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 likes | 1.07k Views
< 地理 2 必修 > 教材介绍. 一、谁在编写教科书 ? 二、地理 2 教科书“变”在哪里? 三、教科书为什么要“变”? 四、 教科书对 《 课标 》 的落实 与各章内容结构分析. 一、谁在编写教科书 ?. 强大的编写队伍 —— 课标组核心成员、大学教授、地理专职编辑、中学优秀教师等组成的“ 四结合 ”队伍. 6 位地理课程标准组的核心成员. 8 所重点大学教授担纲教材主编. 10 位地理专职编辑担纲教材责编. 多位 中学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参与教材编写.
E N D
<地理2 必修> 教材介绍
一、谁在编写教科书? 二、地理2 教科书“变”在哪里? 三、教科书为什么要“变”? 四、教科书对《课标》的落实 与各章内容结构分析
一、谁在编写教科书? 强大的编写队伍——课标组核心成员、大学教授、地理专职编辑、中学优秀教师等组成的“四结合”队伍 6位地理课程标准组的核心成员 8所重点大学教授担纲教材主编 10位地理专职编辑担纲教材责编 多位中学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参与教材编写
教材开发历史悠久——55年来编写的第十套教材,教材研制的宝贵财富教材开发历史悠久——55年来编写的第十套教材,教材研制的宝贵财富 • 20世纪80年代末的高中地理教材的修订 • 20世纪90年代末的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 • 21世纪初的高中课标地理教材的编写
二、地理2 教科书“变”在哪里? (一)内容的变化 对传统的人文地理内容削枝强干 (二)呈现形式的变化 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
人文地理核心内容:人口 大纲版教科书 • 人口再生产 • 人口数量与环境 • 环境人口容量 • 人口素质与环境 • 人口迁移与环境 • 中国人口迁移 课标版教科书 • 人口的数量变化 • 人口的空间变化 • 人口的合理容量
人文地理核心内容:城市 • 聚落的形成 • 城市的区位因素 • 城市化 •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 城市的作用与形态 •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 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 • 城市的合理规划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 城市化
人文地理核心内容:农业生产 • 农业生产活动 • 农业的区位选择 •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一) •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二) • 农业的区位选择 •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人文地理核心内容:工业生产 • 工业生产活动 • 工业的区位选择 • 工业地域的形成 • 传统工业区 • 新兴工业区 •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 工业地域的形成 •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人文地理核心内容:地域联系 •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 • 城市交通运输 • 电子通信 • 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 • 国际贸易和金融 •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人文地理核心内容:人类与地理环境 •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 可持续发展 •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地理2 必修》的内容结构 人口 人的生活空间 人的生产活动 人口的变化 城市与城市化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地理》必修2目录 第一章 人口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第三节 城市化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第五章 交通运输部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对于传统的人文地理 内容 削枝强干
对高中人文地理内容变化的思考 • 1990年版的《高级中学课本地理下册》 自然资源和资源保护 能源和能源利用 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 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人口与城市 人类和环境
2003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下册》2003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下册》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 2003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第一册》 人口与环境 城市的地域结构 文化景观 旅游活动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2004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2》2004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2》 人口的变化 城市与城市化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少——多——适中 • 地理必修2只选择了4个主题: ----人口 ----聚落中的城市 ----生产活动 ----人文地理的基础理论(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这4个主题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 ----人口问题是一切人文地理学习内容的核心 ----城市的发展与人口发展、人类居住地形态和人口迁移都有直接关系 ----产业活动,不论是工业、农业,还是交通,也都与人类居住地有关,特别是与城市的发展有关 ----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综合了其他3个学习主题,同时也贯穿在这3个主题的学习之中
(二)呈现形式的变化 • 形式上的变化是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 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 教学内容的组织力求学科逻辑与学习逻辑的合理配合。
举例: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大纲版教科书 (一)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 (二)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家庭和婚姻 (三)政治因素 政策/战争 课标版教科书 • 提出问题——人口为什么会迁移? • 概括性地给出原因:环境/个人(两个角度);经济/社会/政治(三个因素) • 中外两个人口迁移的案例+活动 • 总结提高
课文包括文字和图像,它们是教科书的主体。课文在注重内容的规范、文字的规范和逻辑结构的规范的同时,还要更好地体现教科书的工具性。课文包括文字和图像,它们是教科书的主体。课文在注重内容的规范、文字的规范和逻辑结构的规范的同时,还要更好地体现教科书的工具性。 对图表的观察、分析和运用,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法。针对图表设计读图思考,加强了图表的思维价值,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勤于思考。
阅读是为了丰富和补充知识而设计的;活动是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的,侧重对问题的分析过程,以启迪思维、自主探究。阅读是为了丰富和补充知识而设计的;活动是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的,侧重对问题的分析过程,以启迪思维、自主探究。 紧密配合各章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问题研究。侧重过程与方法,结果具有开放性。 案例的选择突出其典型性、说明性,对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起到诠释、实证、应用等作用。
采用案例分析方法 • 部分教学内容以案例分析为依托,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 • 全书采编了23个案例 • 有些案例用来诠释、实证、应用理论 • 有些案例作为分析问题的素材,从中归纳出理论。 • 有些案例,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因应对高考的需要
例 研究性学习 抓住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热点或焦点问题 国家建设问题 设计方式: 提出问题 给出研究思路 逐步给出资料设计问题引导思考
三、教科书为什么要“变”? 1、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2、教科书功能模块设计的价值追求 3、对教科书“变”的反思
1、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纲要 各学科课程标准 评 价 各学科教材 教 学
教材改革是高中课程改革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材改革是高中课程改革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 教材改革必须传达和完成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六大目标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六大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课程功能的转变 (2)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结构的转变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课程内容的转变 (4)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程实施的转变
(5)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5)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课程评价的转变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课程管理的转变
必修2教科书内容的削减,是为了完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六大目标之一——课程内容的转变必修2教科书内容的削减,是为了完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六大目标之一——课程内容的转变 • 必修2教科书呈现形式的改变,是为了完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六大目标之一——课程实施的转变
2.教科书功能模块设计的价值追求 • 结论式的陈述方式是传统地理教科书最常用的,它的特点是告诉学生“是什么”或“是怎么回事”。 • 这种陈述方式当然有不少优点,比如使课堂内容显得简明扼要,节约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得到更连贯、更系统的知识。
这种结论式的陈述方法导致了传统教学中学生以听讲为主的学生方式,学生缺少必要的体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不足等弊端。这种结论式的陈述方法导致了传统教学中学生以听讲为主的学生方式,学生缺少必要的体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不足等弊端。
教科书多功能模块的设计,是基于: • 思维活动倾向于填补空隙,如果没有任何空间,思维往往不会产生,不会很活跃 • 知识是由学生个人自己建构的,而不是由教科书或教师来提供(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 好的学习不是学生对教材的记忆,而是来自于给学生更好的机会去建构 • 提供了一个给学生知识自主建构的机会
3、对教科书“变”的反思 • 知识到底要给多少? • 原来教科书中的知识给的太多? • 要不要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化? • 新课标教科书的知识太少? • 平铺直叙还是案例分析? • 新教科书中的隐含知识太多?
问题的关键: • “过程与方法”是建立在“知识与技能”(即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上的 • 教科书的改革不能矫枉过正 • 找到平衡点:利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与利于课改的推进
四、《地理2 必修》对课标的落实 • 对课标、教材、教科书的认识 • 课程目标层面的落实 • 内容标准层面的落实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课程标准 教材 教科书 系列化,是主要内容载体、教师教、学生学的工具 课程标准 教材 为学习而系统编制的教学用书,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教材,是衡量基础教育水准的重要标志 教科书
(一)课程目标层面 • 知识与技能维度:必修二重点完成课标第二条目标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人口与城市 产业活动与地域联系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可持续发展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必修 地理1 地理2 地理3 地理信息 技术应用 宇宙与地球 海洋地理 旅游地理 城 乡 规 划 自然灾害 与防治 环 境 保 护 选修
过程与方法维度:教科书呈现形式(体例设计) 上的变化,体现主动学习的学习过程 内容提要 + 问题 读图思考 必修2 案例 活动 阅读 问题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人地协调观 人地关系是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三种关系的高度耦合。在人地关系中, 地理1(自然地理学)侧重于研究地与地的关系和地对人的关系 地理2(人文地理学)侧重于研究人对地、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地的协调,强调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保持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与协调。人与地的协调,强调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保持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与协调。 人与人的协调,强调在开发利用自然界的人类之间保持和睦、妥协与协调,在人类生态活动与生产活动之间保持平衡与协调。
可持续发展观 地理2 特别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区域和空间观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人文地理并不研究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人文现象的所有方面, 只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