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0 likes | 923 Views
中学历史课程的方法论.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於以传 200 6.3.23. 理论依据. 主要内容. 实施原则. 一 理论依据. 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 唯物史观与文明史观. 文明的概念 与文明史的基本出发点. 文明是具有 进步 价值取向的 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创造活动和成果. 人 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突出人类的 实践与创造活动. 人与社会:生产力的决定作用. 展现人类的 精神风貌. 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性. 文明史观下的 历史 定义.
E N D
中学历史课程的方法论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於以传 2006.3.23.
理论依据 主要内容 实施原则
一 理论依据
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 唯物史观与文明史观
文明的概念 与文明史的基本出发点 文明是具有进步价值取向的 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创造活动和成果 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突出人类的 实践与创造活动 人与社会:生产力的决定作用 展现人类的 精神风貌 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性
文明史观下的历史定义 过去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误认为只有战争、革命、改朝换代才是历史。其实,人类以往的其他活动——经济、社会、精神、文化活动也都构成历史。历史不是别的,正是人类物质、精神和政治三大文明的进步史。
两种不同语境下的“文明”含义 崇尚理性和具有 文化水准、道德素养 人类的生存活动 的方式与内容
文明史的基本观点 人是文明创造的主体 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 文明的多元性和发展性 文明史是人—生产力—社会结构的整体演变过程 地理环境、交往是影响文明形成的重要因素 文明的交融与冲突 文明的进步与理想
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 唯物史观与文明史观 史由证来,证史一致 史料 证据 历史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中学历史课程的能力 搜集史料 提取信息 解决问题 交流成果
二 主要内容
史料的证据意识 史实的逻辑意识 史观的科学意识
(一) 史料的证据意识
史料的证据意识 1.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途径
史料的证据意识 2.从文字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关键词 • 正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核心观念等
史料的证据意识 2.从文字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关键词 • 正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核心观念等 • 引注中的作者、书名、文章题目、时间等
史料的证据意识 3.从图表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 • 图片中人物的外貌、服饰特征、姿态等
史料的证据意识 3.从图表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 • 图片中人物的外貌、服饰特征、姿态等 • 图片(地图)中的文字、符号等
图1 英 国 苏 联 ① ② 法 国 ③ ④ ①联邦德国 ②民主德国 ③奥地利 ④匈牙利
图2 英 国 苏 联 德 国 法 国 ③ ④ ③奥地利 ④匈牙利
图3 俄 罗 斯 帝 国 英 国 德 国 法 国 奥匈帝国
图4 俄罗斯 英 国 德 国 乌克兰 法 国 ③ ④ ③奥地利 ④匈牙利
古罗马时代 建筑遗址 庄园 哥特式 教堂 桥梁 城中最早的 清真寺遗址 广场 旅馆 大学旧址
史料的证据意识 3.从图表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 • 图片中人物的外貌、服饰特征、姿态等 • 图片(地图)中的文字、符号等 • 图片中实物的外观、材质等
史料的证据意识 3.从图表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 • 图片中人物的外貌、服饰特征、姿态等 • 图片(地图)中的文字、符号等 • 图片中实物的外观、材质等 • 各类含数据示意图的科学比较
明末以来中国海外移民数量表(单位:万) 当代海外华侨华人区域分布比例 5% 1500 1000 15% 1000 500 80% 100 10 0 鸦片战 争前夕 鸦片 战争后 明末 亚洲 美洲 其它各大洲
史料的证据意识 3.从图表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 • 图片中人物的外貌、服饰特征、姿态等 • 图片(地图)中的文字、符号等 • 图片中实物的外观、材质等 • 各类含数据示意图的科学比较 • 表格中数据的横向与纵向比较
史料的证据意识 3.从图表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 • 图片中人物的外貌、服饰特征、姿态等 • 图片(地图)中的文字、符号等 • 图片中实物的外观、材质等 • 各类含数据示意图的科学比较 • 表格中数据的横向与纵向比较 • 图表引注中的文字提示
原始人使用过的石器 战国时期的铁犁头
日本索尼公司人形机器人在2003机器人展览会上展示跳集体舞技能日本索尼公司人形机器人在2003机器人展览会上展示跳集体舞技能 美、俄牵头,联合欧洲空间局成员国及日本等16国共同建造的国际空间站 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火车机车 大连机车车辆厂生产的内燃机车
史料的证据意识 4.整理历史信息的基本方法 • 制订分类标准——分类标准的科学性、历史性 • 依据分类标准对历史信息进行归类
史料的证据意识 4.整理历史信息的基本方法 • 制订分类标准——分类标准的科学性、历史性 • 依据分类标准对历史信息进行归类 • 运用图表的归类方式
史料的证据意识 5.判断不同历史材料的价值 • 文献/实物/口述 • 实物本身是最好的历史证据,足以弥补文献的空白; • 作为实物史料的遗迹遗物未必能反映历史的全貌和原貌; • 作为实物史料的遗迹遗物是凝固的过去,而不是活着的过去——只有物,没有人; • 作为实物史料的遗址遗物,遗址是固定的,但遗物是可以移动的; • 口述史的重要性与危险性并存; • 口述者的记忆、知识程度、个人情感等都会影响到史料的真实性。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政委兼副军长项英和副参谋长周子昆突出重围后不幸遇难。关于这两位烈士遇难经过,史学界一直众说纷纭。下列材料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了这一问题,请指出其中哪两个材料可以作为解开这一历史之谜的最直接的根据?为什么? [材料一] 新四军指战员在军长叶挺的指挥下,奋不顾身,英勇地经过七昼夜的血战,终以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千余人突围外,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扣,项英和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等皆遇难。 ——引自ⅹⅹ大学1977年编《中国现代史讲义》 [材料二] ……项、周于去年三月中旬在皖南山中埋伏,被随行副官叛徒刘厚总谋杀。彼时,与项、周同行者李志高(参谋处第一科科长)、谢忠良(第二科科长)等计二十余人,彼等为皖变后逗留皖南最后一批人员。 ——引自华中局1942年给中共中央的报告
[材料三] 事由:为呈报据刘厚总供称枪杀叛军副军长项英一案办理经过情形仰祈赐鉴察检由 ……本年四月间,县长出巡各乡镇,查获形迹可疑之人一名,当交由玉屏乡公所,饬即解送到府,经讯,据供称名李正华,现充第三战区特务密查员,以身无符号,通行困难,曾请求各乡、保递解上饶,未许。现请将我绑送屯溪就明白了,经一再讯诘,忽又据供称名刘厚总,曾充叛军团长七天,并副官等职。本年正月间,叛军被歼灭后,该叛军副军长项英等率残部四十余人,逃窜至泾县皮岭、延岭间某一石洞中,我迹随同逃窜。于本年农历二月十六深夜,乘隙将项英枪杀毙命等语。 ——引自1941年5月12日旌徳县长办理刘厚总一案的报告
[材料四] (1941年)3月11日晚上刘参谋带领我们转移到莲坑……拂晓时即转移到山上的一个石洞里隐蔽,傍晚时分……洞里只有两位首长、刘厚总和我,……大概在十一点钟左右,我说:“首长睡觉吧!”项副军长说:“小黄,你先睡吧!”我就靠在洞壁有些潮湿的地方躺下来,睡了一会儿,洞里的小灯熄了,二位首长和刘厚总也躺下了。我们躺下的位置由里到外,顺序是我、周子昆、项英、刘厚总。拂晓前正当我睡得烂熟的时候,被两声“砰、砰”的枪声惊醒,(枪声在洞里不是很尖锐的),我连忙往怀里抽枪,这时一道手电筒光射在我脸上,同时我的右臂挨了一枪,接着又是一枪,我只觉得头轰的一下就昏过去了。…… ——引自周子昆的警卫员黄诚1980年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