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508 Views
第 二 章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思考: 你想过 “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我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 ? 我应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 ”…… 这些问题吗 ?. 斯芬克斯的谜语:. “在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间用三只脚走路。在一切生物中这是唯一的用不同数目的脚走路的生物。脚最多的时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 ”. 俄狄浦斯一字中底,谜底是“人”,因为“在生命的早晨,人是软弱无助的孩子,他用两脚两手爬行;在生命的当午,他成为壮年,用两脚走路;但到了老年,临到生命的迟暮,他需要扶持,因此拄着拐杖,作为第三只脚。 ”
E N D
第 二 章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思考: 你想过“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我应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吗?
斯芬克斯的谜语: “在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间用三只脚走路。在一切生物中这是唯一的用不同数目的脚走路的生物。脚最多的时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
俄狄浦斯一字中底,谜底是“人”,因为“在生命的早晨,人是软弱无助的孩子,他用两脚两手爬行;在生命的当午,他成为壮年,用两脚走路;但到了老年,临到生命的迟暮,他需要扶持,因此拄着拐杖,作为第三只脚。”俄狄浦斯一字中底,谜底是“人”,因为“在生命的早晨,人是软弱无助的孩子,他用两脚两手爬行;在生命的当午,他成为壮年,用两脚走路;但到了老年,临到生命的迟暮,他需要扶持,因此拄着拐杖,作为第三只脚。” 问题:你知道“俄狄浦斯情绪”吗?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一般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上有这种感觉。他的意识很小心地避免认知这些感觉,当这些感觉出现时,它们都早已被伪装过了。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安全度过俄狄浦斯期,一直固结在那里,长大后这种乱伦的情结还保持着。而且成为自己内心矛盾冲突的主要部分,一方面自己潜意识里想,而意识里又是不允许的,这种恐惧使得那些社会不允许的感觉被封锁在潜意识底下,但是它们在那里不断想挣破它们的监牢。这种介于想要和不想要之间的挣扎就会造成心理问题。一般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上有这种感觉。他的意识很小心地避免认知这些感觉,当这些感觉出现时,它们都早已被伪装过了。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安全度过俄狄浦斯期,一直固结在那里,长大后这种乱伦的情结还保持着。而且成为自己内心矛盾冲突的主要部分,一方面自己潜意识里想,而意识里又是不允许的,这种恐惧使得那些社会不允许的感觉被封锁在潜意识底下,但是它们在那里不断想挣破它们的监牢。这种介于想要和不想要之间的挣扎就会造成心理问题。 有时候,潜抑的俄狄浦期症结突破潜意识的封锁,溜到意识里来了。不过它们是以仿造形式出现的,以艺术形式出现的时候最多,这样的形式显然比较不会被我们所反对。存在的即是合理的,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就会对自己更了解一点。
真正认识自己的人, 才是最有力量的人。 ——苏格拉底
Know yourself (γνωθισεαυτόν) (认识你自己) 2000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你自己”作为铭文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 。 中国熟知的那句“人贵有自知之明” 表明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同时,提出了认识人本身的要求。
简评: 一个人认为自己是怎样一个人,比他真正是怎样一个人更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是按照他自己认为是怎样一个人而行动的。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各方面都有比较明确的了解,才能在环境的适应、个体的发展上,获得较满意的结果。所以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
自我认知: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 自我体验:自尊、自爱、自信、自卑、自怜 自我调控:自强、自立、自律、自制、自控
思考: 如何从自我意识结构上对 “我很丑,但我很温柔”这句 话进行分析。
自我意识形成的信息来源 一、他人的反馈(习得性无助) 二、反射性评价(“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 三、依据自己的行为判断(自我知觉理论 Self-perception) 四、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分 化矛 盾整 合 积极自我—— 自我肯定 消极自我——自我否定 混乱自我——自我冲突 主我与客我 自我与非我 本我与超我 理想我与现实我 独立我与依附我 开放我与封闭我 理性我与感性我
“80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自我中心 二、“社会钟”建立的迟滞 三、自我认知的两极性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定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的学说: 婴儿时期:信任——不信任(0~1岁); 婴儿后期:自主——羞怯、怀疑(2~3岁); 幼儿期:首创——内疚(4~5岁); 儿童期:勤奋——自卑(6~11岁); 青年期:同一——混乱(12~18岁); 成人前期:亲近——孤独(18~25岁); 成人中期:创造——停滞(25~60岁); 成人后期:自我完善——悲观失望(60岁以上);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问答:1.“我是谁?”2.“我将走向何方?” 以上两大问题如果完成得较好,大学生就能够适应与化解危机,达到自我同一性;否则,容易出现自我同一性危机,个人方向迷失,与自己的角色不相适应,最后出现退缩、自卑等不良人格特征。
自我探索的练习 活动1:我的自画像 目的:认识自我(潜意识投射) 活动2:我是一个独特的人 目的:扬长避短,走自己独特的人生发展道路 活动3:人生曲线 目的:增强对人生经历(人生价值)的理解 活动4:自我寻宝 目的:肯定自我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一、适当的自我认知 二、客观的自我评价 三、积极的自我提升 四、关注自我成长
作业:自我意识的训练 • 20个“我是谁!”。 • 操作:请以“我……”、“我是……”、“我喜欢……”、“我要……”、“我曾……”、“我不……”、“我可以……”、“我想……”等等句型写下20个描述自己的句子,然后在每个句子前的括号内填上阿拉伯数字1-20,1代表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句子,依此类推。 • 以上练习请与团体成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