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1

生态环境保护与中国农村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与中国农村发展. 李 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生态环境保护与中国农村发展.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 二、生态保护规划、政策和主要做法 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展望.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 (一)自然保护的进展 在改革前的 20 多年时间里,中国自然保护的进展极为缓慢。到 1978 年,共建了 34 个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总面积 126.5 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份额为 0.13% 。

Download Presentation

生态环境保护与中国农村发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生态环境保护与中国农村发展 李 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2. 生态环境保护与中国农村发展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 二、生态保护规划、政策和主要做法 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展望

  3.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 • (一)自然保护的进展 • 在改革前的20多年时间里,中国自然保护的进展极为缓慢。到1978年,共建了34个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6.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份额为0.13%。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自然保护的进展明显加快。截止2008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538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894.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份额提高到15.2%,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水平。 •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3个,面积9120.3万公顷,分别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和总面积的11.9%和61.2%。 • 28处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多处保护区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组成部分。 • 2010年,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份额将达到16%,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和90%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保护。

  4. 全国自然保护区的结构与分布

  5.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 • 截至2009年底,全国有森林公园2458个,总规划面积1652.5万公顷。 • 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7310处、规划面积1151.9万公顷。 • 相继建立了400余处珍稀植物迁地保护繁育基地和110多个植物园(树木园)。 • 收集各种农作物种质38万份,对30万份种质材料进行了原份和复份保存;初步形成了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大多数农作物种质资源得到了保护。

  6.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 • (二)林业建设的进展 • 改革30年来,中国林业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全国第一次森林资源清查与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相比, • 森林面积由121.86百万公顷增加到195.45百万公顷,增长了60.4%; • 活立木总蓄积量由9.53十亿立方米增加到14.91十亿立方米,增长了56.45%。森林覆盖率由12.70%增加到20.36%。 • 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人工林保存面积6168.8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 中国林业建设的规划是: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7.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 图2 中国森林面积和蓄积的变化

  8.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 • 1.天然林保护的进展 • 为了消除森林采伐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中国于1998年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 •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包括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两部分。 • 工程分为两期,第一期(2000-2005)以停止天然林采伐,大力建设生态公益林,分流和安置下岗职工为主要内容。第二期(2006—2010)以保护天然林资源、恢复林草植被,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工程总投资为962亿元。 •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有效保护了5600万公顷天然林,营造公益林1526.7万公顷,森林蓄积净增4.6亿立方米。

  9.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 • 2.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进展 • 为了确保国土的生态安全,中国政府从1978年起,先后开展了十大防护林工程建设。 • 它们是:“三北”(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淮河、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工程体系、珠江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工程体系、辽河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工程体系、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工程。 • 十大防护林工程规划区总面积70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73.5%,覆盖了中国主要的水土流失、风沙危害和台风、盐碱等生态环境脆弱区。规划造林总面积1.2亿公顷。 • 为了进一步突出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点,又将原先的“三北”和“长防”、沿海、珠江、太行山和平原绿化6个单项工程整合成“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10.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 • 3.退耕还林工程的进展 • 经过持续20年的农业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短缺的问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中国政府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范围包括除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以外的25个省市区。 • 工程建设期为2001—2010年,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01—2005年)退耕还林667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867万公顷;第二阶段(2006—2010年)退耕还林800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867万公顷。这是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 1999-2007年期间,累计投入工程建设资金1300.1亿元,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968.5万公顷。 • 2007年,国家决定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延长一个周期,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补助标准为: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每公顷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575元,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每公顷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050元。原每公顷退耕地每年300元生活补助费继续发放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 • 各地可根据本地财政能力,在国家规定的补助标准基础上,再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11.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 • 4.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的进展 • 中国之所以能把天然林保护起来,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采取了营造用材林,尤其是速生丰产林策略。 • 到2015年,建成1333万公顷速生丰产林基地。基地建设工程完成后,每年可提供木材140百万立方米,约占国内木材需求量的40%。 • 速生丰产林主要分布在400毫米等雨量线以东、地势平缓、立地条件好、自然条件适宜的18个省区。 • 根据统计,总投资的88.6%来自企业和农户,国家投资(包括财政贴息)占11.4%。

  12.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 • 5. 林业建设对降低碳排放的贡献 • 通过我国近三次森林普查可以发现,中国森林在增加,储存的碳也是增加的,这是中国林业建设为减少全球温室气体做出贡献。 各气候区近三次普查的森林总生物量和碳变化趋势 单位:百万公顷、百万吨

  13.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 林业六大工程(2000-2010)增加的固碳量

  14.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 • (三)草地资源保护的进展 • 中国拥有各类草原近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1.7%。2007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为95214万吨,折合干草约29865万吨,载畜能力约23369万羊单位。随着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的推行和人工草地建设、天然草原改良步伐的加快,舍饲圈养的实施,草畜平衡状况有所改善。退牧还草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5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47%,产草量提高58%。但是,全国266个牧区、半牧区县中,有178个县(旗)的牲畜超载率大于20%。草原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态势尚未改变。

  15.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 1980-1990年至2000-2006年中国266个牧区县的草地状况的变化

  16.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 • (四)水环境保护的进展 •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十亿m3,年平均河川经流量为2700十亿m3,占总量的96%。我国人均水量2300m3,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 • 为了保护好水环境,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水环境保护水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措施。经过持续多年的水环境管理,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污水治理等工作,2008年地表水中高锰酸盐指数年平均浓度为5.7毫克/升,第一次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 2009年上半年为5.3毫克/升。七大水系Ⅰ~Ⅲ类水质断面由2005年的41%提高到2008年的55%。同期,28个重点湖泊(水库)中的Ⅱ类水质比例由7%提高到14.3%。 • 通过各种节水措施,农业用水量占全国用水总量的比例由1997年的70.4%降低至2006年的63.2%,下降了7.2个百分点。用水总量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境下保护相对稳定。

  17.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 中国用水总量的变化

  18.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 • (五)水土流失治理的进展 • 中国的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西部的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四川、重庆、贵州、广西等省(市、区),每年流入长江、黄河的泥沙量达20多亿吨。每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2万平方公里,提高到现在的4万多平方公里。截至到2007年,全国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10199.1万公顷,每年可保持土壤15亿吨,增加蓄水能力250多亿立方米,增产粮食180亿公斤,1300多万水土流失区群众通过水土保持解决了温饱,许多农民走上了富裕发展的道路。经过数年的努力,我国生态修复取得可喜进展,全国实施封禁的县达到1200个以上。累计实施封育保护面积69万平方公里,其中38万平方公里的生态得到初步修复。 • 防治目标是:力争用15~20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国水土流失区得到初步治理或修复,大多数地区生态趋向良性循环;所有坡耕地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坡改梯、退耕、等高耕作、保土种植等);严重流失区的水土流失强度大幅度下降,中度以上侵蚀面积减少50%;70%以上的侵蚀沟道得到控制,下泄泥沙明显减少;全国范围内的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率接近100%,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实施有效保护。

  19.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 中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20.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 • (六)荒漠化治理的进展 • 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7万平方公里,其中95%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区,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40亿元。土地荒漠化的原因非常复杂,但从时间上看,人为活动对土地荒漠化施加的影响越来越大。最近50年我国新增荒漠化土地940.7万公顷,其中耕地66.7万公顷、草地235万公顷、林地639万公顷,几乎都是人为活动造成的。目前中国土地沙化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现在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土地沙化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21. 二、生态保护规划、政策和主要做法 •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是同相关规划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紧密相关的。所以,下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的生态保护规划和政策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 (一)生态区划 • 生态区划把中国分为三个大区,50个区(见图11)206个亚区和1465个功能区。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个区的重要性,根据重要性确定相应的措施,并将保护措施落实到具体区域。

  22. 二、生态保护规划、政策和主要做法 中国生态区

  23. 二、生态保护规划、政策和主要做法 中 国 生 态 亚 区

  24. 二、生态保护规划、政策和主要做法 中国生态功能区

  25. 二、生态保护规划、政策和主要做法 中国生态功能重要区域

  26.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 (二)生态服务功能 • 中国的研究人员根据Costanza等人(1997)的方法,计算了中国主要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 • 1.全国陆地地表水生态效益(亿元/年) • 直接使用价值:4263.91亿元; • 间接价值:5546.92亿元; • 总价值:9810.83亿元。 • 相当于2000年GDP(89403.6亿元)的10.97%。

  27.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分流域综合评价结果(亿元/年)

  28.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结果 (亿元/年)

  29.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结果 (亿元/年)

  30.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结果 (亿元/年)

  3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结果 (亿元/年)

  32. 二、生态保护规划、政策和主要做法 • (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 1、法律法规与政策 • 1978年,中国第一次在宪法中写下了“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条文。 • 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是中国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法治轨道的标志。 • 从1980年初到1990年代中期,中国出台了一批与农村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水污染防治法》(1984),《矿产资源法》(1986),《水法》(1988)等。 • 1990年代中期以来,一方面继续颁布新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另一方面对1980年代出台的法律进行修订,使其更具有可执行性,并为一些法律制定了实施细则。 • 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发了《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并推动实施。该计划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与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保障农村饮水安全、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五个重点领域,计划用15年的时间,基本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有效遏制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改善农村生活与生产环境。

  33. 二、生态保护规划、政策和主要做法 • 2.农村污染治理政策 • 农村工业污染防治。1985年,组织第一次全国性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普查;1989年,组织第二次全国性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普查;1995年,组织第三次全国性环境污染普查。 • 主要行动是:(1)把乡镇企业的排污量纳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目标,(2)关闭15类小企业,(3)禁止新建依法必须取缔或关闭的生产项目,(4)公布乡镇企业污染控制的重点行业和地区,(5)发展乡镇工业小区,(6)乡镇企业必须在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合格后方能建设,(7)依法建立乡镇企业排污申报登记和环境统计制度,(8)为乡镇企业提高污染防治能力提供扶持,(9)完善乡镇企业环境管理项制度。 • 农村农业污染防治。2001年,颁布了《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2007年,启动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规的制定工作。针对秸秆燃烧造成的污染问题,制定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针对农药化肥污染问题,2001年,下达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管理防治农药化肥等污染问题的通知》。 • 农村生活环境保护。农村生活环境保护包括:农村饮用水安全、环境卫生整治、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建设等多项内容。农村饮水安全方面,国家计划用10年时间基本解决3.23亿农村人口因高氟、高砷、苦咸、水污染及血吸虫等水质问题造成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其中,“十一五”时期解决1.6亿人的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34. 二、生态保护规划、政策和主要做法 • (三)生态省建设的政策 • 1999年3月,中国开始出现生态省建设。目前,共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生态省(区、市)建设。500多个县(市)开展生态县(市)建设。 • 生态省建设是依据省人大审议、颁布的《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实施的,并通过目标和任务的层层分解,形成切实可行的目标责任体系,确保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不被破坏,对已遭受破坏的重要生态系统开展恢复与重建。 • 生态省建设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启动阶段(2001-2010年)的目标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形成生态产业的框架和生态建设的科技支持体系。推进阶段(2011-2020年)的目标是经济与生态复合系统步入良性循环,资源利用和更新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公众的生态意识明显提高。完善阶段(2021-2050年)的目标是形成以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为支撑,以生态产业为主体的高效生态经济体系,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35. 二、生态保护规划、政策和主要做法 • (四)生态补偿政策 • 中国政府对参与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的企业和农户实施生态补偿制度。 • 除中央政府外,一些较为发达的省市政府,例如北京、浙江、广东,也拿出一定数量的财政收入用于生态补偿。

  36. 二、生态保护规划、政策和主要做法 中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37. 二、生态保护规划、政策和主要做法 • (五)生态农业发展政策 • 中国的生态农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2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开始组织生态农业的试点工作;1992年国家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之一;1993年成立了“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领导小组”,把生态农业建设纳入了政府工作议程。 • 生态试点县统计资料表明,经过若干年的建设,生态农业建设示范面积已达666.7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7%。目前与1990年相比,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9%、土壤沙化面积减少21%,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 • 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0765个,认证产品总产量2.64亿吨。全国共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8370个,其中,种植业产地26276个,面积规模为3162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4%;畜牧业产地7547个,养殖规模34.15亿头(只、羽);渔业产地4547个,面积为265.11万公顷。产品的年销售额3000亿元,出口额超过30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0%。

  38. 二、生态保护规划、政策和主要做法 中国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情况

  39. 二、生态保护规划、政策和主要做法 • 2000年世界银行出版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有一张表,对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对生态的影响,做一个概括性的评论。 • 在1985-1999年期间,国内储蓄率由33.48%提高到42.63%,增加了9.15个百分点,储蓄虚数由21.61%下降到10.65%,下降了10.96个百分点;由于一增一减,我国的真实国内储蓄率从11.87%上升至31.98%,增加了20.11个百分点。最近10那年,中国生态保护的成效更为显著,虽然仍会有储蓄虚数,但它一定会更低。

  40. 二、生态保护规划、政策和主要做法 中国资源环境恶化造成的国内真实储蓄率的下降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00

  41. 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展望 • (一)生态保护和利用的力度越来越大,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 随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继续增强,中国农村生态保护的建设的力度会越来越大,所包含的内容会越来越丰富,所要达到的目标也会越来越高。 •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近期目标是: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剧的势头得到遏制,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得到初步改善,广大农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和公众环保意识明显提高,农村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农村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长期目标是:用大约50年的时间,使全国适宜绿化的土地种上林草,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整治,草原植被得到恢复,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生态环境监测防治网络,农村居民的人居环境、大部分地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生产安全得到保障,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大幅度减少。

  42. 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展望 • (二)生态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加速,并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 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保护农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解决大量施用化肥、农药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有利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及其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生态农业必将成为今后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 生态农业的发展会与生态家园、生态产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生态产业群、产业带、产业区和产业基地,成为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为了给生态农业的快速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持,生态农业技术及有机食品深加工技术的科技支撑平台将会不断完善,生态农业的管理将会不断加强,有机食品认证体系将会不断完善,有机农业认证机构的能力和国际地位将会不断提高,生态农业发展的条件将会不断优化。

  43. 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展望 • (三)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 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标准体系将会越来越健全。农村生态保护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将会越来越规范。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机构、人员、设施和装备将越来越完备。 • 农村生态监测体系、监测指标体系和信息统计、质量评价标准、方法体系将会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将步入规范化、定期化的轨道。 • 由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信息通报制度、联合监督检查制度和案件移交移送制度等构成的部门联动优势。将会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 • 随着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标准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和企业参与生态建设和治理的积极性也将不断提高。 •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农民、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在参与农村生态保护、建设重大事项的决策,监督农村环保相关工作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44. 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展望 • (四)市场机制对生态保护与利用的调节作用越来越显著 • 关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投资模式和运行方式的探索将会有明显进展。 • 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融资渠道的拓宽,国际合作力度的加大,有关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基础设施,将会越来越多地采取市场化、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 • BOT(建设—运营—转让)、BOO (建设—运营—所有)、TOT(转让—运营—转让)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将在生态建设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