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likes | 657 Views
頡頏國家的拼裝車. 脈絡性技術. 歷史背景. 二次世界大戰後,機械化取代獸力,隨著經濟發展以及政府的經濟措施,農村人口老化,農民所得較低 …… 等等。. 拼裝車的種類. 1. 報廢零件再行組裝而成,合法工廠組裝,領有牌照。例如 …. 用來載運貨物的拼裝車. 也可以用來採收甘蔗. 駕駛座旁很簡陋,載稻榖的拼裝車 容量很大可以裝很多稻穀. 拼裝車的貨櫃也可以依照需求量身打造. 拼裝車的種類. 2. 鐵牛 ( 耕耘機 ) ,加裝利亞卡 ( 拖車 ). 主要用於農田鄉間的載運. 拼裝車的種類. 3. 人力三輪車加上馬達 ( 馬達三輪貨車 ).
E N D
頡頏國家的拼裝車 脈絡性技術
歷史背景 • 二次世界大戰後,機械化取代獸力,隨著經濟發展以及政府的經濟措施,農村人口老化,農民所得較低……等等。
拼裝車的種類 • 1.報廢零件再行組裝而成,合法工廠組裝,領有牌照。例如… 用來載運貨物的拼裝車
駕駛座旁很簡陋,載稻榖的拼裝車 容量很大可以裝很多稻穀
拼裝車的種類 • 2.鐵牛(耕耘機),加裝利亞卡(拖車) 主要用於農田鄉間的載運
拼裝車的種類 • 3.人力三輪車加上馬達(馬達三輪貨車)
三輪車,由摩托車改裝的,可以載簡單農具、肥料、農作物等三輪車,由摩托車改裝的,可以載簡單農具、肥料、農作物等
拼裝車的種類 • 4.特殊需求的多輪拼裝車 用於山坡、河床、或海濱等等較險要的地形
問題意識 • 幾十年來,政府持續取代拼裝車,但為何效能總是不彰? 為什麼地方議員、首長屢次要為拼裝車的取締求情,與政府的政策方向背道而馳?
任何的技術物出現或消失,都有其背景,從中觀察拼裝車的政治性意味、以及其社會脈絡和歷史特性。任何的技術物出現或消失,都有其背景,從中觀察拼裝車的政治性意味、以及其社會脈絡和歷史特性。 • 現今,拼裝車在農村和都市裡依舊存在著,但為何會被視為落後的工具呢?
技術物 政治性 ?
拼裝車存在的角色意義 • 從地理脈絡來看 • 從使用功能來看 • 從特殊歷史/社會條件來看 • 從社會治安與環境安全來看
從地理脈絡來看 • 是爬山過河的勇猛工具 • 適用於某些場合 ex.狹小的產道、泥濘地、河床... • 不追求速度、配備的舒適度、美感與質感 • 適合裝載、結構簡單、維修容易、耐衝撞 政府眼中的不安全?!
從使用功能來看 • 社會變遷:都市化造成農村壯年人口流失 鄉村老年化、勞力不足 • 不同的農業工具,有不同的功能 ex.犁田(耕耘機)、收割(收割機、搬運機) 農業器具成本高、使用者個人因素 拼裝車具備多種功能於一身,好用!
從特殊歷史/社會條件來看 • 使用者為社會收入低層 • 二次戰後的台灣:物資缺乏 • 貨運需求:運送砂石 • 糖業的田間運輸 政府取締,卻有非拼裝車業者求情。 ex. 地方行政首長、民代、國營事業主管
從社會治安與環境安全來看 • 拼裝車具有的競爭優勢: 1.載重數量多 2.成本低(成本、使用與維修便宜) 3.符合顧客需求製作 4.安全、適應地形、使用多元化。 • 負面的污名-不專業!!不安全!!沒保障!!
政府所謂的正統?! • 企業生產、規格化,如同台灣的汽車工業系統生產、零件製造(生產線)。 政府所謂的「正常」與「合法」並不是一種規範,而是某時空下的權力展現。
拼裝車被貶抑? • 原因: 1.公司車的競爭排斥 2.沒有駕照、牌照 擺脫國家對汽車的掌控,也就是政府 管理人民的手段
政府退讓、默許的條件 • 緊急救災 • 農村擴大農作的運輸需求 • 山區或特殊地形的運輸工作
權力空間 • 國家/社會將拼裝車排除在「正常」交通工具內,顯示了蓄意的區隔→拼裝車成為他者 • 拼裝車→「不好」 「不安全」 「違法」 「低水準」等負面形象,並非車輛的本質屬性,而是一種透過言語談論建構出來的利益領域,由各種行動者去互動並界定
蔣經國牌 • 象徵: 拼裝車脈絡性技術有效的結合了當下 的社會情境,突破了國家權力的封鎖 • 特色:1.特定的規格化2.需申請臨時使用証3.繳納牌照稅4.暫時的合法化 • 拼裝車無論是對國家建設和農民都有貢獻,大部份拼裝車業者所期待的,是政府讓拼裝車合法生存,並納入監理機關管理!
政府態度 • 過去:一味的對拼裝污名化 • 經國牌後:避開拼裝車的社會脈絡,將拼裝車限制在農村後,欲以安全、廉價、合法的技術與拼裝車競爭 制式的農業搬運車輛
官方/制式拼裝車的失敗 台灣農村四輪車輛條件限制 • 1.地理脈絡→越野性、車架高、輪轍小,可行駛於不良地形(田野,溪谷,山區,沿海) • 2.功能脈絡動→力以柴油引擎為主,速度低,載重量大,操作方便,保養容易 • 3.社會脈絡→緊急危難搶救(EX:九二一震災)、偏遠地區交通運輸、農作運輸需求 1+2+3 官方/制式運輸車輛終究不敵拼裝車所擁有的脈絡性技術的優勢
技術物的政治性 拼裝車的內在社會系統 - 較為民主式的 • 車廠組裝、多功能 V.S.汽車的內在社會系統 • 較權威式的 • 大規模、中央集權式、階層化的組織
拼裝車的外在社會系統 - 被限制在鄉間小路或山區、海邊 - 不能載客 V.S.汽車的外在社會系統 • 全台灣的交通系統以其為中心 • 高速公路
結論 • 脈絡性技術 contextual technology • 台灣的拼裝車: 隨社會脈絡形成動態的技術 • Ex.山寨機 1. 農民轟天雷手機 2. 老人山寨機 3. 雙卡雙待機 • 將技術脈絡化 contextualizing technology • 愛迪生的電力系統 • 台灣的拼裝車如何脈絡化
沒有脈絡化的技術 non-contextual technology • 攔沙壩 1.切斷了迴游性生物的迴游系統 2.豪雨過後即被填滿,導致河床提高,河川面變寬,這些提高的河床開始侵蝕原本穩定的邊坡,反而造成新的災害
農藥車(通常是三輪拼裝車上放桶子和轉動幫浦)農藥車(通常是三輪拼裝車上放桶子和轉動幫浦)
問題一 • 拼裝車在農村間已是一種生活景觀,成為一種脈絡性的技術,但是安全的面向考慮,卻是一種被政府淘汰的產品,政府是不是應該制訂規範,限制拼裝車該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例如煞車、最大負重的例行檢察),取代”有危險性即被淘汰”的消極作法?未來有無拼裝車合法化的可能性?
問題二 • 試以行動者網絡理論解釋拼裝車 。 • 在政府及媒體想要剷除拼裝車的過程中不段的強調拼裝車"沒有既定的規格"、駕駛沒受過"正規的駕駛訓練"、從"學理及技術"的研究不及四輪車......等,但"既定的規格"、"正規的駕駛訓練"、"學理及技術的研究"......等,是否本來就是和制式車輛屬於同一個網絡,而和拼裝車屬於不同的網絡呢?
問題三 • 脈絡性技術與政府的關聯是什麼? • 從民國五十年代初期起,國家對拼裝車的容忍度越來越低,並且開始管制與取締的政策,請問為什麼 ? 是不是跟政府對汽車工業採取保護政策的原因有關 ? • 政府試圖把拼裝車規格化,然而卻不成功,所以脈絡性技術是不是有無在(政府)規範下均能進行?又,政府態度影響拼裝車的可行性,那麼,拼裝車是一種政治的科技物嗎?
參考影片 • 影片一:老車懷念 - 飛羚101廣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4dzuL0OWXg • 影片二:客家新聞雜誌-農村「飆車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qOE-61gK9Q • 影片三:農用車甩尾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0Z4XDuSm8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