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1

§15-7 波函数 薛定谔方程

波函数( ): 量子力学中用以描述粒子运动状态的数学表达式。. §15-7 波函数 薛定谔方程. 15-7-1 波函数. 自由粒子: 不受外力场的作用,其动量和能量都不变的粒子。. 自由粒子的波函数:. 波函数的复指数形式:. 式中的 E 和 p 分别为自由粒子的能量和动量。. 概率密度: 单位体积内粒子出现的概率。. 粒子在空间体元中出现的概率:. 态叠加原理: 假设 是粒子体系的 n 个可能状态,那么,它们的线性组合态也是一种可能的状态。. 波函数的归一化条件:. 波函数所要求的标准条件:.

tyler
Download Presentation

§15-7 波函数 薛定谔方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波函数( ):量子力学中用以描述粒子运动状态的数学表达式。 §15-7 波函数 薛定谔方程 15-7-1 波函数 自由粒子:不受外力场的作用,其动量和能量都不变的粒子。 自由粒子的波函数:

  2. 波函数的复指数形式: 式中的 E 和 p 分别为自由粒子的能量和动量。 概率密度:单位体积内粒子出现的概率。 粒子在空间体元中出现的概率:

  3. 态叠加原理:假设 是粒子体系的n个可能状态,那么,它们的线性组合态也是一种可能的状态。 波函数的归一化条件: 波函数所要求的标准条件: 单值、连续、有限、归一化

  4. 15-7-2 薛定谔方程的一般形式 建立自由粒子的薛定谔方程:

  5. 粒子在势场 中运动,则有 自由粒子能量与动量关系: 因为 一维自由粒子的薛定谔方程:

  6. 势场中的一维薛定谔方程: 势场中的三维薛定谔方程: 称为梯度算符 称为拉普拉斯算符

  7. 15-7-3 一维定态不含时薛定谔方程 如果势场只是坐标的函数,而与时间无关。 则 分离变量后可得

  8. (E为一个确定的能量值) 解得 (c为积分常量) 结论:若势场与时间无关,则粒子具有确定的能量值。 定态:能量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

  9. 称为一维定态波函数 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 概率密度: 结论:定态粒子在空间的概率分布不随时间改变。

  10. 0 < x < a x ≤ 0,x ≥ a §15-8 一维定态问题 15-8-1 一维无限深势阱 势函数为 定态薛定谔方程:

  11. 因为阱壁无限高 ,所以有 (x ≤ 0,x ≥ a) 令 方程解 边界条件: 边界条件:

  12. 结论:在无限深势阱中,粒子的能量只能取分立值。结论:在无限深势阱中,粒子的能量只能取分立值。 基态能级的能量: 激发态能级的能量: 归一化条件: 得

  13. 波函数: 概率密度: 结论:在 n 很大时,能量趋于连续,这就是经典物理的图像。

  14. 势垒 Ⅰ Ⅱ Ⅲ 15-8-2 一维势垒 隧道效应 隧道效应: 粒子穿透势垒的现象。 一维方势垒问题: 势函数

  15. (1) , (Ⅰ) 令 (Ⅲ) 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 设粒子质量为m,能量为E(E < E0) 方程解

  16. (2)0≤ x ≤ a , 令 在边界连续 方程解 由波函数连续性条件

  17. Ⅲ Ⅰ 表示粒子在势垒右侧出现的概率密度。 表示粒子在势垒左侧出现的概率密度。 结论:粒子在势垒内部和外部都有出现的可能。 设

  18. 透射系数:粒子穿透势垒的概率。

  19. 例9 能量为30 eV的电子遇到一个高为40 eV的势垒,试估算电子穿过势垒的概率。⑴ 势垒宽度为1.0nm; ⑵ 势垒宽度为0.1nm。 解: (1)

  20. 估算时可以忽略G: 几乎就不能穿透势垒! (2) 电子穿透势垒的概率很大,接近于4%。

  21. 探针 样品表面 15-8-3 扫描隧道显微镜

  22. 微观领域中分子的振动、晶格的振动、 ,都可以近似地用简谐振子模型来描述 。 一维简谐振子的经典模型 15-8-4 一维简谐振子 一维简谐振子的势函数: 其中 m —— 振子质量,—— 固有频率,x —— 位移

  23. 相应的定态薛定谔方程为 : 基态波函数解: 其他激发态波函数均包含因子: 满足方程的简谐振子能量:

  24. 基态能量: 零点能 激发态能量: 相邻能级的间距:

  25. 高能态(n→∞)的概率分布过度到经典概率分布。

  26. §15-9 氢原子结构 15-9-1 氢原子的薛定谔方程 氢原子体系的势函数: 氢原子的定态薛定谔方程:

  27. 分离变量法求出方程解: 结论:方程的解可以表示成三个各自具有一个独立变量的函数的乘积。 讨论: 讨论的依据:① 波函数单值、有限、连续 ② 边界条件

  28. 结论: 是一个关于变量 r 的多项式与一个指数函数 ( 为正数)的乘积。 (2) 和 必须满足周期性条件 (3) 波函数 有限 是一个包含 和 指数项的多项式。 (1) 在较远处(r 较大):

  29. 15-9-2 角动量量子化 三个量子数 1. n—— 主量子数 表征能量量子化 能量的本征值: • 能量是量子化的; • 当 n 时,En连续值。

  30. 轨道角动量大小的可能取值: 处于l = 0, 1, 2, 3, 状态的电子分别称为s, p, d, f, 电子。 2. l —— 轨道量子数 表征角动量量子化 即 结论:第n能级,可以有n个不同的角动量 L 值。

  31. 表征轨道角动量的取向 3. —— 磁量子数 轨道角动量的z分量: 结论:对于给定的 l 值,ml可以有(2l + 1)个取值。

  32. 15-9-3 氢原子中电子的概率分布 在氢原子中的空间体积dV内发现电子的概率

  33. 径向概率分布: 当 n = 1时,lmax = 0, 峰值位置:r = r1 当 n = 2时, lmax = 1,峰值位置: r = 4r1

  34. 当 n = 3时, lmax = 2, 峰值位置: r = 9r1 玻尔预言氢原子轨道半径: 结论:量子力学认为电子在玻尔轨道上的那些点出现的概率最大,但是也有可能出现在别处。

  35. 无外磁场 有外磁场 §15-10 电子的磁矩 原子的壳层结构 塞曼效应:在磁场中一些光谱线会发生分裂的现象。 15-10-1 电子的轨道磁矩 电子环电流: 轨道磁矩:

  36. 电子的角动量: 轨道磁矩矢量式: 旋磁比: 玻尔的量子化条件: 玻尔磁子:

  37. 电子磁矩与磁场的相互作用能: 电子轨道磁矩沿 z 轴的分量式

  38. 结论:能量 E 与磁量子数ml有关。 在外磁场作用下,原来的一个能级将分裂成(2l + 1)个能级 。

  39. 斯特恩—盖拉赫实验 15-10-2 电子的自旋 银原子束经过非均匀磁场后分裂成两束,在照相底片上留下两条感光条纹。

  40. 奇数条纹 如果磁矩 的空间取向呈量子化 按照经典电磁学理论 费浦斯和泰勒实验: 基态的氢原子(l = 0) 实验结果:氢原子束分裂为两束。 1925年,乌伦贝克和哥德斯密特曾经提出:电子除了具有轨道角动量外还具有内禀角动量。这是由于电子绕自身轴旋转所引起的,故称为自旋角动量,简称自旋。

  41. 称为自旋磁量子数 自旋量子数:s 电子自旋角动量: 自旋角动量在外磁场方的分量:

  42. 与 的关系: 因为 自旋磁矩的z分量: 结论:自旋电子在空间只有两种可能的取向。 费米子: 玻色子:

  43. 15-10-3 原子的壳层结构 四个量子数: ⑴ 主量子数 n(n = 1,2,3,…)用于确定原子中电子能量的主要部分; ⑵ 轨道量子数 (l,l = 0,1,2,…,n-1),用于确定电子的轨道角动量; ⑶ 磁量子数 ml , (ml = 0,±1,±2 ,…,±l ),用于确定轨道角动量的空间取向。 ⑷ 自旋量子数 ms , (ms = ±1/2),用于确定自旋角动量的空间取向。

  44. 泡利不相容原理: 在一个原子中不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子处于相同的状态,即不可能具有相同的四个量子数。 给定的主量子数n: 轨道量子数 l 取值:0,1,2,…,n-1,共 n个 ; 磁量子数 ml 取值:0,±1,±2 ,…,±l , 共 2l + 1个; 自旋量子数 ms取值:1/2,-1/2,共2个。

  45. n: 原子的壳层结构模型: 主壳层 次壳层

  46. ml = 0 ml = -1,0,1 n = 1,l = 0 ml = 0 ms = 1/2 ,- 1/2 K壳层——s次壳层: 两个电子 n = 2,l = 0 ms = 1/2 ,- 1/2 L壳层—— s 次壳层: 两个电子 n = 2,l = 1 , ms = 1/2 ,- 1/2 L壳层—— p 次壳层: 六个电子 L壳层共有八个电子。

  47. 原子壳层和次壳层上最多可能容纳的电子数 l n

  48. 值较大者相应的能级较高。 能量最小原理:在原子处于正常状态下,每个电子趋于占据最低的能级。 • 主量子数n越大,能级越高。 能级: • 当n一定时,轨道量子数l 越大,能级越高。 能级判断法则: 例:4s态 3d态 • 结论:电子首先占据 4s 态,再占据 3d 态。

  49. 第一周期 氢原子(Z = 1) 氦原子(Z = 2) 第二周期 铍原子(Z = 4) 锂原子(Z = 3) 硼原子(Z = 5) 碳、氮、氧、氟和氖 氖原子(Z = 10) 氖:电子正好填满K和L壳层,因此最稳定。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