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 likes | 609 Views
運動有益身體健康. 生理健康:降低死亡率、改善血液組 成、減少肥胖、降低各種慢 性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的 罹患率等等。 心理健康:穩定的情緒、降低焦慮等等。 社會健康:促進人際關係、增進生活品質 等等。. 運動傷害. 運動有益健康,但也會造成傷害,稱之為運動傷害,要如何預防運動傷害?傷害後如何處理?. 運動傷害防護的目標 ◎ 如何讓傷害不演變成永久性傷害。. 預防 急性傷害:場地、器材設備等要規劃完善。
E N D
運動有益身體健康 • 生理健康:降低死亡率、改善血液組 成、減少肥胖、降低各種慢 性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的 罹患率等等。 • 心理健康:穩定的情緒、降低焦慮等等。 • 社會健康:促進人際關係、增進生活品質 等等。
運動傷害 運動有益健康,但也會造成傷害,稱之為運動傷害,要如何預防運動傷害?傷害後如何處理?
運動傷害防護的目標◎如何讓傷害不演變成永久性傷害。運動傷害防護的目標◎如何讓傷害不演變成永久性傷害。 • 預防 急性傷害:場地、器材設備等要規劃完善。 過度使用:慢慢增加強度、暖身與收操、疲 勞或疼痛就停止、注意運技巧、 注意營養等。 • 急救 • 復健-與預防一樣重要
運動傷害之種類 • 急性(Traumatic Injuries) 一、扭傷(Sprain) 二、拉傷(Strain) 三、挫傷(Contusion) • 慢性(Chronic Injuries) • 過度使用(Overuse Injuries)
受傷程度 大致上可用復原時間區分嚴重程度 • 第一級:一星期以下可復原。 • 第二級:一至三星期可復原。 • 第三級:三星期以上可復原。
傷害後的處理方式有哪些 • 冷敷 • 熱療 • 冷熱交替 • 蠟療 • 肌肉電療(較表面) • 滲透性電熱療(較深層) • 按摩
傷害後的處理 • 冷敷的作用 1.降低神經傳導有麻醉作用。 2.降低疼痛與止痛。 3.降低發炎與新陳代謝。 4.降低肌肉疲勞。 5.降低局部體組織溫度。
傷害後的處理 • 影響冷敷的因素 1.時間:不要超過二十至三十分鐘。 2.溫度:冰水、冰塊及水混合、冰塊。 3.身體部位:遠端效果大於近端。 4.接觸之面積:例整隻手與手背之分。
人體對冷之反應 有些人對冷有敏感症,諸如:起紅斑疹、關節 疼痛及腫脹等。
熱療 • 熱療的作用 1.增加膠原組織(在關節囊及肌腱組織)之延展性。 2.降低關節硬度。 3.增加血液循環與血管擴張。 4.降低疼痛:神經末稍會分泌腦內啡(安多芬)會將痛覺接納器阻擋。 5.降低肌肉痙攣:局部缺血造成。
熱的供給有下列方式 • 傳導 直接接觸:渦流浴、熱水澡等。 • 對流 非直接接觸:熱空氣、烤箱等。 • 滲透性 微波、超音波等。
熱療種類 1.表面(Superficial heat) 熱敷包:熱度約79度20~30分鐘(墊毛 巾)。 熱水浴:大約49度10~30分鐘。 蒸氣浴 鍋流浴:具按摩作用,但不能直接打在受 傷處。
熱療種類(續) 2.電療:直流電。 短波電療 微波電療 超音波電療 超音波加藥物
不能熱療的狀態 • 剛受傷的部位 • 無知覺的部位 • 眼睛及生殖器 • 孕婦之腹部 • 動脈循環降低:熱療會促使血管擴張, 讓血液循環更低。
表面熱療的特點 • 溫度不易控制 • 肌肉、關節之增溫慢且低。 • 表皮之溫度快速增高。 熱水浴使血液由頭部流出進入身體其他部 分,易造成頭暈或甚至昏迷。
冷熱交替 • 二分鐘冰塊水之後30秒溫水(約34~38度) 交替約15分鐘,開始與結束均是用冰塊水
蠟療 • 特別設計給不易傳導之部位,尤其在骨骼突出之部位,如:手、腳、腕、踝等 • 具很好的保溫效果 • 應用方法:包覆 1.約6~12次放入溶蠟中,使蠟累積於復健部位(受傷部位,如:手)至四分之一英吋 2.包一層塑膠於凝固蠟表層 3.再包一層毛巾以保溫 4.維持約半小時,直至熱消失。
蠟療 • 蠟療部位:蠟療溫度約攝氏52~54度 1.關節炎 2.滑液囊炎 3.慢性關節炎 4.骨折、脫臼後(復原之後) 5.復健運動前或按摩前
蠟療禁止使用對象 • 有外傷者 • 皮膚發炎者 • 急性腫脹者(或發炎) ,要發炎過後才可使用 • 皮膚過敏者(通常約五分鐘後可發現)
肌肉電療的特性 • 增加血液循環(因為肌肉收縮) • 降低腫脹 • 降低痙攣 • 降低疼痛 • 刺激肌肉使其收縮,對固定一段時間之身體部位,能喚起其運動的記憶。
膚電神經刺激特性 • 受傷後可直接使用 • 止痛(急性或慢性) 腦內啡
滲透性電熱療 • 短波: 高頻率電流、深層組織可提溫約攝氏五度 約二十分鐘、含蓋面積較大。 • 微波電療(電磁波): 較短波療法安全、含蓋面小、能針對特別 部位、波長能控制
滲透性電熱療(續) • 微波之頻率較短波高出很多 產生高能量 • 皮下脂肪(>1cm)溫度上升太快 因為微波振動水分子含量高的體組織,使 其溫度上升較含量低(水分子)的體組織。 • 皮下脂肪≦0.5cm,微波能深入至5cm的深層組織,並提高其溫度。 原則上短波與微波之電療法均較具危險性
滲透性電熱療(續) • 超音波電療之特性 1.運用廣泛:可將藥物(類固醇-初期止痛、麻醉劑)傳送進入傷害部位。 2.改變電流為音波(機械能) 發電機發出高頻率交流電、交流電振動水晶體、 水晶體真振動傳至聲音接頭而產生音波。 3.音波進入人體轉換成熱能 4.密度高的組織受熱越大,如骨骼、靭帶。反之則受熱小,如皮下脂肪、肌肉等。
滲透性電熱療(續) 5.使用介質:礦物油 6.電療面積7.5~10cm 7.當音波進入人體後: 吸引、傳導、反射(垂直)、折射 水份越多吸收下降,所以滲透越深 蛋白質越多吸收越多 垂直射上骨骼後約35%反射,對關節囊、肌腱 等很有作用,如肌腱炎、滑液囊炎等。 神經(內蛋白質多)對音波的吸收約二倍於肌肉
超音波電療對象 • 肥胖之人 • 肌腱之過度使用 • 骨化:骨四頭肌及後腿肌 • 深層肌肉之拉傷 • 骨折處不能使用 (絕對不可使用,會妨礙或破壞骨骼癒合)
超音波治療劑量與時間 • 一次約3~8分鐘 • 一週約三次到每天 • 劑量之決定在於受傷部位之深淺及受傷階段 • 急性傷害、孕婦、腦部、脊柱、眼、耳、心臟等不能使用 • 一切均需以醫師指示而定
按摩 • 增加靜脈血液之回流(向心) • 增加新陳代謝 • 表層結締組織之伸展 • 放鬆精神 • 增加淋巴系統之循環
嚴重傷害的初步診斷注意要素 一、脈搏 二、呼吸 三、血壓 四、體溫 五、膚色 六、瞳孔 七、清醒程度 八、動的能力 九、對疼痛的反應
一、脈搏 • 大人:60~80次/分 小孩:80~100次/分 • 運動員較低:45~70次/分 • 脈搏所在: *動脈行經骨骼較突出處或動脈較接近表面處 *一般在橈動脈及頸動脈 *受傷時,頸動脈較準確,其位置在胸鎖乳突肌前方
一、脈搏(續) • 快、無力之脈搏 失血 • 快、有力之脈搏 受驚、高血壓、中暑 • 有力但慢的脈搏 中風、頭骨破裂 • 沒有脈搏 動脈血管受傷、心臟停止 跳動死亡 每隔一段時間需測量並記載其跳動次數及特性
二、呼吸 • 一般人:12~20次/分 • 運動員:6~10次/分 • 小孩:20~25次/分 • 快、淺:受驚、過度衝動 • 不規則深、費力:氣管受阻、氣喘病、心 臟、肺臟功能之毛病
三、血壓 • 流動之血液對動脈壁產生之壓力 • 動脈循環系統乃是封閉的系統,所以血壓之改變,表示血液體積(量)之改變、心臟功能改變 • 血壓太低:身體各部位內臟血液供應不足,有可能造成內臟受傷
三、血壓(續) • 心縮壓:心臟收縮最高壓時 • 心舒壓:介於兩次心跳之間最低壓時 • 心縮壓約120mmHg • 心舒壓約80mmHg • 一般而言女性心縮壓與心舒壓較男性低,且隨年齡增加,心縮壓與心舒壓皆會提高
四、體溫 • 約攝氏37度 • 失血:血管收縮,汗腺功能提高,體溫 下降,皮膚微濕 • 冷的環境:皮膚乾、冷 • 量體溫:口腔約三分鐘 腋下約十分鐘 肛門約一分半鐘
五、膚色 • 紅:高血壓、一氧化碳中毒、中暑、發 燒 • 淡青白:血液循環不佳、驚恐、心臟病 猝發症 • 淡藍:呼吸管道受阻缺氧(可由指尖、嘴 唇周圍發現) • 黃:黃胆、肝之疾病
六、瞳孔 • 瞳孔收縮:中樞神經受傷、毒癮 • 瞳孔放大:中毒、昏迷(放鬆) 、心臟停止跳動約30秒 • 瞳孔之收縮與放大受光線之影響,如缺乏反應,有可能是中毒、神經受傷、用毒過量或死亡
七、清醒程度 • 腦部是否受傷 • 是否酒精中毒 • 受傷後昏迷 清醒,感覺正常 突然再昏迷,有可能腦內出血
八、動的能力 • 受傷後、手腳無法動彈有可能是脊髓受傷 • 手能動、腳不能動有可能是頸部以下受傷
九、對痛之反應 • 當脊髓受傷時,無法動彈之肢體,同時也會失去知覺或發麻 • 受傷後能動彈,但失去痛覺,亦應視為脊髓受傷 • 激烈疼痛,但皮膚失去感覺,可能肢體之主要動脈受阻
傷害之處理規則 一、瞭解受傷之原因及過程(受傷之機轉) 二、檢視 三、觸診 四、操作法 五、功能性測試 六、X-Ray
一、瞭解受傷之原因及過程 • 傷害之發生過程 • 受傷時有無特別聲音 • 受傷時之感覺 • 以前有無相同情況之受傷 • 疼痛的特徵
二、檢視 • 受傷之區域 • 顏色(皮膚)之變化 • 浮腫之狀況
三、觸診 • 各重要相關之解剖部位,骨骼、肌肉與肌腱等 • 知覺:麻痺 • 脈搏(看血管有無問題)
四、操作法 • 加壓於受傷部位,以視其反應 例:踝關節,使足部內翻或外翻
五、功能性測試 • 走、小跑、快跑、輕跳……等等 • 運動員能知道何處不舒服
六、X-Ray • 如果無法動彈或是巨烈疼痛,或是無外傷,可能須要照X-Ray,以了解骨骼是否有問題。
傷害之處理規則之要點 • 檢查過程由輕而重 • 受傷機轉之過程要詳細 • 一切要記錄,但不可做判定,提供資訊給醫護人員
RICE • 休息(Rest) • 冰敷(Ice) • 加壓(Compression) • 抬高(Ele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