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416 Views
第九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 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重点掌握: 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实现较快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 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 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 经济增长方式要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 三次产业的划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工业化和城镇化. 掌握: 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关系 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工业与农业各自内部的关系 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主要特点 高技术产业
E N D
第九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
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 重点掌握: • 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 实现较快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 • 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 • 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 • 经济增长方式要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 • 三次产业的划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 工业化和城镇化
掌握: • 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关系 • 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工业与农业各自内部的关系 • 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 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主要特点 • 高技术产业 • 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 • 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战略 •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 了解:产业的地区分布
第一节 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因素 • 经济增长的含义:通常是指宏观经济增长,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产品量和服务量的增加。 •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动力。 •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P255
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 1、投资量 • 2、劳动量 • 3、生产率 • 在发达国家,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 • 在落后国家,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
二、经济增长速度 • 经济增长率:是通过期末国民生产总值与基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较来计算的。 • 名义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 我国实现较快增长率的的必要性: • 1、消除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的需要; • 2、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需要; • 3、解决面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需要
我国实现较快增长的可能性: • 一是资源条件比较有利; • 二是良好的制度条件; • 三是有利的国际环境。 • 我国应该有较快的速度,不同的年份则不同,但不能追求过快速度。
三、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 现代科技进步是通过两种途径推动经济增长: • 1、通过生产力的三要素发挥作用; • 2、科技作为独立产业发挥作用。科技的作用已越来越大,在当代已成为主要因素。
我国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 • 1、根据国情,实施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 • 2、着重发展关键技术; • 3、改革科技体制,推动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 技术进步的关键是人才,是拥有大批的高素质的人才。
四、经济效益 1、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 • 经济效益:是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或者说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较。 • 经济效益提高的要求: • 一是占用的资金少。 • 二是成本支出少。 • 三是有用的成果多。 • 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 • ①能增加收入,生产更多的产品满足人民需要; • ②能增加企业盈利和国家收入; • ③提高投资效益和资源利用率,缓解矛盾。
2、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P260 • 两者有一致性,也有不一致性,不一致时需要正确处理。要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加快增长速度。 3、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 • 两者一致时:微观效益是宏观效益的基础 • 宏观效益为微观效益提供条件 • 两者矛盾时: 微观效益好但宏观效益差 • 宏观效益好微观效益差
五、经济增长方式 • 两种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含义)P261——不发达阶段以此方式为主 集约型的增长方式(含义)P261——发达阶段以此方式为主 • 我国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必要性: 节约资源的需要 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需要 措施: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工作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第二节 产业结构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 • 含义:是指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 • 1、充分合理利用资源 • 2、各产业部门相互协调 • 3、能够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 4、能够提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机会 • 5、能够推广应用先进的产业技术 • 6、能够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二、第一、二、三产业 (一)三次产业的划分 •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 • 第二产业:采矿,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它行业。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技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二)第一、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p264页(二)第一、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p264页 • (三)发展第三产业 •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三、农业和工业 • (一)农业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基本生活资料、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劳动力、资金 • 农业的广义与狭义 • 正确处理农业内部各业间的关系 • (二)工业 •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 正确处理工业内部各业间的关系
四、基础产业、支柱产业 • 基础产业包括农业、基础工业、基础设施 • 支柱产业也称主导产业,它不仅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具有带动其他部门发展的作用。 • 确定支柱产业的标准 • 支柱产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工业、建筑业 五、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 划分的依据:按生产要素密集度划分 • 各产业的特点 • 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
六、高技术产业 • 含义 • 作用 七、产业的地区布局 • 重要性 • 产业的合理布局,需要正确处理的一系列问题(如何合理化)
第三节 经济发展战略 一、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 •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关于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总的构想。 • 内容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部署、战略措施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 我国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小康”的含义 • 初步的小康: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 • 初步的小康要向宽裕的小康推进。
三、工业化、城镇化 • 工业化: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劳动人口中工业份额上升、农业份额下降的过程 •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 • 中国走的是新型工业化的路子 • 新型工业化的特征 第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第二,处理好工业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第三,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
(二)城镇化 •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 城镇化的产生 • 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意义 • 中国的特色城镇化道路: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四、知识经济和科教兴国战略 •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生产、流通、使用为基础的经济。 •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 • 1、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 2、稀缺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弱化 • 3、经济活动智能化 • 4、知识型劳动者成为生产的主体 • 5、信息网络成为基础设施 • 知识经济产生的条件p277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途径: • 1、加强基础科学和高科技研究,加速高技术产业化 • 2、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加快技术进步 • 3、优先发展教育,提高人的素质 • 4、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促进科技和教育的发展 • 5、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教与经济的结合
五、可持续发展战略 • 可持续发展:是指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 •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在于调节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人类的活动限制在自然界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不仅使今天能够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使子孙后代将来也能够发展。
(一)人口与经济发展 • 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 措施: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 提高人口素质 • 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落后,任务非常紧迫
(二)资源与经济发展 • 1、要珍惜资源 • 2、我国是一个资源紧缺的国家 • 3、缓解我国资源紧缺的基本对策 (三)环境与经济发展 • 环境的含义: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活的各种自然力量的总和 •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的国策(P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