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0 likes | 1.35k Views
窄 QRS 波心动过速 概述、分类和鉴别诊断.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 张 萍. 概述. 窄 QRS 波心动过速 是指 QRS 波时限 ≤ 120ms ,频率 ≥ 100bpm 的心动过速 95 %为室上速, 起源于束支分叉以上 5 %室速,特别是儿童基底部起源的特发性室速可 小于 120ms. 分叉. 概述. 前传-经房室结.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速. 房扑. 隐匿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窄 QRS 心动过速类型. 概述.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 : 60-70%
E N D
窄QRS波心动过速概述、分类和鉴别诊断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 张 萍
概述 窄QRS波心动过速 • 是指QRS波时限≤120ms,频率≥100bpm的心动过速 • 95%为室上速,起源于束支分叉以上 • 5%室速,特别是儿童基底部起源的特发性室速可小于120ms 分叉
概述 前传-经房室结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速 房扑 隐匿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窄QRS心动过速类型 概述 •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 : 60-70% •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30-40% • 房性心动过速(AT): 5-10%
概述 • 窄QRS波心动过速分类 根据房室结参与的程度: 房室结依赖性: AVRT、AVNRT、PJRT 非房室结依赖性:AT、ST、AF、VT 根据心电图RP关系 短RP心动过速:AVRT、AVNRT(S-F) 长RP心动过速:AT、ST、PJRT、AF
几种常见的窄QRS波心动过速 1.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2.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 3.房性心动过速(AT) 4.2:1心房扑动(AF) 5.窦性心动过速(ST) 6.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SART)
几种常见的窄QRS波心动过速 1.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2.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 3.房性心动过速(AT) 4.2:1心房扑动(AF) 5.窦性心动过速(ST) 6.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SART)
房性心动过速 • P波位于QRS波前 • PR间期与心房率和房室结传导特性有关 • 阵发性房速最常见,突发突止 • 根据P波的形态可以定位房速的起源 ——多数为折返机制 少数为触发机制
房性心动过速 • 无休止性房速少见 • 危害大,血流动力学障碍 • 形成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异常自律性
房性心动过速 • 起源位于心房,不依赖于房室结参与 房性心动过速。II、III、aVF导联可见p波倒置,I、aVL导联直立,推测为右房下部
房性心动过速 • 应用药物或其他方法完全或部分阻断房室结传导后,心动过速不终止 房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屏气试验,可见已出现房室阻滞, 但房性心动过速未终止
房性心动过速 • 房速时容易出现房室1:1及2:1传导的交替或其他房室阻滞,出现房室阻滞时,心动过速不受影响。
房性心动过速 • 房速心电图上可见warming-up和 cooling-down现象 • 经心房程序刺激可诱发或终止心动过速。 -------非特异性 • 心房起搏可以拖带 • 如果心室起搏够能夺获心房,停止后出现 V-A-A-V激动顺序 • 心室起搏可能不夺获心房
房性心动过速 房速时心室起搏夺获心房,停止后呈A-A-V激动顺序 HRA:高位右房,HISd:希氏束,STIM:刺激,RVA:右室心尖部
房性心动过速 房速时心室快速起搏不夺获心房 HRA:高位右房,HISd:希氏束,STIM:刺激
2:1房扑的特点 • Ⅰ型房扑的F波频率多数为250-300bpm • 房室呈规律的2:1下传,常有一个F波与QRS波(R)部分重叠,另一个F波位于两个RR中间形成“长RP’间期”,实际上是长RF间期。 ——Bix法则 (1957年由Bix描述)
2:1房扑的特点 • 鉴别方法: • 比较多导联心电图 • 采用产生房室阻滞的方法,使房室传导比例改变。 静脉注射ATP、Valsava动作等
2:1房扑的特点 房扑伴2:1传导
2:1房扑的特点 房扑2:1传导,屏气后呈3:1和4:1传导,可见F波
2:1房扑的特点 上图:房扑呈2:1传导 下图:静推ATP0.1mg/kg后可见短暂房室传导延迟,可见F波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最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 2.房室结内折返 3.房室结内存在传导速度和不应期不同的两部分,称为功能性的纵向分离,即房室结双径路
折返的三要素: • 存在传导速度和不应期不同的两条路径 • 其中一条出现单向阻滞 • 激动沿另一条传导缓慢径路传导,再沿发生单向阻滞的径路逆传
心房 房室结 希氏束 窦律 房早 房早诱发AVNRT
一、慢-快型AVNRT 心房 • 折返环路特点: • 慢径前传 • 快径逆传 心室
一、慢-快型AVNRT 心电图特征 1.窄QRS波心动过速 2.RP间期<70ms,表现 (1)P波很窄40-50ms (2)假S(II、III、aVF) 假q( II、III、aVF ) 假r(V1)
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点 二、快慢型AVNRT 少见,占AVNRT的4%,心动过速发作时,前传经快径路,逆传经慢径路 ——快慢型AVNRT,表现为长RP心动过速
二、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特征 1.窄QRS波心动过速 2.RP>PR 3.II、III、aVF导联P波倒置
三、慢-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罕见 2.下壁导联P波倒置 3.P波几乎位于RR间 期1/2
预激综合征 在房室之间存在不同的旁路 1.左侧游离壁:55% 2.右侧游离壁:9% 3.后间隔:33% 4.前间隔:3%
1.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1)窄QRS (2)RP≥70ms (3)P波形态与旁路位置相关
慢旁路逆传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慢旁路引起的长RP间期室上速最常见的是持续性交界区反复性心动过速( PJRT),可能是最常见的长RP室上速。 (1)容易诱发 较快窦律,较晚的房早 (2)反复发作
慢旁路逆传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较快的窦性心律诱发PJRT
慢旁路逆传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较晚的房早诱发PJRT
慢旁路逆传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3) 靶点处旁路的逆传时间常常>100ms (4) 旁路最常见的部位在后间隔,也可见于游离壁
(5) 慢旁道属于脆弱的旁道。有明显的递减传导,容易被药物阻断。 (6) 心动过速依赖心房、心室的参与。 (7) 小剂量的ATP(0.1-0.2mg/kg)静推后,能使慢旁道逆传阻断 。 慢旁路逆传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慢旁路逆传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一名12岁女孩,反复发作心悸,经心内电生理证实为PJRT
小结 • 窄QRS 波心动过速的鉴别 (1)P波位置 (2)P-QRS关系 (3)发作与终止形式 (4)心内电生理检查要细心 房室刺激、激动顺序、 重整与拖带、RS2刺激
根据P波的位置鉴别 • 根据P-QRS数量的关系 • 根据发作和终止的形式 • 其他条件
根据P波的位置鉴别 • 根据P-QRS数量的关系 • 根据发作和终止的形式 • 其他条件
短RP 长RP 根据P波的位置 对比窦律与心动过速时12导联心电图大多数做出较准确的鉴别。 一、逆行P波 1. P波位于QRS波之间. RP<PR AVRT AVNRT(SF) AT(伴Ⅰ°AVB ) RP>PR AT PJRT AVNRT(F-S) ST AF 伴I°房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