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平肝息风药

平肝息风药. 含义 :凡以平肝潜阳或息风止痉为主要作用,主治肝    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称平肝息风药。    平肝潜阳:即平抑上亢之肝阳。    肝阳上亢:肝(肾)阴不足,阴不制阳,肝阳 上浮之证,属本虚标实证。    息风止痉:平息肝风,止痉挛抽搐作用。    肝  风:即肝风内动(热极生风、肝阳化风、         血虚生风、阴虚动风),以肝阳化 风最常见。 性能特点 : 1. 介类、虫类、矿物类居多。 2. 主归肝经。  3. 性多寒凉。. 素有“介尖潜阳,虫尖搜风”之说

ursa-bright
Download Presentation

平肝息风药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平肝息风药 • 含义:凡以平肝潜阳或息风止痉为主要作用,主治肝 •    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称平肝息风药。 •    平肝潜阳:即平抑上亢之肝阳。 •    肝阳上亢:肝(肾)阴不足,阴不制阳,肝阳 • 上浮之证,属本虚标实证。 •    息风止痉:平息肝风,止痉挛抽搐作用。 •    肝  风:即肝风内动(热极生风、肝阳化风、 •         血虚生风、阴虚动风),以肝阳化 • 风最常见。 • 性能特点:1.介类、虫类、矿物类居多。2.主归肝经。  • 3.性多寒凉。 • 素有“介尖潜阳,虫尖搜风”之说 •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

  2. 平肝潜阳(部分药质重性寒沉降,兼有镇惊安神平肝潜阳(部分药质重性寒沉降,兼有镇惊安神 •         清肝明目、降逆、凉血等作用。) • 息风止痉(某些药物兼有祛风通络之功) 功 效 •    平抑肝阳药(平肝潜阳药) • 息风止痉药。 分 类 • 适应病证:肝阳上亢证-头晕目眩等。  • 肝风内动证-痉挛抽搐等。 •  部分可治心神不宁、目赤肿痛、呕吐、呃逆、喘息血热出血,以及风中经络之口眼歪斜、痹痛等证。

  3. 使用注意: • 1. 须注意药性的寒热温凉,如脾虚慢惊, 不宜寒凉之品;     阴 虚血亏,不宜温燥之品。 • 2.贝壳类、矿物类,应打碎先煎&久煎。 • 3.配伍-肝阳上亢+滋养肾阴药 •        肝风内动:肝阳化风+平肝潜阳 •             热极生风+清热泻火药& • 清泄肝热药 •              阴虚动风+滋阴&滋肾阴药 •              血虚生风+补血药 •             兼风痰上扰+祛痰药 •         心神不宁+安神药 •        窍闭神昏+开窍药 • 药 理:多具降压、镇静、抗惊厥作用。

  4. 第一节平抑肝阳药  主要功效:平肝&平肝潜阳,多数具清肝火&清肝热 作用。 主治病证:1.肝阳上亢证-头晕目眩、头痛、耳呜等 2.肝火上炎证-面红、口苦、目赤肿痛、 烦燥易怒、头痛、头晕等。 亦可用于治肝阳化风痉挛抽搐及肝阳上 扰烦躁不眠者,当分别配伍息风止痉药与 安神药

  5. 牡 蛎 [别 名]蛎蛤、古贲、牡蛤、蛎房、蚝壳、海蛎子壳、 蠔壳. [处方名]牡蛎、煅牡蛎。 [药 性]咸、(涩)微寒。 归肝、+胆、肾经

  6. 潜阳补阴-肝阳上亢 阴虚动风 重镇安神-心神不安、惊 悸、失眠多梦              软坚散结-痰核、瘰疬、瘿瘤、癥瘕 收敛固涩-滑脱诸证(可外用)      外用止血 制酸止痛-胃酸过多,      胃脘痛 牡 蛎 [功用]

  7. [龙骨-牡蛎] • 同: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常相须为用。 • 异:龙骨(甘涩、平)-1.主入心经,重镇安神↑,且 •  收敛固涩↑ • 2兼收湿敛疮生肌作用。 • 牡蛎(咸涩微寒)-1.主入肝经,平肝潜阳↑ • 2.具软坚散结之效。 • 3.兼收敛制酸、止痛之功。

  8. 刺 蒺 藜  [别名]蒺 藜、蒺藜子、白蒺藜、杜蒺藜    三角蒺藜、三角刺、八角刺、七 厘 (旁通、屈人、止行、豺羽、升推、旱草) [处方名]蒺藜、炒蒺藜、盐蒺藜。

  9. 苦降入肝平肝抑阳-肝阳上亢证 辛散入肝疏肝解郁-肝郁气结证         (兼活血)    辛散苦泄入肝 疏散肝经风热祛风明目-风热上攻             目赤翳障(要药)  祛风止痒-风疹瘙痒、             白癜风  辛苦微温 小毒  肝 刺 蒺 藜

  10. 平肝息风药总结 石决明 平 抑 肝 阳 凉肝、镇肝要药 收敛制酸止痛止血 益肝阴 清肝明目 心神不宁、失眠、眼疾常用 珍珠母 收湿敛疮制酸止痛止血 益肝阴  重镇安神 紫贝齿 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制酸止痛益阴息风 益阴息风,故用治热病后阴虚动风 牡 蛎 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兼养血 平肝潜阳良药,重镇降 逆要药,纯降之品 代赭石 疏肝 祛风明目 既平肝,又疏肝作用较缓(自)祛风明目要药 刺蒺藜 清热 利尿 罗布麻 镇惊安神 善平肝下气降肝火而镇惊安神,肝阳上亢少用 生铁落

  11. 羚羊角 • [别 名]高鼻羚羊角 •      羚羊 •      羚角 • [处方名]羚羊角、羚羊角粉 • [药 性]咸寒。 归肝、心经。

  12. 羚羊角[功用] 平肝潜阳 -肝阳上亢证+石决明(羚羊角汤) 息风止痉 -肝风内动证,为治惊痫抽搐要药。 1.最宜热极生风病证+(羚角钩藤汤) 2.痰火上扰,癲痫惊悸+钩藤、天竺黄、 3.子痫 清肝明目 -肝火上炎,目赤头痛+决明子、菊花 散血解毒 -温热病,壮热神昏+石膏、麝香   热毒发斑+亦可白虎汤+本品、犀牛角。  若治肿毒恶疮,磨水涂之亦可

  13. 羚羊角 平肝、清肝、息风、解毒 特点

  14. 钓藤、吊藤、钩藤钓子  钓钩藤、莺爪风、嫩钓钩、金钩藤 老鹰爪、挂钩藤、钩丁、倒挂金钩 钩耳、双钩藤、鹰爪风、吊风根  金钩草、倒挂刺 钩藤[别名]

  15. 息风止痉 清热定惊 清热平肝 清热透邪 钩藤甘凉,肝、心包 1.小儿高热惊风症 2.温热病热极生 3.诸痫啼叫,痉挛抽搐 -肝火上攻  肝阳上亢 -外感风热、头痛目赤, 斑疹透发不畅

  16. 天 麻 [别 名]鬼督邮 、(定风草)、宝风草根 明天麻、水洋芋、山萝卜 赤箭      冬彭、木浦、白龙皮 [处方名]天麻、酒天麻。

  17. 牛黄 [别名]丑宝、犀黄、胆黄、西黄、天然牛黄、京牛黄、    东牛黄、西牛黄、管黄、肝黄、蛋黄、各一旺     (蒙语名)等。 [商品名]产地:京牛黄、东牛黄、西牛黄、金山牛黄、         印度牛黄。 部位、形状:胆黄、管黄。

  18. 羚角 平 肝 、 息 风 息风较强 清肝明目、散血解毒 钩藤 息风温和 清肝 天麻      祛风通络 息风平和 牛黄 息风止痉    化痰开窍    清热解毒 地龙 清热息风定惊   通络   平喘  利尿 全蝎 息 风 、 祛 风 、 止 痉 各种痉搐、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搜风 蜈蚣  同上,效强 僵蚕 息风止痉↓化痰散结、祛风止痛、兼散风热 天麻 息风平和、平  肝、祛风通络  息 风 止 痉 药 小 结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