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likes | 557 Views
思路决定出路 —— 我对习题编写的一点想法.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三日. 冯洪明. 浙江高考试题的特点: ● 体现新课标的教学内容和理念 ● 突出考查化学认知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 强调化学学科思想和实验方法的理解和把握 ● 十分关注现代生活和科技热点中的化学问题. 对习题编写的一点想法 :. 立足课本,关注现实,试编习题 注重基础,由点及面,整合习题 关注常考点,有的放矢,习题强化 关注新考点,收集信息,创新习题 不拘泥,重双基,厚积薄发. 1 、立足课本,关注现实,试编习题. ( 2011 浙江 7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E N D
思路决定出路——我对习题编写的一点想法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三日 冯洪明
浙江高考试题的特点: ●体现新课标的教学内容和理念 ●突出考查化学认知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强调化学学科思想和实验方法的理解和把握 ●十分关注现代生活和科技热点中的化学问题
对习题编写的一点想法: • 立足课本,关注现实,试编习题 • 注重基础,由点及面,整合习题 • 关注常考点,有的放矢,习题强化 • 关注新考点,收集信息,创新习题 • 不拘泥,重双基,厚积薄发
1、立足课本,关注现实,试编习题 (2011浙江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B.原子吸收光谱仪可用于测定物质中的金属元素,红外光谱仪可用于测定化合物的官能团 C.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弱得多,但它对物质的熔点、沸点有较大的影响,而对溶解度无影响 D.酶催化反应具有高效、专一、条件温和等特点,化学模拟生物酶对绿色化学、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2011浙江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变色硅胶干燥剂含有CoCl2,干燥剂呈蓝色时,表示不具有吸水干燥功能 B. “硝基苯制备”实验中,将温度计插入水浴,但水银球不能与烧杯底部和烧杯壁接触 C. “中和滴定”实验中,容量瓶和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即可使用,滴定管和移液管用蒸馏水洗净后,须经干燥或润洗后方可使用 D.除去干燥CO2中混有的少量SO2,可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盛有酸性KMnO4溶液。浓硫酸的洗气瓶
(2011浙江11)褪黑素是一种内源性生物钟调节剂,在人体内由食物中的色氨酸转化得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色氨酸分子中存在氨基酸和羧基,可形成内盐,具有较高的熔点 B.在色氨酸水溶液中,可通过调节溶液的pH使其形成晶体析出 C.在一定条件下,色氨酸 可发生缩聚反应 D.褪黑素与色氨酸结构相 似,也具有两性化合物的 特性
(2012浙江参考卷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油脂、淀粉、蔗糖和葡萄糖在一定条件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B.蛋白质是结构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蛋白质分子中都含有C、H、O、N四种元素 C.棉、麻、蚕丝、羊毛及合成纤维完全燃烧都只生成CO2和H2O D.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分散系可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浊液的分散质粒子大小介于溶液与胶体之间
(2012浙江参考卷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倾析法分离时,将烧杯中的上层清液用玻璃棒引流到另一容器内,即可使沉淀与清液分离 B.做“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时,切取绿豆大小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其表面的煤油,放入烧杯中,滴入两滴酚酞溶液,再加入少量水,然后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C.用移液管取液后,将移液管垂直放入稍倾斜的容器中,并使管尖与容器内壁接触,松开食指使溶液全部流出,数秒后,取出移液管 D.一旦金属汞洒落,必须尽可能收集起来,放在水中保存以防挥发;并将硫磺粉撒在洒落的地方,使金属汞转变成不挥发的硫化汞
(自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简称化纤,包括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 B.为了提高轻质油,特别是汽油的产量,石油化工中,人们常以脱盐等预处理过的石油为原料,将石油进行裂化加工。 C.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16O2和18O3两种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D.氨基酸在固态时主要以内盐的形式存在,熔点较高,不易挥发,易溶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
(自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氟是人体必须的一种微量元素。合理使用含氟牙膏可有效防龋齿。实验室可使用CaCl2溶液检测牙膏中的F—。 B.以铜为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时可得到橙黄色沉淀,该 沉淀既可溶于稀硫酸又可溶于浓氨水,因此该沉淀具有两 性。 C.新装修居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测定实验中需用浓度为1×10-4mol/L的稀KMnO4溶液,其配制方法一般是:准 确称取0.79gKMnO4,用少量水溶解,转入500mL容量瓶 中,定容。取出1mL此溶液,稀释100倍。 D.实验室只用一种试剂(必要时可加热)即可鉴别碳酸钠、氯化钠、硫酸钠、亚硝酸钠四种钠。
2、注重基础,由点及面,整合习题 浙江高考卷主观题主要考查: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周期律、 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化学计算 浙江高考卷客观题主要考查: 元素化合物与性质、化学基本原理、 化学实验原理与操作、有机化学基础
2、注重基础,由点及面,整合习题 (2012浙江参考卷9)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 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甲、乙、丙、丁、戊是由其 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己是由Z元素形成 的单质。已知:甲 + 乙 = 丁 + 己,甲 + 丙 = 戊 + 己; 0.1 mol·L-1丁溶液的pH为13(25℃)。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A.原子半径:W>Z>Y>X B.Y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三周期第ⅣA族 C.1 mol甲与足量的乙完全反应共转移了1 mol电子 D.1.0 L 0.1 mol·L-1戊溶液中阴离子总的物质的量小于0.1 mol
●已知A、B为单质,C为化合物。能实现如图转化关系的是( ) ①若C溶于水后得到强碱溶液,则A可能是Na ②若C溶液遇Na2CO3,放出CO2气体,则A可能是H2 ③若C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显红色,则B可能为Fe ④若C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则B可能为Cu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009年北京理综)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中学常见无机物A、B、C、D、E、X存在如在如图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略去)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若X是Na2CO3,C为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则A一定是氯气,且D和E不反应 B.若A是单质,B和D的反应是OH-+HCO3-=H2O+CO32-,则E一定能还原Fe2O3 C.若D为CO,C能和E反应,则A一定为Na2O2,其电子式是 D.若D为白色沉淀,与A摩尔质量相等,则X一定是铝盐
●某些化学反应可用下式表示: A + B → C + D + H2O (反应未配平,反应条件略去)。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⑴若D为黄绿色气体,B为常见的强酸,其中A、B的计量系数为1:4。则A的化学式是。D在工业或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用途(举一例)。 ⑵若C、D均为气体且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A与B的组合是。 ⑶若A、C均含有铝元素,则C可能是,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某些化学反应可用下式表示: A + B → C + D + H2O (反应未配平,反应条件略去)。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⑷若A为金属单质,B为第二周期某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且A可溶于C溶液中(C不是气体)。 ①A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②若气体D为无色气体,且遇空气迅速变为红棕色,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每生成标准状况下11.2L的D气体时,转移电子的数目约为。 ③含amolC的溶液溶解了一定量A后,若溶液中两种金属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恰好相等地,则被还原的C的物质的量为mol。
●元素及其化合物是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我们在整理元素化合物●元素及其化合物是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我们在整理元素化合物 间的相互转化时,发现有些物质间存在如图所示的三角转化关系 (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略去): 已知: ①图中每个小三角形的三种物质中至少含有一种相同元素,A与B、D与F、K与J均由2种相同的元素组成。 ②C、E、L、I为常见固体单质,C、E、L都能与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气体单质R,D、F中所含的非金属元素所形成的单质常温下为黄绿色气体。其余物质为常见化合物。 ③K为淡黄色固体。 ④C、L、I三元素原子的原子序数之和为30。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R的名称, K的电子式。 (2)请写出由B生成C的 化学反应方程式 。
(3)I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I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除生成R还可以得到H。请用离子方程式表示H水溶液呈碱性的原因:。 (4)用惰性电极电解一定浓度足量L的氯化物水溶液,若电解结束时,通过电子为0.2mol, 电解后恢复至室温,溶液的体积为2L,则溶液的 pH为。 (5)若D溶液中含有杂质F, 如何除去?。
●化合物A、B、C、D各由两种元素组成,甲、乙、●化合物A、B、C、D各由两种元素组成,甲、乙、 丙是短周期元素的三种单质。这些常见的化合物与 单质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已知C是一种有机物),以 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种单质的晶体一定是分子晶体 B.上述转化关系所涉及的化合物中有一种是酸性氧化物 C.上图所示的五个转化关系中,有三个是化合反应 D.上图所示的五个转化关系中,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3、关注常考点,有的放矢,习题强化 (2012浙江10)将NaCl溶液滴在一块光亮清洁的铁板表面上,一段时间后发现液滴覆盖的圆周中心区(a)已被腐蚀而变暗,在液滴外沿形成棕色铁锈环(b),如图所示。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液滴之下氧气含量比边缘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滴中的Cl―由a区向b区迁移 B.液滴边缘是正极区,发生的电极 反应为:O2+2H2O+4e-=4OH- C.液滴下的Fe因发生还原反应而被腐蚀,生成的Fe2+由a区向b区迁移,与b区的OH―形成Fe(OH)2,进一步氧化、脱水形成铁锈 D.若改用嵌有一铜螺丝钉的铁板,在铜铁接触处滴加NaCl溶液,则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e-=Cu2+
(2012浙江参考10)已知电极上每通过96 500 C的电量就会有1 mol电子发生转移。精确测量金属离子在惰性电极上以镀层形式沉积的金属质量,可以确定电解过程中通过电解池的电量。实际测量中,常用银电量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电量计中的银棒应与电源的正极相连, 铂坩埚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是:Ag+ + e- = Ag B.称量电解前后铂坩埚的质量变化,得金 属银的沉积量为108.0 mg,则电解过程中 通过电解池的电量为96.5 C C.实验中,为了避免银溶解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金属颗粒掉进铂坩埚而导致测量误差,常在银电极附近增加一个收集网袋。若没有收集网袋,测量结果会偏高。 D.若要测定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通过的电量,可将该银电量计中的银棒与待测电解池的阳极相连,铂坩埚与电源的负极相连
(2011山东)以KCl和ZnCl2混合液为电镀液在铁制品上镀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未通电前上述镀锌装置可构成原电池,电镀过程是该原电池的充电过程 B.因部分电能转化为热能,电镀时通过的电量与锌的析出量无确定关系 C.电镀时保持电流恒定,升高温度不改变电解反应速率 D.镀锌层破损后对铁制品失去保护作用
(2011上海)用电解法提取氯化铜废液中的铜,方案正确的是( ) A.用铜片连接电源的正极,另一电极用铂片 B.用碳棒连接电源的正极,另一电极用铜片 C.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阴极产物 D.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阳极产物
(2010浙江卷)Li-Al/FeS电池是一种正在开发的车载电池,该电池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2Li++FeS+2e-=Li2S+Fe 有关该电池的下列中,正确的是( ) A.Li-Al在电池中作为负极材料,该材料中Li的化合价为+1价 B.该电池的电池反应式为:2Li+FeS=Li2S+Fe C.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Al-3e-=Al3+ D.充电时,阴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Li2S+Fe-2e—=2Li++FeS
(2010全国卷)右图是一种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示意图。电池的一个点极由有机光敏燃料(S)涂覆在纳米晶体表面制成,另一电极由导电玻璃镀铂构成,电池中发生的反应为:(2010全国卷)右图是一种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示意图。电池的一个点极由有机光敏燃料(S)涂覆在纳米晶体表面制成,另一电极由导电玻璃镀铂构成,电池中发生的反应为: 下列关于该电池叙述错误的是:( ) A.电池工作时,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B.电池工作时, I-离子在镀铂导电玻璃电极上放电 C.电池中镀铂导电玻璃为正极 D.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中I-和I3-的浓度不会减少
●查处酒后驾驶采用的“便携式乙醇测量仪”以燃料电●查处酒后驾驶采用的“便携式乙醇测量仪”以燃料电 池为工作原理,在酸性环境中,理论上乙醇可以被完 全氧化为CO2,但实际乙醇被氧化为X,其中一个电极 的反应式为:CH3CH2OH-2e-→X+2H+。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 A.电池内部H+由正极向负极移动 B.另一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 + 4e- + 2H2O = 4OH- C.乙醇在正极发生反应,电子经过外电路流向负极 D.电池总反应为:CH3CH2OH+O2→2CH3CHO+2H2O
●发展混合动力车是实施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汽车上坡或加速时,电动机提供推动力,降低了汽油的消耗;在刹车和下坡时电动机处于充电状态以节省能耗。混合动力车的电动机目前一般使用的是镍氢电池,镍氢电池采用镍的化合物为正极,储氢金属(以M表示)为负极,碱液(主要为KOH)电解液。镍氢电池充放电原理如右图,其总反应式为:H2+2NiOOH=2Ni(OH)2。下列有关混合动力车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在上坡或加速时,乙电极周围溶液的pH将减小 B.在上坡或加速时,溶液中的K+向甲电极迁移 C.在刹车和下坡时,甲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2 H2O+2e-=H2↑+2OH- D.在刹车和下坡时,乙电极增重
(2012浙江参考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按系统命名法, 的名称为4,7-二甲基-3-乙基壬烷 B.常压下,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的沸点依次增大 C.肌醇 与葡萄糖 的元素组成相同,化学式均为C6H12O6,满足Cm(H2O)n,因此,均属于糖类化合物 D.1.0 mol的 最多能与含5.0 mol NaOH的水溶 液完全反应
(2012浙江参考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100 ℃、101 kPa条件下,液态水的气化热为40.69 kJ·mol-1,则H2O(g)=H2O(l)的ΔH = 40.69 kJ·mol-1 B已知MgCO3的Ksp = 6.82×10-6,则所有含有固体MgCO3的溶液中,都有c(Mg2+) = c(CO32-),且c(Mg2+) · c(CO32-) = 6.82×10-6 C.已知: 则反应 的焓变为: ΔH = [(4×348+3×610+8×413)+3×436-(7×348+14×413)] kJ·mol-1 = -384 kJ·mol-1 D.常温下,在0.10 mol·L-1的NH3·H2O溶液中加入少量NH4Cl晶体,能使NH3·H2O的电离度降低,溶液的pH减小
4、关注新考点,收集信息,创新习题 2012考试说明中新增内容: ●初步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进行了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 ●了解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其简单计算
●阿司匹林为弱酸型药物,在酸性条件下不易解离,口服后易被吸收。已知阿司匹林在在正常体温时的pKa=3.0。一种解释乙酰水杨酸(用HA表示)在人体内的吸收模式如下:●阿司匹林为弱酸型药物,在酸性条件下不易解离,口服后易被吸收。已知阿司匹林在在正常体温时的pKa=3.0。一种解释乙酰水杨酸(用HA表示)在人体内的吸收模式如下: 血浆 膜 胃 pH=7.4 pH=1.0 H++A— HA HA H++A— 假设H+与A-两种离子不会穿过组织薄膜而示解离的HA则可自由穿过该膜且达到平衡,因而HA在膜两边的平衡浓度是相等的,但由于它在膜的两边离解程度不同,在膜两边的总药物量也就不同,试计算: ⑴在血浆和胃中总药量(c(HA)+c(A-))之比。 ⑵估算0.1mol/L乙酰水杨酸溶液与0.1mol/L乙酰水杨酸钠溶液的pH分别为、。
⑵解析:由HA的电离平衡表达式可知 又由A-水解平衡表达式可得 ⑴解析:已知pKa=3.0则Ka=10-3,因此根据HA的电离方程式,在血浆中 同理可得出胃中的总药量,从而得出总药量比。
●阿司匹林为弱酸型药物,在酸性条件下不易解离,口服后易被吸收。已知阿司匹林在在正常体温时的PKa=3.0。一种解释乙酰水杨酸(用HA表示)在人体内的吸收模式如下:●阿司匹林为弱酸型药物,在酸性条件下不易解离,口服后易被吸收。已知阿司匹林在在正常体温时的PKa=3.0。一种解释乙酰水杨酸(用HA表示)在人体内的吸收模式如下: 血浆 膜 胃 pH=7.4 pH=1.0 H++A— HA HA H++A— 假设H+与A-两种离子不会穿过组织薄膜而示解离的HA则可自由穿过该膜且达到平衡,因而HA在膜两边的平衡浓度是相等的,但由于它在膜的两边离解程度不同,在膜两边的总药物量也就不同,试计算⑴在血浆和胃中总药量(c(HA)+c(A-))之比。 ⑵估算0.1mol/L乙酰水杨酸溶液与0.1mol/L乙酰水杨酸钠溶液的pH分别为、。
解析:根据NH3·H2O的电离平衡, 化简即得。 根据反应Fe(OH)3+3H+=Fe3++3H2O得 ●25℃,当NH3·H2O 和盐酸恰好完全中和成cmol/L的NH4Cl稀溶液,请用c,c(H+)及氨水的Kb值、水的Kw值表示该溶液中NH4+的平衡浓度。 ●FeCl3和氨水混合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若生成的沉淀的Ksp=2.79×10-39,则该沉淀溶于盐酸的反应的平衡常数K=;现有0.1mol/L FeCl3溶液和0.1 mol/LKI溶液各2mL在试管中充分反应达到平衡,测得平衡时c(Fe3+)变为0.01mol/L,假设没有碘固体析出,试计算此条件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5、不拘泥,重双基,厚积薄发 (2010江苏)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 A.图5表示某吸热反应分别在有、无催化剂的情况下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B.图6表示0.1000mol•L-1NaOH溶液滴定20.00mL0.1000mol•L-1CH3COOH溶液所得到的滴定曲线 C.图7表示KNO3的溶解度曲线,图中a点所示的溶液是80 ℃时KNO3的不饱和溶液 D.图8 表示某可逆反应生成物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由图知t时反应物转化率最大
●向等量的NaOH溶液中分别通入CO2气体。因CO2的通入量不同,得到组分不同的溶液M。若向M中逐滴加入盐酸,产生的气体体积V(CO2)与加入盐酸的体积V(HCl)关系如下,(注:①假设CO2全部逸出;②C图中oa=ab)。其中M中只有1种溶质的是( ) A.只有① B.只有③ C.② ④ D.①③ D
●将标准状况下的VL CO2通入含有a mol氢氧化钠的溶液中经充分反应得溶液I。下列对溶液I中溶质分析正确的是 ( ) A.已知V和a的具体数值可以确定溶液I的溶质 B.已知溶液I中溶质的种类和a值,一定能求出V C.向溶液I中加入足量Ba(OH)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出沉淀,经烘干得固体质量为W克。由W和V的值可确定溶液I的溶质 D.溶液I中含有溶质的组合可能有3种 A
(2011安徽28)地下水中硝酸盐造成的氮污染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节问题。文献报道某课题组模拟地下水脱氮过程,利用Fe粉和KNO3溶液反应,探究脱氮原理及相关因素对脱氮速率的影响。(2011安徽28)地下水中硝酸盐造成的氮污染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节问题。文献报道某课题组模拟地下水脱氮过程,利用Fe粉和KNO3溶液反应,探究脱氮原理及相关因素对脱氮速率的影响。 (1)实验前:①先用0.1mol L-1H2SO4洗涤Fe粉,其目的是,然后用蒸馏水洗涤至中性;②将KNO3溶液的pH调至2.5;③为防止空气中的O2对脱氮的影响,应向KNO3溶液中通入(写化学式)。 (2)右图表示足量Fe粉还原上述KNO3溶液过程中,测出的溶液中相关离子浓度、pH随时间的变化关系(部分副反应产物曲线略去)。请根据图中信息写出t1时刻前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t1时刻后,该反应仍在进行,溶液中NH4+的浓度在增大,Fe2+的浓度却没有增大,可能的原因是。 (3)该课题组对影响脱氮速率的因素提出了如下假设,请你完成假设二和假设三: 假设一:溶液的pH; 假设二:; 假设三:; …….. (4)请你设计实验验证上述假设一,写出实验步骤及结论。 (已知:溶液中的NO3-浓度可用离子色谱仪测定) 实验步骤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