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0 likes | 1.03k Views
第十三章 乳房疾病病人的护理. 王瑞 临床护理学教研室. 学习目标. 掌握: 1 、乳腺肿瘤病人的护理要点。 2 、乳腺恶性肿瘤的转移途径和临床表现、治 疗原则、护理措施 。 熟悉: 乳房检查方法、乳腺炎的护理及乳腺疾病病人的健康教育 。 了解: 乳房的解剖及病理生理。. 女性, 27 岁。初产后哺乳 4 周,右侧乳房外上象限红肿痛 2 天。 体格检查:体温 39℃ ,痛苦面容。哺乳期乳腺,右乳肿胀明显,外上象限表面皮肤潮红,轻度水肿;触及 4cm×4cm 肿块,压痛明显,边界不清,无波动感。
E N D
第十三章 乳房疾病病人的护理 王瑞 临床护理学教研室
学习目标 • 掌握: 1、乳腺肿瘤病人的护理要点。 2、乳腺恶性肿瘤的转移途径和临床表现、治 疗原则、护理措施。 • 熟悉: 乳房检查方法、乳腺炎的护理及乳腺疾病病人的健康教育。 • 了解: 乳房的解剖及病理生理。
女性,27岁。初产后哺乳4周,右侧乳房外上象限红肿痛2天。女性,27岁。初产后哺乳4周,右侧乳房外上象限红肿痛2天。 • 体格检查:体温39℃,痛苦面容。哺乳期乳腺,右乳肿胀明显,外上象限表面皮肤潮红,轻度水肿;触及4cm×4cm肿块,压痛明显,边界不清,无波动感。 • 血常规:白细胞1.3×106/L,中性粒细胞0.9。 • 考虑为什么诊断? • 病史采集中应补充哪些内容? • 如何治疗?
第二节 急性乳房炎 • 急性乳房炎(acute masitis):是乳房急性化脓性炎症。多为产后哺乳期妇女,产后3-4周,初产妇多见。
病 因* • 乳汁淤积:乳头发育不良;授乳经验不足,不能将乳汁充分排出;乳管不畅 • 细菌入侵:乳头破损或皲裂 • 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临床表现 • 局部:乳房红、肿、热、痛,扪及肿块,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浅部脓肿有波动感 • 全身:寒战、高热、脉率加快
辅助检查 •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 穿刺:抽出脓液
处理原则 • 应用抗生素:首选青霉素 • 改善乳汁淤积:抽吸促进乳汁排出或退乳 • 乳房早期炎症热敷 • 脓肿形成切开排脓(放射状切口)
手术切口的要求 1、切口呈放射状 2、乳晕部脓肿沿乳晕边作弧形切口 3、乳房深部或乳房后脓肿在乳房下作弓形 切口 4、分离多房脓肿的房间隔膜 5、引流条放有脓腔最低位,必要时另加切 口作对口引流
护理措施 • 积乳的处理:暂停哺乳,吸乳器吸净乳汁 • 局部托起:减轻疼痛和肿胀 • 控制感染:早期热敷,应用抗生素,高热降温 • 脓肿引流的护理:保持通畅,观察引流情况,浸湿及时更换
健康教育 • 保持乳头和乳晕清洁,哺乳前后清洗乳头 • 纠正乳头内陷 • 定时正确哺乳,每次哺乳吸空乳房 • 预防和及时处理乳头皲裂 • 保持婴儿口腔卫生
第三节 乳腺囊性增生 • 乳腺囊性增生病: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也称为慢性囊性乳腺病,多见于中年妇女。 • 病因:与内分泌障碍有关。 1、女性激素代谢障碍 2、乳腺组织中激素受体异常
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 乳房疼痛:周期性胀痛,经前加重,经期后减轻或消失 • 乳房肿块:一侧或双侧乳腺有弥漫性增厚,肿块呈结节状可片状,大小不一,轻触痛 • 护理措施: • 乳房自检,定期复查
第四节 乳房良性肿瘤 一、乳房纤维腺瘤 乳腺小叶内纤维细胞的良性增生,好发 年龄20-25岁 • 表现:多为乳房外上象限单个圆形或卵圆形肿块,质韧弹性感,光滑。 • 处理:手术切除,常规病检
二、乳管内乳头状瘤 • 发病情况 40-50岁人群 可以恶变 • 好发部位:乳管开口壶腹部 • 临床表现:乳头血性溢液 • 处理:手术+病检
患者,42岁。半年前无意中发现左乳腺外上方有一豆粒划、的肿物,无疼痛,乳头无溢液,未引起注意。此后,肿物逐渐增大,生长速度较快,但仍无局部红、肿、热、痛,乳头仍无溢液。自觉肿物增大至拇指头大小,到医院就诊,门诊以“左乳腺肿物”收外科住院治疗。病人发病后无乳腺周期性疼痛,无明显体重减轻,睡眠及饮食良好,二便正常。患者,42岁。半年前无意中发现左乳腺外上方有一豆粒划、的肿物,无疼痛,乳头无溢液,未引起注意。此后,肿物逐渐增大,生长速度较快,但仍无局部红、肿、热、痛,乳头仍无溢液。自觉肿物增大至拇指头大小,到医院就诊,门诊以“左乳腺肿物”收外科住院治疗。病人发病后无乳腺周期性疼痛,无明显体重减轻,睡眠及饮食良好,二便正常。 • 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巩膜无黄染,眼睑无苍白,无贫血貌,颈部及锁骨上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侧乳头不对称,左侧略抬高,左侧乳房外上象限可见局限性凹陷,表面可见橘皮样外观;在乳房外上象限可触及一直径2.5cm肿物,质地较硬,边界欠清楚,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尚可,与胸肌无粘连。左侧腋窝可触及2个1.5cm×l.5cm肿大的淋巴结,活动良好,无粘连,右侧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其余检查未见异常。
请问: (1)本病例的可能诊断是什么? (2)本病例应如何治疗? (3)列出主要护理诊断和心理护理重点。
第五节 乳房癌(Breast cancer) 女性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男性少 见。 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7-10%, 仅次于子宫颈癌。
发病的高危险因素: 1、月经初潮年龄:初潮年龄早于12岁、绝经年龄大于52岁 2、生育年龄:第一胎足月产龄迟于35岁、40岁未孕 3、哺乳可降低发病率,哺乳时间长短和发病率呈负相关 4、产次:产次和发病率呈负相关 5、家族史:3-8倍于正常人群 6、其他:肥胖与饮食,电离辐射,药物等
病理分型 1、非浸润性癌 也叫原位癌(导管内癌、小叶原位癌)。指癌细胞局限在基底膜以上。转移很少,预后很好。 2、早期浸润性癌 早期浸润性导管癌、早期浸润性原位癌。癌细胞侵及基底膜向间质浸润,仍是早期
3、浸润性特殊癌:包括乳头样癌、髓样癌(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乳头湿疹样癌等。分化高,预后较好 4、浸润性非特殊癌:包括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腺癌等。此性分化低,预后差。最多见,占70~ 80%。 5、其他特殊类型癌:炎性乳房癌和乳头湿疹样乳房癌
转移途径 1.局部浸润:可浸润皮肤、胸大肌。胸筋膜等组织 2.区域淋巴结转移:乳头、乳晕、乳房外侧约60%-70%向同侧腋窝转移。乳腺内侧病灶约有30%左右发生内乳淋巴结转移 3.血道转移:可经淋巴途径或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肺>骨>肝>胸膜
常见乳癌临床表现 1 、肿块 1)早期:多为无意中发现的患侧乳房无痛性肿块 常位于外上象限。多单发、硬、不光滑、活动欠佳、分界不清。
2)晚期: ①肿块固定形成所谓“铠甲胸” ②卫星结节 癌细胞浸润表面大片皮肤,表现为局部多数坚硬的结节。 ③皮肤破溃 肿瘤向外生长突破皮肤,形成坏死溃疡,易出血感染,有恶臭。
2、乳房外型改变 • 酒窝征:肿瘤侵及Cooper韧带,使其收缩而失去弹性,牵拉皮肤所致。 • 乳头偏移或回缩:肿瘤侵及入乳管收缩所致。 • 桔皮症:肿瘤细胞堵塞皮肤和皮下淋巴管致使皮肤水肿,毛囊处出现点状凹陷,形似桔皮样。 • 局部突起 • 皮肤红肿
3 、转移与复发征象 1)淋巴转移:多见同侧腋下。早期淋巴结先是散在、活动好,以后数目增多、融合;甚至可和皮肤及深部组织粘联。 2)血运转移:远处常见肺、骨、肝转移,出现相应受累器症状。
术后三周 术后一年复发
特殊乳癌的临床表现 ①炎性乳癌多见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年轻妇女。表现为乳腺明显增大,皮肤充血、发红、发热,犹如乳腺炎。体检:乳腺肿大发红发硬,多无局限性肿块。该类型乳癌发展快,预后极差。
②乳头湿疹样乳房癌(Paget’s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 paget病,初发乳头刺痒、灼疼。以后表现为乳头处呈慢性湿疹样改变:发红、溃烂、潮湿、结痂,反复交替进行。局部有或无肿块。预后好,恶性程度低、转移少见。
1、影像学检查: 钼靶拍片(普查方法) B超:显示>0.5cm肿物 近红外线扫描 2、B超:年轻女性首选 3、病理学检查 TNM分期: T:原发癌肿 N:区域淋巴结 M:远外转移 辅助检查 临床分期
临床分期 • T指原发肿瘤 Tx:原发肿瘤不详细 T0:原发肿瘤未扪及 Tis:原位癌 T1:癌瘤长径≦2cm T2:癌瘤长径>2, ≦5cm T3:癌瘤长径>5cm T4:癌瘤大小不计,但浸及皮肤或胸壁,炎性乳癌也在列
N 区域淋巴结 Nx:局部淋巴结情况不详 N0:同侧腋窝淋巴结无扪及 N1:同侧腋窝有肿大淋巴结,但可推动 N2:同侧腋窝肿大淋巴结彼此融合,或与周围组 织粘连 N3:有同侧胸骨旁淋巴结转移
M 远处转移 Mx:不能确定远处转多的存在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0期: TisN0M0 Ⅰ期: T1N0M0 Ⅱ期: T0~1N1M0, T2N0~1M0,T3N0M0 Ⅲ期: T0~2N2M0, T3N1~2M0 T4任何NM0任何TN3M0 Ⅳ期: 包括M1下的任何TN
治疗原则 • 尽早实施手术,辅以化疗、放疗、激素、免疫等措施的综合治疗。
手术方式 1、乳房癌改良根治:Ⅰ期、 Ⅱ期 1)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 2)保留胸大、小肌 2、保乳手术:Ⅰ期、 Ⅱ期,术后必须辅 以放、化疗 3、乳房癌根治术:切除乳房、胸大小肌、 腋窝及及锁骨下淋巴结 4、单纯乳房切除术:微小癌、原位癌