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 likes | 535 Views
聚焦热点 科学备考. —— 谈 谈高考化学备考策略.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化学学科中心 特级教师 沈卫所. 主要内容:. 一、 考试热点及命题趋势 (考什么 ? ). 二、 高考备考策略 (如何实施 ? ). 三、 考场实战方略 (尽情发挥). 考试热点及命题趋势. 一、 考试热点及命题趋势. 考试热点及命题趋势. 高考化学题型: 一卷选择题 (42 分 ) : 7-13 题 二卷主观题 ( 58 分) 1. 必答题 (43 分 ) 26 题 — 无机元素化合物
E N D
聚焦热点 科学备考 ——谈谈高考化学备考策略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化学学科中心 特级教师 沈卫所
主要内容: 一、考试热点及命题趋势 (考什么?) 二、高考备考策略(如何实施?) 三、考场实战方略 (尽情发挥)
考试热点及命题趋势 一、考试热点及命题趋势
考试热点及命题趋势 • 高考化学题型: • 一卷选择题(42分):7-13题 • 二卷主观题(58分) • 1.必答题(43分) 26题—无机元素化合物 • 27题—选修4(反应热、化学平衡及电化学) • 28题—实验题 • 2.选做题(15分)36题(选修2:化学与技术);37题(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38题(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考试热点及命题趋势 2012年化学试题考查内容
考试热点及命题趋势 2011年化学试题考查内容
考试热点及命题趋势 1、NA型,涉及微观个数 ① 粒子数(质子、中子、电子、离子) ② 氧化还原电子转移数目 ③ 化学键数目 ④ 气体体积对应的微粒个数 【2011新课标卷】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A.1.00mol NaCl中含有6.02×1023个NaCl分子 B.1.00mol NaCl中,所有Na+的最外层电子总数为8×6.02×1023 C.欲配制1.00L ,1.00mol.L-1的NaCl溶液,可将 58.5g NaCl溶于1.00L水中 D.电解58.5g 熔融的NaCl,能产生22.4L氯气(标准状况)、23.0g金属钠
考试热点及命题趋势 2、离子共存,离子反应 以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为载体,附加条件,如颜色、pH值、生成气体、沉淀等综合考查各种类型的离子反应,有的加入了其他分子。 离子方程式: 考熟悉的或陌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以及正误判断,主要命题趋向 于反应的先后,少量与过量,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判断 及电子转移。 考电荷守恒,考拆分化学式,考盐类的水解,选择为主,填空为辅。 (A)
考试热点及命题趋势 3、有机化合物(四大反应+结合多官能团有机物=合成与推断) 有机合成与推断,正推或逆推。 烷烃、芳烃及羧酸同分异构体、同系列规律 一般都给信息反应,考查信息处理能力 B 【2012新课标卷】10.分子式为C5H12O且可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的有机化合物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 D ) A.5种 B.6种 C.7种 D.8种 【2011新课标卷】8.分子式为C5H11Cl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不考立构) A.6种 B.7种 C. 8种 D.9种 11
考试热点及命题趋势 4、电化学(变相考氧化还原反应) ①重点是原电池原理的应用,如新型电池(燃料电池和充电电池)中的电极反应式两极判断、电子电流流向、溶液里的物质变化、金属腐蚀防护等。 ②电解主要考电极变化,两极酸碱性变化,以及应用问题,如氯碱工业、精炼金属、电镀等 【2011新课标卷】11.铁镍蓄电池又称爱迪生电池,总反应为:Fe+Ni2O3+3H2O=Fe(OH)2+2Ni(OH)2 下列有关该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电池的电解液为碱性溶液,正极为Ni2O3、负极为Fe B.电池放电时,负极反应为Fe+2OH--2e-=Fe(OH)2 C.电池充电过程中,阴极附近溶液的pH降低 D.电池充电时,阳极反应为2Ni(OH)2+2OH--2e-=Ni2O3+3H2O 12
考试热点及命题趋势 5、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规律) 以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离子检验、升降法方程式配平,尤其是电化学问题为载体,重点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实质、电子守恒、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问题。 B 13
考试热点及命题趋势 6、离子平衡 以常见物质醋酸/醋酸钠、碳酸钠/碳酸氢钠;铵盐/氨水为载体,考查各种常数的计算,溶液的酸碱性的判断,酸碱或盐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比较和稀释变化。 解题依据:电荷守恒、物料守恒。 14
考试热点及命题趋势 7、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① 平衡特征判断、吸放热、计量数大小的判断 ② 图像题、等效平衡判断等 ③ 反应速率、平衡常数和转化率的计算 ④ 气体体积对应的微粒个数 15
考试热点及命题趋势 8、元素推断和元素周期律 ① 短周期元素 ② 化学键 既考查常见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又考查概念理论。 【2012新课标卷】13.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W的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与X、Y、Z原子的核外内层电子数相同。X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鉴定一些文物的年代,工业上采用液态空气分馏方法来生产Y的单质。而Z不能形成双原于分子。根据以上叙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上述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为W < X < Y < Z B.W、X、Y、Z原子的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的总和为20 C.W与Y可形成既含极性共价键又含非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 D.由W与X组成的化合物的沸点总低于由W与Y组成的化合物的沸点 【2011新课标卷】13.短周期元素W、X、Y和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W是制备一种高效电池的重要材料,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元素Y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元素W、X的氯化物中,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的稳定结构 B.元素X与氢形成的原子比为1:1的化合物有很多种 C.元素Y的单质与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反应均有氢气生成 D.元素Z可与元素X形成共价化合物XZ2 16
考试热点及命题趋势 9、实验题——以物质性质、制备为载体,结合装置特点、作用以及操作要领。 ① 物质分离、提纯等 ② 物质检验、鉴别等 ③ 气体制备、净化、收集等 17
考试热点及命题趋势 10、反应热、盖斯定律 由2个或3个热化学方程式组合成新的热化学方程式。关键点: ① 计量系数的确定 ② 反应热的正负及加减计算结果(易错点:数据有误或小数点弄错) 18
考试热点及命题趋势 11、元素化合物综合应用 (重点考Na. Al. Fe. Cu.Cl. Si.S. N 等) 无机化合物——新课程改典型元素及其延伸型化合物,以26题考查为主,注重化学用语考查。 ① 涉及较为复杂的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② 条件及用量对产物的影响,相关计算; ③ 物质的制备、鉴别、推断。
高考备考策略 二、备考方法与策略
高考备考策略 1、50天冲刺复习总体目标 “突出知识主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辨析各知识块内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梳理主干知识,串联构成科学系统的知识网络,总结小范围内综合问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培养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促进学生努力做到“没有记住的记住了,不理解的理解了,记住的会用了,会用的用准了,用准的用熟了”,复习方法:专题+模拟套题训练+周检测+模拟考试
建网络---------- 建程序----------- 建模型 知识结构----- 科学思维------- 科学方法 高考备考策略 2、明确二轮复习的任务 (1)整合、强化主干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网
首先,要掌握做题步骤。解题有“三关”,即审题关、分析关、解答关。首先,要掌握做题步骤。解题有“三关”,即审题关、分析关、解答关。 • 1.审题关:要做到“三看清”,看清题中所讲的化学过程,看清题设条件,看清要解决的问题,这是解题的前提。 • 2.分析关:要做到“三想”,想化学过程所涉及的化学概念,所用到的化学原理,想所给条件与所求问题的关系,想有无隐含条件及题目考查的内容。 • 3.解答关:根据题意和条件,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如果用到其它学科知识、方法时,如公式变换,数据处理等要细心,最后还要对结果进行检验分析。
其次,解题后要总结,解题总结是提高做题效益最重要的环节。总结的内容有: 其次,解题后要总结,解题总结是提高做题效益最重要的环节。总结的内容有: • 1.命题者有什么意图? • 2.题目设计的巧妙处何在? • 3.此题的关键何在? • 4.题目有何规律?是否可推广成一类题型? • 5.此题为什么这样做? • 6.做题过程中暴露了哪些弱点? • 7.这个问题改变设问角度,还会变成什么样的题目?
最后,做题还要善于积累,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功经验,二是失败教训。如果把平时练习和考试中做错的题目积累成集,并且经常翻阅复习,既有针对性,又节省时间,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做题还要善于积累,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功经验,二是失败教训。如果把平时练习和考试中做错的题目积累成集,并且经常翻阅复习,既有针对性,又节省时间,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考场实战方略 三、考场实战方略
高考备考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信心 用心 恒心
2.答题策略 • (1)做好选择是关键 • 选择题分值大,难度相对较小,是每一位考生得分的基础。 • (2)二卷会做题争取不丢分,不会做的题能得一些分。
高考备考策略 3.规范化学用语练习,抓纠错,抓落实;分析考试失误原因,走出误区。 审题不慎:审不全关键字、词;读不出新反应;看不懂新信息等。 拖泥带水:对实验操作等简答题,往往答非所问,不能一怔见血。 思维不畅:不能充分利用题目条件进行分析推理,解答问题。 规范欠佳:书写分子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丢三落四。 29
考场实战方略 1、审题——字斟句酌 这一点谈起来容易,然而学生在考试中由此造成的错误却屡见不鲜,解选择题时不审好题,似是而非就下笔,最容易造成错误。如: 例、用0.1molNa、Mg、Al三种金属分别与100ml0.1mol/L的盐酸反应,在标准状况下制得氢气最多的是( ) A、Na B、Mg C、Al D、三者一样多
考场实战方略 2、概念—清晰可见 • 对基本概念要掌握准确,理解透彻,这是学生的一项基本功,概念模糊,关键时就不敢“确认”,考试时就会造成错误。某些选择题常常带有一定的迷惑性,对此,基本概念是否清晰就成为正确解题的一个关键。如: 例、下列物质中,最不稳定的是( ) A、CH3F B、CH3Cl C、CH3Br D、CH3I
考场实战方略 3、抓住——关键点 选择题在叙述时有一定的技巧,语言简捷,不是在向你说明什么,就是向你隐藏着什么,没有用的话不会说,抓不住关键,就很难做对,如: 例、用MnO2和浓HCl反应制取Cl2,当有4mol氯化氢被氧化生成氯气,这些氯气在标准状况下是( ) A、22.4L B、11.2L C、44.8L D、89.6L 发生反应为MnO2+4HCl==MnCl2+Cl2↑+2H2O有4molHCl参加反应,其中有2mol被氧化,关键在于抓住“被氧化”三个字,应选C,
考场实战方略 4、整体——把握 • 例、现有氧气、二氧化氮的混合气体12mL,被水充分吸收后,剩余气体2mL,原混合气体的组成是( ) A、NO2 9mL O2 3mL B、NO2 10mL O2 2mL C、NO2 10.8mL O2 1.2mL D、NO2 8mL O2 4mL
考场实战方略 5、排除——干扰 解题时切忌思维的片面性,有时需要把几个因素放在一起来综合思考,如压强和温度,溶解和结晶等,有时还要排除题目设置的干扰,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如: 例、SO2与Cl2都有漂白作用,若将等物质的量的这两种气体同时作用于潮湿的有色物质,此时可观察到有色物质( ) A、立即褪色 B、慢慢褪色 C、先褪色后复原 D、颜色不褪
考场实战方略 6、技巧——非常规法 照本宣科,照抄例题,思维上1、2、3、4,步骤上A、B、C、D,死套公式,题越做越死,越学越怕,路越走越窄,应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发挥独创性,这就是非常规法。如: • 例11、下列微粒中,其质子数和电子数与HS—相同的是( ) • A、K+ B、S2— C、Cl— D、Ar • 按常规解法,应先算出HS—质子数17,电子数18,然后再一一算出由A到D各微粒的质子数和电子数,再经比较,既麻烦又费时,如果你仔细看HS—,就会发现它的电子数比质子数多一个,符合条件的,只有C,省略了全部计算。
考场实战方略 7、选择合适的方法解题 对一道选择题,各种解法间有繁简之别,许多同学满足于能做出来,而在解法上不愿再做探讨,这未必是聪明的,解体时没有速度,是许多同学的缺点,不能不引起注意,如果在解法上多留神,尽可能总结出一些好方法来,这些方法虽不见得那么“正规”,却往往能解燃眉之急,加快解体速度。如: 例、常温常压下,五种气态烃各1L,分别在空气中充分燃烧,耗氧最多的是( ) A、甲烷 B、乙烷 C、乙烯 D、乙炔
考场实战方略 8、注意积累 大大加快选择题的速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一个积累过程,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技巧完善的过程,如重要的分子量、原子量要非常熟悉,甚至达到脱口而出的地步,不要做一题,查一次分子量,
考场实战方略 9、寻找规律 选择题题型多样,题型多变,虽变化,也有它的内在规律,特别是遇到题型比较生疏的,再加上有一点难度的,学生就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这时最重要的是理清思路,寻找规律,题本身也可能就不十分难做了。如: 例、等质量的CaCO3与KHCO3分别跟等质量等浓度的盐酸反应(酸过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后两溶液中盐的百分含量相同 B、反应时KHCO3放出气体的速度快 C、反应后放出气体一样多 D、反应后两种溶液质量不变
预祝各位同学 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