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1

經濟 / 美洲作物的傳播與市場結構的鉅變

經濟 / 美洲作物的傳播與市場結構的鉅變. 邱澎生 ( 2012/09/25 ). 重省明清中國的「農業經濟」. 傳統中國「以農立國」 (ps. 古今都有農民、農業、農村的「三農」問題 ) ,沒錯,但不是與市場對立的「農」 →既與市場結合緊密,又受政治正、反兩方面的密切影響 J. R. McNeil : 中國得天獨厚的水文條件與政治體制;李伯重:江南「技藝型農業」的發展 明初建立受約護的流動空間 → 15 、 16 世紀以下受 政治掠奪與「政治滲透」的市場 政治與市場的雙重辯證:重省明清中國農業經濟. 中國的農業、貿易與生態環境.

twil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經濟 / 美洲作物的傳播與市場結構的鉅變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經濟/美洲作物的傳播與市場結構的鉅變 邱澎生(2012/09/25)

  2. 重省明清中國的「農業經濟」 傳統中國「以農立國」(ps.古今都有農民、農業、農村的「三農」問題),沒錯,但不是與市場對立的「農」→既與市場結合緊密,又受政治正、反兩方面的密切影響 J. R. McNeil:中國得天獨厚的水文條件與政治體制;李伯重:江南「技藝型農業」的發展 明初建立受約護的流動空間→15、16世紀以下受政治掠奪與「政治滲透」的市場 政治與市場的雙重辯證:重省明清中國農業經濟

  3. 中國的農業、貿易與生態環境 中國水文條件與政治體制的特殊性,以及與其他地區或國家所共同面臨的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兩難問題 黃河;長江;大運河;珠江 「大一統、郡縣制」的政治文化與體制,特別是明清兩代的長期統一歷史時期(1368-1911) J. R. McNeill, 〈世界視野中的中國環境史〉,收入《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台北:1995

  4. 明清農業部門的重要發展 糧食作物的結構性變動:由「蘇杭熟,天下足」到「湖廣熟,天下足」(Perkins,王業鍵);早熟稻的推廣(加藤繁、何炳棣) 舊經濟作物的市場化與少數民族地區開發:桑、茶、蔗;林木與植材 新經濟作物推廣與「男耕女織」新發展:木棉(吉貝)/棉花→農村手工業 新新經濟作物(美洲作物)傳播(何炳棣、劉翠溶) 農業即企業:16世紀以下的江南「技藝型農業、高度商業化的農作」(李伯重)

  5. 農業如企業?江南農業部門的新發展 • 李伯重《江南農業的發展(1620-1850)》,王湘雲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6. 新經濟作物的加速市場化 元末「黃道婆」故事:又名黃婆、黃母,松江府烏泥涇鎮人。民謠:「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兩隻筒子兩匹布」;「烏泥涇廟祀黃婆,標布三林出數多。衣食我民真眾母,千秋報賽奏弦歌」(清‧秦榮光〈竹枝詞〉) 元順帝至元2年(1336)立祠,明天啟6年(1626)張之象塑像於寧國寺,清咸豐年間布業公所立碑上海豫園供奉為始祖 棉花的世界史:由印度棉布、黃道婆故事到美國棉、中國外銷成衣、非洲二手衣(Pietra Rivoli 《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洪世民譯,台北,2006)

  7. 黃道婆的歷史傳說與當代建構 • 黃道婆圖畫(上) • 「黃母祠」(下) • 「受封建家庭壓迫而逃至崖州」:一位「松江婦女」向海南島黎族學習棉紡織的歷史傳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661.htm)

  8. 3+3:美洲的新新經濟作物 Sweet potato, 蕃薯:紅薯、番薺、地瓜、地豆、回回山藥;「金(學曾)薯」;甘薯 Maize, Sweet Corn, Indian Corn, 玉蜀黍:玉米、番麥、六谷/陸谷、包穀、包米 Potato, 洋芋:馬鈴薯、薯仔(香港) Peanut, 花生(土豆、長生果);Tobacco, 煙草(淡巴蓏);Chilli, Chilli Pepper, 海椒(辣椒) 何炳棣的開創性研究 中介地:菲律賓、安南→廣東、福建。印度、緬甸→雲南。波斯、中亞→甘肅(郭松義)。玉米輸入路線爭議(曹樹基)

  9. 一代史家何炳棣(1917-2012) • Ping-ti Ho, “Introduction of American Food Plants into China,” TheAmerican Anthropologist 57, 2(1955); “American Food Plants in China” Plant Science Bulletin 2,1 (1956).“Early Ripening Rice in Chinese History,”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IX (1956-57);美洲作物的引進、傳播及其對中國糧食生產的影響,大公報在港復刊三十周年紀念文集(1978) ; 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53. (1959) 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2000), Ch.8 • 何炳棣《讀史閱世六十年》(2005)。徐泓〈何炳棣教授的明清史研究〉,明代研究 18 (2012)

  10. 1576(雲南),1580(廣東);1600(日本),1616(朝鮮)-1768(安徽):甘薯、煙草在東亞的多方向傳播過程1576(雲南),1580(廣東);1600(日本),1616(朝鮮)-1768(安徽):甘薯、煙草在東亞的多方向傳播過程 取自:岸本美緒,《東アジアの「近世」》(東京:山川出版社,1998)〈新作物的傳播〉,頁73

  11. 美洲作物的優勝處 特性:抗旱;耐瘠土、少施肥;耐寒;單產量大;栽植與收獲的節省人工(甚至有時連幼童都有能力照顧);容易貯存 vs. 地力耗損與水土流失問題 明清人的認識:金學曾《海外新傳七則》;徐光啟〈甘薯疏〉(甘薯十三勝);陳宏謀〈勸種甘薯檄〉。李拔〈請種包穀議〉;光緒《苗栗縣志》卷5〈物產考〉(參考:郭松義的研究) 貢獻:人與家畜的新口糧

  12. 美洲作物與生態問題 沈堯《落帆樓雜著》:「包穀最耗地力,根入土深,使土不固;土鬆遇雨,則泥沙隨雨而下。種包穀三年,則石骨盡露山頭,無復有土矣。山地無土,則不能蓄水,泥隨而下,溝渠皆滿,水去泥留,港底填高。五月間,梅雨大至,山頭則一瀉靡遺;卑下之鄉,泛濫成災,為患殊不細」(轉引郭松義,頁95) 花生的例外:可逐步改善沙地土壤使其不再流失(《貿易打造的世界》頁193)

  13. 美洲作物的世界史 與中國有別,「低賤」兼「春藥」的馬鈴薯在歐洲傳播的故事( 《貿易打造的世界》〈一顆馬鈴薯‧兩顆馬鈴薯〉) 歐洲引入的另類「美洲作物」: 印第安人用胭脂仙人掌「放牧」雌性胭脂蟲→西班牙人收稅→法蘭德斯掛毯、歐洲上等絲織品、英國士兵身著的紅色短絨衣 「她犠牲自己艷麗搶眼的身體,(殖民者)將(其由)仙人掌林立的美洲鄉下,帶進阿姆斯特丹和其他歐洲大城有錢人家的飯廳」(《貿易打造的世界》〈美麗的蟲子〉)

  14. 哥倫布交換(Columbian Exchange)與胭脂蟲(Dactylopius coccus) 胭脂蟲染色之羊毛料 上:胭脂蟲(雌與雄)。下:胭脂仙人掌

  15. 也是美洲作物:中國人何時愛吃辣? • 現正是辣椒豐收時,山東巨野縣柳林鎮一名小朋友,穿上紅辣椒製作的「衣服」慶豐收 【取自:2009/09/15 聯合報,@ http://udn.com/ • 「海椒」,你可能不知道的美洲作物:湖南、湖北、四川人何時開始吃辣椒?

  16. 不只是食物:農業帶動的三大類變化 一、不好的變化——權勢者掠奪:苛政(魚肥賣我子,茶香破我家);強凌眾暴(貧者無立錐之地) 二、意外的變化——用腳「投票」的流民‧棚民→國內的大規模移民運動(王業鍵)與賦役改革 三、市場變化1——商業與農業的結構重組:糧食商、棉花商、棉布商以及木材商的「農業投資」 三、市場變化2——工業部門的連鎖反應:江南、廣東農家的「男耕女織」新發展;城鎮機戶、染坊、踹坊與商人「字號」→絲綢內外銷(日本幕府的「進口替代」政策);松江府「衣被天下」

  17. 政權對農民、農業、農村的掠奪 明代的皇莊與投獻問題;清初的圈地、旗地與逃丁問題(賴惠敏,〈從契約文書看清代旗地政策與典賣(1644-1820)〉,《中研院近史集刊》32(1999):123-163) 「江南重賦」爭論(明清社經史專題第3講書目http://www.sinica.edu.tw/~pengshan/mingqing.htm;徐泓教授「明清私塾」Google部落格) 〈富春謠〉故事 註:當代中國的「三農問題」

  18. 懷璧之罪?明代〈富春謠〉故事 「富陽江之魚,富陽山之茶;魚肥賣我子,茶香破我家。采茶婦,捕魚夫,官府挎掠無完膚。昊天何不仁!此地亦何辜?魚何不生别縣?茶何不生别都?富陽山,何日摧?富陽江,何日枯?山摧茶亦死,江枯魚始無。於戯!山難摧,江難枯,我民不可蘇!」 註:王春瑜《明清史散論》〈富春謠作者考〉

  19. 茶故事:政權或市場,孰令致之? 《龍井謠》:「龍井,龍井,多少有名!問問種茶人,多數是貧民!兒子在嘉興,祖宗在紹興。茅屋蹲蹲,番薯啃啃,你看有名勿有名?」 一位逃離紹興家鄉的茶農,賣兒至嘉興,本人則正在外地啃番薯做「打工仔」,苛政或市場,究係誰害的? 〈茶之詩歌〉,轉引岳建兵博客:http://www.yuefei.net/bbs/a/a.asp?B=6&ID=15439,2008/03/19

  20. 意外之變化:農業引發的連鎖反應 美洲作物引入山地,農民用腳「投票」 →徭役‧賦稅制度被迫逐步改造→里甲制鬆解、一條鞭法興起 「山區經濟」的發展,足以避免「鄉族經濟」侵犯→面臨發展空間與生態環境的限制(傅衣凌) 江南「城居地主、不在地主」的興起(濱島敦俊)

  21. 農業帶動的市場變化 由人口移動所形成的全國性經濟分區:已開發地區的手工業、開發中地區的農業、未開發地區的礦、林業(王業鍵) 農業、林業的加速商品化,以及江南農村棉布、絲織手工業的擴大發展 江南米糧、棉布、絲織等專業市鎮的發展(劉石吉;樊樹志)

  22. 王業鍵,〈清代經濟芻論〉,《食貨復刊》2,11(1973):545王業鍵,〈清代經濟芻論〉,《食貨復刊》2,11(1973):545

  23. 由區域分工引發的經濟結構轉型 • 「在中國和歐洲共通的現象是:商業化做為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以及相伴相生的耕地利用開發、技術改良與農村手工業擴張等趨勢。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國富論》一書所分析的,正是這樣一種經濟成長的內部基本邏輯」(王國斌《轉變的中國》頁294) • 經濟結構轉變的四種類型:斯密式成長(Smithian Growth)vs.資本投入式、技術投入式、組織改良式(王國斌, Bin Wong)

  24. 斯密式成長與馬爾薩斯陷井 糧食生產趕不及人口增加而有馬爾薩斯(Thomas R.Malthus,1766-1834 )陷井 傳統中國經濟常面臨「高水平均衡陷井」(HLET, Mark Elvin)或「內捲化,過密化(involution, Fr.Clifford Geertz)」(黃宗智,Philip Huang),總生產量增加,但平均單位生產力則邊際遞減 黃宗智《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2000): 商業化基本只讓更多小農破產

  25. 明清人口壓力問題的再思考 14th後半, 6,500萬→1600, 1.5億→1779, 2.5億; 1794, 3.13億; 1850, 4.3億; 1953, 5.8億 (何炳棣, 2000: 310, 316,325)。2010年11月, 13.4億 李伯重〈控制增長,以保富裕:清代前中期江南的人口行為〉,新史學5,3(1994):25-71;〈「最低生存水準」與「人口壓力」質疑:對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中兩個基本概念的再思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6,1:31-37. 李中清、王豐《人類的四分之一:馬爾薩斯的神話與中國的現實,1700-2000》(2000)

  26. 生態變遷下的政治與經濟 汪榮祖,<氣候變化與明清代興>,收入《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頁333-336。(「小冰河期」與1644年的明清朝代興亡) 印尼火山大爆發造成1810年代中國與全球氣候變遷,及其在江南地區造成的農業生產損失與經濟衰退(李伯重)

  27. 16世紀以下中國的貿易結構鉅變 四類市場的既有結構:墟集市場、城市市場、區域市場、全國性市場(吳承明) 16世紀以降的變化:形構中國長程貿易的三條主幹道及其分支系統:東西向(長江);南北向(大運河、錢塘江、信江、贛江、珠江);沿海線(廣州、汕頭、漳州、泉州、福州、寧波、上海、天津、秦皇島) 長程貿易商品的兩大結構變化: (1) 奢侈品(金珠、美玉、黃金)變為民生必需品(糧食、鹽、棉布) (2) 賦稅型民生必需品(鹽)變為工業型民生必需品(棉布)

  28. 由晉商看明清長程貿易路線

  29. 清代晉商的茶葉產銷通路 • 清代山西商人販茶路線圖(王尚義《晉商商貿活動的歷史地理研究》

  30. 發展中的民間市場秩序 商人兼政論家的唐甄(1630-1704),描述17世紀湖州府雙林鎮的絲業貿易:「吳絲衣天下,聚於雙林。吳、越、閩、番,至於海島,皆來市焉。五月,載銀而至,委積如瓦礫;吳南諸鄉,歲有百十萬之益」 唐甄《潛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冊945,頁428 熊秉真,〈從唐甄看個人經驗對經世思想衍生之影響〉,《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4(1985):1-28

  31. 由掠奪到「滲透」:官、商的利益共享 「南京馬船大如屋,一舸能容三百斛,高帆得勢疾若風,咫尺波濤萬牛足。官家貨少私貨多,南來載穀北載鹺,憑官附勢如火熱,邏人津吏不敢詰」 李東陽《懷麓堂集》〈雜記〉一,轉引謝國楨,《明代社會經濟史料選編》,中冊,頁89

  32. 正在自行尋找「出路」的市場 定居松江府的葉夢珠,於清初回憶晚明當地規模龐大棉布貿易的經營結構變動: 「前朝標布盛行,富商巨賈操重資而來市者,白銀動以數萬計,多或數十萬兩,少亦以萬計。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爭布商如對壘,牙行非藉勢要之家不能立也…近則商人自募會計之徒…」 葉夢珠《閱世編》,新校本,台北,1982,頁157-158

  33. 「惠遠人」:市場對政治的滲透 清代前期,西南地區的銅、铅、藥材、糧食,大量運入既有的長程市場;西北地區也與江南、山陝等地形成玉石與綢緞的大宗交易市場 乾隆35年(庚寅,1770)4月26日:「據伊犁將軍伊勒圖復稱:庚寅年,伊犁需辦綢緞九千三百匹。雅爾參贊大臣巴爾品復稱:庚寅年,雅爾需辦倭緞八百匹、荊花絹一千二百匹。相應奏請敕下江寧、蘇州、杭州三處織造,照式制解,以備分運各該處應用……以惠遠人而通市易」

  34. 貿易綢緞與「回人喜好」 乾隆30年(乙酉,1765):「伊犁向為貿易輻輳之區,而雅爾地方,近亦駐紮辦事大臣,將烏魯木齊貿易事務,定議統歸伊犁、雅爾等處辦理。所有乾隆丙戌年各處應需貿易綢緞,自應寬裕酌備,俾免臨期周章……又,南路各城應需售賣及賞賚綢緞,向由哈密調取,亦須按回人喜好顏色,酌量預備…」

  35. 官員比價:晉緞、秦紗與江浙綢緞 「查:本年,喀什噶爾等處,調取潞緞、澤緞,系產自晉省;秦紗系產自陝西;較辦自江、浙,腳費減省,且使山、陝所產綢緞,亦得於新疆一體銷售,於該省商民不無裨益」 《軍機處錄副奏摺卷》,收入《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12冊,頁143、95

  36. 節省公帑?做為買家的政府 管理蘇州織造員外郎李煦,康熙34年(1695)9月奏:「今年四月,奉戶部行文,著令織造衙門採辦青藍布三十萬疋。遵照定價,已經如數辦足,解交戶部。但此項布疋出在上海一縣,民間於秋成之後,家家紡織,賴此營生,上完國課,下養老幼。若於歲內預將價銀發給,則百姓樂有貲本,比臨時採買,可賤數分。今必俟春間採辦,正值農忙,則價又高騰;且從前有司採辦,三月方奉部文發買,臨期急迫,必需牙行經紀四散收買,所以價貴。今年織造衙門於四月內,始奉承辦,只得仍照舊規採買,以致相沿成例,不能稍減」

  37. 莫譜富春謠?既省公帑,又免剥削 (接前頁)「臣細加體訪,再四思維,來年應辦之布,先於今年十月,俟農務空閒,不用牙行經紀,預將價銀給與織布之家,從容辦料,乘暇紡織;待至春間,陸續收染,則民力餘裕,偏沐皇恩。於部定價值,每疋可省六分有餘,合三十萬計之,可省二萬有奇。以臣鄙見,明年採辦布疋,不必候至三十五年春間始行知照,即於今冬撥給錢糧,預為採辦,甚屬妥便。國計民生,均有俾益」 《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彚編》,冊1,頁13-14

  38. 你可能不知道的複雜農業故事 「農業革命」有幾種?上古型:城市革命。近代型:科學農業/圈地與工業化引發的農業部門占國民經濟比率急速下降→「中間型」:斯密式成長/農村工業化 勤勞(industrious)革命 vs.工業(industrial)革命(杉原薰〈東亞經濟發展之路:一個長期視角〉) 重省16世紀後中國的「農業經濟」:儘管農業部門始終占高比率,但江南等地卻不必然如此;同時,棉布農村手工業興起、美洲作物傳播、徭役改革、國內移民與山區開發、市場與政治的相互作用,這些新現象不好只用「以農立國」概括

  39. 續寫歷史:對經濟近代性做總體史研究 李伯重《中國的早期近代經濟︰1820年代華亭-婁縣地區GDP研究》(2010) 1.考察1820年代江南松江府華亭縣、婁縣的GDP與HDI (生活水平+ 壽命、知識),並與1810年代荷蘭做比較,更加確立了中國「江南模式」與英國工業革命之可比性 2.The Smithian / Kuznetzian dynamics. ↔ 經濟近代性 economic modernity(頁292)

  40. 表13-4:19世紀初期華婁與荷蘭的就業結構 (%) 取自:李伯重,《中國的早期近代經濟︰1820年代華亭-婁縣地區GDP研究》,頁271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