改进意见 在一日生活中,通过观察幼儿的区域活动,让我看到了我们班在进行区域活动的一些不足。 首先,开展区域时,我们班常规较差,孩子们在玩区域时较吵,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区域游戏,有些孩子会到处乱跑。事后,我在想为什么我们班区域常规较差?首先,在活动前我没有交代清楚要求;其次,区域材料的摆放,区域材料摆放在一起,所以孩子就聚在一起,看起来就会显得乱。其实,这些都是一些细节性的问题,但是这些小细节不容忽视。每次开展区域,教师作为一名指导者,不仅是指导,还要注意幼儿的一切行为举止,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区域常规一定要
与班上两位老师及时沟通,达成统一,这样才有成效。与班上两位老师及时沟通,达成统一,这样才有成效。 其次,开展区域活动前,两位老师一定要确定目标。班级目标,各个区域的目标,两位老师首先要统一目标,按照目标开展区域,让孩子在区域活动中达到老师的目标。区域活动是常规教育活动之一,所以区域活动的常规、以及教师制定的目标等等,这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有意识,不能忽视,如何开展区域活动,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区域中达到老师的要求,这些老师的心里都要有个数。 接下来,说到最关键的,区域材料的投放。首先,老师要明确材料投放的目的,结合本班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投放材料。关键看教师投放的材料幼儿是否感兴趣,幼儿的操作是否是按照教师的要求操作,并且是否适合孩子的年龄段。材料的投放很重要,但是区域活动的规则也很重要。我们班的语言角,我们有很好的材料,有各种动物的面具,孩子都很喜欢,可为什么我们班的语言角孩子们都不喜欢玩呢?我们有区域材料,但是没有一个清楚的区域规则,孩子们在区域内没有目的地玩,所以到后来,语言角孩子们都不喜欢。针对语言角,我想老师首先要确定好目标,根据目标再进行材料的投放,并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发展特点制定合理的区域规则。 评语:该一日活动设计的显著特点就是对各环节的活动内容、活动要求描述得很详细,各环节的时间安排也比较合理。对于幼儿来说,生活即教育,学习即生活,为幼儿创造的生活越丰富,他们从中能够学到的东西就越多,所积累的经验就越多样、越广阔,幼儿的发展也会越有质量。 最后,齐老师从区域常规、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方式和教师介入与指导幼儿区域活动时的目标意识三个方面对区域活动环节的组织做了分析,其中提到的几个问题也是我们在组织区域活动时经常遇到的,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