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第二章 酸碱反应

第二章 酸碱反应. [引] 本章应用反应一般原理,讨论无机物在水溶液 中的反应规律。 [特点]反应速度较大,故重点集中在反应的方向和限 度上。 [思考]标题含义。 第一节 酸碱理论 一、 电离理论 ( 归纳 ) 1、立论点:水溶液中物质的离解。 2 、要点: ① 电离: 电解质在水中或熔融状态下离解为自 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②酸: 在水溶液中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 + 的化合物;阴离子全部是 OH — 的化合物是碱。. 即: H + 是酸的特征, OH — 是碱的特征。 ③ 酸碱反应的实质:

valor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章 酸碱反应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酸碱反应 [引] 本章应用反应一般原理,讨论无机物在水溶液 中的反应规律。 [特点]反应速度较大,故重点集中在反应的方向和限 度上。 [思考]标题含义。 第一节 酸碱理论 一、 电离理论(归纳) 1、立论点:水溶液中物质的离解。 2、要点: ①电离:电解质在水中或熔融状态下离解为自 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②酸:在水溶液中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化合物;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是碱。

  2. 即:H+是酸的特征,OH—是碱的特征。 ③酸碱反应的实质: H+和OH—结合成水,另一产物称为盐。 二、质子理论 1、立论点:物质与质子的关系。 2、要点: ⑴酸、碱定义: 酸——凡能给出质子的物种 碱——凡能接受质子的物种 两性物——既可给出、亦可接受质子的物种 ⑵共轭关系: 质子酸H+ + 质子碱 酸中有碱,碱可变酸——对应互变关系

  3. ⑶相对强弱:给出或接受质子的相对能力 相互制约关系——共轭的必然结果 ⑷酸碱反应 实质:质子在两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转移或传递。 [简评] 它揭示了酸碱的对立统一关系,扩大了酸碱范围,解决了非水体系的酸碱及反应问题。 第二节 水溶液的酸碱性 一、水的离解(溶剂质子自递) 1. Kw——水离子积常数 2. Kw的意义 它把酸碱对立统一关系联系起来了。 3. Kw的性质:为温度的函数

  4. 二、酸碱性: [H+]=[OH-]中性,[H+]>[OH-]酸性,[H+]<[OH-]碱性 三、pH值(pOH值) [思考] “pH=7.5的水溶液,是碱性溶液” “酸性溶液仅存在H+,碱性溶液仅存在OH-” “中性溶液的含义是什么?” 酸浓度、酸度、酸强度、酸性 四、计算(室温) ①0.01 mol/ HCl的pH值 ②10-8 mol/ HCl的pH值

  5. 第三节 酸碱平衡 一、电离平衡——弱酸(碱)在水中的电离 1、电离常数 表征了弱酸(碱)电离程度,仅为温度的函数。 2、多元酸碱离解的特点 ①电离过程是分步进行的; ②各级电离常数显著减小。 3、有关计算 例:计算10-5MHAc溶液的[H+]和电离度(Ka=1.8×10-5) 例:求室温饱和硫化氢水溶液的[H+]、[OH-]、[S2-]、 [HS-]及电离度。K1=10-8 K2=10-15 例:计算0.1M H2SO4溶液的[H+]、[SO42-]。 K=1.2×10-2

  6. NH4Cl(aq)  NH4+ + Cl- + H2O  OH- + H+  NH3·H2O + H2O  NH3·H2O + H+ NH4+ [NH3][H+] Kw K = = ———— —— [NH4+] Kb 二、水解平衡——化学平衡的又一种形式 [分析] 氯化铵水溶液

  7. 1、水解常数Kh 表征了盐水解程度大小,亦仅为温度的函数。 弱碱强酸盐:Kh=Kw/Kb弱酸强碱盐: Kh=Kw/Ka 弱酸弱碱盐:Kh=Kw/Kb ·Ka 一般Kh并不大。 2、有关计算 多元盐水解计算与多元酸碱电离相似,只考虑第一级水解。 例:计算0.1M NH4Cl的pH值(室温)。 例:计算0.1M Na2CO3的pH值(室温)。 [注]弱减弱酸盐及酸式盐计算不要求,只作定性分析

  8. 三、沉淀平衡——多相体系 [分析]难溶物在水中的溶解过程(BaSO4) BaSO4(S) Ba(aq)2+ + SO42-(aq) 平衡时:Kc = [Ba2+] [SO42-] = Ksp 1、溶度积常数Ksp——难溶物溶解平衡定量特征 Ksp反映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溶度积规则 Qi(离子积) = Ksp 平衡 Qi≠ Ksp 非平衡 Qi> Ksp 直至Qi#= Ksp 即沉淀生成 Qi< Ksp 直至Qi*= Ksp 即沉淀溶解 3、溶解度与Ksp的关系 [问题] 不同难溶物能否直接用Ksp比较溶解能力

  9. 例:难溶物氯化银和铬酸银在水中溶解度大小 KspAgCl= 1.56×10-10KspAg2CrO4= 9×10-12 相同类型难溶物可直接用Ksp比较溶解度大小。 4、溶度积规则应用 例:等体积的4×10-3 M AgNO3和K2CrO4混合是否有Ag2CrO4沉淀生成? KspAg2CrO4= 9×10-12 [注] ①、人眼对混浊度的敏感度 1×10-5 g/ml; ②、可能存在过饱和状态。 例:已知Ca3(PO4)2的Ksp= 2×10-29,求: ①、它在纯水中的溶解度S; ②、它在0.1M Na3PO4溶液中的溶解度。 5、分步沉淀与沉淀转化 [前提]不考虑反应速度

  10. ①分步沉淀:在混合溶液中加入沉淀剂,被沉淀离子 先后沉淀的现象。①分步沉淀:在混合溶液中加入沉淀剂,被沉淀离子 先后沉淀的现象。 例:浓度均为0.1M Cl-、CrO42-混合溶液,加入Ag+,谁先沉淀? [问题]当第二种离子开始沉淀时,溶液中另一种离子尚存多少? [小结]掌握了分步沉淀的规律,可控制适当条件,实现分离的目的。 ②沉淀转化:由一种沉淀转化为另一种沉淀的过程。 遵守溶度积规则。 例:讨论碳酸钡转化为铬酸钡的条件。 KspBaCO3= 5.1×10-9KspBaCrO4= 1.2×10-10 [思考] 能否实现硫酸钡向碳酸钡的转化? KspBaCO3= 5.1×10-9KspBaSO4= 1.2×10-10

  11. 四、影响酸碱平衡的因素 主要讨论离子浓度对酸碱平衡的影响[为什么] 1、同离子效应 加入与弱电解质或难溶物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使弱电解质的电离度或沉淀的溶解度减小的作用。 [理解]平衡移动原理 例:讨论用形成MɡF2沉淀除去F-或Mɡ2+的可行性。 KspMɡF2 = 8×10-8 [应用]利用同离子效应,加入过量沉淀剂使被沉淀离子除去或沉淀更完全。 例:0.5M NH3·H2O中加入NH4Cl(s)使之浓度为0.5M,比较加入前后溶液的[OH-]和氨水的电离度。 [OH-]0=1.3×10-3 α=1.34% [OH-]1=1.8×10-5 α=0.02%

  12. 2、盐效应 [问题]0.1M HAc中加入NaCl固体,使之浓度为0.1M, HAc的电离度如何变化? 氯化银在硝酸钾溶液中的溶解度? CKNO3 (M) 0 10-3 5×10-3 10-2 SAgCl(×10-5M) 1.28 1.32 1.39 1.43 加入强电解质,使弱电解质的电离度或沉淀的溶解度增大的作用——盐效应。 [理解]有效浓度的变化对平衡的影响 [注意]盐效应较同离子效应影响小,一般不考虑。 3、稀释效应 弱电解质的电离度、盐的水解度增大

  13. 4、缓冲溶液 [问题] ①100ml纯水中加1M NaOH 0.1ml,pH变化? ②在0.5M NH3·H2O和0.5M NH4Cl混合溶液100ml中, 加入1M NaOH 0.1ml,pH变化? [结果]纯水的pH变化远大于氨—氯化铵溶液。 缓冲溶液: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保持体系pH值基本不变的溶液。 范围——少量强酸、碱、稀释。 缓冲原理:因为存在较大量的抗酸和抗碱成分,外加少量酸碱,平衡移动维持pH基本不变。 因此,当抗酸、抗碱成分被消耗完,即失去缓冲能力。 组成:弱酸及其盐、弱碱及其盐、酸式盐等 缓冲容量: [思考]缓冲能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4. 5、温度对水解平衡的影响 温度升高,促进水解。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