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641 Views
壹、媒體、資訊、閱聽人 貳、媒體資訊的生產 參、媒體監督與近用權. 第六課 媒體識讀. CoCo 漫畫. 壹 媒體、資訊、閱聽人. 資訊. 口耳相傳的時代 : 人們以語言或非語言進行溝通 資訊社會 : 媒體 是 傳播資訊者 和 接收資訊者 之間的傳播工具。. 大眾傳播媒體. 選擇、反思. 「 大眾媒體」是將訊息傳遞給廣大群眾的傳播工具。 →電 子媒體中的電視、電影、廣播、平面媒體中(報章雜誌)與書本等。. 閱聽人. 媒體識讀對公民社會的 重要性. 2002 年教育部完成 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 ,正式宣布推動 媒體識讀 等相關教育。.
E N D
壹、媒體、資訊、閱聽人貳、媒體資訊的生產參、媒體監督與近用權壹、媒體、資訊、閱聽人貳、媒體資訊的生產參、媒體監督與近用權 第六課 媒體識讀
壹 媒體、資訊、閱聽人 資訊 • 口耳相傳的時代:人們以語言或非語言進行溝通 • 資訊社會:媒體是傳播資訊者和接收資訊者之間的傳播工具。 大眾傳播媒體 選擇、反思 「大眾媒體」是將訊息傳遞給廣大群眾的傳播工具。 →電子媒體中的電視、電影、廣播、平面媒體中(報章雜誌)與書本等。 閱聽人
媒體識讀對公民社會的重要性 2002年教育部完成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正式宣布推動媒體識讀等相關教育。 媒體素養教育政策http://mediaportal.moe.gov.tw/front/bin/home.phtml 透過媒體識讀的推廣,讓公民具有: • 獨立思考能力: • 思考媒體呈現的各項迷思與刻板印象 • 有能力去分辨、選擇優質的媒體及其內容 • 創造力:主動去創造具創意的媒體內容 • 促進民主素養與多元社會的存續
一、言論自由 中古世紀以來 • 西方國家多由教會、王室掌握傳播知識的權力 • 人民只能被動接收篩選後的知識 →藉此合法化他們控制世界的權力
言論在自由市場上應公開傳播,具理性的人們可以自己辨別是非對錯言論在自由市場上應公開傳播,具理性的人們可以自己辨別是非對錯 • 政府不應在事前審查、限制言論的自由流通,真理會愈辯論愈明確 • 人民享有言論與出版自由的權利逐漸受到世人重視 英國的彌爾頓 (John Milton, 1608-1674)
直到十七世紀,開始有人反省這樣的現況 • 民主的國家,充分的意見表達有助於落實主權在民 • 言論自由被認為是民主的基本價值表現 • 我國在《憲法》中保障人民的言論自由權 • 個人可以按照自由意願,不受政府的審查,充分表述、聽取他人陳述意見 • 當代憲政學理認為言論自由 • 具有三種主要價值: 一是追求真理 二是健全民主程序 三是實現自我 • 這些價值彼此之間互相依存、不可或缺。 影片:人權第十九條:表達的自由http://www.youtube.com/watch?v=yTBo3Fi2SiQ
新興科技的開展 • 人民的言論自由可透過媒體加以表現 • 保障媒體自由權,使社會的民主法治能順利運作 →讓媒體能夠充分報導、批評和監督時政(第四權) 媒體自由:言論自由的一種表現(常被稱為新聞自由) →保障媒體,使其能成為政府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以外的「第四權」,用以監督政府,防止政府濫權 在一個民主社會,媒體應該要: • 讓人民擁有可理解的、中立的資訊 • 充分了解有哪些因素影響其個人或政治事務上的選擇。
二、媒體的公共角色 • 媒體 • 生產娛樂與教育的訊息 • 在眾多的資訊中,為公眾挑選出社會中值 得注意的重要資訊 • →媒體被稱為守門人(gate-keeper) 1.提供資訊 2.評論事件 3.設定議題 4.凝聚公益 5.形成輿論 守門人http://www.gothicwallpapers.net/Wallpapers-Gothic /Gate%20keeper.jpg.html
三、媒體如何影響閱聽人的認知 媒體在提供訊息上的特色 1.資訊的片面化 2.缺乏深度探討 3.偏向娛樂化 侷限了閱聽人對世界的認知 單向度的人 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1989-1979)http://www.marcuse.org/herbert/booksabout.htm 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1989-1979)http://www.marcuse.org/herbert/booksabout.htm 《單向度的人》。赫伯特.馬庫塞(Herbert Marcuse)著 , 劉繼譯 ,久大出版, 1990年 http://www.anobii.com/books/01543618dd5116ad7a http://book.ifeng.com/column/chengwei/chengwei/200807/0708_3826_641224_3.shtml
1.資訊的片面化 • 現實限制:媒體組織受人力、新聞版面、播出時間等限制 • 以管窺天?僅從一則新聞中,閱聽人無法從中一窺事件的全貌 • 排擠效應→片面化:因播出這則新聞,使得其他值得報導的事件無法被報導,造成資訊的片面化 以管窺天 http://aids.39.net/yf/cs/092/11/787748.html 影片:假新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1Y1GN-vyo&feature=related 影片:09/06/01 公共電視有話好說:假記者、假媒體、假政績?http://www.youtube.com/watch?v=vLCCJB6dlKQ&NR=1
2.缺乏深度探討 新聞產出過程中求新、求快的獨家壓力 • 新聞=「新」聞 • 造成新聞缺乏深度、容易出錯 法國的社會學家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http://www.barbier-rd.nom.fr/journal/article.php3?id_article=922 http://gluon-symmetry.blogspot.com/2010/01/pierre-bourdieu.html
3.偏向娛樂化 在強調新奇、刺激的新式文化中,雖然提供大量的資訊和娛樂性語言,但「對真相尊重」的報導,卻日漸式微,將促成「白痴文化」(idiot culture)的形成。 觀看相關訊息時應關注媒體: • 說了什麼?! • 「說」與「不說」什麼?! • 它「為什麼這樣說」?! 曾報導美國「水門案」記者: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 1944-) http://courtneydrake.wordpress.com/
貳 媒體資訊的生產 扮演溝通角色的媒體,必須揭露被隱藏的事實,並釐清事實間的相互關係,以呈現一個真實的圖像 • 產出資訊的媒體,在過程中受到層層因素的影響 • 呈現的新聞並不如我們所見的那樣單純 美國的學者李普曼(Walter Lippmann, 1889-1974)http://tupian.hudong.com/a0_06_24_01300000287993123556244354241_jpg.html 美國的學者李普曼(Walter Lippmann, 1889-1974)http://biggovernment.com/mwalsh/2009/12/02/sweetheart-get-me-frank-ross-crouching-acorns-hidden-cameras/ “There can be no liberty for a community which lacks the information by which to detect lies.”—Walter Lippmann 不能察覺謊言的社會是不會有自由的。
一、資訊生產與營利事業 媒體 • 本應作為公眾自由表達、溝通意 見、形成民意與共識的管道 • 但當商業考量遠重於媒體的公共角色,就可能失去媒體第四權獨立批判的能力 廣告:新聞行銷http://www.youtube.com/watch?v=u8It_sO3vZA&feature=related
花錢買廣告時段 製作 媒體 廣告主 節目、廣告 利潤 消費 播出刊出 購買產品 閱聽人 1.擴大廣告收入 • 媒體利潤來自刊登廣告的費用 • 媒體須和具有影響力的廣告公司、廣告公司背後金主(企業/廠商)、公關公司建立良好的關係 • 媒體的作法: • 調查閱聽人的收視行為 • 精心設計(內容、型態與編排)符合企業與廣告主的要求 →媒體即可藉由賣出廣告版面與時間,獲得更多利益。 媒體與閱聽人、消費者的互動圖
從廣告中,你看到、感受什麼? Mazda5 http://www.carnews.com/detail/18651 • Mazda5─狗狗篇:生命中的最愛,值得最好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dedPYt31tQ&feature=related • 消費者心中最具好爸爸代表車款─Mazda5 • Mazda5廣告賦予家庭用車的意涵: • 不單是貼心與實用的多功能車格 • 更因科技便利讓家人可隨心沉浸於幸福滿載的用車旅途中 • Mazda5─烏龜篇:陪伴是最珍貴的禮物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75Ci9eDa9w&feature=related • 2007mazda5:新方式開啟新關係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qoKTlxmJts&feature=related
2.納入置入性行銷 置入性行銷:指企業或政黨透過各種方式將品牌、產品、商標等,以聲音、視覺等方式,置入媒體的內容中,希望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對產品產生印象。 • 台灣八點檔vs.政黨理念 有時,又只是個誤會...... • 政府變成廣告大買主,宣傳政績? 09/06/01公共電視有話好說:假記者、假媒體、假政績?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WraB2o_B5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LCCJB6dlKQ&NR=1 新聞:中天新聞報導鄉土劇疑似置入性行銷http://www.youtube.com/watch?v=ufQNQzbmzI4 2010/01/18三立新聞~郝台北! 台鐵涉置入性行銷郝龍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iLfTrRjQ_E&feature=related
3.迎合政治現實 企業化經營的媒體 • 有追求獲利目標 • 必要時也要迎合政治現實 以維護或擴大自身相關利益 新聞:080318西藏問題 中共如何封鎖媒體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pv5JXFzWUM
影片:日本「藍藍路」的網路文化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55EBg91Gns • 原裝藍藍路日本麥當勞廣告 Original McDonald's C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dhOpFKE1IM&feature=related
二、新聞資訊的幕後 • 新聞資訊是媒體組織的「產品」 →受到企業營收的影響、經層層關卡,才呈現在閱聽人面前 個別的媒體從業人員 • 有意強調或刪減對新聞事件的描述 • 不同角度、處理議題 都會影響公眾接收訊息的反應與態度
消息來源(source)… • 新聞強調消息來源(source)必須具備:重要性與顯著性 • 記者須經常與政治人物、學者、社會意 見領袖等消息提供者等,建立長期性的關係,才有可能拿到「獨家」新聞 • 媒體立場也對記者有所影響 →記者在媒體組織中潛移默化(社會化) • 揣摩上意(經營者言行、企業組織政策) • 求升遷發展 • 形塑記者立場,影響對新聞的價值判斷 《爆料大師》劇照http://www.hacken.cc/bbs/viewthread.php?tid=511799 電影:【爆料大師】http://www.youtube.com/watch?v=DVi79jbtB5A
參 媒體監督與近用權 • 商業化→媒體愈來愈重視收視率傾向 • 民眾監督媒體的面向: • 認識新聞專業倫理規範與自律 • 理解「媒體近用權」 • 公民社會中的公民行動 圖檔來源:王沛娣,一場不公平的競爭收視率是導致電視產業惡質的罪魁禍首!?,網路社會學通訊第61期,2007/03/15
一、新聞專業倫理與自律 各國新聞組織+我國的新聞自律公約 →系統性地歸納出新聞學中的基本倫理與專業規範 1.正確與完整 專業的媒體為追求正確與完整,應追求真相、避免隱藏或扭曲新聞事件,清楚地交待資訊來源。同時,對錯誤資訊所造成的傷害,媒體應該立即以顯要的版面予以更正,例如:取消、更正、解釋或道歉,使傷害減至最低。 2.客觀與公正 媒體應根據真實,公正地表明意見,不得失衡,亦不得偏頗與歪曲。對於爭論問題,媒體必須包容不同民眾的不同意見,致力營造健全的輿論環境。 3.與公共利益相關 • 媒體的第四權是用來監督政府,因此必須以公共利益為優先考量。所謂的公共利益,包括:揭露重大犯罪、危及公共健康與安全的事件,揭發個人與組織不當誤導,或是公職人員嚴重瀆職。因此媒體在報導時,必須承擔監督權勢者的責任,亦為弱勢者發聲。 • 媒體報導時應考量當事人的個人資料與新聞是否有重大關連,避免侵犯當事人的隱私權。
二、了解媒體近用權 • 大法官釋字第364號解釋文中,強調主管機 關應以公平合理的原則來分配廣播電視的資 源之外,也希望藉此能使人民有更多接近、 利用媒體的機會。具體而言,「媒體近用 權」包含「接近」和「使用」的權利。
1.接近權 • 接近權:指民眾以間接、有限度的方式改變媒體內容,通常包含「答覆權」與「更正權」 • 答覆權:意指當媒體報導、評論內容涉及相關人事、機關的權利時,應給予相關人事答辯的機會 • 更正權:媒體須給予報導關係人更正事項的權利,如讀者投書、付費刊登評論廣告;對可能妨害個人名譽與隱私的新聞,提出更正、答覆或表達不同意見的管道。
2.使用權 • 「使用權」,是指人民可以自行提供或製作節目內容,並要求媒體播送的權利;人民甚至可進一步要求公平分享電波頻率,自行建立及經營媒體的權利。使用權可以讓公民直接越過專業媒體人員,在媒體上自由發言,而無須擔心相關言論可能被錯誤解讀、片面擷取等相關問題。 • 在接近使用權的概念下,人民可據以要求政府積極作為,打開意見表達的管道,提供每人公平表達意見的機會,以促進不同意見之表達及討論,有助於民主社會之和諧與實踐。因此,為確保弱勢族群近用媒體的可能性,歷經爭取,我國先後開放客家、原住民族專屬的電視頻道(簡稱客家臺、原民臺)。
三、公民行動與媒體監督 • 「可受公評」是媒體接受社會公評與監督的方式,但監督媒體並不等於箝制相關言論。當「媒體近用」與「公民社會」的概念更緊密結合之後,接受新聞資訊的閱聽民眾不再是弱勢、單向接收訊息的一方,許多公民轉而以主動、多向地發掘切合個人需求、有助社會進步的訊息,進而展開了與媒體對抗的行動。
與媒體對抗的方式,除對媒體忽略的事情提出補充、更正之外,更進一步自主接近事件、集體書寫的新媒體也正蓬勃發展。這類公民由網路社群產製新聞,雖然沒有嚴謹的組織運作,卻展現協同合作、平等參與、不以營利為目的等特質,真正落實了公民參與公眾事務,並創造彼此溝通的可能。與媒體對抗的方式,除對媒體忽略的事情提出補充、更正之外,更進一步自主接近事件、集體書寫的新媒體也正蓬勃發展。這類公民由網路社群產製新聞,雖然沒有嚴謹的組織運作,卻展現協同合作、平等參與、不以營利為目的等特質,真正落實了公民參與公眾事務,並創造彼此溝通的可能。 • 例如:People Post 公民新聞平臺 http://www.peopo.org/
由此,我們可以看見分散各地的公民,應用新興科技,如網路、部落格等進行串聯與行動,對組織化的媒體資訊,進行嚴格的監督與檢查。進而培養公民能創造出具有創意的、良性的、教育性的訊息,從而提高社會的文化品質。「媒體識讀」因此激發並培養現代公民的行動力!由此,我們可以看見分散各地的公民,應用新興科技,如網路、部落格等進行串聯與行動,對組織化的媒體資訊,進行嚴格的監督與檢查。進而培養公民能創造出具有創意的、良性的、教育性的訊息,從而提高社會的文化品質。「媒體識讀」因此激發並培養現代公民的行動力! 影片補充: 福爾摩沙事件簿 - 台灣電視發展史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6TcNs7oSGE&feature=related 福爾摩沙事件簿 - 台灣電視發展史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4Lqvdw2T-A&feature=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