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 likes | 834 Views
金钱白花蛇. 【 来源 】 爬行纲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的幼蛇去内脏的干燥体。 又叫“小白花蛇”. 【 性状鉴别 】 ① 小圆盘形,铜钱状,头在中央,尾常纳口中。 ②盘径约 3cm ,蛇体直径约 4mm ;亦有蛇体较大,盘径达 15cm ,蛇体直径达 2cm 者。. ③ 背部黑棕色,有光泽,具多数白色环纹(体部 27 个以上),并有一条显著突起的脊棱;腹部黄白色,鳞片稍大。 ④气微腥,味微咸。. 质量要求: 以头尾齐全、肉色黄白、盘径小者为佳。 【 显微鉴别 】
E N D
金钱白花蛇 • 【来源】 • 爬行纲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的幼蛇去内脏的干燥体。 • 又叫“小白花蛇”
【性状鉴别】 • ①小圆盘形,铜钱状,头在中央,尾常纳口中。 • ②盘径约3cm,蛇体直径约4mm;亦有蛇体较大,盘径达15cm,蛇体直径达2cm者。
③背部黑棕色,有光泽,具多数白色环纹(体部27个以上),并有一条显著突起的脊棱;腹部黄白色,鳞片稍大。③背部黑棕色,有光泽,具多数白色环纹(体部27个以上),并有一条显著突起的脊棱;腹部黄白色,鳞片稍大。 • ④气微腥,味微咸。
质量要求: • 以头尾齐全、肉色黄白、盘径小者为佳。 • 【显微鉴别】 • ①背鳞水装片:外表面黄白色,具众多细密的纵直条纹,间距1.1-1.7μm。(本品粉末鉴定的重要依据) • ②横切面:内外表皮较平直,真皮中色素较少。
【附注】 • 1、由于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色斑常有8种变化, 主要有: • 白横纹-→黄色;白横带渐消失成白点;黑-→浅棕色。 • 2、白花蛇:市售商品来源较复杂,有大小白花蛇之分。小白花蛇即金钱白花蛇。
五步蛇、金环蛇、白花锦蛇及银环蛇的成体均有加工成白花蛇入药。五步蛇的加工品即药材蕲蛇,习称大白花蛇。五步蛇、金环蛇、白花锦蛇及银环蛇的成体均有加工成白花蛇入药。五步蛇的加工品即药材蕲蛇,习称大白花蛇。
3、伪品:近年来出现多种伪品,其充伪方式可分为:3、伪品:近年来出现多种伪品,其充伪方式可分为: • ①由其他多种幼蛇加工而成,区别: • 金钱:无颊鳞,背鳞扩大呈六角形,尾下鳞单行。 • 游蛇科:具颊鳞一个,背鳞不扩大,尾下鳞双行。
金 环 蛇 金钱白花蛇 • 金钱:白色横环纹27-67个,黑纹宽于白纹(1-2个鳞),横纹不环绕腹部。 • 金环蛇:黄色环纹23-33个,黑黄纹相间近等宽,横纹环绕腹部。
②用正品银环蛇的成蛇体剖割加工成若干小蛇身,再装上其他蛇的蛇头,盘成圆盘状,伪充。②用正品银环蛇的成蛇体剖割加工成若干小蛇身,再装上其他蛇的蛇头,盘成圆盘状,伪充。 • 区别:蛇身不完整,蛇头与蛇身有拼接痕,白环纹约10个,无蛇尾。 • ③以其他蛇的幼体用退色药水、油漆等将蛇身涂成白色环纹。 • 区别:白环纹的宽窄、间距不规则,背鳞不扩大呈六角形。
蕲 蛇 • 【来源】 • 爬行纲蝰科动物五步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 习称“大白花蛇”。
【性状鉴别】 • ①头呈三角形,吻端向上突起,习称“翘鼻头”。 • ②背部浅棕色,有24个灰白色菱方形斑纹,习称“方胜纹”。
③腹部灰白色,鳞片较大,有多数类圆形黑斑,习称“连珠斑”。③腹部灰白色,鳞片较大,有多数类圆形黑斑,习称“连珠斑”。 • ④尾骤细而短,末端有一枚三角形的角质鳞片,习称“佛指甲”。
⑤气腥,味微咸。 • “龙头虎口翘鼻头,方胜珍珠佛甲尾”
质量要求: • 以头尾齐全、条大、花纹明显、内壁洁净者为佳。
【显微鉴别】 • ①背鳞水装片:外表面深棕或黄棕色,密布乳头状突起,内含颗粒状色素。(此为本品粉末鉴定的重要依据) • ②背鳞横切面:外表面呈波浪形(因部分真皮和表皮向外呈乳头状突起),内表面较平直。
【附注】 • ①近年来发现蕲蛇的混淆品及伪品不少。 • ②掺伪:鲜蕲蛇剖腹后在蛇身皮下掺入异物再盘圆固定;或利用餐厅食用蕲蛇去掉的头皮尾,贴在去头皮尾的杂蛇身上。
乌梢蛇 • 【来源】 • 爬行纲游蛇科动物乌梢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性状鉴别】 • ①全体乌黑或黑褐色,被菱形细鳞,背鳞行数为偶数。 • ②脊部高耸成屋脊状,俗称“剑脊”。脊下鳞片向外突起,形成2-3条纵贯全体的黑线。
③尾渐细而长(习称“铁线尾”)。 • ④质坚硬,气腥,味淡。 • 质量要求: • 以头尾齐全、皮黑肉黄、质坚实者为佳。
【显微鉴别】 • ①背鳞水装片:外表面黄棕色,具纵直条纹,条纹间距较宽13.7-27.4μm。(此为本品粉末鉴定的重要依据) • ②背鳞横切面:内外表皮较平直,真皮中色素较多。
【附注】 • 1、伪品: • ①当前伪充品主要是同科动物十余种: • 区别:背鳞行数均为奇数(乌梢蛇为偶数)。 • 脊下鳞片起棱形成2-3条黑线 • ②有的地区还将有毒的蝮蛇、眼镜蛇误作乌梢蛇用,应注意鉴别。 • 2、蛇蜕: • 游蛇科多种蛇的皮膜。“龙衣、蛇退”
麝 香 • 【来源】 • 哺乳纲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家麝直接从活体香囊中挖取,每年根据麝香成熟情况,取香1-2次:家麝直接从活体香囊中挖取,每年根据麝香成熟情况,取香1-2次: • 1岁: 麝香乳白色,无香味,不用 • 1岁半: 麝香棕色,有香气 • 3岁: 香气浓郁,深咖啡色,采香最佳 • 一般5-8月采收(6月最佳,且量多),年产湿香14g,合干香8g/头。
【性状鉴别】 • 1、毛壳麝香(原个): • ①囊状球体,开口面略平,棕褐色,密生灰白或灰棕毛,中央有一小孔。 • ②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色的皮膜,略有弹性。
③剖开,中层皮膜呈棕褐色,半透明;内层皮膜呈棕色,习称“银皮”或“云皮”,内含颗粒状及粉末状麝香仁,香气浓郁。③剖开,中层皮膜呈棕褐色,半透明;内层皮膜呈棕色,习称“银皮”或“云皮”,内含颗粒状及粉末状麝香仁,香气浓郁。 • 质量要求: • 以饱满、皮薄、捏之有弹性、香气浓烈者为佳。
2、麝香仁(净香): • ①野生品:质柔、油润、疏松。 • 其中呈不规则圆形或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外表多呈紫黑色,微有麻纹,油润光亮,断面棕黄色。
粉末状者多呈棕色或棕褐色或微带紫色,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细毛。粉末状者多呈棕色或棕褐色或微带紫色,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细毛。
②饲养品: • 呈颗粒、短条形或不规则团块,紫黑色或深棕色,表面不平,显油性,微有光泽,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毛。
气香浓烈而特异,味微辣、微苦带咸。 • 质量要求: • 以当门子多、质柔润、香气浓烈者为佳。
【显微鉴别】水合氯醛装片: • ①由不定形颗粒集成团块,淡黄或淡棕色,半透明或透明。 • ②团块中有方形、柱形、八面体或不规则的晶体;并可见圆形油滴。 • 水装片不得有淀粉粒。若掺伪,可见植物、动物或矿物碎片。
【成分】 • 主含麝香酮(左旋油状液体,有特异强烈香气)。 • 【理化鉴别】 • ①冒槽现象:取毛壳麝香,用特制的槽针插入,取出,检视,槽内麝香仁应有逐渐膨胀高出槽面的现象。
②水试:加水湿润,手搓能成团,再用手指轻揉即散,不应沾手、染手、顶指或结块。②水试:加水湿润,手搓能成团,再用手指轻揉即散,不应沾手、染手、顶指或结块。 • 若掺伪,则难成团或成团后不散开,或顶指有沙粒感。
③火试:粉末少许于坩埚中灼烧,初则迸裂跳动,随即熔化膨胀起泡(大一倍以上),油点似珠,香气浓烈,灰为白色。③火试:粉末少许于坩埚中灼烧,初则迸裂跳动,随即熔化膨胀起泡(大一倍以上),油点似珠,香气浓烈,灰为白色。 • 无毛、肉焦臭味,无火焰或火星出现。 • 若掺伪,则膨胀不明显,灰不为白色,或有焦臭味。
【附注】 • ①在商品毛壳麝香和麝香仁中均发现有掺伪品,用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均能与真品麝香区别。 • ②人工合成的麝香酮为消旋性的油状液体。 • ③麝香的代用品研究:灵猫香和麝鼠香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