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8

第十七週:句法 (二) 授課教師:臺灣文學研究所 楊秀芳 教授

第十七週:句法 (二) 授課教師:臺灣文學研究所 楊秀芳 教授. 臺灣語言概論上. 【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 創用 CC 「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台灣 3.0 版 授權釋出 】. 副詞. 副詞是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的修飾語。 「先來」 siŋ 1 lai5 「上大」 si ɔŋ 7 tua7 (最大) 「無定著是伊」 bo5 si7 i1 (說不定是他) 副詞沒有獨用的機會,不能作主語、謂語、賓語,只能作狀語。. 副詞次類. 表示範圍或數量。

ulem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七週:句法 (二) 授課教師:臺灣文學研究所 楊秀芳 教授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七週:句法(二)授課教師:臺灣文學研究所 楊秀芳 教授第十七週:句法(二)授課教師:臺灣文學研究所 楊秀芳 教授 臺灣語言概論上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1

  2. 副詞 • 副詞是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的修飾語。 「先來」siŋ1 lai5 「上大」siɔŋ7 tua7(最大) 「無定著是伊」bo5si7 i1(說不定是他) 副詞沒有獨用的機會,不能作主語、謂語、賓語,只能作狀語。 2

  3. 副詞次類 • 表示範圍或數量。 「hit4本冊我ma7有」 hit4 pun2 tshe4 gua2 ma7 u7. (那本書我也有。) 「逐領攏愛洗」tak8 ni2 lɔŋ2 ai3 se2(每一件都得洗) 「伊幾氣走去睏」i1 kui1 khi3 tsau2 khi3 khun3 (他乾脆跑去睡覺) 「kan1 na1 伸三本」kan1 na1 tshun1 s1 pun2(僅只剩下三本) 3

  4. 表示程度 「真媠」tsin1 sui2(很漂亮) 「足矮」tsiɔk4 e2(很矮) 「小可走蜀下著喘」sio2 khua2 tsau2 tsit8-0 e7-0 tio8 tshuan2(稍微跑一下就喘) 「伊無甚歡喜」i1 bo5 si2 hu1 hi2(他不太高興) 4

  5. 表示程度 「tsit4 粒較大粒」tsit4 liap8 kha4 tua7 liap8 (這一顆比較大) 「hit4 粒故較大粒」hit4 liap8 ko4 kha4 tua7 liap8(那一顆更大) 5

  6. 表示程度 「較講都m7聽」kha4 kɔŋ2 to1 m7 thi1 (怎麼說都不聽) 「故較洗ma7洗be7清氣」ko4 kha4 se2 ma7 se2 be7 tshiŋ1 khi3(再怎麼洗也洗不乾淨) 6

  7. 表示程度 「食蜀下傷飽」tsia8 tsit8 e7 si1 pa2 (一吃吃得太飽) 「食傷過飽」tsia8 si1 kue3 pa2(吃得過飽) 「伊蓋囉唆」i1 kai3 lo1 so1(他頂囉唆) 7

  8. 表示疑問 「阿英若(解)m7來?」a1 iŋ1 na4 (e7) m7 lai5? (阿英為什麼不來?) 「伊若(解)去買菜?」i1 na4 (e7) khi3 be2 tshai3?(他為什麼去買菜?) 8

  9. 表示疑問 「汝敢有錢?」li2 kam2 u7 5? (你有錢嗎?) 「敢有影?」kam2 u7 i 2?(是真的嗎?) 9

  10. 「敢」 • 《說文》以「敢」本義為「進取也」。 (一)表示「不虞不懼」 「絜廉而果敢者也」(大戴禮記文王官人) (二)表達「不敢」「豈敢」之意,作為自言冒昧的謙辭。 「敢辱大館」(左傳)[哪裡敢] 10

  11. 「敢」的引申 • 大概因為受到表冒昧用法的疑問語氣影響,「敢」的「進取、冒犯」之意逐漸減低,轉而表示「會」或者「可以」、「一定」。 「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東晉陶潛《榮木》詩)[雖千里之遙,也會到達] 11

  12. 表冒昧用法的疑問語氣使「敢」的詞彙意義變得不確定,以至於到唐以後發展出一種表示推測的副詞用法。表冒昧用法的疑問語氣使「敢」的詞彙意義變得不確定,以至於到唐以後發展出一種表示推測的副詞用法。 • 用來表示推測,還可以看出一點「進取」的詞彙意義。 12

  13. (南泉)撫背云:「雖是後生,敢有彫啄之分。」(《祖堂集》卷六洞山和尚)(南泉)撫背云:「雖是後生,敢有彫啄之分。」(《祖堂集》卷六洞山和尚) 泉曰:「此子雖後生,甚堪雕琢。」 (《五燈會元》卷13洞山良价禪師) 這是南泉表示他對洞山資質氣性的推測看法,「恐怕是很可雕琢的吧」 13

  14. 張大搗一個鬼道:「依文先生手勢,敢像要一萬哩!」(《拍案驚奇》卷1)張大搗一個鬼道:「依文先生手勢,敢像要一萬哩!」(《拍案驚奇》卷1) 姚公姚媽大驚,啼哭起來道:「這等說,我那兒敢被這兩個老殺才逼死了?」(《拍案驚奇》卷2) 14

  15. 唐以後「敢」還發展出疑問副詞的用法。 • 「敢」的虛化使「進取、冒犯」的詞彙意義愈來愈不明顯,相對表疑問的語氣愈來愈成為重要的語義內涵,以至於成為疑問副詞。 15

  16. 三千大千世界,須臾吹卻不難;況此小樹纖毫,敢能當我風道?(〈降魔變文一卷〉)三千大千世界,須臾吹卻不難;況此小樹纖毫,敢能當我風道?(〈降魔變文一卷〉) 員外又驚又喜道:「這箇就是你所生的孩兒?一向怎麼說?敢是夢裡麼?」(《拍案驚奇》卷38) 16

  17. 進取義助動詞「敢」的詞彙意義受到疑問語氣影響後產生推測義的用法,再進一步虛化便成為疑問副詞。進取義助動詞「敢」的詞彙意義受到疑問語氣影響後產生推測義的用法,再進一步虛化便成為疑問副詞。 • 閩南語「敢」k2表示推測,「敢」kam2作為疑問副詞。 17

  18. 表示疑問 「汝be 去[幾何]久?」li2 bekhi3 gua7 ku2? (你要去多久?) 18

  19. 「幾」的四聲別義 • 平聲「幾」表示「細微」之義。 「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尚書皋陶謨) • 上聲「幾」表示「少量約數」之義。 「死喪無日,無幾相見。」(小雅頍弁) 19

  20. 上聲「幾」的引申用法 • 由「少量約數」引申,因不明確而產生疑問之義。 • 表示疑問 曾子問曰「諸侯旅見天子,入門,不得終禮, 廢者幾?」孔子曰「四。」(禮記曾子問) 20

  21. 上聲「幾」的引申用法 • 由疑問而產生反詰的用法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 君子存之。 」(孟子離婁下) (幾希,無幾也。慨嘆人與禽獸本來相去不遠,若不能行仁義之行,則與禽獸無異。) 21

  22. 幾何 • 「幾」後接疑問代詞「何」,以詢問數量。 客曰「人長幾何?」(史記孔子世家) • 表示「少量約數」 「無幾何,將甲者進。辭曰:以為陽虎也, 故圍之。今非也,請辭而退。」(莊子秋水) 22

  23. 「幾何」 • 表示反詰 「靖諸內而敗諸外,所獲幾何!」(左傳僖27) (文獻所見反詰的用法都慨嘆其少,這應當是因為「幾」還留有部分具體的詞彙意義。) 23

  24. 「幾何頃」 • 表示疑問 曰「如此幾何頃乎?」市令曰「三月頃。」 (史記循吏傳) 「頃」本是「時間短暫」之意,為形容詞, 在此作為「幾何」的中心語,表示時間段落的長短。 24

  25. [幾何]gua7 • gua7來自「幾何」的合音。 • 「何」白話層讀ua5(同韻的「歌我拖」都讀-ua)(「何厝」ua5 tshu3) • 「幾何」的前音節聲母k-與後音節韻母-ua合併後,聲母再由k-濁化而成為gua。(聲母濁化是常見的弱化現象) • 合音後讀為陽去調,與「外」gua7同音。(符合語言的精簡原則) 25

  26. gua7可以修飾形容詞,表示「少量約數」。 「無[幾何]久著轉來矣」bo5 gua7 ku2 tio8 tŋ2 lai0 a0. (沒多久就回來了) • gua7可以作疑問副詞 「汝來[幾何]久矣?」li2 lai5 gua7 ku2 a0? (你來多久了?)(比較「幾何頃」) 26

  27. gua7可以表示反詰或感嘆之意,義同於「多麼」。gua7可以表示反詰或感嘆之意,義同於「多麼」。 「伊是[幾何]好額」i1 si7 gua7 ho2 gia8 (表示不以為然。) 「伊[幾何]歡喜汝敢知。」i1 gua7 hu1 hi2 li2 kam2 tsai1. (1.詢問你是否知道他有多高興。 2.用反詰語氣訴說他非常高興。) 27

  28. 表示評價 「伊實在真古意」i1 sit8 tsai7 tsin1 kɔ2 i3 (他實在很斯文) 「佳在我有來」Ka1 tsai3 gua2 u7 lai5(還好我來了) 「伊有影感冒矣」i1 u7 i2 kam2 mɔ7 a0 (他真的感冒了) 「講be 4來,煞無來」kɔŋ2 be 4 lai5,sua 4 bo5 lai5(說要來,結果竟然沒來) 28

  29. 表示方式 「大食」tua7 tsia 8(大吃) 「好趁」ho2 than3(容易賺錢) 「惡講」o 4 kɔŋ2(難說、不易說定) (「惡」是「不善也」。「惡講」表示「不好說」) 29

  30. 表示否定 「Mai3去!」mai3 khi3!(別去!) 「免來」bian2 lai5(不用來) 「我無去」gua2 bo5 khi3(我沒去) 「我m7去」gua2 m7 khi3(我不去) 「無講汝m7知」bo5 kɔŋ2 li2 m7 tsai1 (我沒說你不會知道) 30

  31. 表示時間 「我隨去」gua2 sui5 khi3(我馬上去) 「伊定定烏白講」i1 ti 7 ti 7 ɔ1 pe 8 kɔŋ2 (他常常亂說話) 「我去e5時,伊當著洗米」gua2 khi3 e5 si5, i1 tŋ1 le 4 se2 bi2(我去的時候,他正在洗米) 31

  32. 表示時間 「先來先食」siŋ1 lai5 siŋ1 tsia 8(先來先吃) 「伊拄來」i1 tu2 lai5(他剛剛來) 「早知著無愛去」tsa2 tsai1 tio 8 bo5 ai3 khi3 (早知道就不去) 「伊別去日本tshit4 tho5」i1 pat4 khi3 dzit8 pun2 tshit4 tho5(他曾經去日本玩) 32

  33. 「別」 • 「別清」:分別。(他動詞) • 「別濁」:異也、離也、解也。(自動詞) 「別」因有他動、自動之異,利用清濁聲母區別。 33

  34. 「別濁」的語義引申 「離也」:「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尚書) 「命乖別之妖祥」(周禮) 「解也」:「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 (拆解離析) (周禮) 「異也」:「別子為祖」(禮記) (由主幹分解而離開) 34

  35. 閩南語的「別濁」 pat8(白) 「別儂」pat8 laŋ5(別人、另外的人) piat8(文) 「別莊」piat8 tsɔŋ1(別墅) 35

  36. 「別清」的語義引申 「分開」: 「別其頰」(莊子) 「游牝別群」(禮記) 「區分」: 「以別外內」(禮記) 「分辨」: 「目不別五色之章為昧」(左傳) 「認識」:「坐無尼父,焉別顏回」(世說新語) 36

  37. 謝仁祖年八歲,謝豫章將送客,爾時語已神悟,自參上流。諸人咸共歎之曰:「年少一坐之顏回。」仁祖曰:「坐無尼父,焉別顏回?」(《世說新語‧言語46》)謝仁祖年八歲,謝豫章將送客,爾時語已神悟,自參上流。諸人咸共歎之曰:「年少一坐之顏回。」仁祖曰:「坐無尼父,焉別顏回?」(《世說新語‧言語46》) 37

  38. 從「分開」義到「區分」義,從「區分」義到「分辨」義,從「分辨」義到「認識」義,語義逐步離開「別」的本義,愈行愈遠。從「分開」義到「區分」義,從「區分」義到「分辨」義,從「分辨」義到「認識」義,語義逐步離開「別」的本義,愈行愈遠。 • 「分辨」強調的是區別眾多對象,了解其間的差異。 • 「認識」強調的是根據過去的經驗,對某對象有熟悉的感覺。 38

  39. 閩南語的「別清」 piat4(文) 「區別」khu1 piat4(區別) 「分別」hun1 piat4(分辨) 39

  40. pat4/bat4(白) 「認識」: 「別路」p/bat4 lɔ7(認得路) 「別王小姐」p/bat4 ɔŋ5 sio2 tsia2(認識王小姐) 「別字」p/bat4 dzi7(識字、能讀) 「相別」s1 p/bat4(彼此認識) 40

  41. 「擅長、精通、嫻熟」: 「別大細」p/bat4 tua7 sue3(能掌握大小輕重的分寸) 「別拳頭」p/bat4 kun5 thau5(擅長於拳擊之道) 「別儂」p/bat4 laŋ5(知人善任) 「別e5儂」p/bat4 e5 laŋ5(深諳其道之人) 「別食」p/bat4 tsia8(懂得美食、擅長於美食、 喜歡美食) (接抽象名詞) 41

  42. 「曾經」: 「別食」p/bat4 tsia8 (曾經吃過) [比較] 「別食」p/bat4 tsia8 (懂得美食、擅長於美食、喜歡美食) 42

  43. 從「認識」到「曾經」的虛化之路 • 楊榮祥2001指出副詞形成的三要件: 語義基礎是副詞形成的基本條件 句法位置是副詞形成的決定性條件 語用因素是副詞形成的外部條件 43

  44. 「別清+N」:認識知道某事物 「別王小姐」 精通某種事物 「別拳頭」 • 「別清+V」:精通某種活動 「別食」 (開啟「別清」的虛化之路) 44

  45. 「別清+V」語義焦點原本仍在首位動詞「別清」,表示「精通V的活動」。「別清+V」語義焦點原本仍在首位動詞「別清」,表示「精通V的活動」。 • 當賓語為動詞V,V就有機會由次要的賓語地位轉成為謂語的主要動詞。 • 「別清+V」的語義焦點後移至V,終使「別清」退居為修飾謂語的次要成分,作為狀語,成為表示「曾經」的副詞。 45

  46. a1 iŋ1 tsin1 pat7 tsia8.「阿英真別食」 (阿英很懂得吃、阿英是個美食家) 用「真」修飾「別清食」,說明了「別清食」是形容詞,「食」只是「別清食」的賓語成分,它不是主要動詞。 當「別清食」前面沒有程度副詞,「別清食」裸露為謂語,「食」就有可能成為這個句子的主要動詞。 46

  47. a1 iŋ1 pat7 tsia8.「阿英別清食」 A(阿英懂得吃)B(阿英曾經吃過) • A主要動詞是「別清」,「食」作為賓語, 表示「阿英懂得吃」。 • B主要動詞是「食」,「別清」為修飾語, 表示「曾經」。 這類有歧義的句子是使「別清」虛化的關鍵 47

  48. 「認識」義蘊含一段認識的經驗過程,這個語義基礎決定了「別清」虛化後的語法意義。「認識」義蘊含一段認識的經驗過程,這個語義基礎決定了「別清」虛化後的語法意義。 • 句法位置使V強化作為謂語的主要動詞,「別清」便退居次要成分,終至虛化。 • 「嘗」「識」也從動詞虛化表示「曾經」,與「別清」變化平行。 48

  49. 介詞 • 介詞在句法結構裡具有聯繫詞組的功能,一般不作謂語的主體。 • 介詞引出的訊息,可能是時間、處所、工具、受事者、主事者、與事者。 49

  50. 引出時間 「從古早著無來往」tsiŋ5 kɔ2 tsa2 tio8 bo5 lai5 ɔŋ2(從以前就沒有往來) 「對今年開始營業」tui3 kin1 ni5 khai1 si2 iŋ5 giap8 (從今年開始營業) 50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