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388 Views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 (电子教案). 最后一课. (法)都德. 执教:东风五中 姜梅. 欢迎进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结束语 相关链接. 最后一课 都德. 总目录. 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热爱母语就是爱国的表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分析两个主要人物形象; 学习、赏析本文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 在比较阅读中培养学生小说阅读和鉴赏能力。. 返回. 教学重难点.
E N D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电子教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电子教案) 最后一课 (法)都德 执教:东风五中 姜梅 欢迎进入
教学目标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方法 • 教学设计 • 教学过程 • 结束语 • 相关链接 最后一课 都德 总目录
教学目标 •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热爱母语就是爱国的表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 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分析两个主要人物形象; • 学习、赏析本文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 • 在比较阅读中培养学生小说阅读和鉴赏能力。 返回
教学重难点 • 重点:分析小弗郎士前后心理变化过程和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以及文章对人物的描写方法,体会人物身上浸透的爱国主义热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 难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并掌握多种人物描写方法,领略小说魅力。 • 重点:分析小弗郎士前后心理变化过程和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以及文章对人物的描写方法,体会人物身上浸透的爱国主义热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 难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并掌握多种人物描写方法,领略小说魅力。 返回
教学方法 • 以课文朗读、问题研讨为教学主线,让学生在课文研读中发现问题,在问题探究中深入理解课文,在比较中感受小说魅力,在语文实践中提高小说阅读和鉴赏能力。 返回
教学设计 • 本文教学共需两个课时。 •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返回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研讨问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情节特点;分析小弗郎士上课前后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从装束、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深入理解文章爱国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端正对民族语言的态度和认识;比较阅读,掌握对人物的多种描写手法。 教学过程 单击进入 单击进入 返回
(由每周一的升国旗说开去,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接受爱国(由每周一的升国旗说开去,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接受爱国 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步步引导,激发学生的 爱国热情,为引入新课创设情境。)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启发式提问: 1、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有举行的必要吗? 2、为什么爱国旗就是爱国的表现呢? 3、既然爱国需要具体行动,那么我们应该 怎样从日常生活学习中表达爱国之情呢? 4、今天我们学习的《最后一课》将会对我 们的爱国有哪些启示呢? (多媒体出示课题和作者). 下一页 最后一页 返 回
二、简介背景: (通过提问由解说课题引入) 问题研讨:(多媒体出示相关背景资料) 1、大家通过朗读预习知道题目意思是讲 最后一堂什么课吗? 2、为什么是上最后一课呢? 3、本文故事发生在什么社会背景下? (附题目解说和背景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返 回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分组朗读课文。 2、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3、问题探究: (多媒体出示) 1)文章的情节是以谁的角度来展开叙述的? 2)“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文章内容可分为几个部分? 4)最后一堂课的气氛怎样?和平日上课有 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指导归纳) (附要点提示)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返 回
四、分析小弗郎士上课前后思想感情的变化: 问题探讨:(多媒体出示) 1、从文中找出体现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词 语和句子。 2、根据下列提示从文中找出表现小弗郎士 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 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3)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附要点提示)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归纳) 上一页 返 回
一、由复习引入新课 一)复习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多媒体出示) 1、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2、推动本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什么? 3、小弗郎士在课前后心理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由问题研讨引入新课: 为什么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在思想感情上较大的变化?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关系及韩麦尔先生对他的影响。) 下一页 最后一页 返 回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一)分组进行问题研讨:(多媒体出示) 作者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描写?(要求:在 文中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描写的句子并指出描写方法。) 二)进一步思考,揣摩人物内心情感: (附要点提示) 1、韩麦尔先生的穿戴和往常一样吗?他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2、习字课上,韩麦尔先生坐在讲台上“一动也不动”,他此刻 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3、怎么理解韩麦尔先生在宣布散学时的一系列言行举止? 4、用一句话概括韩麦尔先生的形象特点。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返 回
三、课堂讨论 (由文章的爱国主题谈开去,引导学生认识热爱母语与 热爱祖国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端正对我们汉民族语言 的认识和态度。) 问题讨论:(多媒体出示)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文中主人公的爱国 思想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的? 2、“热爱母语就是热爱祖国”,对此你有何看法? 3、学完这篇课文,你认为在提高我们的爱国意 识上有哪些启示呢? 4、现在你对我们的汉民族语言有没有新的认识?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返 回
四、比较阅读 课堂延伸:老舍的《四世同堂》中有一个片段描写了北平被 日本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 现在把《第一堂课》这段文字和我们的课文《最后一课》进 行比较阅读,然后分组进行问题研讨,进一步掌握人物形象 塑造方法并深入体会两篇文章的爱国主题思想。 讨论并思考: (多媒体出示材料及问题) 1、比较这两堂课的内容,看看有什么不同,谈谈自己的感想。 2、这两节课的气氛有相似之处吗?两位老师的情绪呢?试从 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说明。 3、比较两篇文章在表现爱国主题上的异同。 (附阅读材料)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返 回
题目解说: 小说定名为“最后一课”,一方面是因为这是在自己的国土上,用 本民族语言来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另一方面,以此为题,表现 作者深切的亡国之恨,融进了教师、学生和村民们对祖国、对祖 国语言文字的深沉热爱和对普鲁士侵略者无比痛恨的感情。 背景资料: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1871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本文就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比较阅读材料:《第一堂课》 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漫漫的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 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么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 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买傻的教 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 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下一页
他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 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 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 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 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明眼人出 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 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家有关的消 息或意见。他也和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 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 大家的眼失望的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 气。他迈门坎,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 很弱,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往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 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 什么鬼追着似的。 ---------节选自《四世同堂》 上一页
问题1:这个问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弄清文章的写作问题1:这个问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弄清文章的写作 角度,明确文章是以小弗郎士为视角,用第一人称 的写法来展开情节的。 问题2:文章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来组织 情节的,“我”即文章的线索人物。 问题3:全文共29节,按照情节发展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6节):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 闻感受。第二部分(7—23节):写“最后一课”课堂 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第三部分(24—29节): 写韩麦尔先生宣告“最后一课”结束。 问题4:“最后一课”的课堂气氛是“安安静静的”, “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而平日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连街上 也能听到。”
小弗郎士上课前后的心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他贪玩不爱学习:“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他热爱法语:“……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 历史啦……现在都好象是我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2、他怕老师:“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 他理解、同情和敬爱老师:“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 看见他了!”“可怜的人好象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 前全教给我们”“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 有这么高大。” 3、他幼稚不懂事:课前看到外国军队操练,竟觉得“比分词 有趣得多”,他还没有意识到他们是侵略军应该恨。 他热爱祖国:听到老师说从此只能教德语,不许学本国母语 法语时他“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听到鸽子叫,“他 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表明他已懂得恨敌人、 嘲讽敌人,懂得学好本民族语言就是爱国行动。
问题1: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了节日问题1: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了节日 的盛装,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问题2:韩麦尔先生也许在想:这教室里的东西和自己朝 夕相处许多年,一样一样都是自己精心操办,它们迎送过 一届届多小学的孩子,这些东西留有他们的笑声和回忆, 自己太爱它们了,简直舍不得丢下,但也带不走,就多盯 着看看吧…… 问题3:韩麦尔先生最后的举止和表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 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占领的残酷现实 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问题4: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法语教师,更 是一位爱国志士。
结束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 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爱国是一种崇高的 思想品质。同学们,让我们从热爱母语开始, 从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开始,拿出实际行动, 做一名真正的爱国青年吧! 返回
相关链接:(欢迎点击) • 普法战争: http://www.de0049.com/gjgl/history/gjgl_pufawar.htm • 中国918爱国网:http://www.china918.net/ • 广东爱国志愿者网站:http://www.gd918.org/ • 疯狂汉语网:http://crazychinese.51.net/ • 汉语文学网站:http://www.hywx.com/ • 中国语文论坛(语文网语文论坛): • http://www.yuwennet.com/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