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 likes | 763 Views
《 土壤学 》 多媒体光盘. 前 言. 本课件以孙向阳主编 《 土壤学 》 为主要教材。全书共包括十五章,章节和制作者依次为: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由徐秋芳教授制作;第三章由秦华老师制作;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由王旭东副教授制作;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由徐涌老师制作;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由李永夫老师制作;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由叶正钱教授编写。最后,由徐秋芳教授统一审阅。由于编者水平有限,谬误之处,敬请广大师生和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在再版时及时更正。 编者 2007. 12. 绪 论. 内容提要. 土壤的重要性 土壤、土壤剖面、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学的发展概况
E N D
前 言 本课件以孙向阳主编《土壤学》为主要教材。全书共包括十五章,章节和制作者依次为: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由徐秋芳教授制作;第三章由秦华老师制作;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由王旭东副教授制作;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由徐涌老师制作;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由李永夫老师制作;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由叶正钱教授编写。最后,由徐秋芳教授统一审阅。由于编者水平有限,谬误之处,敬请广大师生和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在再版时及时更正。 编者 2007. 12
内容提要 • 土壤的重要性 • 土壤、土壤剖面、土壤肥力的概念 • 土壤学的发展概况 • 土壤学的课程内容
第一节 土壤在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一、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地一、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地 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作用 1. 营养库的作用 2. 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 3. 雨水涵养作用 4. 生物的支撑作用 5. 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二、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圈处于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和水圈的交接点。
三、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1. 土壤资源的再生性与质量的可变性 治之得宜,地力常新。 2. 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土壤资源的破坏=吃祖宗的饭,断子孙的路。 3. 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土壤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
表:中国土地资源的总量、人均占有量及其与世界和部分国家比较表:中国土地资源的总量、人均占有量及其与世界和部分国家比较 摘自《土壤学》黄昌勇主编
土壤资源面临的危机 短期内不可逆转的趋势: 1. 耕地减少不可逆转(中国每年减少土地>300万亩) (中国荒漠化速度2620km2/年) 2. 人口增长不可逆转(中国每年净增人口>1000万) 3. 消费水平的提高不可逆转
红壤砂化面蚀 SOS SAVE OUR SOILS 黄土梁、峁景观 崩塌
对策 应用土壤科学,可持续利用土地、发展农林业生产。 人口的零或负增长 资源破坏的零或负增长 生态环境恶化的零或负增长 我国要跨进可持续发展的“大门”还需要30-50年? 因为要达到以上条件不是短时期能做到的。 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第二节 土壤、土壤剖面、土壤肥力的概念
一、土壤 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因子(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体,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其本质特性是土壤肥力。 概念既介绍了土壤形成的实质,又强调土壤提供植物收获的本质属性。
土壤物质组成 矿物质(由岩石风化而来,w>95%) 固体 有机质(生物及生物残体,w<5%) 土壤 液体(包括水及溶解的离子) 气体(土壤空气) 水(V25%) 空气(V25%) 有机质 矿物质
土壤的利用类型 旱地 农业土壤 水田土 土壤 原始森林土壤(纯自然、未扰动) 林业土壤 人工林及经济林土壤(人为耕作,培肥) 园林土壤(大多为搬运土)
二、土壤剖面 从地表向下垂直挖掘后露出的一个切面。 一般挖到母岩,如果太深则挖到1米即可。 • 土壤剖面是观察土壤的一个窗口,土壤剖面上不同颜色的层次是土壤发生层。 • 从土壤剖面可以了解土壤所处的环境。
一个发育完整的土壤常有如下的剖面模式: 代号:发生层名 O: 枯落物层(未分解和半分解的植物凋落物) A: 腐殖质 又叫表土层(含大量腐殖质) E:淋溶层 B: 淀积层 又叫心土层 (表层物质淋至此层淀积) C: 母质层 (以风化岩石为主) R: 母岩层 (未风化的坚硬岩石) 但大部分园林土壤或果园、人工林土壤及农业土壤都不具备上述标准模式。
土壤发生层 在发育过程中由于物质和能量在上下部位之间的转化与转移,从而可能形成上下不同的层次,称为发生层,如A、B、C等。 土壤堆积层 由于地质作用或人为活动而造成的堆积层(幼年土)。 土壤剖面构型 指土壤剖面的分层状况及各层排列顺序。 成熟土壤一般为OABC构型,幼年土一般为(A)C型 或AC型 。
A、B、C代表土壤发生层。 1、2、3代表堆积层。 几种常见的土壤剖面类型示意图
土壤剖面层次过渡 不明显 明显
土壤剖面实图 黑土(东北) 砖红壤(海南)
包括地表至母质层以上的垂直深度。 土壤厚度 树木根系的分布和生长 土壤的 总厚度 土壤水分和养分贮量和供应能力 注:土壤厚度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因子 决定
三、土壤肥力 土壤不间断地、相互协调地提供植物生长全过程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肥力四因子:水、肥、气、热。 在生产上灌水、施肥、 中耕以及园林土换盆等都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使植物生长更加好。
土壤肥力 1.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前者指土壤在自然形成过程中产生或 发展起来的肥力 。 后者指在自然肥力的基础上,通过人为 的影响,如耕作、施肥、灌溉和排水、土壤改良等形成的肥力。 2. 潜在肥力与有效肥力 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肥力,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的潜在肥力。
土壤肥力 3.土壤肥力的生态性相对性 • 土壤肥沃或者不肥沃是针对植物而言的,应从植物的生态要求出发来认识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 如果植物的生态要求和土壤所能提供的生态性质不一致,即使土壤具有丰富的物质和能量,植物也不能利用或利用很少。 • 通俗意义上讲的土壤肥力高低,如果不指明植物,一般只能说明其有机质和养分的高低及适宜的物理性质。
土壤肥力 4.土壤肥力的量化指标 • 以地上部分生物量来评价 如:森林植被干物质重的年平均值来表示。 经济林的单位面积产量来表示。 • 以土壤的某些性质和养分数值来评价 如:土层厚度、土壤质地、 pH值。 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
第三节 现代土壤学科发展的简要回顾
一门独立的学科--土壤学科的诞生 19世纪土壤学科的诞生 • 农业化学土壤学派: (德) 李比希(1803-1873) • 农业地质土壤学派: (德) 法鲁等 (19世纪后半叶) • 土壤发生学派:(俄) 道库恰耶夫(1846-1902)
20世纪土壤学科的迅速发展 • 土壤学科发展的驱动力 • 前60年: 作物生产----独轮驱动 • 60年代后:作物生产和环境质量保护 ---- 双轮驱动
20世纪土壤学科的新观点 • 土壤圈: (英) Matson(1938),(美) Arnold(1990) • 土壤水能量理论与运动方程的建立: • (美) Buckingham(1907), Richards(1930s) • 土壤生态系统: (美) Jenny(1940-1960) • 土壤质量综合调控理论:(美) SSSA(1990s)
美国 欧洲 20世纪土壤学 19世纪土壤学 • 化学 • 地学 • 生物学 • 物理学 • 数学 • 生态学 • 系统科学 • 化学 • 地学 • 生物学 20世纪土壤学科分支学科的发展
我国土壤学的发展概况 《尚书》、《周礼》、《管子》地贡篇、《吕氏春秋》任地篇、《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农政全书》等有关土壤记载。 古代 20世纪20年代开始,1930-1939,《中国土壤概要》, 1958、1978两次全国土壤普查,基本摸清了我国的土壤资源特性和数量。 近代 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国际间学术交流增多,国外一些先进的土壤研究成果与技术传入我国,土壤学科的基础学科水平得以全面迅速提高,我国土壤学科在我国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确认,到目前为止,土壤学科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累计达17人。 现代
第四节 本课程的内容
第一部分:地质学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有关土壤的物质组成、理化 性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第三部分:土壤养分及其调节(施肥) 第四部分: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管理 注:本课程的中心是土壤肥力,以土壤肥力(水、肥、气、热)为主线,惯穿所有内容;目的是保持土壤资源的充分并持续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