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2

第三課

第三課. 國際關係、組織與全球社會. 部分圖文取於網路資料. 壹、國際關係. 一、國際關係的本質 (一) 合作與衝突 1. 合作 :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團體,為了達成共同目標,而透過妥協,採取互不衝突,甚或一致的政策立場。經由合作的途徑,國際社會透過資源互惠,達成利益共享。 2. 衝突: ( 1 )國與國間衝突,主要為利益,嚴重衝突會導致戰爭 ( 2 )學者認為當政治與外交的手段用盡,仍無法解決衝突時,就會爆發戰爭;但另有些學者認為戰爭不過是政治與外交為了達到政策目標,也是外交策略的另一種應用。因此,國際社會才會有「以戰止戰」的想法。. 3. 合作與衝突.

valmai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課 國際關係、組織與全球社會 部分圖文取於網路資料

  2. 壹、國際關係 • 一、國際關係的本質 • (一)合作與衝突 • 1.合作: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團體,為了達成共同目標,而透過妥協,採取互不衝突,甚或一致的政策立場。經由合作的途徑,國際社會透過資源互惠,達成利益共享。 • 2.衝突: • (1)國與國間衝突,主要為利益,嚴重衝突會導致戰爭 • (2)學者認為當政治與外交的手段用盡,仍無法解決衝突時,就會爆發戰爭;但另有些學者認為戰爭不過是政治與外交為了達到政策目標,也是外交策略的另一種應用。因此,國際社會才會有「以戰止戰」的想法。

  3. 3.合作與衝突 • 美國面對臺灣問題,與中共存有衝突性的歧見,美國希望維持臺海和平,中共則始終不放棄以武力侵犯臺灣的可能,但基於各方面的考量,美國又不得不放低姿態,給予中共「永久正常貿易關係」,以合作的方式,來換取中國廣大的市場與龐大的經濟利益,同時也有助於為雙方建立較穩定之政治關係 。

  4. (二) 權力均衡 • 1.國際社會缺乏強有力的制裁能力,為使國際社會能順利運作,避免發生戰爭,「權力平衡」是常被用以維持國際秩序與和平的方法之一。 • 2.影響權力的形成因素 • (1)有形因素:人口、地理、自然資源、經濟力量、軍事力量等 • (2)無形因素:國民士氣、國家領導風格等. • 對於一國在國際上是否獲得他國承認及尊重,以維護國(3)家利益與發揮國際影響力,也具有關鍵的作用。例如以色列雖是小國,但由於國民愛國心強烈,且十分團結,加上它獲得美國等大國的支持,因而得以在中東地區與周遭阿拉伯國家相互抗衡。 • 3.

  5. 二、國際關係的形成、演進與特點 • (一)國際關係的形成與演進 • 1.國際政治的開展 • (1)自1648年西發里亞條約簽訂後,結束了三十年的宗教戰爭,也確立了現代國家的概念 • (2)主權是現代國家的最高意志,產生國家共同禦敵的聯盟。國與國之間的國際關係,係包括了和平協商的外交關係和敵對行動的戰爭關係,來因應國家之間的競爭與衝突。 • (3)由於主權是現代國家的重要象徵,為了強調主權國家的完整性,國家以外不可能存有超越國家的體系,所以主權國家所構成的國際社會是處於一種群龍無首的「無政府狀態」,是一個無組織、缺乏結構化的社會,它無法像國內社會般擁有獨占性的決策權力以及制裁能力,這種國際關係都深深影響十八、十九世紀的國際政治。

  6. 2. 十八、十九世紀的國際關係 • (1)十八世紀以來,不少歐洲國家拜工業革命之賜,經濟發達、國力強盛,藉著海上航運之便,開始殖民擴張政策,增加國與國之間的接觸機會, • (2)當時的列強如英國、法國、奧地利、普魯士、俄羅斯、西班牙,時而軍事衝突,又時而軍事結盟,歐洲因而成為國際政治的核心,主宰了整個世界。

  7. 3.兩極對立 • (1)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摧毀了歐洲主導的國際體系結構,英、法等傳統歐洲殖民強國的實力式微,國際政治體系結構開始發生結構性的改變。 • (2)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與蘇聯因不同的意識形態,成為東西兩大陣營的強權,美國認為蘇聯勢力的擴張,不僅影響世界和平,也將危及美國的國家利益,因而採取圍堵政策,以對抗蘇聯的赤化,國際政治遂進入以兩極對立及東西對抗為主軸的冷戰結構,此種對立延續到1990年代初期。

  8. 4.後冷戰時期 • (1)蘇聯解體後,冷戰結束,國際社會又回到多元競爭的後冷戰結構。國際關係的演進是不斷變動的,隨著世局的變遷,以及各國政治、經濟和軍事的變化,國際政治結構仍將繼續變動。(2)二十世紀晚期以來,隨著科技及交通的發展,人民對戰爭的恐懼,國家之間的互動,除利用武力來爭取及維護國家利益外,還要透過經濟、貿易的手段來促進國家的發展,以滿足人民的需求。 • (3)國際社會又發展出更複雜的國際關係,國際社會的成員也由原始的主權國家,擴展到國際組織、跨國公司,甚至政商領袖等個人菁英。國際關係已逐漸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圈裡,每一個人都無法置身於國際社會之外

  9. (二) 國際關係演進的特點 • 1.國際社會成員互賴加深 • (1)早期的國際關係只限於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接觸,但自二十世紀中葉以來,國際社會的成員不只限於國家,國際關係的行為者包括了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及跨國公司等。 • (2)近年交通便利、資訊發達,國際社會互動也較頻繁,我們生活相關的事務,如安全保障、經濟發展、國際援助、人權保障、環境保護、生態保育、衛生保健、交通電信、科技發展及文化保存等,都已無法由單一國家獨自面對,因此藉由國際社會的合作和國際組織的協助,才能解決各種問題,國際社會的成員,彼此的互賴及合作,也較以往緊密。

  10. 2.由兩極對立到多元並立 • (1)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九○年代蘇聯解體,為國際政治的兩極對立時期,美蘇兩大強權所帶領的東西兩大陣營,彼此不斷進行軍備競爭與武力衝突,使國際政治處於高度對峙狀態。 • (2)冷戰結束後,進入多元時代,雖然美國擁有政治、經濟及貿易上的優勢,仍扮演著超強的地位,但日本、中國、歐盟、俄羅斯等國相繼崛起,它們的實力也不容忽視,多元體系的架構逐漸浮現。

  11. 3.區域衝突代替全面對抗 • (1)兩次世界大戰,全世界許多國家都捲入戰爭,全面性的衝突與對抗,戰後的東西對抗,也是一種全面性的對抗。 • (2)後冷戰時期,全面對抗不復見,然而區域性衝突仍層出不窮,其性質有爭奪戰略地位衝突 • (3)舉例 • A.美國為維護中東地區的石油利益,於2003年入侵伊拉克事件 • B.爭奪領土的衝突,例如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有關占領區的持續性衝突 • C.分裂國家之衝突,例如南、北韓之衝突 • D.分離主義衝突,例如俄羅斯之車臣問題、英國之北愛爾蘭問題等。

  12. 4.經濟競爭取代軍事對抗 • (1) 進入後冷戰時期,在談判代替對抗的氛圍下,軍事衝突降低,國際問題的焦點,已由軍事轉移至經濟、貿易、人權、環保、貧窮等議題,尤其進入全球化時代,國家與國家之間在貿易方面的競爭已到白熱化的階段,已凌駕過去軍事對抗。 • (2)絕大部分國家均把力量投注於發展經濟方面,即使國際政治的結盟,也都集中在市場開放、關稅降低、保障智慧財產權、資源統合等問題上,期待透過國際交流與合作,來建立共存共榮的國際社會。

  13. 貳、國際現勢 • 一、東西對抗與南北對抗 • (一)東西對抗 • 1.美國採取圍堵政策對抗蘇聯,學者稱此為「冷戰」時期 • 2.1960年代,亞非新興國家脫離殖民統治尋求獨立,採行不結盟政策,自稱第三世界,無形中降低了兩強對立的情勢 • 3.1970年代,美、蘇展開限制核武談判,東西對抗的國際關係,也開始有了微妙的變化。 • 4.1980年代,戈巴契夫改採開放政策,東歐及蘇聯不敵民主浪潮,政權相繼解體,遂進入「後冷戰」時期,國際體系結構也呈現多元發展。

  14. (二)南北對抗 • 1.今日世界北半球的國家幾乎是工業發達國家,南半球的國家包括部分亞洲、非洲與拉丁美洲(澳洲、紐西蘭與少數產油國除外),皆為比較貧窮落後的國家,一般統稱為開發中國家或第三世界的國家,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之工業國家間的衝突及對抗,通稱為南北衝突或南北對抗。 • 2.問題範圍廣泛,包括人口過剩、糧食不足、武器擴散、軍備競賽、人權保障、環境保護、新殖民主義貿易及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等。其中仍以經濟發展不均衡所衍生的種種紛爭,為問題的核心。 

  15. 2.南方與北方國家歧見 • (1)「七七集團」策動下,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宣言 • (2)北方國家提供南方國家的援助 • 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 • (3)自2003年以來,八大工業國家高峰會(G8)開始邀請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和墨西哥等國家參與對話,討論如何解決南北差距的問題。

  16. 二、國際政治結盟區塊 • 1. 歐洲方面:歐盟(EU) 、獨立國協。 • 2. 亞洲方面: • (1)六方會議 • 中國、北韓、南韓、美國、日本、俄羅斯 • (2)東協(ASEAN) 。 • 3. 美洲方面: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 、南美共同市場。 • 4. 非洲方面:非洲聯盟(AU) 。 • 5. 全球的政治結盟:聯合國(UN)、不結盟國家組織NAM)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等(OPEC) 。

  17. 俄消美長 • 1.加勒比海地區與中美洲,從1823年(門羅宣言),之後,就被視為美國的勢力範圍。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發生後,美國反應激烈,因為蘇俄在古巴部署飛彈,伸手到美國的勢力範圍。 • 2.1956年匈牙利抗暴,1968年蘇聯紅軍坦克盡入捷克,1980年波蘭共產黨開始戒嚴,準備鎮壓團結工聯,包括美國在內整個西方束手無策,也是因東歐被大家很有默契認為是蘇聯的勢力範圍,而不便介入。

  18. 歐巴馬上台 國際關係重開機 •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在日內瓦與俄國外長拉夫洛夫會談。雙方談笑風生,拉夫洛夫也一改以往會見賴斯國務卿時的撲克臉,和希拉蕊有說有笑。希拉蕊送給拉夫洛夫一個象徵意義極濃的紅色按鈕做為禮物,表示美俄關係從此刻開始,像電腦一樣「重新開機」(reset)。

  19. 這次美國與俄國的重開機也是國際關係的轉變。去年俄國與喬治亞打了一場戰爭,布希政府加以譴責,美俄關係一下倒退好幾步。現美國主動示好要重設美俄關係,自有背後的考量。原因是歐巴馬上台後,伊拉克、伊朗、阿富汗仍是外交重點,而伊朗和阿富汗都需要俄國幫忙。這次美國與俄國的重開機也是國際關係的轉變。去年俄國與喬治亞打了一場戰爭,布希政府加以譴責,美俄關係一下倒退好幾步。現美國主動示好要重設美俄關係,自有背後的考量。原因是歐巴馬上台後,伊拉克、伊朗、阿富汗仍是外交重點,而伊朗和阿富汗都需要俄國幫忙。

  20. 以阿富汗為例,美國增兵阿富汗,所有的後勤補給是一大問題。從巴基斯坦這邊運過去,屢屢遭到恐怖份子攻擊,從吉爾吉斯的馬納斯空軍基地運過去,又碰到租金談不攏,吉爾吉斯關閉馬納斯基地。於是美國只有改從波羅的海過去,從拉脫維亞的里加出發,經俄羅斯、哈薩克、到阿富汗。這條鐵路運補路線較為安全,但需要俄國點頭才行。以阿富汗為例,美國增兵阿富汗,所有的後勤補給是一大問題。從巴基斯坦這邊運過去,屢屢遭到恐怖份子攻擊,從吉爾吉斯的馬納斯空軍基地運過去,又碰到租金談不攏,吉爾吉斯關閉馬納斯基地。於是美國只有改從波羅的海過去,從拉脫維亞的里加出發,經俄羅斯、哈薩克、到阿富汗。這條鐵路運補路線較為安全,但需要俄國點頭才行。

  21. 伊朗 • 1.伊朗的核電廠是俄國幫忙建造的。建成之後,防衛核電設施的飛彈,也是向俄國買的。所以要說服伊朗放棄核武計畫,或不要發展長程飛彈,可能也只有俄國有辦法。 • 2.俄國為什麼要幫美國?就阿富汗而言,俄國也希望美國和北約能夠成功,因為萬一阿富汗情勢失控,也會燒回來影響俄國南部的安寧。至於在伊朗問題上幫忙,俄國想要換的是美國放棄在中歐部署飛彈防禦系統,因為俄國認為這都是衝著抵銷俄國戰力來的。

  22. 3.歐巴馬在競選時就表示要和伊朗對話,現美國也邀請伊朗參加重建阿富汗的會議。伊朗為阿富汗西鄰,沒有伊朗相助,重建阿富汗不可能克竟全功。伊朗目前反應也很正面。這是一個好的開始。3.歐巴馬在競選時就表示要和伊朗對話,現美國也邀請伊朗參加重建阿富汗的會議。伊朗為阿富汗西鄰,沒有伊朗相助,重建阿富汗不可能克竟全功。伊朗目前反應也很正面。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23. 三、當前主要的國際衝突 • (一)政治衝突 • 1.南北韓問題 • (1)金大中擔任總統時,開始對北韓和解,金大中將對北韓政策叫做「陽光政策」,金大中認為唯有和解,才能讓北韓改變。 • (2)2006年6月兩金高峰會,南北韓關係沒有大幅進展,北韓依然發展核子武器,對東亞構成威脅依然存在

  24. 2.釣魚台主權之爭 • (1)中國、台灣、日本三國之爭 • (2)起源:1970美國將琉球群島與釣魚台交給日本,引發兩岸與海外華人保釣運動。

  25. (3)歷史因素、國際法、戰略考量 • A.日本理由 • (A)國際法「無主地先佔原則」為主,釣魚台並不在馬關條約割讓台、澎範圍之內。 • (B)舊金山合約未註明釣魚台為日本放棄的領土 • (C)沖繩返還協定將琉球群島與大東島底地歸還日本,釣魚台亦在內 • (D)釣魚台豐富漁源與油源

  26. B.台灣 • (A)歷史記載:釣魚台屬於台灣,非琉球群島。 • (B)地質構造:釣魚台地質與中國大陸棚相同,與琉球群島不同。 • (C)國際法:台灣漁民長期使用釣魚台漁場 • (C)主權歸屬鄰接原則 :釣魚台接近大陸棚與台灣

  27. C.美國 • 美國將琉球群島交給日本,使日本以琉球群島為跳板進窺釣魚台,以此鞏固太平洋島鏈,防堵中國與蘇聯的勢力直入太平洋

  28. 3.南海之權之爭 • (1)南沙群島主權爭議,牽涉到中國、台灣、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六國 • (2)資源豐富(石油、 天然氣、 熱帶海產與珊瑚礁),且為東亞、東南亞區域重要航道必經之處,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戰略地位重要

  29. (3)各國利益之爭 • A.美國有多家石油公司参與南海石油開採,美國也擔心中國勢力進入南海, 主張維持南海區域和平。 • B.日本與美國共同主張維持南海自由通航與區域和平;也積極與東南亞國協交流互動,防範中國獨霸南海。 • C.中國主張擱置主權爭議,共同開發南海資源;也積極擴充軍備,建立軍事設施、氣象探測站,將南海納入中國主權範圍, 並與美國石油公司合作探勘南海油氣。 • D.東協各國透過各種宣言、部長會議、論壇與研討會,以集體合作方式,爭奪南海主權。

  30. (二)族群衝突 • 1.以阿問題 • (1)聯合國1947年將巴勒斯坦分為二,巴勒斯坦與猶太人。 • (2)1948以色列建國

  31. (3)以阿戰爭 • A.1948年第一次以阿戰爭,亦稱巴勒斯坦戰爭或獨立戰爭。 • B.1956年第二次以阿戰爭,亦稱運河之役或百時戰役。 • C.1967年第三次以阿戰爭,亦稱六日戰爭。 • D.1973年第四次以阿戰爭,亦稱贖罪日戰爭或十月戰爭。 • E.1982年六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亦稱黎南戰爭。

  32. 2.土耳其、伊拉克、伊朗等國境內的庫德族問題2.土耳其、伊拉克、伊朗等國境內的庫德族問題 • 庫德斯坦,包括土耳其東南部,伊拉克北部,伊朗西部,敘利亞東北部,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南部地區。 • 3.俄羅斯的車臣問題 • (1)俄羅斯:信仰東正教 • (2)車臣:信仰回教

  33. 4.西班牙北部的巴斯克族問題 住在西班牙北部及法國西南部. 5.2008年2月塞爾維亞境內的科索沃,在英美兩大國的支持下,宣布獨立,但俄羅斯、中國和西班牙等國家,不是反對就是不予承認,主要原因是這些國家境內的少數族裔都有爭取獨立的聲浪。

  34. (三)文明衝突 • 1.1993年美國學者杭亭頓在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提出不同種族、宗教、文明之爭將成為後冷戰衝突的導火線 • 2.2001年「九一一」事件爆發,美國立即向伊斯蘭教極端分子組織宣戰。

  35. (二)區域性國際政府組織(四)經濟衝突 • 國際貿易上的關稅、市場開放、貿易出超、入超平衡、金融外匯、外國產品市場、勞工等問題。

  36. 參、國際組織 • 一、國際組織及其功能 • (一)政府間及非政府間國際組織 • 1.政府間國際組織(簡稱IGOs):國與國之間或政府與政府之間的組織形態,此類組織通常是由國家或政府簽訂具有國際法效力的條約規章所建立的,並依此協商簽署國的合作事宜,其領域涵蓋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面 。 • 2.聯合國(UN)、世界貿易組織(簡稱WTO)、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歐洲聯盟(EU)。

  37. 參、國際組織 • (二)功能 • 1.國家安全利益的保障: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 2.提供國際合作的平臺:世界貿易組織。 • 3.扮演衝突協調者的角色:聯合國。 • 4.發揮弱勢國家集體的力量:77集團。 • 5.取代國家部分功能:世界貿易組織。

  38. 二、國際非政府組織及其功能 • (一)國際非政府組織 • 1.INGOs:依各國私法而成立,且行為主體並非是國家或政府,其組成主要著重於非政治性目標 • 2.國際紅十字會(ICRC)、國際奧林匹克組織(IOC)、國際特赦組織(AI) • 3.範圍:經濟、社會、法律、科學、運動、宗教、人文等各種層面,甚至將跨國公司及個人菁英都納入在內 。

  39. (二)功能 • (一)提供多元的溝通管道 • 國家不再是國際體系唯一的行為者,透過各類各式的國際非政府組織,提供不同的意見與看法,適可反映出不同族群及團體的聲音,使國際社會的發展更為多元化,也更能緊密結合在一起 • (二)擴大人類社會關心的議題 • 非政府組織是一種「議題功能性」的國際整合概念,由於國際體系持續朝向多元發展,國與國之間密切接觸與互動,使得許多議題急需快速解決,在此情況,非政府組織提供了一個具有關鍵性的輔助角色,有時政府關心不到的、或涉及主權爭議,政府無法去做的。

  40. 肆、全球民間社會展望 • 一、全球化與全球民間社會形成 • (一)全球化 • 1.自1980年代以後,隨著全球化的來臨,經濟貿易、人權、人道救援、環境保護、政治民主化、貧富差距以及永續經營等跨國性的國際問題紛至沓來,以國家為主要行為角色的國際關係,已然無法滿足與因應國際社會的轉變。 • 2.聯合國前任祕書長安南提出以「全球治理」的觀點來處理跨國性議題,全球治理概念強調以民間社會或非政府組織直接涉入國際事務 。

  41. (二)全球民間社會形成 • 1.民間社會:人民自動組成團體以監督政府並參與公共事務的自發性力量。但隨著全球化到來,原本以國內範疇為主的民間社會,開始擴張為各國共同遭逢之挑戰。 • 2.全球民間社會的形成要件 • (1)全球性的議題 • (2)超國界的溝通 • (3)跨國性的組織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