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570 Views
《 受戒 》---- 汪曾祺 写于一九八○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水墨画般的山水风光. 第十三讲 汪曾祺与当代小说文体. 学习目标. 汪曾祺小说的审美世界; 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 生平经历( 192O ~ 1997 ). 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 1939 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 1940 年开始发表小说。 1943 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 生平经历( 192O ~ 1997 ).
E N D
《受戒》----汪曾祺写于一九八○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受戒》----汪曾祺写于一九八○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水墨画般的山水风光
学习目标 • 汪曾祺小说的审美世界; • 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
生平经历(192O~1997) • 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 • 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 •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 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
生平经历(192O~1997) • 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 • 1948年春到北京,北京解放后随四野南下,在武汉短期工作后又于1950年回到北京, • 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
生平经历(192O~1997) • 1951年曾短期到江西省进贤县参加土改, • 1958年因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张家口外农科所劳动。 • 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文革期间作为控制使用人员从事“样板戏”的编剧工作。 • 1997年逝世。
小说创作情况 • 40年代出版小说集《邂逅集》 • 60年代写有《羊舍一夕》、《看水》、《王全》等; • 新时期出版《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集》等几个小说集。 • 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
汪曾祺小说的审美世界 1. 小说的回忆性特点; 2. 小说的散文化结构; 3. 小说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
1、小说的回忆性特点 小说构成的背景: • 故乡高邮的生活; • 昆明的生活; • 北京、上海、张家口外农科所等
“小说是回忆” • 写得最好的是童年时故乡江苏高邮的风土人情、市井生活。 • 这些作品是《鸡鸭名家》、《异秉》、《受戒》、《岁寒三友》、《大淖记事》、《故里杂记》(三篇)、《徙》、《晚饭花》(三篇)、《鉴赏家》、《八千岁》、《故里三陈》(三篇)、《王四海的黄昏》、
小说中的经验来自作者的童年回忆。 • 小说是“跟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很亲切地谈一点你所知道的生活”。------汪曾祺 • 作品中的生活是作家理解的生活,有较强的主观意识。
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带着点“雅气”的市井小民,点染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的那点义气。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带着点“雅气”的市井小民,点染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的那点义气。 • 小说中的环境:宁静、纯然,美好的风情、民俗与人性、人性达成和谐。
“拜读”汪曾祺先生的《受戒》 文章 多乡土与市井 少崇敬与膜拜 讲述了农家孩子“明海”剃度当和尚 及其淡淡的描写了明子、小英子的纯朴可爱 对爱情的大胆追求 在这里,做和尚和种地、经商、画画一样 不过是一种职业, 而佛门中人也和常人一样 娶妻生子 吃荤赌钱 率性随意地过着时俗的生活 对待佛事态度也很随和 只是把这做一种谋生的日常劳作
一篇极负有人性美的文章——《受戒》 • 以最平凡的人物表现出人间最不平凡的人性美。 • 《受戒》意味着脱离世俗红尘,然而这篇文章却以“荸荠庵”里那些该受戒的和尚的不合常理的生活,以及“明海”和“小英子”的爱情向世人证明了一点“人性是每个人都需要的”。爱是人性的甘露,滋润了干涸的心灵。
讨论 • 1、翠翠和小英子的形象,通过作品的阅读,你更倾心哪一个? • 2、沈从文:“我要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受戒》文中有表现吗?
形象 • 翠 翠是那样天真,那样单纯。翠翠的爱情的是那样纯净,那样超过一切世俗利害关系,那样的非物质。 • 小英子是一个整天叽叽喳喳像个“喜鹊”的活泼,可爱,质朴的姑娘。情窦初开的她最喜欢“崴荸荠”,因为那样“她可以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去体会爱情,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生的人性形式”。--------沈从文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生的人性形式”。--------沈从文 沈先生对文学的社会功能有他自己的看法,认为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沈先生的看法“太深太远”。照我看,这是文学功能的最正确的看法。 《边城》里最难写,也是写得最成功的人物是翠翠。-----汪曾祺
2、小说的结构:散文化 • 汪的小说的散文化特征主要是由其结构体现出来的。外表松散而内藏着秩序,结构呈现出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 • 淡化情节因素,大多按照生活的多维流动来“建构”。 • 写生活的情趣,感情的状态、经历,生命的境界。 • 注重意境、情调。“气氛即人物”。
“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象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有人物而无故事,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象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有人物而无故事,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 ----------汪曾祺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他是十三岁来的。 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赵,是因为庄上大都姓赵。叫做庄,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这里两三家,那里两三家。一出门,远远可以看到,走起来得走一会,因为没有大路,都是弯弯曲曲的田埂。庵,是因为有一个庵。庵叫苦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连庵里的和尚也这样叫。“宝刹何处?”---“荸荠庵。”庵本来是住尼姑的。“和尚庙”、“尼姑庵”嘛。可是荸荠庵住的是和尚。也许因为荸荠庵不大,大者为庙,小者为庵。 -----《受戒》
3、小说的语言 • 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 “语言决定于作家气质”、“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汪曾祺 • 语言特点:洗练干净,文白相间,节制而有弹性,平淡、清新而富有诗意。
荸荠庵的地势很好,在一片高地上。这一带就数这片地势高,当初建庵的人很会选地方。门前是一条河。门外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树。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门供着弥勒佛。不知是哪一位名士撰写了一副对联:荸荠庵的地势很好,在一片高地上。这一带就数这片地势高,当初建庵的人很会选地方。门前是一条河。门外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树。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门供着弥勒佛。不知是哪一位名士撰写了一副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颜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弥勒佛背后,是韦驮。过穿堂,是一个不小的天井,种着两棵白果树。天井两边各有三间厢房。走过天井,便是大殿,供着三世佛。佛像连龛才四尺来高。大殿东边是方丈,西边是库房。大殿东侧,有一个小小的六角门,白门绿字,刻着一副对联: 一花一世界 三藐三菩提 -------《受戒》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受戒》
有关汪曾祺小说的评论 • 1、小说语言风格 • 《浅谈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特点及其对小说主题表达的贡献 》http://papayazoom.bokee.com/viewdiary.18468821.html • 2、散文化结构 • 《论汪曾祺小说的认知形式》http://qkzz.net/view/10042164/2007/03/10019825.htm
论文研究的方向 • 论汪曾祺小说《受戒》的叙述视角 • 诗意的追求——试论汪曾祺的小说《受戒》 • 汪曾祺小说“改写”的意义 • 汪曾祺小说的诗化风格 • 汪曾祺作品的语言魅力 • 汪曾祺的高邮风俗画小说 • 乡村牧歌中的人性美——简评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受戒》 • 汪曾祺小说中的“回忆” • 从《受戒》看汪曾祺小说的民俗美和诗化美 • 论汪曾祺散文的美学特色 • 试论汪曾祺小说艺术的和谐美 • 寻找记忆中的净土——试论汪曾祺当代小说创作的童年情结
汪曾祺的小说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 传统的小说观念与创作特点。 • 汪曾祺小说的独特处。 (1)让小说自身的审美功能回归; (2)观念上的平和疏散与叙述上的平淡。 学习疑点
汪曾祺的小说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 在文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承接废名、沈从文开创的现代抒情体小说,开启“寻根文学”、风俗小说之风气。) • 对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意义。
汪曾祺在文学史 上是一位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小说家。汪曾祺一生致力于短篇小说的探索。 承前启后。一方面他是最后一位“京派”作家,把废名、沈从文等人所开创的散文化小说传统延续了下来。另一方面又开启了中国当代文学中“寻根文学”之先,影响了一批小说家和文学潮流。(如后来的阿城、何立伟等作家。如寻根文学、 先锋文学等潮流)。发展丰富了散文化小说。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从小说观念到创作实绩,有独特的文化趣味与美学追求。其叙述方式、语言、结构及“淡中有味,飘而不散”的诗化、散文化风格;更新了小说观念,启动了当代作家的文体意识和语言感觉,使小说自身的审美功能得以回归。对当代文体起到巨大影响。 尤其对我国在过去具体社会背景下习惯了社会功能阅读的人来说,对其思维空间的拓展,思维品质的提升,意义更为深远。
有关汪曾祺小说的争鸣 1、有人认为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是作家在80年代这个新旧更替时期为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吟唱安魂曲,引领混乱污浊的人清纯恬静的快乐 彼岸的良苦用意。 2、 汪曾祺认为短篇小说是“一种思索方式,一种情感形态,是人类智慧 的一种模样”。 3、李国涛先生在1987年《文学评论》第4期上发表的《汪曾祺小说文体描述》,对此进行了透辟的讲析。汪曾祺和他的老师沈从文都堪称为现 代中国的“文体家”。 4、研读沈从文小说名篇《边城》、《萧萧》等,再阅读汪曾祺小说,从作品倾向、审美情趣、艺术境界、语言特色等角度多方面地比较异同。
1、为什么说汪曾祺更新了小说的文学观? 2、你认为汪曾祺小说的与众不同(独特味道)主要在那些方面? 3、举例说说汪曾祺后期笔记体小说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