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k likes | 1.39k Views
养猪场的猪病防制. 吴增坚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 传染病对养猪业的危害 ◆猪场防疫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淡化治疗 优化猪群 合理免疫 规范操作 猪场消毒 讲究实效 科学管理 改革创新 ◆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猪场的外环境 猪舍的内环境. ◆ 对猪场威胁较大的几种传染病 猪瘟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断奶仔猪多系统消耗综合征 口蹄疫 伪狂犬病 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 猪气喘病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猪细小病毒感染 流行性乙型脑炎. ◆ 种猪的免疫程序(供参考)
E N D
养猪场的猪病防制 吴增坚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传染病对养猪业的危害 ◆猪场防疫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淡化治疗 优化猪群 合理免疫 规范操作 猪场消毒 讲究实效 科学管理 改革创新 ◆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猪场的外环境 猪舍的内环境
◆ 对猪场威胁较大的几种传染病 猪瘟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断奶仔猪多系统消耗综合征 口蹄疫 伪狂犬病 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 猪气喘病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猪细小病毒感染 流行性乙型脑炎
◆ 种猪的免疫程序(供参考) ◆ 免疫接种操作规程 ◆ 消毒操作规程 ◆ 介绍一种新型的猪场消毒剂 ◆ 猪场兽医人员职责 ◆ 产房工作守则
◆ 保育猪舍工作守则 ◆ 配种猪舍工作守则 ◆ 妊娠猪舍工作守则 ◆ 育肥猪舍工作守则
养猪场的猪病防制 ——传染病对养猪业的危害—— ◆ 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当前我国养猪场中猪 的死亡率平均为10%。 △ 其中传染性疾病约占80%。 △ 传染病还带来严重的间接损失,例如: 公猪不育、母猪不孕、早产、死产、 发育减缓、医药费用增加、 猪肉品质下降、影响出口外贸。
◆ 猪场中的传染病大致可分三种类型: ● 条件性病原引起的常见病,例如: 仔猪黄痢、白痢,轮状病毒感染, 链球菌或葡萄球菌感染,副伤寒等。 ● 隐性或慢性感染的常在病,例如: 伪狂犬病,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 气喘病,细小病毒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 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断奶仔猪多系统消耗综合征等。 ● 外源性、急性感染的流行病,例如: 猪瘟、口蹄疫、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等。
猪场防疫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一.淡化治疗,优化猪群 △一个猪场不可能不发生猪病,任何一个兽医也不可能将 所有的病猪都治愈。 △养猪场要求经济效益,治疗那些老大难的病猪是劳民伤 财何必去治呢! △消灭传染源是防制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治疗急性、 烈性传染病是得不偿失,不能治疗。 △猪场兽医要走出埋头治疗的误区,不能把猪场办成猪的 福利院、疗养院。
一旦确诊,下列疾病不予治疗,立即淘汰: △ 无法治愈的病猪 △ 治疗费用较高的病猪 △ 治疗费时费工的病猪 △ 愈后经济价值不高的病猪 △ 传染性强,危害大的病猪
◆带来的好处 △ 病猪少了,猪场整体健康状况提高了,猪群优化了。 △ 兽医工作主动了,可抽出时间搞防疫、检疫,兽医的 业务水平提高了。 △ 有效地抑制了抗菌素等药物的应用,提高了猪肉的品 质。 △ 降低了医药费用的支出,经济效益提高了。 ◆实施要点 △ 生产考核指标中,应增加淘汰率。 △ 病猪的淘汰的审批权要下放。 △ 要求兽医不断提高疾病的检测和诊断水平。
二、合理免疫、规范操作 通过免疫接种的动物,并不等于已进入免于疾病发生的保险箱了,这是由于: △ 任何一种疫苗都不可能使被接种的动物获得 100% 的保 护率。 △ 疫苗接种后所产生的保护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 影响猪体产生免疫力的因素很多,如猪的体质,应激因素, 特别是有些传染病(伪狂犬病,兰耳病等)可使免疫功能下 降。 △ 疫苗的免疫原性和生产质量与免疫效果有关。 △ 合理的免疫程序和规范的接种技术是确保免疫效果的 重要环节。
△ 免疫接种要有计划,根据本场的具体情况,慎重制订出 免疫程序,内容包括疫苗的种类,品牌,用量,用法, 被接种的猪的日龄、 次数、 间隔的时间等, 要公布于 众,互相检查与监督,必须遵照执行。 △ 为了能制订出适合本场猪群使用的免疫程序,应对某些 重点传染病开展抗体检测 ( 要创造条件,由本场自行检 测 )。 △ 免疫接种要有操作规程,按规范化的要求,接种前要检 疫猪的健康状况,接种后要检查猪的反应情况,接种部 位要交替,接种器械要消毒,对猪群做到不误种,不漏 种。接种剂量做到不多种,不少种。 △ 免疫接种必须由兽医技术人员操作,饲养员协助保定猪 只。
三、猪场消毒、讲究实效 有人困惑,现在养猪是消不完的毒,发不完的病,那么消 毒在猪场的防疫工作中究竟起到何种作用呢! △ 消毒的概念是杀灭滞留在外界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其 作用不是 “一劳永逸”的,也无治疗的效果。 △ 猪场的预防性消毒(进出口的消毒池等)是起到以防万 一的作用故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才能收到效果,否则, 一次疏忽可能造成前功尽弃。 △ 猪场的临时性消毒(发现传染病时),必须消除传染源 后,消毒才能凑效。 △ 要注意有些消毒剂在杀菌、灭毒的同时对人、畜也带来一 定的危害,有的消毒剂对环境可造成二次污染,所以消毒剂 的用量并非越大越好, 消毒的次数也不是越频繁越好。
◆ 猪场消毒不能搞形式,要讲实效,贵在坚持。 △ 消毒剂的消毒作用受到有机物、酸碱度、温度和浓度 等影响,若随心所欲的消毒,效果要打折(参考附件) △ 紫外线消毒是受到紫外灯的强度、高度、温度、尘埃、 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当前有些猪场未达到要求起不到 应有的 消毒作用,而对人则可带来不利的影响。 △ 一个猪场消毒的种类和环节很多(如全进全出的消毒、 空气消毒等)因此,消毒工作要订计划,消毒剂的种类不 能单一,消毒方法要讲科学,消毒任务要落实到人,执行 消毒措施要按规程。
◆在消毒工作中常有疏忽之处,例如: △重视前门消毒,忽视后门消毒。 △重视脚的消毒,忽视手的消毒。 △重视外来人的消毒,忽视本场人的消毒。 △重视人的消毒,忽视物(钱币)的消毒。 △重视全进全出时的大消毒,忽视临时局部的小消毒。 △重视地面的消毒,忽视空气和猪体的消毒。
四、科学管理、改革创新 △ 规模化猪场实行封闭饲养,工作人员长期生活在枯燥、 艰苦的环境中,猪场的管理首先要以人为本,要多给一 点理解、多一点关怀。 △ 猪场的畜牧兽医科技人员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 业务水平,猪场领导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再学习和知识更 新的机会。 △ 对饲养员、畜牧兽医科技人员和猪场所有的工作人员都 要明确岗位责任、了解生产指标,做到奖罚分明,为此 要制订出一系列的规程、守则,使猪场管理做到科学化 规范化。
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一、猪场的外环境 ◆ 要求猪场周围和场区空闲地进行绿化 △ 猪场外围植5米以上宽度的防风林带。 △ 各场区间植3米以上宽的防风、隔离林。 △ 场区道路两旁植行道树。 △ 场区内的空闲地遍种蔬菜、花草。
清晨闻啼鸟 夜听虫蛙鸣 阵阵青草香 飕飕风雨声
◆ 带来的好处 △ 能使冬季的风速降低75%~80%。 △ 可使夏季的气温下降10%~20%。 △ 能清净场区环境的空气。 有害气体减少 25% 臭气减少 50% 尘埃减少 35%~65% 细菌数减少 20%~80% △ 四季可补充安全的青绿饲料,对猪的健康、繁殖好处 多多。 △ 使笼舍内的猪群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 猪场工作人员也能感到心旷神怡。
二、猪舍的内环境 1.温度 ◆ 仔猪怕冷 △ 哺乳仔猪舍的室温要求20℃以上 。 △ 保育箱内的温度要求0~7日龄32~34℃ ,8~20日龄25~28℃。 △ 保育猪舍的室温不低于16℃。 △ 适宜的温度,给仔猪带来好处多多: ※ 有效地防制仔猪黄痢、白痢、轮状病毒等消化道疾病 的发生。 ※ 有效地防制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 明显地促进仔猪的生长发育。 (保育舍的室温16℃以上较10℃以下) 生长速度增加4.3% 饲料报酬下降5.0% △ 猪舍增温、保温的方法很多,每个猪场应因地制宜选 择。
2.湿度 ◆ 猪舍内适宜的湿度为65%~85%。 ◆ 不论大小猪都要求干燥的环境。 ◆ 潮湿的危害: △ 易诱发多种疾病:仔猪黄、白痢、呼吸道病皮肤病、 风湿症、蹄子、关节的疾病等。 △ 降低饲料的利用率。 △ 影响猪的生长发育。 ◆ 猪舍的防潮措施: △ 避免或减少带猪冲洗猪圈。 △ 猪舍要求通风良好。 △ 猪舍地面平整,不积水,沟渠排水通畅。
3.空气 ◆ 规模化猪场空气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 猪舍内有害气体超过以下允许值则构成危害: △ 二氧化碳 3000PPM △ 氨 30PPM △ 硫化氢 20PPM ◆ 有害气体对猪的危害表现以下几方面: △ 影响食欲、生长发育受阻。 △ 刺激中枢、发生咬尾嚼耳等应激综合征。 △ 刺激上呼吸道粘膜,而诱发多种疾病: 例如:肺炎、胸膜肺炎、猪肺疫等。
◆肥猪怕热 △ 当外界气温超过30℃,对种公猪、妊娠母猪应采取防暑 降温措施。 △ 当气温超过35℃时,要注意成年猪不能长时间耐受.。 △ 若猪的直肠温度升至41℃时, ※ 肥猪要发生中暑 ※ 妊娠猪可引起早产、死产 ※ 公猪的精液品质下降,影响达三个月。 △ 高温能使猪的食欲下降,生长缓慢 △ 高温可使猪的抵抗力下降,而诱发或激发胸膜肺炎、 胃溃疡、应激综合征等。 △ 猪舍防暑降温的方法很多,每个猪场应根据本场具体 情况选择。
◆ 洁净猪舍空气的措施: △ 重视猪舍的通风排气、风速要求0.2米/秒。 (门窗、气窗、排气管、送风管……) △ 及时清除粪尿污水。 △ 保持猪圈内外干燥。 △ 适当降低猪群密度。 △ 酌情喷洒空气洁净消毒剂。 (舒博消毒剂——主要成份为新过氧化氢溶液)
4.光照 ◆ 猪对光照的要求 △ 仔猪:60~70勒克斯 14~18小时/天。 △ 繁殖母猪:60~100勒克斯 16小时/天。 △ 公猪、肥猪:8~10小时/天。 ◆ 光照对猪的作用: △ 促进新陈代谢。 △ 活化、增强免疫功能。 △ 提高母猪繁殖性能。 ◆ 改进猪舍的光照条件。 △ 扩大门窗结构,采用自然光照。 △ 冬季适当补充人工光照。 △ 夏季避免阳光直射。
对猪场威胁较大的几种传染病 猪瘟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断奶仔猪多系统消耗综合征 口蹄疫 伪狂犬病 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 猪气喘病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猪细小病毒感染 流行性乙型脑炎
猪瘟(Hog Cholera, HC) 当前典型猪瘟已基本绝迹,但隐性猪瘟、非典型猪瘟 及温和型猪瘟仍然存在,值得重视。 1.隐性猪瘟(繁殖障碍型猪瘟) ◆ 临床诊断要点: △ 产出死胎或木乃伊化,表皮水肿和出血。 △ 有的产出弱仔或不久出现震颤、腹泻、呕吐,2~3 天内死亡。 △ 母猪本身并不出现症状,但可垂直传播,不引起横 向传播。 △ 采取母猪血清用SPA-ELISA法检测猪瘟抗体的OD 值<0.17(0.3以上才能保护)。
2.非典型猪瘟 △ 对32~60日龄的保育猪易感。 △ 发病率高低不一,通常为3%~10%。 △ 病死率很高达80%以上。 △ 主要症状:高热(41℃左右),厌食、消瘦、 腹下、耳尖皮肤郁血、腹泻、后期呈黄色。 △ 剖检病变:淋巴结肿大,其他脏器呈不典型的猪瘟病 变。 △ 药物治疗无效。
3.温和型或慢性型猪瘟 △ 见于猪瘟防疫密度不高的农村散养猪。 △ 以断奶仔猪和青年猪较易感。 △ 散发流行,病程长达月余,病死率较低。幸存者生长 发育受阻。 △ 主要症状:体温40℃左右,稽留,腹下、耳 尖皮肤瘀 血、坏死,粪便时干时稀,血液凝固不良,衰竭死亡。 △ 剖检病变与典型猪瘟接近,但较轻微,若呈并发感染, 则病变复杂。
猪瘟的病理变化: 大肠的回盲瓣段黏膜上形成特征性的纽扣状溃疡。 肾脏表面和切面布满针尖大的出血点。 出血性肾小球性肾炎
猪瘟的症状: 腹泻,消瘦。体表污脏不堪,精神沉郁,共济失调,后肢麻痹,体表出血等。
◆ 病因分析 △ 母猪免疫缺陷,免疫应答弱,猪瘟抗体低。 △ 母猪怀孕期接种猪瘟弱毒苗(主要在妊娠8~30天危害大)。 △ 妊娠期感染牛粘膜病病毒(BVDV)。 △ 场内存在猪瘟强毒。 △ 猪瘟防疫密度不高,免疫接种质量不好。 △ 猪瘟病毒毒力变异,介于弱毒与强毒之间。 △ 免疫程序不合理。 △ 感染PRRS等疾病,免疫功能下降。
◆ 确诊 △ 免疫荧光试验 (测抗原) △ PCR技术 (测抗原) △ Dot-ELISA (测抗原) △ 免体交互免疫试验 (测抗原) △ SPA-ELISA (测抗体) △ IHA(间接血凝试验)(测抗体)
◆ 防制要点 △ 贯彻执行“动物防疫法”。 △ 重视、推广猪瘟的抗体检测。 △ 搞好免疫接种,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 20~25日龄 首免 60~70日龄 贰免 200~220日龄 叁免 成年种用公、母猪每年补防2次。 △ 应急措施:一旦发现可疑本病 ※ 病料送检有关单位进行确诊 ※ 扑杀病猪、无害处理 ※ 紧急免疫接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 ◆流行概况 △ 1987年美国首先报道本病,不久传到美洲、欧洲和世 界诸多养猪国家,称为灾难性的“神秘猪病”。 △ 我国台湾省于1993年暴发本病,短期内流行全岛,无 一猪场幸免,损失惨重。 △ 1995年以来我国对本病进行研究,血清学调查结果表 明,本病的阳性率甚高,但除了北京、天津等地个别 猪场暴发本病外,其他地区未见流行,不引起重视。 △ 2001年夏季开始,几乎在全国范围内,突然暴发本病, 谓之全国一片兰(兰耳病),流行之广、损失之大, 前所未有。
△ 本病给猪场带来的损失: ※ 部分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产。 ※ 哺乳仔猪感染后大批死亡。 ※ 空怀母猪受胎率下降,返性率增加。 ※ 保育猪的死亡率高达30%。 ※ 浪费了大量医药费,打击了养猪的积极性。 ※ 所幸本病通常只袭击一次,国内外的实践表明,至今 尚未发现再次暴发或连绵不断地流行。但保育猪由于 抵抗力下降,易并发多种病,可能要持续较长的时间。
◆ 病原特点 △ 1992年才分离到本病毒,称动脉炎病毒。 △ 该病毒可分美洲和欧洲两个血清型,前者弱后者强,我 国属美洲型但毒力又很强! △ 对本病毒尚有许多不解之处! ※ 病毒从何而来,如何引起免疫抑制! ※ 本病为何传播得如此快。 ※ 是否存在毒力增强的变异株。 ※ 据说低抗体的猪反而能激发本病的发生,而高抗 体又能持续多长时间。
◆ 流行特点: △ 仅感染猪,症状及危害与猪的日龄、用途和并发 症有关。 △ 本病流行无季节性,主要经空气和接触传播。 △ 病程1~3周,猪场越大,流行过程越长。 △ 应激可促使本病的暴发,而感染本病后又并发别 的疾病。
◆ 临床诊断要点: △ 妊娠母猪:首先发生,呈现低热、厌食、咳嗽、气喘、 类似流感,妊 娠100天以后的母猪常出现流产、死产。 △ 空怀母猪:出现流感的症状,不久痊愈。但配种率、受 精率下降,公 猪的精液减少,活力降低。 △ 育肥猪:有暂时的体温升高反应,若无继发感染,问题 不大。 △ 哺乳母猪:表现厌食、沉郁、发热的一过性反应,但日 后的泌乳量减少或无乳。 △ 哺乳仔猪:整窝感染,短暂发热,继而腹泻、气喘、打 堆、消瘦、衰竭死亡。 △ 保育仔猪:见于本病流行的后期,往往断奶一周后出现 厌食、呼吸困难、腹泻、打堆、消瘦,发病率高达30% ,病死率很高,幸存者成僵猪,持续时间长短与环境和 管理有关。 △ 剖检病变:哺乳仔猪淋巴结肿大,肾有小点出血类似猪 瘟。保育猪的 肺炎呈橡皮样变,淋巴结肿大等。
◆ 实验室诊断: △ 血清抗体检测,对诊断本病的意义不大。 △ 目前多采用PCR技术检测抗原。
病猪由于腹泻引起明显脱水 病猪眼睑水肿
◆ 防制要点 △ 在新疫区本病防不胜防,很难幸免,但损失可以降低, 病程可以缩短。 △ 疫苗接种:调查证实,新疫区接种疫苗,虽不能阻止本 病的发生,但危害程度可下降。老疫区接种疫苗的作用 多大尚待研究。 △ 采用无公害的消毒剂,进行带猪消毒和空气消毒,推荐 适合本病的消毒剂——舒博消毒剂(主要成份新过氧化 氢液)。 △ 建立适合猪的生物安全体系,提供良好的饲养管理环境 对将低本病的危害、缩短病程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断奶仔猪多系统消耗综合征(PMWS) ◆ 流行概况及病原: △ 1991年加拿大首先报道本病,其后的几年内,迅速传遍 世界各养猪国家和地区。 △ 近年来我国学者研究证实较广泛地存在本病。 △ 病原为圆环病毒(PCV),有二个血清型 Ⅰ型:不致病,广泛存在于猪群中 Ⅱ型:有致病性 △ 健康的猪源细胞中,有时也可能存在PCV,而且不产生 细胞病变,给疫苗生产带来麻烦。 △ 本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强,一般消毒药都不能杀死。 △ 在猪群中,本病的血清阳性率很高,若以此来诊断本病 的意义不大。 △ 目前常用PCR技术可检出PCV。
◆流行特点 △ PCV是PMWS的病原,但不是唯一的病原,常与PPV、 PRRS、PR、流感、链球菌病等病原混合感染。 △ 本病对5~16周龄的猪易感,尤以6~9周龄较常见,其他日 龄的猪呈隐性感染,但能带毒、排毒。 △ 仔猪混群、环境恶劣、拥挤、潮湿、低温等因素可诱发 和加重本病。 △ 本病在猪场中缓慢流行,若防制不力,可持续1年左右, 发病率为5%~30%,病死率50%~100%。
◆ 临床诊断要点 △ 单纯感染呈现慢性消瘦和呼吸急促、困难、皮肤呈现贫 血或黄染。 △ 若有继发感染,则症状复杂,除呼吸困难和消瘦外,有 四肢或关节肿大,体温升高、腹泻、共济失调等。 △ 主要病变:全身淋巴结肿大、肺呈橡皮样变其他病变随 继发病而异。 △ 确诊本病应检测抗原,可用电镜技术、免疫荧光或PCR 技术查本病抗原。
◆防制要点 △ 对已知伙发感染的疾病进行免疫接种: PRRS,PPV,PR,APP 等 △ “感染”物质的主动免疫 通常指本猪场感染猪的粪便、死产胎猪等,饲喂母猪, 尤其是给初产母猪在配种前口服怀孕80天后再补充饲喂 一次,有一定的效果。 △ 人工被动免疫 即用病愈猪的血清预防,简要的制法:从本场幸存的育 肥猪采血(经“感染”物质主动免疫的肥猪更好),分离血 清,一般采用皮下或腹腔注射。(注意供血猪只能用本 场猪,就地采血)。
◆综合措施 △ 培育好哺乳仔猪和保育前期的仔猪,增强对疾病的抵抗 力。 △ 新生仔猪断脐、断尾、断齿、去势、注射时都要注意严 格消毒。 △ 保育舍要严格做到全进全出。 △ 降低保育舍的饲养密度。 △ 调控保育猪舍的温度(不低于16ºC)。湿度和空气的洁净 度。 △ 发现病猪及时隔离或淘汰。
口蹄疫(FMD) ◆临床诊断要点 △ 当前流行的O型,猪最易感,牛、羊都可感染。 △ 冬春多见,常年都可发生。 △ 流行地区常呈跳跃式的发病。 △ 发病猪场若不及时扑杀,很快殃及全群。 △ 免疫猪群只能抵抗200个以内的感染剂量(疫苗的保护 率是有限度的)。 △ 发病猪群中,母猪有较大的抵抗力,肥育猪症状最典型, 哺乳仔猪可突然死亡(心肌炎)。 △ 病程1~2周,一个猪场的流行过程2~3个月。 △ 嘴唇与蹄子出现特征性症状一目了然。 △ 病死率约5%~10%。以哺乳仔猪为多。 △ 由于本病带来的淘汰、扑杀、封锁、隔离、消毒、治疗、 掉膘等经济损失惨重。
口蹄疫 嘴唇与蹄部的 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