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孟子 · 离娄

孟子 · 离娄. 1 . 《 孟子 》 注疏简介. 比较有名的三部注疏: (汉)赵岐 《 孟子章句 》 (宋)朱熹 《 孟子集注 》 (清)焦循 《 孟子正义 》. 2 .朱熹 《 孟子集注 》 基本体例简介. ( 1 )集注是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 ( 2 )像这一类的注释在引用各家之说时,有的只称姓氏(称某氏曰),不提及名,这是因为所集各家的姓名在书的序言中已经作了交代。所以读集解类的书应该先读其序,以便了解本书集有几家之说。 ( 3 )范氏 —— 范祖禹;程子 —— 程颢、程颐二程;邹氏 —— 邹补之 。. 3 .主要内容和大致层次划分.

tyler-moses
Download Presentation

孟子 · 离娄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孟子·离娄

  2. 1.《孟子》注疏简介 比较有名的三部注疏: (汉)赵岐《孟子章句》 (宋)朱熹《孟子集注》 (清)焦循《孟子正义》

  3. 2.朱熹《孟子集注》基本体例简介 (1)集注是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 (2)像这一类的注释在引用各家之说时,有的只称姓氏(称某氏曰),不提及名,这是因为所集各家的姓名在书的序言中已经作了交代。所以读集解类的书应该先读其序,以便了解本书集有几家之说。 (3)范氏——范祖禹;程子——程颢、程颐二程;邹氏——邹补之 。

  4. 3.主要内容和大致层次划分 (1) 总旨: 邹氏:“此章言为治者,当有仁心仁闻以行先王之政,而君臣又当各任其责也。” (2)赵岐章句: 虽有智巧,犹须法度,国由先王,礼义为要,不仁在位,播越其恶,诬君不谏,故谓之贼,明上下相须而道化行也。

  5. (1)第一层:“孟子曰离娄之明——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邹氏: “自章首至此,论以仁心仁闻行先王之道。” (2)第二层:“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丧无日矣”,邹氏:“自是以惟仁者至此,所以责其君。” (3)第三层:“诗曰——吾君不能谓之贼”,邹氏:“自诗云‘天之方蹶’至此,所以责其臣。”

  6. 一.第一层次 (一)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离娄,古之明目者。公输子,名班,鲁之巧人也。规,所以为员之器也。矩,所以为方之器也。师旷,晋之乐师,知音者也。六律,截竹为筩,阴阳各六,以节五音之上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为阳;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为阴也。五音:宫、商、角、徵、羽也。范氏曰:“此言治天下不可无法度,仁政者,治天下之法度也。”

  7. 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 1 2 3 4 5 6 7 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C #C D #D E F #F G #G A #A B

  8. (二)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二)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闻,去声。○仁心,爱人之心也。仁闻者,有爱人之声闻于人也。先王之道,仁政是也。范氏曰:“齐宣王不忍一牛之死,以羊易之,可谓有仁心。梁武帝终日一食蔬素,宗廟以面(麪)为犧牲,断死刑必为之涕泣,天下知其慈仁,可谓有仁闻。然而宣王之时,齐国不治,武帝之末,江南大乱。其故何哉,有仁心仁闻而不行先王之道故也。

  9.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欤?’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欤?’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10. (三)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三)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徒,犹空也。有其心,无其政,是谓徒善;有其政,无其心,是为徒法。程子尝言:“为政须要有纲纪文章,谨权、审量、读法、平价,皆不可阙。”而又曰,“必有《关雎》《麟趾》之意,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正谓此也。

  11. (四)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诗·大雅·假乐》之篇。愆,过也。率,循也。章,典法也。所行不过差不遗忘者,以其循用旧典故也。

  12. (五)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胜,平声。○准,所以为平。绳,所以为直。覆,被也。此言古之圣人,既竭耳目心思之力,然犹以为未足以遍天下,及后世,故制为法度以继续之,则其用不穷,而仁之所被者广矣。(五)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胜,平声。○准,所以为平。绳,所以为直。覆,被也。此言古之圣人,既竭耳目心思之力,然犹以为未足以遍天下,及后世,故制为法度以继续之,则其用不穷,而仁之所被者广矣。

  13. (六)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六)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 丘陵本高,川泽本下,为高下者因之,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矣。邹氏曰:“自章首至此,论以仁心仁闻行先王之道。”

  14. 总结: 古代圣王平治天下:仁心(道)+ 仁政 后代君主平治天下:仁心仁闻+法(古代圣 王之仁政) 《孟子·公孙丑上》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

  15. 二.第二层次 (一)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仁者,有仁心仁闻而能扩而充之,以行先王之道者也。播恶于众,谓贻患于下也。

  16. (二)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二)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朝,音潮。○此言不仁而在高位之祸也。道,义理也。揆,度也。法,制度也。道揆,谓以义理度量事物而制其宜。法守,谓以法度自守。工,官也。度,即法也。君子小人,以位而言也。由上无道揆,故下无法守。无道揆,则朝不信道而君子犯义;无法守,则工不信度而小人犯刑。有此六者,其国必亡;其不亡者侥幸而已。

  17. (三)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三)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辟,与闢同。丧,去声。○上不知礼,则无以教民;下不知学,则易与为乱。邹氏曰:“自是以惟仁者至此,所以责其君。”

  18. 第二层次总结: 以上是对国君的要求,国君如何继承圣王之道,推行王政,具体体现在要有礼义。

  19. 三.第三层次 (一)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 蹶,居卫反。泄,弋制反。○《诗·大雅·板》之篇。蹶,颠覆之意。泄泄,怠缓悦从之貌。言天欲颠覆周室,群臣无得泄泄然,不急救正之。

  20. 詍,《说文·言部》多言也。从言,世声。诗曰:无然 詍詍。段注:口部称诗作呭呭,此作詍詍,盖 四家之别也。 呭,《说文·口部》多言也。从口,世声。诗曰:无然 呭呭。 泄,《说文·水部》水。 泄泄,一说迟缓之貌(如朱熹诗集传);一说多言之貌,如马瑞辰《传笺通释》,陈奂《诗毛氏传疏》:泄,犹呭,詍也;呭,詍皆谓多言。

  21. (二)泄泄,犹沓沓也。 沓,徒合反。○沓沓,即泄泄之意。盖孟子时人语如此。

  22. (三)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非,诋毁也。

  23. (四)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四)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范氏曰:“人臣以难事责于君,使其君为尧舜之君者,尊君之大也;开陈善道以禁闭君之邪心,惟恐其君或陷于有过之地者,敬君之至也;谓其君不能行善道而不以告者,贼害其君之甚也。”邹氏曰:“自诗云‘天之方蹶’至此,所以责其臣。” ○邹氏曰:“此章言为治者,当有仁心仁闻以行先王之政,而君臣又当各任其责也。”

  24. 第三层次总结: 以上是对臣子的要求,臣子如何有助君主推行仁政。

  25. 4.总结 (1)总结注释的内容 注解中常见的情况: 释词(标音,释义); 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话连串起来讲解); 通释全章大意(邹氏的几处说的话)。

  26. (2)总结注释用语 犹: “犹”在用语中常常表示三种情况,用近义词去解释某个词,用今语解释古语,直接点明该词在这里用引申义。这里当指“引申关系”。 1.“徒善不足以为政。”徒,犹空也。 2. 泄泄,犹沓沓也。

  27. 意、貌: “貌”一般指事物的形状,所解释的词以形容词和副词为主。可以是事物的外部状态。“意”往往是指词的含义,所表述的不是外部形状,两者有所区别。 1.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 蹶,颠覆之意。泄泄,怠缓悦从之貌。

  28. 言、谓:古注讲解句意时所用的术语。讲解句意既有直接串讲,也有点明言外之意的。言、谓:古注讲解句意时所用的术语。讲解句意既有直接串讲,也有点明言外之意的。 1.“是播其恶于众也”播恶于众,谓贻患于下也。 2.“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此言不仁而在高位之祸也。 3.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言天欲颠覆周室,群臣无得泄泄然,不急救 。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