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likes | 523 Views
日本與韓國汽車產業分析. 班級:碩國企一甲 學號: ma060201 姓名:陳婉容 日期: 2012.05.14. 摘 要. 日本 在汽車與電子等高科技產業的相關領域都領先全球,汽車產業生產量甚至超越美國和德國的產量,是世界最大的汽車生產國。 面積不到 10 萬平方公里、人口不到 5000 萬的國家 — 韓國,是僅次於中國、日本、美國和德國之後的全球第五大汽車生產國。汽車保有量高達 1000 多萬輛; 且國產車擁有比例高達 90% 。. 波特 的鑽石理論. 第一組基本因素. 第一組基本因素
E N D
日本與韓國汽車產業分析 班級:碩國企一甲 學號:ma060201 姓名:陳婉容 日期:2012.05.14
摘 要 • 日本在汽車與電子等高科技產業的相關領域都領先全球,汽車產業生產量甚至超越美國和德國的產量,是世界最大的汽車生產國。 • 面積不到10萬平方公里、人口不到5000萬的國家—韓國,是僅次於中國、日本、美國和德國之後的全球第五大汽車生產國。汽車保有量高達1000多萬輛;且國產車擁有比例高達90%。
第一組基本因素 第一組基本因素 • 生產要素:一個國家在特定產業競爭中有關生產方面的表現,如人力資源、天然資源、教育知識、基礎建設轉換成特殊優勢的能力。 • 日本:利用天然資源困乏的劣勢,去創造與刺激日本產業的創新與升級,鼓勵產業使用環保、節能等材料創造加值產品,並積極尋找替代資源以彌補天然資源不足之缺憾。例如:研發生質柴油以降低引擎廢氣之排放。
第一組基本因素 • 韓國:出現工資上漲、勞工短缺的壓力,這些壓力也是刺激韓國產業朝自動化與走入更高生產力的觸媒,加上長期缺發資源,無法主導外銷市場等客觀限制,結果磨練出廠商努力提高生產技術的能力。
第一組基本因素 • 需求條件:國內市場需求是汽車產業發展的動力,激烈的競爭與為了滿足挑剔的消費者對汽車安全性、便利性、舒適性以及環保性等要求,不斷的進行產品創新與改良。 • 日本:開發智慧型運輸系統(ITS)的技術,降低交通意外與塞車情況,同時減少能源使用,透過有效的控制交通流量以達到汽車運輸與環境之間的和諧共存。
第一組基本因素 • 韓國:現代汽車2009年起,大量生產Hybrid混合動力產品,2012年大量生產FCEV燃料電池車輛,以達到節能減碳之目的。
第一組基本因素 • 相關與支援產業:產業開始往多角化經營時,第一個被列為合作對象的產業大多為與產業自身息息相關的產業,一個產業如果要在世界上嶄露頭角,其協力廠商的創新與升級將是不可缺少的一環。
第一組基本因素 • 日本汽車產業零組件以及中下游的汽車業與相關產業,提供了日本530萬個工作職位。同樣的,日本汽車產業的危機,將影響日本整體經濟的的表現。日本2011年3月遭受地震與海嘯的影響,整個零組件供應鏈遭到重創,日本主要汽車廠商的工廠全面停工,在北美洲、歐洲、亞洲地區的工廠也受到影響。
第一組基本因素 • 韓國:韓國汽車零配件市場位居世界第五位,也是東北亞很重要的汽車零件工業樞紐。是成了帶動出口成長的主力軍,由於該產業的迅速成長,韓國政府更是加強對該產業的支持,韓國外貿協會不斷地組團參加全球國際汽車零配件展,以加深韓國製造業者在全球重要的汽車零配件買主的印象。
第一組基本因素 • 企業的策略,結構與競爭對手:主要為產業內企業的組織與管理形態,以及市場競爭的情形。 • 日本:激烈的國內競爭促使廠商持續改進及技術創新,日本汽車產業的以自動化、高科技、高品質以及創新商品等優勢做為國內汽車產業互相競爭之條件,在無形中也強化了日本汽車產業在國際競爭上的優勢。
第一組基本因素 • 韓國:絕大多數韓國廠商應用相同的殺價競爭策略,使得他們不僅在國內市場互相廝殺,到了國際市場也能需拼命才能生存,在這種競爭型態下,韓國廠商一直處於持續投資、改善生產力、引進新產品的壓力之中,因此逐漸減輕他們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依賴。
第二組附加因素 • 機會:某些狀況的發生會改變國家的競爭優勢與產業環境。如科技變遷、全球金融市場或匯率的改變與戰爭等無法事先預知或掌控的因素。有可能會對現有的市場競爭地位或鑽石理論中的其他因素產生重大的影響。進而影響其產業競爭優勢。 • 日本:在韓戰發生期間,美軍在日本大量的採購民生物資與交通工具,幫助日本度過草創期的難關,而這個機會也是奠定日本之後成為經濟強國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組附加因素 • 韓國: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所引起的海嘯與後續效應給予日本重大的傷害,令汽車產業生產線一度暫停,造成經濟上的損失。加上下半年在泰國遭遇洪水的打擊等等,使得訂單紛紛轉向韓國。 • 1980年代,日本汽車對北美大量出口,由於過於成功貿易摩擦漸增,出口的汽車受到當地保護政策限制,韓國趁此時機,現向北美大舉進軍。
第二組附加因素 • 政府:政府本身的功能是強化與加速產業的競爭優勢,透過政策工具改善產業的競爭環境與條件,提升產業競爭力。 • 日本:日本政府於2010年起全面實施環保節能減碳與法規輕量化之獎勵措施,符合法規標準之車輛可獲得日本政府在汽車重量稅方面減免的補助,也將大幅降低產品的稅賦負擔,環保節能加上優惠的價格將會增加日本國內市場對汽車的需求。
第二組附加因素 • 韓國:通過關稅與非關稅措施保護汽車工業。 • 關稅保護措施:韓國政府直到1987年對進口轎車還加收60%的關稅。韓國汽車逐步成長起來之後,一方面為了加入WTO,韓國政府才大幅降低關稅,到1994年減低為10%,到1995年正式加入WTO時,關稅已經降低為8%。 • 非關稅保護措施:鼓勵使用國產車,對進入汽車行業的外資予以限制;韓國政府於1962年5月頒布「汽車工業保護法」限制外國汽車進口,並通過制定嚴格的技術標準限制進口車車型,通過課征高額消費稅限制進口轎車的使用。
第二組附加因素 • 為了避免企業之間過度競爭,加上1981年的全球景氣衰退,韓國政府制定了汽車工業合理化措施,規定小汽車廠由三家減為兩家(現代與大宇) ,並強迫起亞轉入卡車製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